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前全國黨代會上的諸暨人'

"

從1921年7月黨的誕生到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曾經召開了7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從中共四大開始,就不斷有諸暨人的身影出現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有中共四大代表的汪壽華,有中共五大代表的鄭復他,有中共六大代表的錢志康,尤其在中共七大更是有兩位諸暨人馮文彬、楊思一作為代表參加會議。在諸暨這片紅色大地上,諸暨的革命英烈為中國革命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充分體現了諸暨人敢闖敢為、敢為人先的精神。

兩次跟黨失聯 組建金蕭支隊

"

從1921年7月黨的誕生到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曾經召開了7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從中共四大開始,就不斷有諸暨人的身影出現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有中共四大代表的汪壽華,有中共五大代表的鄭復他,有中共六大代表的錢志康,尤其在中共七大更是有兩位諸暨人馮文彬、楊思一作為代表參加會議。在諸暨這片紅色大地上,諸暨的革命英烈為中國革命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充分體現了諸暨人敢闖敢為、敢為人先的精神。

兩次跟黨失聯 組建金蕭支隊

紅色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前全國黨代會上的諸暨人

楊思一

楊思一,出生於1901年暨陽街道上楊村,原名楊雲亭。19歲時,考入湖州省立第三師範。1924年,被選為湖州學生聯合會總理事,成為學生運動骨幹。1925年夏畢業,到諸暨草塔智勝、鎮海崇正等小學任教,開始接觸馬列主義書籍,嚮往革命。1930年7月,在湖州縣立一小任教時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任中共湖州縣委宣傳部長。後因中共湖州縣委遭敵破壞,與組織失去聯繫後到上海從事工人運動。1932年7月,他在中共浦東區委恢復其黨籍。之後在代表中共浦東區委出席反帝大同盟會議時被捕,在蘇州陸軍監獄被關押5年。

1937年7月,楊思一經保釋出獄後即回鄉抗日。之後,他到上海尋找黨組織接上關係,並恢復黨籍。1938年2月,楊思一任中共諸暨縣工委書記。5月,任中共諸暨縣委書記。並任中共寧紹特委宣傳部長。1939年1月,任中共寧紹特委書記。同年7月,在中共浙江省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上,楊思一被選為省委候補委員、中共七大代表。10月隨浙江代表團赴延安,在皖南東南局駐地集中時,根據中央指示,隨省委書記劉英回浙江堅持鬥爭,沒能參加中共七大會議。

1940年1月,中共寧紹特委分設,楊思一任中共紹屬特委書記,期間,整理和發展黨的組織,堅持積極慎重的發展方針,使寧紹特區黨在迅速發展中保證了質量。當時,寧紹地區黨員發展到2000人,建立支部200餘個,並把黨的發展建設同群眾運動緊密聯繫起來。針對浙東糧荒嚴重的情況,楊思一親自部署領導了1940年6月的嵊縣“六·三”饑民鬥爭,取得了一定的勝利。

"

從1921年7月黨的誕生到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曾經召開了7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從中共四大開始,就不斷有諸暨人的身影出現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有中共四大代表的汪壽華,有中共五大代表的鄭復他,有中共六大代表的錢志康,尤其在中共七大更是有兩位諸暨人馮文彬、楊思一作為代表參加會議。在諸暨這片紅色大地上,諸暨的革命英烈為中國革命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充分體現了諸暨人敢闖敢為、敢為人先的精神。

兩次跟黨失聯 組建金蕭支隊

紅色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前全國黨代會上的諸暨人

楊思一

楊思一,出生於1901年暨陽街道上楊村,原名楊雲亭。19歲時,考入湖州省立第三師範。1924年,被選為湖州學生聯合會總理事,成為學生運動骨幹。1925年夏畢業,到諸暨草塔智勝、鎮海崇正等小學任教,開始接觸馬列主義書籍,嚮往革命。1930年7月,在湖州縣立一小任教時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任中共湖州縣委宣傳部長。後因中共湖州縣委遭敵破壞,與組織失去聯繫後到上海從事工人運動。1932年7月,他在中共浦東區委恢復其黨籍。之後在代表中共浦東區委出席反帝大同盟會議時被捕,在蘇州陸軍監獄被關押5年。

1937年7月,楊思一經保釋出獄後即回鄉抗日。之後,他到上海尋找黨組織接上關係,並恢復黨籍。1938年2月,楊思一任中共諸暨縣工委書記。5月,任中共諸暨縣委書記。並任中共寧紹特委宣傳部長。1939年1月,任中共寧紹特委書記。同年7月,在中共浙江省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上,楊思一被選為省委候補委員、中共七大代表。10月隨浙江代表團赴延安,在皖南東南局駐地集中時,根據中央指示,隨省委書記劉英回浙江堅持鬥爭,沒能參加中共七大會議。

1940年1月,中共寧紹特委分設,楊思一任中共紹屬特委書記,期間,整理和發展黨的組織,堅持積極慎重的發展方針,使寧紹特區黨在迅速發展中保證了質量。當時,寧紹地區黨員發展到2000人,建立支部200餘個,並把黨的發展建設同群眾運動緊密聯繫起來。針對浙東糧荒嚴重的情況,楊思一親自部署領導了1940年6月的嵊縣“六·三”饑民鬥爭,取得了一定的勝利。

紅色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前全國黨代會上的諸暨人

金蕭支隊成立地——璜山黃家店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楊思一改任中共紹屬特派員。遵照黨的指示,及時撤退一批已經暴露的幹部,調整了縣級領導成員,保證了紹屬地區黨組織的安全,保存了這一地區淪陷後開展游擊戰爭的力量。寧紹地區和浙贛鐵路沿線各縣相繼淪陷後,領導紹興、諸暨等縣組織抗日自衛武裝,在浙東敵後舉起了黨領導人民武裝抗日的旗幟。1942年6月,浙東軍分會組建南進支隊,開闢會稽山抗日遊擊根據地。7月,中共浙東區委員會成立,時任區黨委委員兼組織部長、中共會稽工委(後改為地委)書記的楊思一,與蔡群帆一起,領導了會稽地區的抗日武裝鬥爭。1943年11月,浙東第二次反頑自衛戰爭爆發,浙東區黨委決定發展金蕭地區的游擊戰,牽制頑軍,配合四明地區主力作戰,楊思一與蔡群帆一起率一箇中隊進入金蕭地區,集結諸暨、義烏等縣的地方武裝,組建金蕭支隊,任中共金蕭地委書記、金蕭支隊政委。1945年2月,任浙東行署會稽地區特派員。從組建金蕭支隊到抗戰勝利期間,楊思一按照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開展統戰工作,領導金蕭地區軍民同日偽頑展開了尖銳複雜的鬥爭,鞏固擴大了諸北、金義浦蘭、諸義東抗日根據地,創建了路西抗日根據地。

1945年9月,奉命北撤,楊思一先後任新四軍一縱三旅政治部主任、華東野戰軍三師政委、先遣縱隊一支隊政委等職,在泰安、宿北、魯南、萊蕪、祁蒙山等重大戰役中,親臨前線,勇敢沉著,出色地完成了任務。1949年5月,杭州解放後,他先後擔任中共杭州市委副書記,浙江省委組織部長兼省紀檢委書記,省編制委員會主任,省政協副主席、黨組書記,省委常委,副省長等職。1957年12月,被錯劃為“右派”。同月20日逝世。1979年6月9日,經中共中央批准予以改正,恢復楊思一的政治名譽。1983年11月,中共浙江省第七次黨代會預備會議上徹底平反。

戰時培訓育英才 時為中國青年領袖

"

從1921年7月黨的誕生到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曾經召開了7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從中共四大開始,就不斷有諸暨人的身影出現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有中共四大代表的汪壽華,有中共五大代表的鄭復他,有中共六大代表的錢志康,尤其在中共七大更是有兩位諸暨人馮文彬、楊思一作為代表參加會議。在諸暨這片紅色大地上,諸暨的革命英烈為中國革命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充分體現了諸暨人敢闖敢為、敢為人先的精神。

兩次跟黨失聯 組建金蕭支隊

紅色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前全國黨代會上的諸暨人

楊思一

楊思一,出生於1901年暨陽街道上楊村,原名楊雲亭。19歲時,考入湖州省立第三師範。1924年,被選為湖州學生聯合會總理事,成為學生運動骨幹。1925年夏畢業,到諸暨草塔智勝、鎮海崇正等小學任教,開始接觸馬列主義書籍,嚮往革命。1930年7月,在湖州縣立一小任教時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任中共湖州縣委宣傳部長。後因中共湖州縣委遭敵破壞,與組織失去聯繫後到上海從事工人運動。1932年7月,他在中共浦東區委恢復其黨籍。之後在代表中共浦東區委出席反帝大同盟會議時被捕,在蘇州陸軍監獄被關押5年。

1937年7月,楊思一經保釋出獄後即回鄉抗日。之後,他到上海尋找黨組織接上關係,並恢復黨籍。1938年2月,楊思一任中共諸暨縣工委書記。5月,任中共諸暨縣委書記。並任中共寧紹特委宣傳部長。1939年1月,任中共寧紹特委書記。同年7月,在中共浙江省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上,楊思一被選為省委候補委員、中共七大代表。10月隨浙江代表團赴延安,在皖南東南局駐地集中時,根據中央指示,隨省委書記劉英回浙江堅持鬥爭,沒能參加中共七大會議。

1940年1月,中共寧紹特委分設,楊思一任中共紹屬特委書記,期間,整理和發展黨的組織,堅持積極慎重的發展方針,使寧紹特區黨在迅速發展中保證了質量。當時,寧紹地區黨員發展到2000人,建立支部200餘個,並把黨的發展建設同群眾運動緊密聯繫起來。針對浙東糧荒嚴重的情況,楊思一親自部署領導了1940年6月的嵊縣“六·三”饑民鬥爭,取得了一定的勝利。

紅色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前全國黨代會上的諸暨人

金蕭支隊成立地——璜山黃家店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楊思一改任中共紹屬特派員。遵照黨的指示,及時撤退一批已經暴露的幹部,調整了縣級領導成員,保證了紹屬地區黨組織的安全,保存了這一地區淪陷後開展游擊戰爭的力量。寧紹地區和浙贛鐵路沿線各縣相繼淪陷後,領導紹興、諸暨等縣組織抗日自衛武裝,在浙東敵後舉起了黨領導人民武裝抗日的旗幟。1942年6月,浙東軍分會組建南進支隊,開闢會稽山抗日遊擊根據地。7月,中共浙東區委員會成立,時任區黨委委員兼組織部長、中共會稽工委(後改為地委)書記的楊思一,與蔡群帆一起,領導了會稽地區的抗日武裝鬥爭。1943年11月,浙東第二次反頑自衛戰爭爆發,浙東區黨委決定發展金蕭地區的游擊戰,牽制頑軍,配合四明地區主力作戰,楊思一與蔡群帆一起率一箇中隊進入金蕭地區,集結諸暨、義烏等縣的地方武裝,組建金蕭支隊,任中共金蕭地委書記、金蕭支隊政委。1945年2月,任浙東行署會稽地區特派員。從組建金蕭支隊到抗戰勝利期間,楊思一按照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開展統戰工作,領導金蕭地區軍民同日偽頑展開了尖銳複雜的鬥爭,鞏固擴大了諸北、金義浦蘭、諸義東抗日根據地,創建了路西抗日根據地。

1945年9月,奉命北撤,楊思一先後任新四軍一縱三旅政治部主任、華東野戰軍三師政委、先遣縱隊一支隊政委等職,在泰安、宿北、魯南、萊蕪、祁蒙山等重大戰役中,親臨前線,勇敢沉著,出色地完成了任務。1949年5月,杭州解放後,他先後擔任中共杭州市委副書記,浙江省委組織部長兼省紀檢委書記,省編制委員會主任,省政協副主席、黨組書記,省委常委,副省長等職。1957年12月,被錯劃為“右派”。同月20日逝世。1979年6月9日,經中共中央批准予以改正,恢復楊思一的政治名譽。1983年11月,中共浙江省第七次黨代會預備會議上徹底平反。

戰時培訓育英才 時為中國青年領袖

紅色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前全國黨代會上的諸暨人

馮文彬

馮文彬,浙江省諸暨縣紫西鄉湖西村(今諸暨市店口鎮湖西村)人,1911年出生於一個貧苦家庭,少年時隨父到上海當童工。1925年入浦東中學夜校學文化,參加五卅愛國運動。1927年他參加工會,第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被選為上海工會聯合會常務委員。同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1929年秋,馮文彬前往福建,不久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中共紅四軍前敵委員會文書。1930年先後任紅四軍軍部交通大隊政治委員,紅一軍團總指揮部交通大隊政治委員,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交通大隊政治委員,總前委特務大隊政治委員。隨軍參加第二次長沙戰役和第一次反“圍剿”作戰。1931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無線電大隊成立,馮文彬任政治委員,參與紅軍無線電通信部門最初的組建工作。11月調任共青團蘇區中央局巡視員,赴湘贛革命根據地檢查指導共青團工作。

1933年7月,馮文彬任新組建的少共國際師政治委員,不久改任師政治部(後改稱第十五師)主任,參加第五次反“圍剿”作戰。1934年10月他隨中央紅軍長征。1935年10月,馮文彬任紅軍陝甘支隊第一縱隊一大隊政治委員,長征到達陝北。1936年春馮文彬參加東征戰役。4月被調回延安,任共青團中央書記,此後長期主持黨的青年工作。11月共青團組織解散後,由他擔任中共中央青年部部長。

1937年4月在延安主持成立西北青年救國會,馮文彬被選為主任,領導陝甘寧邊區和西北地區的青年抗日救國運動。1937年9月下旬,時任中央青年部長、西北青救會主任的馮文彬,受黨中央派遣來涇陽縣雲陽鎮,參加從國民黨監獄獲釋同志的安置工作。

事後,中共陝西省委賈拓夫等人與馮文彬商定,對西安事變前後湧現出來的一大批青年運動積極分子進行培訓,以適應日益複雜的鬥爭形勢之需要。由此,安吳青訓班開始了籌備。同年10月11日,在涇陽縣鬥口鎮的農場借到一間房子,用來做宿舍,青訓班正式開班,稱為“戰時青年短期培訓班”。馮文彬擔任班主任兼教員,胡喬木任青訓班副主任。1937年底,馮文彬奉命回延安向毛澤東彙報青訓班的情況,毛澤東充分肯定了青訓班的形式與內容,並指示要擴大範圍。

太原、上海等重要城市淪陷後,廣大青年不甘心當亡國奴,紛紛湧向陝西等地。馮文彬曾撰文回憶,1938年,青訓班搬到安吳堡,進入大規模發展的時期。當時,青訓班條件很差,每人每月交6元伙食費,睡地鋪,坐破磚,上課在露天,吃的是大鍋菜,有志青年不顧國民黨的阻擾,想方設法前往安吳堡。安吳青訓班共辦了14期,培養了12000多名有文化、會打仗的幹部。

"

從1921年7月黨的誕生到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曾經召開了7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從中共四大開始,就不斷有諸暨人的身影出現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有中共四大代表的汪壽華,有中共五大代表的鄭復他,有中共六大代表的錢志康,尤其在中共七大更是有兩位諸暨人馮文彬、楊思一作為代表參加會議。在諸暨這片紅色大地上,諸暨的革命英烈為中國革命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充分體現了諸暨人敢闖敢為、敢為人先的精神。

兩次跟黨失聯 組建金蕭支隊

紅色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前全國黨代會上的諸暨人

楊思一

楊思一,出生於1901年暨陽街道上楊村,原名楊雲亭。19歲時,考入湖州省立第三師範。1924年,被選為湖州學生聯合會總理事,成為學生運動骨幹。1925年夏畢業,到諸暨草塔智勝、鎮海崇正等小學任教,開始接觸馬列主義書籍,嚮往革命。1930年7月,在湖州縣立一小任教時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任中共湖州縣委宣傳部長。後因中共湖州縣委遭敵破壞,與組織失去聯繫後到上海從事工人運動。1932年7月,他在中共浦東區委恢復其黨籍。之後在代表中共浦東區委出席反帝大同盟會議時被捕,在蘇州陸軍監獄被關押5年。

1937年7月,楊思一經保釋出獄後即回鄉抗日。之後,他到上海尋找黨組織接上關係,並恢復黨籍。1938年2月,楊思一任中共諸暨縣工委書記。5月,任中共諸暨縣委書記。並任中共寧紹特委宣傳部長。1939年1月,任中共寧紹特委書記。同年7月,在中共浙江省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上,楊思一被選為省委候補委員、中共七大代表。10月隨浙江代表團赴延安,在皖南東南局駐地集中時,根據中央指示,隨省委書記劉英回浙江堅持鬥爭,沒能參加中共七大會議。

1940年1月,中共寧紹特委分設,楊思一任中共紹屬特委書記,期間,整理和發展黨的組織,堅持積極慎重的發展方針,使寧紹特區黨在迅速發展中保證了質量。當時,寧紹地區黨員發展到2000人,建立支部200餘個,並把黨的發展建設同群眾運動緊密聯繫起來。針對浙東糧荒嚴重的情況,楊思一親自部署領導了1940年6月的嵊縣“六·三”饑民鬥爭,取得了一定的勝利。

紅色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前全國黨代會上的諸暨人

金蕭支隊成立地——璜山黃家店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楊思一改任中共紹屬特派員。遵照黨的指示,及時撤退一批已經暴露的幹部,調整了縣級領導成員,保證了紹屬地區黨組織的安全,保存了這一地區淪陷後開展游擊戰爭的力量。寧紹地區和浙贛鐵路沿線各縣相繼淪陷後,領導紹興、諸暨等縣組織抗日自衛武裝,在浙東敵後舉起了黨領導人民武裝抗日的旗幟。1942年6月,浙東軍分會組建南進支隊,開闢會稽山抗日遊擊根據地。7月,中共浙東區委員會成立,時任區黨委委員兼組織部長、中共會稽工委(後改為地委)書記的楊思一,與蔡群帆一起,領導了會稽地區的抗日武裝鬥爭。1943年11月,浙東第二次反頑自衛戰爭爆發,浙東區黨委決定發展金蕭地區的游擊戰,牽制頑軍,配合四明地區主力作戰,楊思一與蔡群帆一起率一箇中隊進入金蕭地區,集結諸暨、義烏等縣的地方武裝,組建金蕭支隊,任中共金蕭地委書記、金蕭支隊政委。1945年2月,任浙東行署會稽地區特派員。從組建金蕭支隊到抗戰勝利期間,楊思一按照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開展統戰工作,領導金蕭地區軍民同日偽頑展開了尖銳複雜的鬥爭,鞏固擴大了諸北、金義浦蘭、諸義東抗日根據地,創建了路西抗日根據地。

1945年9月,奉命北撤,楊思一先後任新四軍一縱三旅政治部主任、華東野戰軍三師政委、先遣縱隊一支隊政委等職,在泰安、宿北、魯南、萊蕪、祁蒙山等重大戰役中,親臨前線,勇敢沉著,出色地完成了任務。1949年5月,杭州解放後,他先後擔任中共杭州市委副書記,浙江省委組織部長兼省紀檢委書記,省編制委員會主任,省政協副主席、黨組書記,省委常委,副省長等職。1957年12月,被錯劃為“右派”。同月20日逝世。1979年6月9日,經中共中央批准予以改正,恢復楊思一的政治名譽。1983年11月,中共浙江省第七次黨代會預備會議上徹底平反。

戰時培訓育英才 時為中國青年領袖

紅色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前全國黨代會上的諸暨人

馮文彬

馮文彬,浙江省諸暨縣紫西鄉湖西村(今諸暨市店口鎮湖西村)人,1911年出生於一個貧苦家庭,少年時隨父到上海當童工。1925年入浦東中學夜校學文化,參加五卅愛國運動。1927年他參加工會,第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被選為上海工會聯合會常務委員。同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1929年秋,馮文彬前往福建,不久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中共紅四軍前敵委員會文書。1930年先後任紅四軍軍部交通大隊政治委員,紅一軍團總指揮部交通大隊政治委員,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交通大隊政治委員,總前委特務大隊政治委員。隨軍參加第二次長沙戰役和第一次反“圍剿”作戰。1931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無線電大隊成立,馮文彬任政治委員,參與紅軍無線電通信部門最初的組建工作。11月調任共青團蘇區中央局巡視員,赴湘贛革命根據地檢查指導共青團工作。

1933年7月,馮文彬任新組建的少共國際師政治委員,不久改任師政治部(後改稱第十五師)主任,參加第五次反“圍剿”作戰。1934年10月他隨中央紅軍長征。1935年10月,馮文彬任紅軍陝甘支隊第一縱隊一大隊政治委員,長征到達陝北。1936年春馮文彬參加東征戰役。4月被調回延安,任共青團中央書記,此後長期主持黨的青年工作。11月共青團組織解散後,由他擔任中共中央青年部部長。

1937年4月在延安主持成立西北青年救國會,馮文彬被選為主任,領導陝甘寧邊區和西北地區的青年抗日救國運動。1937年9月下旬,時任中央青年部長、西北青救會主任的馮文彬,受黨中央派遣來涇陽縣雲陽鎮,參加從國民黨監獄獲釋同志的安置工作。

事後,中共陝西省委賈拓夫等人與馮文彬商定,對西安事變前後湧現出來的一大批青年運動積極分子進行培訓,以適應日益複雜的鬥爭形勢之需要。由此,安吳青訓班開始了籌備。同年10月11日,在涇陽縣鬥口鎮的農場借到一間房子,用來做宿舍,青訓班正式開班,稱為“戰時青年短期培訓班”。馮文彬擔任班主任兼教員,胡喬木任青訓班副主任。1937年底,馮文彬奉命回延安向毛澤東彙報青訓班的情況,毛澤東充分肯定了青訓班的形式與內容,並指示要擴大範圍。

太原、上海等重要城市淪陷後,廣大青年不甘心當亡國奴,紛紛湧向陝西等地。馮文彬曾撰文回憶,1938年,青訓班搬到安吳堡,進入大規模發展的時期。當時,青訓班條件很差,每人每月交6元伙食費,睡地鋪,坐破磚,上課在露天,吃的是大鍋菜,有志青年不顧國民黨的阻擾,想方設法前往安吳堡。安吳青訓班共辦了14期,培養了12000多名有文化、會打仗的幹部。

紅色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前全國黨代會上的諸暨人

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馮文彬以中央直屬、軍委直屬代表團的身份出席了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1949年4月在北平主持召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馮文彬被選為團中央委員會書記,成為著名的中國青年領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馮文彬歷任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書記,青年團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天津市委常務委員,中共上海市委工業生產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副校長,中共中央辦公廳第一副主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主任等職。他是第一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十三屆全國代表大會上連續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77年以後,馮文彬任中央黨校副教育長、中共中央辦公廳第一副主任、中直機關臨時黨委第一書記、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主任等職。1997年10月20日在北京逝世。

火花

抗日戰爭期間,我從地方工作到部隊生活,從地下黨生活到公開鬥爭,這在我的鬥爭生活上是一個極大的轉變。我在這個轉變關頭,工作上碰過一些釘子,犯過一些錯誤,但基本上工作還算是順利的,到部隊後,我思想上常常注意抓緊四件事:親臨前線,從武裝鬥爭上鍛鍊自己;教育幹部與士兵同甘苦;教育部隊提高群眾觀點,搞好群眾紀律;對上級做到調人給人,調槍給槍,不討價還價。

——楊思一在自傳中寫道

為什麼要建立青年團?這是青年的需要,是當前革命鬥爭的需要。

——馮文彬在全國解放區青年工作代表會議上的講話

回憶

思一同志是二戰時期的老同志,年長我好幾歲,比我老練成熟得多。對同志熱情誠懇,一見如故。

——汪大銘(曾任浙東區黨委組織部部長)

馮文彬是村裡的名人,他一生為了革命事業而奮鬥,很受大家尊敬。

——馮關海(店口鎮湖西村村民)

尋跡

安吳青訓班

"

從1921年7月黨的誕生到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曾經召開了7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從中共四大開始,就不斷有諸暨人的身影出現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有中共四大代表的汪壽華,有中共五大代表的鄭復他,有中共六大代表的錢志康,尤其在中共七大更是有兩位諸暨人馮文彬、楊思一作為代表參加會議。在諸暨這片紅色大地上,諸暨的革命英烈為中國革命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充分體現了諸暨人敢闖敢為、敢為人先的精神。

兩次跟黨失聯 組建金蕭支隊

紅色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前全國黨代會上的諸暨人

楊思一

楊思一,出生於1901年暨陽街道上楊村,原名楊雲亭。19歲時,考入湖州省立第三師範。1924年,被選為湖州學生聯合會總理事,成為學生運動骨幹。1925年夏畢業,到諸暨草塔智勝、鎮海崇正等小學任教,開始接觸馬列主義書籍,嚮往革命。1930年7月,在湖州縣立一小任教時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任中共湖州縣委宣傳部長。後因中共湖州縣委遭敵破壞,與組織失去聯繫後到上海從事工人運動。1932年7月,他在中共浦東區委恢復其黨籍。之後在代表中共浦東區委出席反帝大同盟會議時被捕,在蘇州陸軍監獄被關押5年。

1937年7月,楊思一經保釋出獄後即回鄉抗日。之後,他到上海尋找黨組織接上關係,並恢復黨籍。1938年2月,楊思一任中共諸暨縣工委書記。5月,任中共諸暨縣委書記。並任中共寧紹特委宣傳部長。1939年1月,任中共寧紹特委書記。同年7月,在中共浙江省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上,楊思一被選為省委候補委員、中共七大代表。10月隨浙江代表團赴延安,在皖南東南局駐地集中時,根據中央指示,隨省委書記劉英回浙江堅持鬥爭,沒能參加中共七大會議。

1940年1月,中共寧紹特委分設,楊思一任中共紹屬特委書記,期間,整理和發展黨的組織,堅持積極慎重的發展方針,使寧紹特區黨在迅速發展中保證了質量。當時,寧紹地區黨員發展到2000人,建立支部200餘個,並把黨的發展建設同群眾運動緊密聯繫起來。針對浙東糧荒嚴重的情況,楊思一親自部署領導了1940年6月的嵊縣“六·三”饑民鬥爭,取得了一定的勝利。

紅色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前全國黨代會上的諸暨人

金蕭支隊成立地——璜山黃家店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楊思一改任中共紹屬特派員。遵照黨的指示,及時撤退一批已經暴露的幹部,調整了縣級領導成員,保證了紹屬地區黨組織的安全,保存了這一地區淪陷後開展游擊戰爭的力量。寧紹地區和浙贛鐵路沿線各縣相繼淪陷後,領導紹興、諸暨等縣組織抗日自衛武裝,在浙東敵後舉起了黨領導人民武裝抗日的旗幟。1942年6月,浙東軍分會組建南進支隊,開闢會稽山抗日遊擊根據地。7月,中共浙東區委員會成立,時任區黨委委員兼組織部長、中共會稽工委(後改為地委)書記的楊思一,與蔡群帆一起,領導了會稽地區的抗日武裝鬥爭。1943年11月,浙東第二次反頑自衛戰爭爆發,浙東區黨委決定發展金蕭地區的游擊戰,牽制頑軍,配合四明地區主力作戰,楊思一與蔡群帆一起率一箇中隊進入金蕭地區,集結諸暨、義烏等縣的地方武裝,組建金蕭支隊,任中共金蕭地委書記、金蕭支隊政委。1945年2月,任浙東行署會稽地區特派員。從組建金蕭支隊到抗戰勝利期間,楊思一按照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開展統戰工作,領導金蕭地區軍民同日偽頑展開了尖銳複雜的鬥爭,鞏固擴大了諸北、金義浦蘭、諸義東抗日根據地,創建了路西抗日根據地。

1945年9月,奉命北撤,楊思一先後任新四軍一縱三旅政治部主任、華東野戰軍三師政委、先遣縱隊一支隊政委等職,在泰安、宿北、魯南、萊蕪、祁蒙山等重大戰役中,親臨前線,勇敢沉著,出色地完成了任務。1949年5月,杭州解放後,他先後擔任中共杭州市委副書記,浙江省委組織部長兼省紀檢委書記,省編制委員會主任,省政協副主席、黨組書記,省委常委,副省長等職。1957年12月,被錯劃為“右派”。同月20日逝世。1979年6月9日,經中共中央批准予以改正,恢復楊思一的政治名譽。1983年11月,中共浙江省第七次黨代會預備會議上徹底平反。

戰時培訓育英才 時為中國青年領袖

紅色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前全國黨代會上的諸暨人

馮文彬

馮文彬,浙江省諸暨縣紫西鄉湖西村(今諸暨市店口鎮湖西村)人,1911年出生於一個貧苦家庭,少年時隨父到上海當童工。1925年入浦東中學夜校學文化,參加五卅愛國運動。1927年他參加工會,第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被選為上海工會聯合會常務委員。同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1929年秋,馮文彬前往福建,不久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中共紅四軍前敵委員會文書。1930年先後任紅四軍軍部交通大隊政治委員,紅一軍團總指揮部交通大隊政治委員,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交通大隊政治委員,總前委特務大隊政治委員。隨軍參加第二次長沙戰役和第一次反“圍剿”作戰。1931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無線電大隊成立,馮文彬任政治委員,參與紅軍無線電通信部門最初的組建工作。11月調任共青團蘇區中央局巡視員,赴湘贛革命根據地檢查指導共青團工作。

1933年7月,馮文彬任新組建的少共國際師政治委員,不久改任師政治部(後改稱第十五師)主任,參加第五次反“圍剿”作戰。1934年10月他隨中央紅軍長征。1935年10月,馮文彬任紅軍陝甘支隊第一縱隊一大隊政治委員,長征到達陝北。1936年春馮文彬參加東征戰役。4月被調回延安,任共青團中央書記,此後長期主持黨的青年工作。11月共青團組織解散後,由他擔任中共中央青年部部長。

1937年4月在延安主持成立西北青年救國會,馮文彬被選為主任,領導陝甘寧邊區和西北地區的青年抗日救國運動。1937年9月下旬,時任中央青年部長、西北青救會主任的馮文彬,受黨中央派遣來涇陽縣雲陽鎮,參加從國民黨監獄獲釋同志的安置工作。

事後,中共陝西省委賈拓夫等人與馮文彬商定,對西安事變前後湧現出來的一大批青年運動積極分子進行培訓,以適應日益複雜的鬥爭形勢之需要。由此,安吳青訓班開始了籌備。同年10月11日,在涇陽縣鬥口鎮的農場借到一間房子,用來做宿舍,青訓班正式開班,稱為“戰時青年短期培訓班”。馮文彬擔任班主任兼教員,胡喬木任青訓班副主任。1937年底,馮文彬奉命回延安向毛澤東彙報青訓班的情況,毛澤東充分肯定了青訓班的形式與內容,並指示要擴大範圍。

太原、上海等重要城市淪陷後,廣大青年不甘心當亡國奴,紛紛湧向陝西等地。馮文彬曾撰文回憶,1938年,青訓班搬到安吳堡,進入大規模發展的時期。當時,青訓班條件很差,每人每月交6元伙食費,睡地鋪,坐破磚,上課在露天,吃的是大鍋菜,有志青年不顧國民黨的阻擾,想方設法前往安吳堡。安吳青訓班共辦了14期,培養了12000多名有文化、會打仗的幹部。

紅色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前全國黨代會上的諸暨人

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馮文彬以中央直屬、軍委直屬代表團的身份出席了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1949年4月在北平主持召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馮文彬被選為團中央委員會書記,成為著名的中國青年領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馮文彬歷任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書記,青年團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天津市委常務委員,中共上海市委工業生產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副校長,中共中央辦公廳第一副主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主任等職。他是第一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十三屆全國代表大會上連續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77年以後,馮文彬任中央黨校副教育長、中共中央辦公廳第一副主任、中直機關臨時黨委第一書記、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主任等職。1997年10月20日在北京逝世。

火花

抗日戰爭期間,我從地方工作到部隊生活,從地下黨生活到公開鬥爭,這在我的鬥爭生活上是一個極大的轉變。我在這個轉變關頭,工作上碰過一些釘子,犯過一些錯誤,但基本上工作還算是順利的,到部隊後,我思想上常常注意抓緊四件事:親臨前線,從武裝鬥爭上鍛鍊自己;教育幹部與士兵同甘苦;教育部隊提高群眾觀點,搞好群眾紀律;對上級做到調人給人,調槍給槍,不討價還價。

——楊思一在自傳中寫道

為什麼要建立青年團?這是青年的需要,是當前革命鬥爭的需要。

——馮文彬在全國解放區青年工作代表會議上的講話

回憶

思一同志是二戰時期的老同志,年長我好幾歲,比我老練成熟得多。對同志熱情誠懇,一見如故。

——汪大銘(曾任浙東區黨委組織部部長)

馮文彬是村裡的名人,他一生為了革命事業而奮鬥,很受大家尊敬。

——馮關海(店口鎮湖西村村民)

尋跡

安吳青訓班

紅色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前全國黨代會上的諸暨人

“七·七事變”後,中共中央為抗戰需要,在涇陽縣雲陽鎮籌建旨在培養青年幹部、發展抗日力量的訓練班(簡稱青訓班)。青訓班第四期以後遷至安吳堡村,時稱安吳青訓班,馮文彬曾在此地工作。青訓班以吳氏莊園為活動中心。自1937年10月創辦至1940年4月奉命撤離,歷時兩年半時間,共舉辦14期,組編127個連(隊),培訓學員12000餘名,分別輸送到延安、抗戰前線、敵後根據地等地參加抗日救國鬥爭工作。

中共浙江省工委、寧紹特委、紹屬特委機關舊址

"

從1921年7月黨的誕生到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曾經召開了7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從中共四大開始,就不斷有諸暨人的身影出現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有中共四大代表的汪壽華,有中共五大代表的鄭復他,有中共六大代表的錢志康,尤其在中共七大更是有兩位諸暨人馮文彬、楊思一作為代表參加會議。在諸暨這片紅色大地上,諸暨的革命英烈為中國革命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充分體現了諸暨人敢闖敢為、敢為人先的精神。

兩次跟黨失聯 組建金蕭支隊

紅色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前全國黨代會上的諸暨人

楊思一

楊思一,出生於1901年暨陽街道上楊村,原名楊雲亭。19歲時,考入湖州省立第三師範。1924年,被選為湖州學生聯合會總理事,成為學生運動骨幹。1925年夏畢業,到諸暨草塔智勝、鎮海崇正等小學任教,開始接觸馬列主義書籍,嚮往革命。1930年7月,在湖州縣立一小任教時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任中共湖州縣委宣傳部長。後因中共湖州縣委遭敵破壞,與組織失去聯繫後到上海從事工人運動。1932年7月,他在中共浦東區委恢復其黨籍。之後在代表中共浦東區委出席反帝大同盟會議時被捕,在蘇州陸軍監獄被關押5年。

1937年7月,楊思一經保釋出獄後即回鄉抗日。之後,他到上海尋找黨組織接上關係,並恢復黨籍。1938年2月,楊思一任中共諸暨縣工委書記。5月,任中共諸暨縣委書記。並任中共寧紹特委宣傳部長。1939年1月,任中共寧紹特委書記。同年7月,在中共浙江省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上,楊思一被選為省委候補委員、中共七大代表。10月隨浙江代表團赴延安,在皖南東南局駐地集中時,根據中央指示,隨省委書記劉英回浙江堅持鬥爭,沒能參加中共七大會議。

1940年1月,中共寧紹特委分設,楊思一任中共紹屬特委書記,期間,整理和發展黨的組織,堅持積極慎重的發展方針,使寧紹特區黨在迅速發展中保證了質量。當時,寧紹地區黨員發展到2000人,建立支部200餘個,並把黨的發展建設同群眾運動緊密聯繫起來。針對浙東糧荒嚴重的情況,楊思一親自部署領導了1940年6月的嵊縣“六·三”饑民鬥爭,取得了一定的勝利。

紅色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前全國黨代會上的諸暨人

金蕭支隊成立地——璜山黃家店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楊思一改任中共紹屬特派員。遵照黨的指示,及時撤退一批已經暴露的幹部,調整了縣級領導成員,保證了紹屬地區黨組織的安全,保存了這一地區淪陷後開展游擊戰爭的力量。寧紹地區和浙贛鐵路沿線各縣相繼淪陷後,領導紹興、諸暨等縣組織抗日自衛武裝,在浙東敵後舉起了黨領導人民武裝抗日的旗幟。1942年6月,浙東軍分會組建南進支隊,開闢會稽山抗日遊擊根據地。7月,中共浙東區委員會成立,時任區黨委委員兼組織部長、中共會稽工委(後改為地委)書記的楊思一,與蔡群帆一起,領導了會稽地區的抗日武裝鬥爭。1943年11月,浙東第二次反頑自衛戰爭爆發,浙東區黨委決定發展金蕭地區的游擊戰,牽制頑軍,配合四明地區主力作戰,楊思一與蔡群帆一起率一箇中隊進入金蕭地區,集結諸暨、義烏等縣的地方武裝,組建金蕭支隊,任中共金蕭地委書記、金蕭支隊政委。1945年2月,任浙東行署會稽地區特派員。從組建金蕭支隊到抗戰勝利期間,楊思一按照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開展統戰工作,領導金蕭地區軍民同日偽頑展開了尖銳複雜的鬥爭,鞏固擴大了諸北、金義浦蘭、諸義東抗日根據地,創建了路西抗日根據地。

1945年9月,奉命北撤,楊思一先後任新四軍一縱三旅政治部主任、華東野戰軍三師政委、先遣縱隊一支隊政委等職,在泰安、宿北、魯南、萊蕪、祁蒙山等重大戰役中,親臨前線,勇敢沉著,出色地完成了任務。1949年5月,杭州解放後,他先後擔任中共杭州市委副書記,浙江省委組織部長兼省紀檢委書記,省編制委員會主任,省政協副主席、黨組書記,省委常委,副省長等職。1957年12月,被錯劃為“右派”。同月20日逝世。1979年6月9日,經中共中央批准予以改正,恢復楊思一的政治名譽。1983年11月,中共浙江省第七次黨代會預備會議上徹底平反。

戰時培訓育英才 時為中國青年領袖

紅色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前全國黨代會上的諸暨人

馮文彬

馮文彬,浙江省諸暨縣紫西鄉湖西村(今諸暨市店口鎮湖西村)人,1911年出生於一個貧苦家庭,少年時隨父到上海當童工。1925年入浦東中學夜校學文化,參加五卅愛國運動。1927年他參加工會,第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被選為上海工會聯合會常務委員。同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1929年秋,馮文彬前往福建,不久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中共紅四軍前敵委員會文書。1930年先後任紅四軍軍部交通大隊政治委員,紅一軍團總指揮部交通大隊政治委員,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交通大隊政治委員,總前委特務大隊政治委員。隨軍參加第二次長沙戰役和第一次反“圍剿”作戰。1931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無線電大隊成立,馮文彬任政治委員,參與紅軍無線電通信部門最初的組建工作。11月調任共青團蘇區中央局巡視員,赴湘贛革命根據地檢查指導共青團工作。

1933年7月,馮文彬任新組建的少共國際師政治委員,不久改任師政治部(後改稱第十五師)主任,參加第五次反“圍剿”作戰。1934年10月他隨中央紅軍長征。1935年10月,馮文彬任紅軍陝甘支隊第一縱隊一大隊政治委員,長征到達陝北。1936年春馮文彬參加東征戰役。4月被調回延安,任共青團中央書記,此後長期主持黨的青年工作。11月共青團組織解散後,由他擔任中共中央青年部部長。

1937年4月在延安主持成立西北青年救國會,馮文彬被選為主任,領導陝甘寧邊區和西北地區的青年抗日救國運動。1937年9月下旬,時任中央青年部長、西北青救會主任的馮文彬,受黨中央派遣來涇陽縣雲陽鎮,參加從國民黨監獄獲釋同志的安置工作。

事後,中共陝西省委賈拓夫等人與馮文彬商定,對西安事變前後湧現出來的一大批青年運動積極分子進行培訓,以適應日益複雜的鬥爭形勢之需要。由此,安吳青訓班開始了籌備。同年10月11日,在涇陽縣鬥口鎮的農場借到一間房子,用來做宿舍,青訓班正式開班,稱為“戰時青年短期培訓班”。馮文彬擔任班主任兼教員,胡喬木任青訓班副主任。1937年底,馮文彬奉命回延安向毛澤東彙報青訓班的情況,毛澤東充分肯定了青訓班的形式與內容,並指示要擴大範圍。

太原、上海等重要城市淪陷後,廣大青年不甘心當亡國奴,紛紛湧向陝西等地。馮文彬曾撰文回憶,1938年,青訓班搬到安吳堡,進入大規模發展的時期。當時,青訓班條件很差,每人每月交6元伙食費,睡地鋪,坐破磚,上課在露天,吃的是大鍋菜,有志青年不顧國民黨的阻擾,想方設法前往安吳堡。安吳青訓班共辦了14期,培養了12000多名有文化、會打仗的幹部。

紅色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前全國黨代會上的諸暨人

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馮文彬以中央直屬、軍委直屬代表團的身份出席了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1949年4月在北平主持召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馮文彬被選為團中央委員會書記,成為著名的中國青年領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馮文彬歷任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書記,青年團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天津市委常務委員,中共上海市委工業生產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副校長,中共中央辦公廳第一副主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主任等職。他是第一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十三屆全國代表大會上連續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77年以後,馮文彬任中央黨校副教育長、中共中央辦公廳第一副主任、中直機關臨時黨委第一書記、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主任等職。1997年10月20日在北京逝世。

火花

抗日戰爭期間,我從地方工作到部隊生活,從地下黨生活到公開鬥爭,這在我的鬥爭生活上是一個極大的轉變。我在這個轉變關頭,工作上碰過一些釘子,犯過一些錯誤,但基本上工作還算是順利的,到部隊後,我思想上常常注意抓緊四件事:親臨前線,從武裝鬥爭上鍛鍊自己;教育幹部與士兵同甘苦;教育部隊提高群眾觀點,搞好群眾紀律;對上級做到調人給人,調槍給槍,不討價還價。

——楊思一在自傳中寫道

為什麼要建立青年團?這是青年的需要,是當前革命鬥爭的需要。

——馮文彬在全國解放區青年工作代表會議上的講話

回憶

思一同志是二戰時期的老同志,年長我好幾歲,比我老練成熟得多。對同志熱情誠懇,一見如故。

——汪大銘(曾任浙東區黨委組織部部長)

馮文彬是村裡的名人,他一生為了革命事業而奮鬥,很受大家尊敬。

——馮關海(店口鎮湖西村村民)

尋跡

安吳青訓班

紅色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前全國黨代會上的諸暨人

“七·七事變”後,中共中央為抗戰需要,在涇陽縣雲陽鎮籌建旨在培養青年幹部、發展抗日力量的訓練班(簡稱青訓班)。青訓班第四期以後遷至安吳堡村,時稱安吳青訓班,馮文彬曾在此地工作。青訓班以吳氏莊園為活動中心。自1937年10月創辦至1940年4月奉命撤離,歷時兩年半時間,共舉辦14期,組編127個連(隊),培訓學員12000餘名,分別輸送到延安、抗戰前線、敵後根據地等地參加抗日救國鬥爭工作。

中共浙江省工委、寧紹特委、紹屬特委機關舊址

紅色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前全國黨代會上的諸暨人

舊址位於嵊州市長樂鎮沃基村邢子陶祖屋新屋臺門,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合式民居,建築面積240餘平方米。2002年,中共嵊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對舊址進行修復並布展。現東外側屋南首外牆上陳列中共浙江省工委舊址簡介和分佈圖,東廂房南首樓上南牆陳列有楊思一照片及簡介。2002年公佈為嵊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公佈為嵊州市德育示範基地。

記者手記

從南湖紅船上的革命之光到實現中國夢的新徵程,中國共產黨披荊斬棘,一路走來。正是因為有那些在黨大會上為中華民族而運籌帷幄,殫精竭慮的先驅們。他們堅定不移的精神追求,高瞻遠矚,縷縷將國之“危境”化為康莊夷途,使得“小米加步槍”生髮出戰勝“飛機加大炮”的巨大威力,使得中國共產黨一步步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終於走向全國。

今天的我們,正站在一個全新的起點上,我們比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嚼得草根,百事可做”。正是艱難困苦的環境,造就了共產黨人堅韌不拔的意志。記者在查閱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他們雖衣著樸素卻朝氣蓬勃、面容清瘦卻目光如炬,神采中煥發出艱難困苦中獨有的剛毅和執著。

勿忘昨天,無愧今天,不負明天。踏上這塊土地,堅定前行。

本版文字/圖片 記者 酈海洋 吳帆 整理

特別感謝市史志研究室提供資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