人類,放過珠峰吧!

66年前的今天,英國登山隊的新西蘭人愛德蒙·希拉里和尼泊爾的夏爾巴登山向導丹增·諾蓋登頂珠穆朗瑪峰(以下簡稱珠峰),這是人類第一次站在了世界最高點。與如今的“熱鬧”相比,五六十年前的珠峰,情景大不相同。

人類,放過珠峰吧!

▲ 圖片截取自電影《絕命海拔》,該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喬恩·克拉考爾所著的《進入空氣稀薄地帶》,故事源


01

珠峰,為什麼那麼擠?

珠峰也會“堵車”,這件事情讓大眾詫異。5月22日,有超過200名攀登者在那裡排隊等待衝頂,許多登山者在海拔8000米的“死亡地帶”排隊3小時。

據尼泊爾政府部門的統計,由於等候時間過長,消耗體力過多,加之高寒和缺氧,僅5月23日就有3名登山者在珠峰喪生,迄今已有14人死亡,另有3人失蹤,而這只是五月的數據。


人類,放過珠峰吧!

▲ 排隊等候登頂的人。圖/視覺中國


珠峰又再一次因為過分“熱鬧”頻頻上了熱搜,算上嚮導,預計今年會有近1000人攀登珠峰,甚至已有近200人成功登頂,其實,這樣的擁堵早已不是第一次發生。

從19世紀末開始,尼泊爾夏爾巴人成為西方登山探險家在超高海拔的協作。尼泊爾1952年開始對西方正式開放山峰,之後近30年,西方登山者都集中在此。整個1950年代是各國登峰的榮譽競爭;70年代西方登山轉向個人英雄主義年代,更關注登山者自身的攀登能力和個人夢想。

1993年前後,出現了珠峰的商業攀登,夏爾巴人作為職業高山向導和協作正式出現了,至今,全世界已經有6600餘人次登頂了珠峰。其中,僅有500人次是自主攀登的,大部分人都是被商業登山公司送上去的。

人類,放過珠峰吧!

▲ 2018年4月23日,尼泊爾加德滿都一側,珠峰大本營全景。圖/視覺中國


其實在戶外圈,珠峰的商業化問題早已被關注多年。馬克·詹金斯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2013年第6期裡,以個人的角度講述了他在珠峰登山者大本營看到的混亂場面,一具具屍體、大量的廚餘垃圾、周圍眾多的帳篷,這樣的環境讓他感到驚訝。“這裡只有一半的人有攀登這座山的經歷,沒有經驗的這一半人最有可能死亡。“夏爾巴人嚮導說到是無知殺死了他們而不是自然。更多的問題發生在尼泊爾一側。

人類,放過珠峰吧!

▲ 暴風之後的登山隊。圖/視覺中國

“我們沒必要把商業登山者英雄主義化,這是一種因個人能力不足,而用金錢換取他人能力支持的行為。”現任西藏戶外協會常務理事十一郎說道,“現在很多登高山的人,既不是征服大自然,也不是挑戰自我,而是刷存在感,就為了證明自己與眾不同。這部分人他們不懂山、只是想站在山頂。當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好自己的時候,就根本沒有能力再照顧人類道德該做的事情。”


02

有錢就可以登珠峰了嗎?

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的


人類,放過珠峰吧!

▲ 日出之光。圖/視覺中國


如今在尼泊爾珠峰南坡這一側,已經形成了多年的商業登山運作模式,有尼泊爾本土註冊的探險公司和西方探險公司兩類,他們招攬客戶,組織服務者,也都有自己的夏爾巴服務團隊。夏爾巴人為登山者提供修路、搭建營地、路線設置、設備運輸、氧氣以及所有必要的服務,按照一對一的服務標準,這些公司會收取每個人數萬美元的費用。


人類,放過珠峰吧!

▲ 雪中的冰鎬。圖/視覺中國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商業,珠峰,可能是人類最大的慾望所在。

商業登山的確幫助了一些人完成登頂世界最高峰的夢想,改善了夏爾巴人的生活,但更多負面的影響早已悄然而至。

人類,放過珠峰吧!

▲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8.1級地震引發珠峰朗瑪峰雪崩,衝擊珠峰南坡大本營。圖/視覺中國

登山領域的嚮導不僅僅是一個職業,還包括一整套的認證體系,不過,在尼泊爾,登山是一種謀生手段,並沒有建立一個很嚴密的考核體制。在西方,嚮導的考核非常嚴格,甚至有人用7-8年的時間才能拿到資格。而對於夏爾巴人來說,他們最主要的能力就來自於他們在高山上的活動能力。


人類,放過珠峰吧!

▲ 航拍”地球之巔。圖/視覺中國


人類,放過珠峰吧!

▲ 飛機上看窗外的珠峰。圖/視覺中國


對於商業登山的客戶來說,無論你選擇從中國一側的北坡還是尼泊爾的南坡上山,相似的地方是,大家沒有能力擺脫線路繩上山,而上山的線路繩只有一條。尼泊爾對於登山客戶沒有能力進行嚴格審查,無論你是否有登山經驗和資質,交夠錢就可以上山。“參加鐵人三項賽要符合條件,攀登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卻不需要?不覺得這裡面有什麼不對勁嗎?”著名的珠峰年代史家、登山專家艾倫·阿尼特(Alan Arnette)表態。

一個儲備不足的登山者,勢必會拖延團隊時間,而等待的時刻,有限的氧氣瓶從未停止被消耗。

西方探險公司曾經主導了商業登山市場,而西方的登山文化對客戶是種保障,對登山對人有嚴格的執行標準。近幾年夏爾巴人不滿足於只做嚮導,開始成立登山公司,雖然體系不成熟,但相對低廉很多的價格吸引了很多人,並擠走了很多西方公司。

人類,放過珠峰吧!

▲ 這條路線是遊客、登山者和搬運工前往尼泊爾珠穆朗瑪峰地區的繁忙通道。圖/視覺中國


在多家西方媒體和戶外人士看來,尼泊爾相關政府部門發放了過多的登山許可證(今年的尼泊爾頒發了381張,相較於前年多頒發了近100張,而每多一個人,對於珠峰來說便多了一份壓力)、他們不遵守商業規則、同時也拒絕了自我革新,釀成了今天的局面。(綜合美國國家地理雜誌、DelDelhi Post、紐約中文時報等媒體觀點)

人類,放過珠峰吧!

▲ 2015年4月26日,尼泊爾8.1級地震致珠穆朗瑪峰發生雪崩,救援隊前往事發地進行救援。 圖/視


夏爾巴人語言及文化也與登山者之間有著隔閡,甚至很多登山客戶並不信任他們的建議,選擇強行上爬,最後變成人禍。

夏爾巴人需要錢,尼泊爾政府需要這筆收入,人類有慾望需要滿足,這其中沒有人能為改變現狀做什麼。

十一郎則是對整個商業登山環境表示憂慮:“我其實特別憂慮這些只玩商業登山的登山者,我憂慮的是,某一天,當他自己面對一座大山時,會抓瞎,但因此能清醒地看待自己也好。最怕的是,靠商業登幾座山後開始狂妄,日後再帶別人登山,就會誤導別人。商業登山裡隊員的關係,也比較異化,會有社會上的勾心鬥角。自私的慾望和人性在此展現,珠峰變成一面照妖鏡,與此同時也並不是每個夏爾巴人都是合格的登山向導,之前就有嚮導用完了客戶的氧氣的現象。”而這兩點都與曾經的登山精神背道而馳。

商業道德在失守、攀登者人群在變化,與此同時媒體也在失去某些標準。去年的珠峰垃圾事件傳播沸沸揚揚的帖子中,絕大部分圖片拍攝地點都不是珠峰,而遊客大本營和登山大本營的概念也被這些報道混淆了。“而且比如氧氣罐,我認為嚴格來講並不算是垃圾,這些氧氣罐最終會被帶下山,一個用過的氧氣罐價值100美金”。十一郎對於珠峰垃圾這樣看待。同時,他提出問題,當為了帶下一具死屍,再次上山冒著死亡更多人的風險,你會如何做決斷?


人類,放過珠峰吧!

▲ 珠峰冰掛。圖/視覺中國


人類,放過珠峰吧!

▲ 是勇敢者的遊戲,也是莽撞者的遊戲。圖/視覺中國

登山者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如何?有人認為登山是一定會對大自然產生負面影響的,但相對來講這樣的危害遠小於修路、建立水電站核電站,並且利用新的辦法,可以減少對於自然的損害,這也是登山者的道德準則。


03

人與山之間美好的關係是什麼?


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登山得到些什麼。

2019春季登山季從4月14日開始,截止2019年5月24日下午,8000米級死亡失蹤人數達到18人,其中包括2名傑出的國際高山向導。其中一名死者是55歲美國男子卡什,他對兒子的遺言是︰“我對登上珠峰感到非常幸福。”

對於如今大多人來說,珠峰是一座獎盃;對於自主攀登的人來說,攀登的原因和樂趣則更加豐滿,有登頂的喜悅、有看見獨特的景觀,發自內心的震撼和驚呼、有通過團隊協作,完成了不能完成的任務所帶來的團隊感、有曾經登不上的高度,通過努力和克服困難達成目標時有自我滿足感。

十一郎回憶起他在珠峰6km,等待隊友時聽Queen樂隊的音樂時的感受,仍興奮不已,大笑出來。“自然是不可能征服的,真正熱愛戶外的人,從來沒有想過要征服自然。

攀登珠峰好似談戀愛,這份快感如同你喜歡的人出現在你面前時的喜悅,你無法向他人解釋,只有你自己能get到。

如果真的享受與山共舞的樂趣,那麼,為什麼一定要登珠峰?

我想起了曾經兩次摘得登山界奧斯卡獎“金冰鎬”的英國著名登山家米克·福勒,與選擇攀登珠峰的人不同,他更喜歡攀登海拔6000米-7000米的山峰,這對他來說是一個比較舒服的高度,也更符合他對登山的志趣所在。

而7000米以上的山,他認為,這需要更多的技術訓練,給自己的壓力更大,畢竟,“我出去登山是享受假期而不是玩命”。

世界上有很多山,她們就在那裡,去選擇一座適合你的很重要。

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通過19條不同的路線到達了珠峰的頂點,其中兩條傳統路線已經成為成熟的商業路線,另外17條則由各路登山者在不同時點分別貫通。珠峰,既是用來登頂的,也是用來攀登的,具有傳統登山精神的登山者們一直在努力尋找它的不同側面。——引自新京報《通往珠穆朗瑪峰的19條線路》

這座世界最知名高峰,她是人類的寶貴財產,但在如今面對問題的時候,似乎顯得孤立無援。


-END-

文、 編輯丨袁千禧、範火花

設計丨Q年

封圖丨視覺中國

特別鳴謝

十一郎,對本文部分觀點及資料的支持

十一郎,國內早期的雪山攀登組織者之一。現任西藏戶外協會常務理事。國家體育獎章獲得者。


參考資料

1、《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第一期

2、美國《國家地理》——文章《Maxed Out on Everest》,作者 MARK JENKINS

3、Delhi Post——文章《Commercialization of Everest climb and the environmental havoc》,作者 Siddharth Kumar Tripathi

4、新京報——《海拔8000米,親歷珠峰死亡擁堵》等相關報道

5、影視作品《絕命海拔》、《夏爾巴人的故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