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王猛、慕容恪三人如何被後世懷念

諸葛亮、王猛、慕容恪三位著名政治家都被後世懷念,但懷念的群體大不相同。

諸葛亮既以善政令普通百姓懷念,因為用人平均,人格高潔,即便是地主豪強也無不對於敬愛有加。

諸葛亮、王猛、慕容恪三人如何被後世懷念

諸葛亮

《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西晉袁準《袁子》:及其受,攝一國之政,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如此即以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司馬昭認為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強於自己的父親司馬懿。

司馬昭滅蜀之後:

帝為晉王,委任使典兵事。及蜀破後,令勰受諸葛亮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標幟之制,勰悉暗練之,遂以勰為殿中典兵中郎將,遷將軍"。

司馬昭是司馬懿最看重的兒子之一,和司馬懿學習多年家傳兵法,也親自出馬搞定過淮南三叛中的最後一戰。然而他留給司馬炎的王牌部隊大晉中軍,卻是按照諸葛亮的風格訓練的。以諸葛亮的法式練兵,到晉武帝司馬炎時,身邊禁軍就"陳列齊肅"。

晉武帝司馬炎也是諸葛亮的鐵桿粉絲。

《資治通鑑》記載:初,鄧艾之死,人皆冤之,而朝廷無為之辨者。及帝即位,議郎敦煌段灼上疏曰:"鄧艾心懷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三族之誅;艾性剛急,矜功伐善,不能協同朋類,故莫肯理之。臣竊以為艾本屯田掌犢人,寵位已極,功名已成,七十老公,復何所求。正以劉禪初降,遠郡未附,矯令承製,權安社稷。鍾會有悖逆之心,畏艾威名,因其疑似,構成其事。艾被詔書,即遺強兵,束身就縛,不敢顧望,誠知奉見先帝,必無當死之理也。會受誅之後,艾官屬將吏,愚戇相聚,自共追艾,破壞檻車,解其囚執;艾在困地,狼狽失據,未嘗與腹心之人有平素之謀,獨受腹背之誅,豈不哀哉!陛下龍興,闡弘大度,謂可聽艾歸葬舊墓,還其田宅,以平蜀之功繼封其後,使艾闔棺定諡,死無所恨,則天下徇名之士,思立功之臣,必投湯火,樂為陛下死矣!"帝善其言而未能從。會帝問給事中樊建以諸葛亮之治蜀,曰:"吾獨不得如亮者而臣之乎?"建稽首曰:"陛下知鄧艾之冤而不能直,雖得亮,得無如馮唐之言乎!"帝笑曰:"卿言起我意。"乃以艾孫朗為郎中。

唐庚《三國雜事卷下》記載"晉武帝踐祚,詔定諸葛亮故事,而比之《周誥》"。將《諸葛亮集》作為國家政典之書,成為晉武帝治國平天下的寄託。泰始五年,晉武帝對官吏的評選年限進行縮短,隨後詔諸葛亮之孫諸葛京進京署吏,表現了他對諸葛亮的推崇以及對諸葛亮政治思想的積極吸納。史書評價晉武帝司馬炎即位之初"明達善謀"、"法度有恆",這應與他積極借鑑諸葛亮的治國實踐有一定的關係。此外,有學者認為,公元3世紀時有關諸葛亮的史料得以完整保存,與晉武帝司馬炎也是分不開的。

諸葛亮、王猛、慕容恪三人如何被後世懷念

司馬炎

到了東晉時,蜀地人民仍然無比懷念諸葛亮。

《世說新語》:桓溫徵蜀,猶見武侯時小吏,,年百餘歲。溫問曰:'諸葛丞相今誰與比?'答曰:'諸葛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沒後,不見其比。'"

這更可能是一個段子,但亦足以說明東晉時蜀人懷念諸葛亮的情緒。

王猛身為輔佐苻堅統一北方的著名政治家,也得到後世的懷念。

王猛的手段雖然更類商鞅、韓非之學,能富國強兵,而且因為心胸狹窄睚眥必報被人詬病,但苻堅是少有的能打擊豪強的蠻族首領,他和王猛的結合,雖然使用法家,但並非窮兵黷武,也改善了底層人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王猛在關中、弘農等地威望極高。王猛去世後數十年,劉裕北伐後秦時,王猛的孫子王鎮惡與後秦軍對峙,【與賊相持久,將士乏食,乃親到弘農督上民租】。百姓聽說王猛的孫子來了,【競送義粟】,於是晉軍【軍食復振】。可見王猛在百姓中是非常有人望的。

但是由於打擊豪強的同時不能做到諸葛亮那樣持心中正平均,毫無私心,個人品德上有所瑕疵。因此王猛在士人中的評價就要比諸葛亮低不少。

諸葛亮、王猛、慕容恪三人如何被後世懷念

王猛

而慕容恪的政治評價則是反動士紳吹水的典範,前燕王朝也是反動到極點的王朝。

慕容恪世後僅僅兩年,坐擁千萬人口的前燕就被桓溫僅僅五六萬兵力嚇得差點遷都,僅僅三年,前燕就因腐化而滅亡。

有人說慕容評短短三年就揮霍乾淨了前燕的政治積蓄,導致前燕滅亡,顯然是為慕容恪執政的縱容豪強推卸責任。

慕容恪愛惜將士,沒有屠城劣跡。是其仁。但治理之下,豪強恣肆,殘害人民,朝廷也"賦法靡恆",徵收並無常額,百姓負擔不輕;這就是大不仁。

前燕的屯田叫做軍封(詳見唐長孺先生的《魏晉南北朝史論叢》),是和眾多貴族豪強共同經營的,出糧食了貴族豪強拿大頭,國家只能拿小頭。實際上,慕容氏自慕容廆起即與漢族士大夫合作,共同統治。前燕政權循魏晉九品官人法,肯定士族特權,承認塢主壁帥勢力,境內大族勢力有所發展。

而慕容氏能自遼東急速入主中原,接收後趙的遺產如同探囊取物,與承認士族豪強的特權,關係是不小的。相對於【儒學後門多蒙顯進】的冉閔,賈堅之流的豪強、士紳當然更歡迎、擁護慕容氏的統治。

豪強佔有大量民戶,拒繳賦稅,則國家在財政、徭役、兵役上無疑會捉襟見肘。前燕王朝不但不能與法家治國的前秦抗衡,甚至面對桓溫這樣能夠在轄區能厲行土斷的士族領袖,亦不得不退避三舍。這並不只與雙方的指揮官有關,也和國家的行政效率有巨大的關係。

然而前燕王朝民戶被豪強(也包括豪強化的鮮卑貴族)所佔那般嚴重,財政又該如何維持呢?

《晉書·載記第九》載:(建元二年(公元344年))(慕容皝)以牧牛給貧家,田於苑中,公收其八,二分入私。有牛而無地者,亦田苑中,公收其七,三分入私。

有牛者公七私三,無牛者公八私二,這樣的剝削比例,可謂觸目驚心(曹操時代及曹魏、西晉屯田的收租比例是有牛公五私五,無牛公六私四),即便考慮到屯田戶往往免除兵役徭役,這個比例仍是極為驚人的,可以說堪比日本戰國武田氏最窮兵黷武之時。

由於封裕進諫,加上民怨沸騰,屯田戶大量逃亡,慕容皝在搞了三年後,被迫把剝削率調整成曹魏和西晉的50-60%。但是慕容家一向奢靡浪費又縱容豪強,開銷大不夠用,怎麼辦?只能增加屯田戶數量了。

到了慕容恪執政時代,華北平原1000多萬人口,有一半被號稱古之遺愛的慕容恪給弄成了農奴。有人說這是慕容俊的鍋,可河南的洛陽、兗州諸郡,都是慕容俊死後,慕容恪執政時代才平定的。甚至黃河以北的野王,在慕容俊時代也在軍閥呂護手裡,慕容恪執政時期才真正平定,這總不能都甩到慕容俊頭上吧。

諸葛亮、王猛、慕容恪三人如何被後世懷念

慕容恪

曹魏的屯田雖然剝削殘酷,但由於屯田所得財賦用於國家財政,所以自耕農負擔就減輕了一些,魏國自耕農的稅賦比起東漢還略輕;且魏季豪強地主往往會把租米比例設置得低於朝廷的屯田,來拉攏爭奪佃農。而前燕而言,由於軍封是和眾多貴族豪強共同經營的,出糧食了貴族豪強拿大頭,國家只能拿小頭,所以形成反動的剝削聯盟,貴族豪強亦得以使用50-60%的固定剝削率剝削人民。

而且前燕的屯田人口比例也遠高於曹魏。是以號稱風化純良,政局安定的前燕王朝,反動程度要超過曹魏的十倍,實是依靠反動士紳的吹噓才得以在史書上有美名,與懷念元朝的明初大元遺老們對元朝的吹捧如出一轍。

後來慕容垂復燕,【藉父兄之資,修復舊業,國人歸之,若夜蟲之就火】。但是慕容垂身為當時最優秀的軍事家之一,政治上也洞若觀火,當年造成前燕滅亡的,同樣是這些吸血鬼一般的貴族豪強。他們投奔,不過是以為慕容垂能夠繼續保護他們的反動剝削的特權罷了。

由此就可見,懷念慕容恪的到底是一些什麼人,並不是底層百姓。

慕容垂臨死前,遺命其子慕容寶厲行土斷,打擊豪強,以增強國力;對於這些豪強的本質,慕容垂顯然看得很清楚。到這時候,鮮卑慕容氏才真正走出反動而趨向進步。

諸葛亮、王猛、慕容恪三人如何被後世懷念

慕容垂

慕容寶的土斷,確實賬面上強化了國力。但是由於豪強仇恨,慕容氏的大敵,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敏銳地在這關頭抓住了機會,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之勢攻入山西,在豪強勢力協助下入主中原,後燕王朝也走向衰亡。擊潰人口國力是己方10倍的前燕王朝奪取華北之地,拓跋珪僅僅用了區區兩年不到。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那些豪強所謂因為"敬愛"慕容恪而效忠慕容氏,這種忠誠究竟有多麼廉價。而慕容恪的被後世懷念,有多少水分可想而知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