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專橫獨斷抑制了人才的發展?細數那些被他提拔和廢黜的人才

諸葛亮專橫獨斷抑制了人才的發展?細數那些被他提拔和廢黜的人才

近來寫三國,評論區裡總會出現諸多奇談怪論。

比如我寫神勇無雙的趙子龍,馬上有人說趙子龍的事蹟不屬於趙子龍,而是盜用了另一蜀漢大將陳到的事蹟。

我相當無語。

又比如我寫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即有人說我胡編亂造、濫用溢美之詞。

對於這個,我不能忍,正色告訴他,我寫關二爺事蹟,包括斬顏良,水淹七軍,都是《三國志》的記載,“威震華夏”也一詞也出於《三國志》,並非我個人胡編亂造。

此人表現得相當不屑,說《三國志》不過一部小說,有什麼可信度?

我回敬他:《三國志》不是小說,是前四史之一。

他馬上說,不管你是前四史還是前五史,都是人寫的,都不可信,並命令我以後都不許以之為依據。

我……

最搞的是,我寫諸葛亮,盛讚其是千古罕有的良相,自古至今,在道德和功業上能與諸葛亮相比的,寥寥無幾。

又有人跳出來指責,說《三國志》是最善於“造神”的神書,《三國志》美化諸葛亮的文字全不可信。

對此,我有心理準備,說不信《三國志》,也應該相信諸葛亮自己的作品吧?比如《出師表》。

此言一出,立刻炸鍋了。

有人說,這是諸葛亮的私人祕書代筆,並非諸葛亮自己的作品;有人說,這是諸葛亮自我工作總結,是往自己臉上貼金之作……

老實說,對於這類讀者,我是又好氣又好笑,最終一笑拉倒。

但是,有一類讀者,自詡是“歷史通”,他們也的確研究過一些歷史,提出的五花八門的奇談怪論,相當有迷惑性,很值得剖析一番。

比如,有人說,蜀漢集團後期人才短缺、人才匱乏,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無奈局面,就怪諸葛亮。

怎麼怪諸葛亮?

他們說諸葛亮專橫獨斷,嚴重地抑制了人才的發展。

諸葛亮怎麼專橫獨斷了?

他們用記載在魚豢所著《魏略》裡劉禪說過的一句話來說明——“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諸葛亮怎麼抑制人才了?

他們用劉封、彭羕、廖立、李嚴、劉琰、魏延、楊儀、馬謖等人的結局來說諸葛亮心胸狹窄、權綱獨斷、忌才妒才,對與自己看不慣的人大力打壓,斬盡殺絕。

既如此,上述兩個觀點倒很值得探究一番了。

先說諸葛亮“專橫獨斷”的問題。

諸葛亮自言感激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遂許先帝以驅馳,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二十有一年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因此竭心盡忠,事必躬親,任勞任怨,勤勤懇懇。

諸葛亮專橫獨斷抑制了人才的發展?細數那些被他提拔和廢黜的人才

《魏氏春秋》記:“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楊戲稱亮“自校簿書,流汗竟日”。

老實說,諸葛亮五十三歲過早謝世,就是被活活累死的。

歷史上的有識之士談論起諸葛亮對工作的態度,無不是交口稱讚,正能量滿滿。

張裔稱讚他“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孫權感嘆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

也正因為如此忠心體國,昭然日月,諸葛亮才被歷代統治者奉為“宗臣”典範。

可是,現在竟然有人認為這種勤懇是“專橫獨斷”,是壓制了人才。

老實說,甩手掌櫃,誰不想做?

劉禪已經是甩手掌櫃了,把一大攤爛事都交給了諸葛亮;而在沒有得力助手出現之前,諸葛亮能把這一大攤子爛事隨便交給別人嗎?

處理這樣一大攤爛事,勞心勞力,心力交瘁,諸葛亮難道就不希望有個人來分擔一下?

其實,說起人才匱乏,有兩個原因是直接可以看得到的。

一、劉備不聽勸阻,悍然發動夷陵之戰,結果家底敗光,蜀漢不僅折損了數萬精兵,耗損無數軍械,同時還折損了黃權、馬良、傅彤、程畿、馮習、張南、杜路、劉寧等高級人才;不久,太傅許靖、尚書令劉巴、驃騎將軍馬超等等又相繼謝世,蜀國人才危機愈加凸現。

二、當時天下共十四州,魏佔其十,吳國有其三,蜀漢不過止得其一。稍有點頭腦的的,都知道這三國之中,最沒有前途的就是蜀漢。而且蜀漢偏居西南一隅,道路閉塞,很難吸引到益州之外的士民前來投奔。我們看蜀漢集團中有很多非益州派系的人士,但絕大多數是在荊州跟隨劉備入川的。所以,諸葛亮要選用人才,主要從益州一地著眼,而劉備屬於外來戶,也很難做到益州士民上下歸心,有才幹、有能力的人,也不一定心甘情願受蜀漢集團驅遣。

所以,諸葛亮選才、用才的窘境可想而知。

諸葛亮本人說了,“夫治國者猶於治身;治身之道,務在養神,治國這道,務在舉賢。是以養神求生,舉賢求安”,他也因此不拘一格,“選迎皆妙簡舊德”。

楊儀和魏延都是有嚴重性格缺陷的人,但楊儀能文,魏延能武,可惜文武不和,水火不容,不共戴天。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對他們並不責全求備,而是低聲下氣,從中不斷協調,不斷和稀泥,這個給個棗、那個給顆糖,哄著捧著,讓他們共同為國出力。

老實說,作為一個大佬,能俯下身子這樣哄捧部屬,壓制人才之說到底從何說起?

有人總拿魏延和楊儀的結局說事,說是諸葛亮設計斬了魏延,最後又害了楊儀。

但這只是《三國演義》的戲說,歷史並不是這麼回事。

魏延和楊儀之死,是他們文武相爭的必然結果,屬咎由自取,與諸葛亮並無多大關係。

荊州人士劉巴為人清高,一向瞧不起劉備。劉備在荊州時,久慕劉巴大名,多次向他示好,他都不鳥。劉備離開荊州逃難時,很多人跟隨南下,劉巴毫不意外地一路向北,巴巴去投靠曹操。他看好曹操,認為劉備給曹操提鞋都不配。曹操重用他,讓他去招安荊州以南的長沙、零陵等地。哪料世事如雲、局勢如棋,劉巴到了零陵,曹操赤壁戰敗,零陵等地被劉備佔據。劉備愛慕劉巴之心沒有改變,興高采烈地前去看望。劉巴對這份愛畏之如虎,倉皇逃走。路經四川,被熱情的劉璋留了下來。劉巴萬沒想到,不久,劉璋被劉備取代,他沒能躲得過命運,最終還是成為了劉備的人。就算你得到了我的人,也不會得到我的心!估計劉巴是這麼想的。劉備的小兄弟張飛前來拜訪他,他兩眼朝天,牛氣哄哄地說出了諸如“大丈夫處世,當交四海英雄,如何與兵子共語乎?”之類的話。這種話,連最有涵養的劉備聽了也受不了,拍案而起,痛罵道:“孤欲定天下,而子初專亂之。其欲還北,假道於此,豈欲成孤事邪?”

但是,諸葛亮卻愛才惜才,私下裡勸說劉巴:“張飛雖實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雖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

諸葛亮專橫獨斷抑制了人才的發展?細數那些被他提拔和廢黜的人才

可以說,為了幫助劉備得到劉巴的心,諸葛亮的話裡充滿了討好和迎合的意味,哪有壓制人才的蹤影?

張裔為人好忌不寬,諸葛亮照樣大加重用,任命他為丞相府參軍,代行相府政務,又兼任益州治中從事,僅從朋友的角度進行勸誡,說:“石交之道,舉仇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猶不相謝也,況吾但委意於元儉,而君不能忍邪”。

張裔因此對諸葛亮心悅誠服,對身連署的人稱讚說:“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諸葛亮出軍駐守漢中期間,張裔以射聲校尉身份兼任留府長史。次年,曾動身北上去見諸葛亮諮詢有關事務。當時,送行的有數百人,車馬都堵滿道路,張裔的親人引之為豪。張裔自己有自知之明,對親人們說:“你們以為人們是敬重我嗎?人們的敬重的是丞相,我是沾了丞相的光啊。”

還有,蔣琬曾“眾事不理,時又沉醉”,獲罪將戮。

諸葛亮愛才心切,為之求情說:“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願主公重加察之”。

此外,楊洪、何祗、王平、陳震、向寵、呂凱、王伉、郭攸之、費文偉、董允、馬忠、李恢、張翼等等,無不是諸葛亮用心栽培、著力提拔起來的。

當然,諸葛亮花在蔣琬、費禕、姜維等人身上的心思尤其多,這也使得他本人盡瘁身死之後,這些人陸續擔當治蜀重任,支撐蜀漢長達三十年。

一句話,雞蛋只有這麼多,諸葛亮卻能把蛋糕做到這個份上,很不簡單了。

但是,我知道,還是有些人會例舉《三國演義》裡的虛構事例來指證諸葛亮壓制和扼殺人才的。

上面已經說了,魏延和楊儀之死便是一例。

魏延之死,人們念念不忘《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多次提到“魏延腦後有反骨”的話,但這只是演義呵。

與之類似,劉封之死也頻頻被人拿來說事。

這些人都說劉封是個大將之才,卻因諸葛亮一句“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而被劉備斬殺了。

諸葛亮為什麼力主殺劉封呢?

有人說諸葛亮認為劉封不是劉備的親生子,以後會和劉禪爭位引發內亂;也有人說諸葛亮有稱帝的野心,必須先借刀殺人除掉劉封這個最大的威脅;甚至還有人乾脆說諸葛亮其實就是漢獻帝……

後面兩種說法很扯,無須細析。

先說前一種,諸葛亮自己就沒有因為親子諸葛瞻出生而廢掉諸葛喬的嫡子繼承權,則認為劉封不是劉備親生,就主張對之痛下殺手,這也只是陳壽的一家之言——諸葛亮有沒有說“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這樣一句話,其實是存疑的。

退一步說,就算有,那麼,劉封是不是該殺,也值得探討。

劉封駐守上庸、西城等地,觀看了“襄樊之戰”由勝到敗的全過程,卻始終不發一兵一卒。這是鐵一般的事實,誰都沒有冤枉他。

有人會替劉封辯護,說關羽獲勝階段,劉封覺得沒有必要出兵援助;而等關羽敗亡,他也已經來不及出兵援助了,何罪之有?

此言大謬。

先算一筆時間賬。

劉封攻下上庸等地的時間在建安二十四年(219)五月,關羽威震華夏的時間在同年八月,上庸就在襄陽的西面,劉封如果想援助關羽,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上說,都完全辦得到。

諸葛亮專橫獨斷抑制了人才的發展?細數那些被他提拔和廢黜的人才

關羽在取勝階段需要援助嗎?關羽在荊州所能調動的兵力是很有限的,估計也就三到五萬人左右,北伐之外,又要留下足夠的兵力駐守江陵防備東吳,即前線兵力就更少了。

關羽面對的是樊城曹仁的數千人、于禁的三萬多援軍,外加襄陽呂常和樊城城外的龐德軍,壓力巨大,所以在呂蒙詐病之後,不得不從後方向前線補充兵力。

相較之下,劉封的後方都是蜀漢勢力範圍,並無後顧之憂,如果他有一點戰略眼光,就算關羽不吱聲,他也應該主動抽調一部分兵力支援關羽,畢竟,從漢中和襄樊兩線出兵,是諸葛亮和劉備很早就制訂好的戰略路線啊,而在關羽“威震華夏”的當口,可謂是恢復漢室的最好時機、千載難逢。

但是,劉封卻像個沒事人一樣,隔岸觀火,看熱鬧。

如果說,劉封只是沒有戰略眼光,不懂得主動把握戰機就算了,但《三國志·劉封傳》明明記:“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劉)封、(孟)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關羽在得勝階段,已經“連呼”,即連續多次呼喚他和孟達發兵相助了,他還大找藉口,不肯聽命。

好吧,您說上庸等地是剛剛攻佔的,人心不定,而關羽那邊又是形勢大好,您不願發兵,而當關羽那邊戰局陡變,不管您的時間來不來得及,都應該發一支軍隊去聊盡人事,聊表一下心意,但是沒有!從關羽開始攻打襄樊到最後覆滅,劉封不聞不問、不管不顧,冷酷到底。

最最不能忍受的是,不說您救不救關羽,就說您丟掉上庸,也是罪該問斬。

上庸是怎麼丟的?

“(劉)封與(孟)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劉封本人恃寵而驕、恃強凌弱,欺負孟達,逼得孟達率眾投魏,最後充當帶路黨,回過頭來攻佔去的。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劉封臨死前還說“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可見其到死還不知自己錯在哪兒,這種人,留下來只能是個禍根,有什麼可惜的?

大家都認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說他大公無私,執法如山。

難道殺劉封就不是嗎?

類似劉封、馬謖因為玩忽職守、或因工作失誤導致貽誤軍事的還有李嚴。

諸葛亮北伐,李嚴負責押運糧草。一方面是天氣原因,也有一方面是工作態度的問題,李嚴延誤了時日,迫使北伐行動流產,諸葛亮被動退兵。這件事,百分之百是李嚴的責任,但他為了推卸責任,反而怪罪諸葛亮的北伐。最終,李嚴獲罪被廢為了平民。

李嚴恨不恨諸葛亮呢?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噩耗傳到李嚴耳中,他放聲大哭。他一直認為,諸葛亮會再次起用自己的,但諸葛亮一死,“策後人不能”,認為以後再也不會有人能夠起用自己了,心懷激憤而病死。

此外,彭羕和廖立,很多人也認為他們是被諸葛亮忌恨而被害的。

實際情況是,彭羕私下裡罵劉備“老革荒悖”,並串聯馬超與他造反,反被馬超告發下獄。

彭羕在獄中作書,承認“自我墮之,將復誰怨”,稱讚諸葛亮“當世伊呂也,宜善與主公行事,濟其大猷”。

諸葛亮專橫獨斷抑制了人才的發展?細數那些被他提拔和廢黜的人才

實在看不出他和諸葛亮有什麼私人恩怨。

廖立“誹謗先帝,疵毀眾臣”,“守長沙則開門就敵,領巴郡則闇昧闒茸其事,隨大將軍則誹謗譏訶,侍梓宮則挾刃斷人頭於梓宮之側”,因此獲罪流放,如此下場,又怪得了誰?

史稱,在流放期間,他率妻子耕殖自守,某日聽到諸葛亮病逝的消息,呆住了,半天回過神來,垂泣嘆曰:“吾終為左衽矣!”

想想看,李嚴、彭羕和廖立到死都感念諸葛亮的恩德,今天反倒有無知黃口小兒替他們發言聲討諸葛亮,說諸葛亮專橫獨斷、肆意摧殘人才,豈不可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