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朱光潛、梁啟超、林語堂、馮友蘭等名家論讀書

葉聖陶、朱光潛、梁啟超、林語堂、馮友蘭等名家論讀書

名家論讀書——

葉聖陶:讀書的三種態度

一是絕對信從的態度,凡是書上說的話就是天經地義。

二是批判的態度,用現實生活來檢驗,凡是對現實生活有益處的,取它,否則就不取。

三是隨隨便便的態度,從書上學到什麼,用來裝點自己,以便人家談閒天的時候可以應付,不致受人家譏笑,認為一竅不通。

馮友蘭:三類讀書

第一類是要精讀的,第二類是可以泛讀的,第三類是僅供翻閱的。

所謂精讀,是說要認真地讀,紮紮實實地一個字一個字地讀。

所謂泛讀,是說可以粗枝大葉地讀,只要知道它大概說的是什麼就行了。

所謂翻閱,是說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不要一句話一句話地讀,也不要一頁一頁地讀。就像看報紙一樣,隨手一翻,看看大字標題,覺得有興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沒有興趣的地方就隨手翻過。聽說在中國初有報紙的時候,有些人捧著報紙,就像念五經四書一樣,一字一字地高聲朗誦。照這個辦法,一天的報紙,念一天也念不完。大多數的書,其實就像報紙上的新聞一樣,有些可能轟動一時,但是曇花一現,不久就過去了。

林語堂:讀書的主旨在於排脫俗氣

讀書本是一種心靈的活動,向來算為清高。說破讀書本質,“心靈”而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所以讀書向稱為雅事樂事。但是現在雅事樂事已經不雅不樂了。今天讀書,或為取資格,得學位,在男為娶美女,在女為嫁賢婿;或為做老爺,踢屁股;或為求爵祿,刮地皮;或為做走狗,擬宣言;或為寫訃聞,做賀聯;或為當文牘,抄賬簿;或為做相士,佔八卦;或為做塾師,騙小孩……諸如此類,都是借讀書之名,取利祿之實,皆非讀書本旨。亦有人拿父母的錢,上大學,跑百米,拿一塊大銀盾回家,在我是看不起的,因為這似乎亦非讀書的本旨。讀書本旨湮沒於求名利之心中,可悲。可惜現在也一樣。

林語堂:讀書要知味

至於語言無味(著重“味”字),都全看你所讀是什麼書及讀書的方法。讀書讀出味來,語言自然有味,語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有人讀書讀了半世,亦讀不出什麼味兒來,都是因為讀不合的書,及不得其讀法。讀書須先知味。讀書知味。世上多少強讀人,聽到此語否?這味字,是讀書的關鍵。所謂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異,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讀出味來。有人自幼嚼書本,老大不能通一經,便是食古不化勉強讀書所致。袁中郎所謂讀所好之書,所不好之書可讓他人讀之,這是知味的讀法。若必強讀,消化不來,必生疳積胃滯諸病。

葉聖陶、朱光潛、梁啟超、林語堂、馮友蘭等名家論讀書

蔡元培:讀書要得法,才有成效

我自十餘歲起,就開始讀書,讀到現在,將滿六十年了,中間除大病或其他特別原因外,幾乎沒有一日不讀點書的,然而我也沒有什麼成就,這是讀書不得法的緣故。

我的不得法第一是不能專心。

我的不得法,第二是不能動筆。

望讀者鑑於我的短處,第一能專心,第二能勤筆。這一定有許多成效。

梁啟超:少讀那些四平八正的書

中國書沒有整理過,十分難讀,這是人人公認的,但會做學問的人,覺得趣味就在這一點。吃現成飯,是最沒有意思的事,是最沒有出息的人才喜歡的。

一個問題,被別人做完了四平八正的編成教科書樣子給我讀,讀去自然是毫不費力,但是從這不費力上頭結果,便令我的心思不細緻不刻入。專門喜歡讀這類書的人,久而久之,會把自己創作的才能汨沒哩。在紐約、芝加哥筆直的馬路嶄新的洋房裡舒舒服服混一世,這個人一定是過的毫無意味的平庸生活。

梁啟超:讀書要肯下苦功夫

若問讀書方法,我想向諸君上一個條陳。這方法是極陳舊的,極笨極麻煩的,然而實在是極必要的。什麼方法呢?是鈔錄或筆記。我們讀一部名著,看見他徵引那麼繁博,分析那麼細密,動輒伸著舌頭說道:“這個人不知有多大記憶力,記得許多東西,這是他的特別天才,我們不能學步了。”

其實那裡有這回事。好記性的人不見得便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比較的倒是記性不甚好。你所看見者是他發表出來的成果,不知他這成果原是從銖積寸累困知勉行得來。大抵凡一個大學者平日用功總是有無數小冊子或單紙片,讀書看見一段資料覺其有用者即刻鈔下(短的鈔全文,長的摘要記書名卷數頁數)。

魯迅:如何讀到自己感興趣的書

我們自發的讀書,即嗜好的讀書 ——請教別人是大抵無用,只好先行泛覽,然後決擇而入於自己所愛的較專的一門或幾門;但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葉聖陶、朱光潛、梁啟超、林語堂、馮友蘭等名家論讀書

許地山:為學的三條路徑

一是深思,二是多聞,三是能幹。第一途是做成思想家的路向;第二是學者;第三是事業家。

朱光潛:好書不厭百回讀

讀書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兩句詩值得每個讀書人懸為座右銘。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如暴發戶炫耀傢俬,以多為貴。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有些人讀書,全憑自己的興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書就把預擬做的事丟開,用全副精力去讀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書,仍是如此辦,雖然這兩書在性質上毫不相關。這種讀法有如打游擊,亦如蜜蜂採蜜。它的好處在使讀書成為樂事,對於一時興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養成一種不平凡的思路與胸襟。它的壞處在使讀者氾濫而無所歸宿,缺乏專門研究所必需的“經院式”的系統訓練,產生畸形的發展,對於某一方面知識過於重視,對於另一方面知識可以很矇昧。如果一個人有時間與精力允許他過享樂主義的生活,不把讀當做工作而只當做消遣,這種蜜蜂採蜜式的讀書法原亦未嘗不可採用。但是一個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種學問的志願,他就不能不有預定計劃與系統。

華羅庚:讀書要學會比較

我們在讀一本書時,還要把它和我們過去學到的知識去作比較,想一想這一本書給我添了些什麼新的東西。每當看一本新書時,對自己原來已懂的部分,就可以比較快地看過去;要緊的,是對重點的鑽研;對自己來說是新的東西用的力量也應當更大些。在看完一本書後,並不是說要把整本書都裝進腦子裡去,而僅僅是添上幾點前所不知的新方法新內容。這樣做印象反而深刻,記憶反而牢固。並且,學得愈多,懂得的東西愈多,知識基礎愈厚,讀書迸度也就可以大大加快。

葉聖陶、朱光潛、梁啟超、林語堂、馮友蘭等名家論讀書

曹聚仁:愛惜精神,莫讀古書

我讀了三十年,實在沒有什麼經驗可說。若非說不可,那隻能這樣:

第一,時時懷疑古人和古書,

第二,有膽量背叛自己的父師,

第三,組織自我的思想系統。

冰心: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

李公樸:實驗的讀書

實驗的讀書就是把讀書與做人,做事和求進步三件事結合起來,這才是真正的讀書,才能求得真正的知識。

梁實秋:讀書樂

人生苦短,而應讀之書太多。人生到了一個境界,讀書不是為了應付外界需求,不是為人,是為己,是為了充實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實而有意義。吾故曰:讀書樂。

本文編者舒生,90後廢才,一直在跋涉的文字匠,蘇格拉底的信徒,王陽明思想研究學者,哲學教育終生推廣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