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從來都想抗曹,諸葛亮所做的,只是說服他跟劉備合作而已

臥龍(8)

諸葛亮出使東吳的時候27歲,而東吳此時的當家人孫權比他小一歲,26歲。也就是說,當時決定天下大勢走向的就是這兩個按照今天人觀念不過剛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

如果說,諸葛亮是一個一直在讀書的研究生,理論知識豐富的話,那麼孫權就是一個有著深厚背景的官二代,從小在官場上打拼。多小?15歲!就在這個絕大多數現代人初中剛剛畢業的年紀,孫權已經當上了陽羨縣縣長——兄策既定諸郡,時權年十五,以為陽羨長(《三國志•吳主傳》)——成為了一名縣團級公務員。這是整個東漢王朝當時年紀最小的縣長了,當然他不是靠自己努力,靠的是自己有個好哥哥孫策。

孫權從來都想抗曹,諸葛亮所做的,只是說服他跟劉備合作而已

好哥哥孫策臨死的時候把整個自己的勢力交給了孫權,孫權當時才18歲。當時正值官渡之戰,曹操決定以官位來穩住南方,於是孫權又一次升了官: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三國志•吳主傳》)。

孫權從來都想抗曹,諸葛亮所做的,只是說服他跟劉備合作而已

三年間,孫權的官位就由縣團級的陽羨縣縣長進位為省部級會稽太守(東漢官制,州牧不常設,位比三公,相當於今天的國級幹部,州刺史俸祿為600石,相當於今天的廳局級幹部,太守俸祿為2000石,位比九卿,因此相當於今天的省部級),並且有了一個討虜將軍的雜號將軍頭銜(東漢軍職中郎將相當於少將,雜號將軍相當於中將,名號將軍相當於上將,車騎將軍等軍職相當於大將,大將軍相當於元帥),用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這就是提前走上人生顛峰的節奏。

不過現在孫權要面對強大的曹操,人生巔峰眼看就要變成人生末路,特別是在接到曹操的那封恐嚇信之後,一時間在官場混了十多年的孫權也沒了主張:是投降曹操和劉琮一樣做個閒職,還是大幹一場面對虎豹騎的鐵蹄實現自己“建號帝王以圖天下”(《三國志•魯肅傳》)的人生理想,這兩種選擇哪一種更高貴,這就是一個問題。

孫權從來都想抗曹,諸葛亮所做的,只是說服他跟劉備合作而已

投降的好處顯而易見:首先,命保得住,富貴保得住,至少是暫時的;其次,名聲不會太壞,現在孫權是大漢王朝的討虜將軍投降的大漢王朝的皇帝和丞相,理由是很正當的,甚至可以說都不需要理由;最後,曹操之前曾多少幫過孫權,孫權表面上還是要向曹操手裡的漢獻帝劉協進貢稱臣的,這種早已經建立起來的臣屬關係,其實對彼此心理上會提供一種暗示,甚至會對雙方產生一種催眠作用。

也就是說,曹操很可能心理上當時還沒有太把孫權當回事,同樣的孫權也可能當時太把曹操當回事。最明顯的證據就是曹操的那封恐嚇信:“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於將軍會獵於吳。” (《三國志•吳主傳》轉引自《江表傳》)表面上客客氣氣的,其實沒怎麼把對手當盤菜,會獵嘛!打你就和打獵一樣容易。當然,投降了就真的可以一起打打獵啦!

孫權從來都想抗曹,諸葛亮所做的,只是說服他跟劉備合作而已

但是,投降的壞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把刀交出去,誰能保證曹操不用來砍死自己呢?正如魯肅所說:“將軍迎操,欲安何所?”(《三國志•魯肅傳》),自己這種割據一方的豪傑如果投降,在對手完成大一統後,八成會被清洗掉。想當年漢高祖劉邦連為他打下大半個天下的韓信都殺了,何況半路投降的英布!孫權這個時候投降,比英布當年情況更差,英布至少在相持階段投降,對劉邦還有點功勞,自己可是在最後才投降,不光殺起來沒有負擔。即使不殺,自己日後在史書上可能要和劉琮一樣徹底隱身和路人化,那就再也沒有《三國志》裡面的《吳書》了。

既然投降是這樣一個結果,那麼抵抗呢?抵抗的結果也分兩種:打得贏和打不贏。打得贏當然好說,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過年。打不贏呢?也簡單,全家一起去陰曹地府過年。於是關鍵就不是考慮打不打得贏的問題,而是面對曹操這樣的對手你有多大勝算的問題。孫權有做官的經驗,卻缺少打仗的經驗,他擔心的就是這個問題。

諸葛亮知道孫權擔心打不贏,但是諸葛亮也有他的擔心:就是背叛。孫權和曹操打到一半把劉備賣了去投降怎麼辦呢?所以諸葛亮關注的核心問題是:孫權會不會半路和曹操單獨媾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很坦誠的說明對手的強大,於是諸葛亮在面見孫權的時候說了這樣一段話:“今操莈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三國志•諸葛亮傳》)這話說的不像是劉備派來求援的,反而是像曹操派來勸降的。

孫權從來都想抗曹,諸葛亮所做的,只是說服他跟劉備合作而已

圖:請開始你的表演

為什麼要誇大敵人,甚至稱讚敵人的功績?因為需要在聯盟前搞清楚結盟對象是不是真想合作,結盟最怕就是遇見三心二意、兩面三刀的豬隊友,因為結盟這種事情一向是共享樂易,共患難難。跟著強者一起出去欺負弱小總能撈點好處,而跟著弱小一起去對抗強大很可能把自己也搭進去。所以要先講清楚對手可是神級別的!這樣坦誠也讓對方在未來可能的背叛中無法在道義上站住腳:我又沒騙你,本來就很強,你打不過就想退團,你就要被舉報扣誠信分。反過來,一開始把曹操說成弱雞,很可能反被對手質疑智商和誠信,未來背叛也沒有心理負擔:都是你騙人,讓青銅懟王者,我就不參團,誰讓你騙人!

緊接著諸葛亮又敞開天窗說亮話:“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三國志•諸葛亮傳》)意思就是叫孫權你想好,想打咱們兩家再來談,想投降那就沒什麼好談的啦。人生總要面對選擇,最麻煩的不是沒選擇而是有選擇。面對曹操,劉備不需要選擇,因為沒有選擇:之前投降過曹操,被曹操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嚇得逃了出來,再投降曹操死路一條。但是,孫權有選擇,前面已經分析過了,雖然投降這種選擇孫權不願意,但畢竟不用死,打不過可要人命的。所以他猶豫,這是人之常情。

但是,人生最忌諱的就是這個時候猶豫不決,正所謂:“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亮當時也年青,所以說話沒那麼多彎彎繞繞的城府,第一時間就直奔主題。你再不做決定就要大禍臨頭啦!你孫權自己看著辦吧。

當然孫權也年青,聽諸葛亮這麼說自己立即就火了,當場把話懟了回來,反脣相譏道:“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三國志•諸葛亮傳》)那話裡的意思是,你說我禍要到了?你們家劉備剛剛被打的老婆孩子都不要,還好意思說別人,你怎麼不去投降呢?

諸葛亮一聽孫權沒有明白他話的意思,就給孫權舉了個例子:

“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三國志•諸葛亮傳》)

這裡說的田橫是楚漢相爭時期一方諸侯齊國田姓王族的一員,他們田家從秦末開始割據齊地,先抵抗秦軍,項羽稱西楚霸王后又第一個反對項羽,和項羽硬抗了一年多,最後當時的田氏家族族長田榮兵敗被殺,田橫上位後和項羽和解,重新統領齊地。之後韓信攻齊,田橫抵擋不住,率領500多壯士逃到一個海島上。後來劉邦認為田橫是個賢人,決定派人招撫,田橫被迫前往長安。但他以向劉邦稱臣為恥,在距洛陽三十里地的首陽山自殺,海島的500多人得知田橫死訊,全部自殺。

諸葛亮在這裡跟孫權說這個故事,把劉備比作田橫,向孫權表態:絕對和曹操死扛到底,不會半途而廢。這實際上就回答了孫權那個想問卻又說不出口的問題:劉備會把我孫權賣了去投靠曹操嗎?

孫權從來都想抗曹,諸葛亮所做的,只是說服他跟劉備合作而已

圖:徐悲鴻油畫《田橫五百壯士》

為什麼孫權會這麼想呢?既因為孫權和劉備不熟,又因為劉備之前的事蹟,孫權大概也聽過,那真是靠山山倒、靠人人亡,公孫瓚、陶謙、呂布、袁紹、劉表沒一個有好下場,和劉備合作真的需要好好思考一下下場,萬一劉備又出賣自己呢?諸葛亮這番話就是針對孫權的這種心態說的。劉備這次還能出賣誰呢?孫權再一滅亡,那劉備就成了田橫式的孤魂野鬼,只有自殺的命,沒有別的選擇:“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這裡的關鍵是一個“復”字,劉備是從曹操手下反出來的,怎麼可能在反回去呢?

孫權聽懂了諸葛亮的話,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三國志•諸葛亮傳》)。

孫權的這番表演堪稱精彩。孫權早就做好了和曹操一戰的準備,因為周瑜準備三萬水軍的裝備錢糧,不是幾天之內能夠完成的事情,需要一定時間集結部隊調運糧草,而這些準備工作無疑是孫權早就做好了的。除此之外,孫權在赤壁之戰的同時還親自領兵進攻曹操無重兵把守的合肥,試圖分散曹軍兵力,這也是早就需要下決心的事情。之所以在諸葛亮面前表演一番,無疑是一種試探。畢竟都不熟,第一次碰面試探一下對方的誠意也很有必要。

現在諸葛亮關於劉備就是田橫的說法,打消了孫權關於劉備的顧慮,決定和劉備聯合抗擊曹操,但是劉備剛剛在當陽被曹操打得大敗,還有多少實力呢?於是就有接下來的疑問:“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三國志•諸葛亮傳》)這話看著像問能不能,其實哪還有能不能的問題,這樣問是拐著彎套話,實際是問你還有多少實力,想套套劉備的本錢到底有多少。

諸葛亮的回答很直接:“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三國志•諸葛亮傳》)劉備此時的兵力構成是關羽的一萬水軍和劉琦的一萬江夏軍,再加上零零星星聚攏起來的當陽殘兵,總兵力應該在兩萬以上,三萬以下。諸葛亮這時候是求人合作,所以必須要先表現出一點誠意,把家底亮一下,這是合作的基礎。

當然憑藉著這兩萬人左右的兵馬和曹操對打,肯定是不夠的。但曹操也有他的問題,諸葛亮這一點和周瑜的看法幾乎一樣,曹操的弱點至少有三個:

“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三國志•諸葛亮傳》)第一個來得太匆忙,很多東西沒有準備好,這在戰爭中是大忌。

“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三國志•諸葛亮傳》)第二個是虎豹騎雖然很猛,但是打江東是水戰,他們畢竟不是水陸兩棲坦克,在水裡不能發揮威力。

“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三國志•諸葛亮傳》)第三個是曹操征服荊州的時間太快,高層雖然願意合作但是基層未必願意為曹操拼命,全軍上下心不齊。

面對這樣一個貌似強大實則破綻百出的敵人,諸葛亮甚至連孫權具體要怎麼做都想好了:“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三國志•諸葛亮傳》)這個想法和孫權的企圖是不謀而合。

最後,諸葛亮還為曹操敗了之後的形勢做了一番分析:“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三國志•諸葛亮傳》)曹操只要敗了,那麼我們孫劉兩家的力量就強大了,可以和曹操三極鼎足而立,這就是諸葛亮給劉備隆中對裡畫得大餅啊!眼看一席話就要實現了。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孫教授“sunnyshine”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