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治武功可比肩諸葛亮的奇人——王猛

說起中國古代軍事的智囊人物,國人首屈一指的當數諸葛亮。所以如此,首先當然是諸葛文韜武略,智慧超人。但他所以能成為智者化身,以至家喻戶曉,童叟皆知,除了他當之無愧之外,則應歸功於小說家羅貫中和他的《三國演義》。

我無意在這裡辨析諸葛亮,只是要提醒一下讀者: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智囊人物絕不止一個諸葛亮,諸葛亮並非空前絕後唯一人。這裡所介紹的王猛(公元325—375年),字景略,是東晉後期或日“五胡十六國”時代前秦帝國的丞相。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認為,苻堅“最親信的輔佐王猛,在將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將相。”(《中國通史》第四卷第423頁)。而臺灣史學家柏楊先生更認為王猛乃超越諸葛亮的人。

文治武功可比肩諸葛亮的奇人——王猛

柏楊先生在《現代語文版資治通鑑》中如此評論:“王猛先生是中國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在他之前有諸葛亮,在他之後有王安石。諸葛亮先生欠缺軍事上的成就,王安石先生欠缺強大的支持力量,所以王猛先生得以獨展長才,把一團亂糟糟的流氓地痞、土豪惡霸,硬是凝成一個整體;不但國泰,而且民安。距今雖已一千餘年,但仍使我們對那個輝煌的年代怦然心動。可惜王猛先生早逝,假使上蒼延長他十年二十年壽命,他帶給社會的法治軌道,會更加鞏固。”柏楊先生的這個評價是大體不差的。無論武功,還是文治,王猛似乎都在諸葛亮之上。

不問歷史條件,隨意將不同的時代的歷史人物進行對比,有時會顯得荒謬。但王猛與諸葛亮之間卻有很大的可比性。

其一,他們都處於一個大分裂的時代,諸葛亮是東漢末年的三國時代,王猛在東晉末年的五胡十六國時代;其二,他們同樣隱居民間,以布衣身份被統治者啟用,從而出將人相,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所不同者,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而王猛是主動投靠苻堅的。這也許是王猛不為後世知識分子所重視的原因之一吧?

其三,他們同樣受到主上的絕對信任,君臣親如一體;其四,他們出山時所遇到的困難境地幾乎一樣,諸葛亮輔佐的那位劉皇叔是隻喪家之犬,而王猛輔佐的苻堅乃其堂兄——前秦皇帝苻生的俎上之肉,諸葛亮趁亂借得荊州作為根據地,王猛幫助苻堅發動政變奪得政權;其五,他們同樣以一州之眾起家,一個荊州,一個秦州。

然而,相似的客觀條件卻出現了不同的結果。

先說武功。諸葛亮輔佐劉備以荊州為根據地奪得巴蜀,而後荊州得而復失,從此只有巴蜀一小塊地方,而王猛輔佐苻堅據秦州而一統北方,後來又佔據西南大部。王猛任丞相的前秦帝國的版圖相當於三國時期魏、蜀兩國之總和。前秦帝國版圖的每一次擴大,王猛幾乎都參與了策劃,所謂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也。不僅如此,許多戰役都由他親自掛帥,直接指揮。如滅燕之役,王猛以小小前秦直搗當時的最大國家前燕,恰似螞蟻吞掉大象,其統帥才能、指揮方略,足使諸葛亮相形見絀。的確如此,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蜀國之後,雖然念念不忘光復漢室,屢屢興北伐之師,然而次次無功而返,失敗而歸。儘管可以找到多少條原諒他的理由,但結局無法改變。而王猛則不然,他輔佐苻堅後堪稱“常勝將軍”,幾乎無一打敗仗的記錄。因此,柏楊先生說:“諸葛亮先生欠缺軍事上的成就”是大體不差的。

再說文治。王猛得到苻堅信任之後,首先在前秦加強法制,使一個亂哄哄的氏族政權變成了法制社會;他將發展農業擺在國計民生的首位,鼓勵農耕,致使國庫充盈,在連年不斷的戰爭中保證了國庫不空,供應充足,即使在顆粒無收的大旱之年,前秦亦無匱糧之慮;他重視人才選拔,興教育,辦學校,用有真才實學的人才代替那些昏庸老朽之輩,使前秦吏治清明;他堅持對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取攻勢、對南方的東晉政權取守勢的外交政策,在複雜多變的形勢下發展壯大自己,堪稱利用矛盾的高手??在王猛任前秦丞相時,中國基本已由列國並立變為前秦與東晉兩大國分江而治,北方邊陲雖有些許小國,但無不依附於前秦。當時的東晉偏安於江南一隅,國力軍力大大弱於前秦。如果苻堅聽從王猛遺言,不貿然進攻東晉,便不會有淝水之戰的慘敗,前秦帝國就不會迅速走向衰亡,相反則有統一中國的希望。可惜王猛英年早逝,只活了50歲,否則歷史將會改寫。歷史固然是由人民創造的,但人民是由傑出人物所帶領前進的。王猛的早逝使中國人多受了許多年的戰亂之苦,悲矣哉!

文治武功可比肩諸葛亮的奇人——王猛

出為名將入為相,

武略文韜世無雙;

治亂堪與管仲比,

征伐足令孔明羞;

十分天下收其九,

五族胡漢融為一;

只因輔佐苻天王,

正史詆譭不流芳。

如前所述,諸葛亮幾乎無人可比的知名度,得益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那王猛既然有超越諸葛亮的成就,為什麼沒有小說家來寫他呢?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社會輿論和社會心理往往以本朝世襲統治者為正宗、正統,而將其他視為逆賊。如三國時期,視劉備這位雖與皇帝同宗但早已八杆子打不到邊的“皇叔”為正統,而將曹操罵為奸賊。在王猛所處的東晉時代,雖然司馬氏的政權偏安江南,國小力微,但仍是老百姓心中的正統政權,而北方的眾多少數民族政權無不被視為侵略者或叛逆者,稱之曰“五胡亂華”。某些大漢族主義者非常不恭地將少數民族稱之為“胡”、“夷”、“蠻”等等,連起碼的尊重、平等權利都不給,在這種氛圍中,歷朝的漢族知識分子是絕不會寫小說歌頌王猛的。在這裡,我們也許應該特別感謝唐太宗這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是他在位時派人祭掃了王猛陵墓,並下令保護其陵寢;同時我們還要特別感謝唐太宗的大臣房玄齡等先生,是他們在修《晉書》時,在附錄《載記》中為我們留下了一段有關王猛的文字。鑑於記載當時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歷史的《十六國春秋》(崔鴻所著)已佚,只有《太平御覽》中還摘錄保留了部分篇章,房玄齡等先生的這段文字便顯得尤其珍貴。《晉書》所以能附三十卷的篇幅來記五胡十六國之事之人,大概與唐太宗本人有少數民族血統不無關係吧?

文治武功可比肩諸葛亮的奇人——王猛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經過了多次大融合。王猛所輔佐的氏族天王苻堅是一個主張胡漢一家的有遠見的偉大政治家。他所統治的前秦帝國疆域廣大,民族眾多,其中央政府的官員幾乎包括了其疆域之內的各個民族中的代表。在苻堅、王猛的治理下,各民族基本能和睦相處,尤其是漢、氏兩族幾乎融為一體。前秦的強大與苻堅、王猛的民族和解政策有重要的關係。站在東晉小朝廷的角度看,王猛是叛徒;但站在全民族的立場上看,王猛是功臣。可惜,苻堅所在的氐族至今己不復存在。不過,我們也許用不著惋惜,因為氏族的血液肯定是流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血液之中,至今還在炎黃子孫的血管中流淌。

總而言之,王猛作為一代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卻未曾享受他應享有的歷史地位,甚至在有的軍事家傳略中也將他剔除在外,現在我們應該本著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來恢復他應有的地位。

——薦書《王猛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