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千百年來似乎吸引了很多人的興趣,而當今社會眾多暢銷書籍中,彷彿也有很多,由《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中延伸。或論歷史,或論商場,或論人事,千奇百怪無奇不有。彷彿三國,便包羅了整個中國社會文化的精粹。三國短短數十年間風雲幻變的故事,更是風靡了中國,乃至國際社會。

若論三國中最喜愛的人,相信很多人都會說出曹操、劉備、關羽、諸葛亮、周瑜等顯赫一時的名字。而諸葛亮,更可以說是這些人物中突出的一員。

諸葛亮彷彿受很多人的愛戴,同時也受了不少批判。

本文重在從各方面呈現出軍事家、政治家諸葛亮多姿多彩的一生。前段寫諸葛一生的歷程,後段著重在分析其軍事、政治領域上的能力、成就。

諸葛亮的一生。

•諸葛世家。

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東漢光和四年,琅琊郡陽都人。同年出生的,還有東漢最後一位皇帝——獻帝。

陽都位於目前山東省沂南縣,相當於沂水與東汶河和交流處。而位於沂南縣南五十公里的臨沂縣,卻有了很多關於諸葛亮的古蹟。當地有一個人口超過一千人的諸葛鎮,傳說少年時期的諸葛亮曾住在那裡,附近的丘陵上也有一古墳,碑上刻有“諸葛武侯先塋”。遠隔了一千八百年,諸葛亮的故鄉,卻仍然留有不少有關諸葛亮的古蹟。姑且不論真實如否,諸葛亮的魅力,可見一斑。

而諸葛世家,原本確實居於更冬之縣名諸縣(現今的諸城縣),當時的姓應該為葛,後期搬至陽都,由於當地也有葛氏一族,為了分別,故以諸縣之葛族來稱呼。久而久之,便成了諸葛一氏。而諸葛家也逐漸成為了陽都一代的望族。

諸葛亮的祖先諸葛豐曾為漢元帝時的司隸校尉,以剛直聞名於世。也因為剛直而丟官,降為平民。

諸葛亮之父珪曾任泰山郡丞(孔明12歲時亡故),母章氏(孔明9歲時亡故)。珪與章氏之間育有三子一女(有一說法為二女。)也就是兄諸葛瑾(在吳任官,官至大將軍),弟諸葛均(隨亮仕蜀,官至長水校尉),與其妹(有一說是姐)龐諸葛氏(嫁與龐公之子龐山民,山民仕魏,官至黃門吏部郎)。

這就是諸葛世家的環境,也就是諸葛亮的背景。

•遷至隆中。

諸葛亮出生後三年(公元184年)爆發了黃巾之亂。而在諸葛亮兄弟相繼失去雙親的時候,照顧他們的責任,落在了叔父諸葛玄的身上。

當時掌握揚州政權的為袁術,碰巧豫章太受周術亡故,袁術為了貫徹勢力,便選用了諸葛玄為新任太守。而為陽都望族的諸葛世家,似乎在很早前就與袁家有關係,可能因為這個原因,諸葛玄才被起用。

諸葛玄於是帶同諸葛亮與其弟妹赴任,而把陽都的家託付給諸葛瑾。後來諸葛瑾不久也與繼母前往江東躲避戰亂。

如此一來,諸葛世家便完全離開的陽都故鄉。此後並無一人能活著回到故鄉,可以說當時受戰亂影響而流離失所的諸葛世家,處境十分悲哀。

而赴任豫章的諸葛玄,由於他的任命不過是袁術的專斷妄為,很快就遇到了東漢王朝派來的郡太守朱皓。兩者對抗之下諸葛玄兵敗,不得而前往舊交劉表處投靠。時年諸葛亮15歲。

劉表統治的襄陽當時並未被戰亂波及,因此諸葛世家也在此安居下來。諸葛亮的遊學,也應該在這段時期。這段時期內諸葛亮的妹妹嫁給了龐家的兒子龐山民。

而在諸葛亮17歲的時候叔父諸葛玄也去世了。諸葛亮與弟均,後來移居到襄陽城郊的隆中,一住就是10年。

諸葛亮的一生。

•隆中之對。

諸葛亮在隆中的10年內,正史記述如下:

“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梁父吟為山東民謠,記述二桃殺三士的故事。少年時期的諸葛亮喜歡這民謠,應該是在懷念故鄉與思量在權謀變術中生存之道。

這10年內諸葛亮透過與當地名士的交往下不斷努力自我提升,或者可以說,諸葛亮一生的智慧,成於這十年之內。

建安12年(公元207年),47歲的劉備三臨隆中,拜訪當時僅有27歲的諸葛亮。正史有以下記載: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日:‘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大,而智太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諸葛亮在這一段所分析的天下大勢,的確有其獨特見解,足不出戶而知曉天下大勢。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

以上便是三分天下之計,後期的蜀國,基本上依照這一戰略方針為藍本發展,而這一戰略方針,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劉備的崛起與三分天下的形成。

“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從這段可以看出,劉備是對諸葛亮信任的,而諸葛亮的軍師地位,得到了鞏固。而不單單劉備信任諸葛亮,劉琦也對諸葛亮推崇備至。正史有此記載:

“劉表長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後妻之言,愛少子琮,不悅於琦。琦每欲與亮謀自安之術,亮輒拒塞,未與處畫。琦乃將亮遊觀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不?’亮答曰:‘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字乎?’琦意感悟,陰規出計。會黃祖死,得出,遂為江夏太守。”

諸葛亮的一生。

•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平定北方後揮軍南征,目標指向荊州的劉表與江東的孫權。

“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徵,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而其後劉表死,劉琮降。劉備在拒絕了諸葛亮襲取襄陽而守的計策之後被曹操追擊,大敗後輾轉逃至夏口。

當時的荊州已經被曹操基本控制,反抗力量僅有江夏、夏口的劉備、劉琦部隊。面對逐步逼至的曹操大軍,扭轉危機的,便是諸葛亮。

當時劉備聚兵江夏、夏口,部下僅餘二千,加上關羽水軍與劉琦所部不過萬餘。實在無法對抗曹操接下來的猛攻。而此刻的諸葛亮,立刻提出了聯吳的設想,並且親任使節。

正史有以下記載:

“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此所謂‘強駑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

此刻的諸葛亮,充分發揮了外交家的本色,與孫權乃至整個吳軍智囊團展開了雄辯,成功使用激將計之後,最終促使吳軍加入了戰團。

諸葛亮的一生。

而隨著吳軍的出發,諸葛亮在赤壁戰役上的任務,也告一段落。

“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而後便是吳軍三萬與曹軍二十餘萬的會戰,以周瑜火燒計劃的成功與曹操敗走為終結。而諸葛亮此時此刻,更多的是跟劉備在後方觀望,史載劉備“蓋採進退之計。”並沒有如演義所說展開了諸如借東風等精彩故事。

赤壁之後,孫劉聯軍進攻南郡。其後劉備聽從諸葛亮建議,率軍南征,平定四郡。而在得到周瑜諒解屯駐公安,暫借荊州的時候,諸葛亮官拜軍事中郎將,負責治理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諸葛亮在臨蒸設置大本營,統治三郡,其任務為“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劉備把大後方的管理任務交給了諸葛亮,而諸葛亮也充分發揮了其政治能力,採取圓滑的政治手腕,為劉備提供了鞏固的後方以及源源不絕的補給。

而他自己,擔任此工作,也將近五年

•內政首腦。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益州牧劉璋向劉備求援,請劉備揮軍征討漢中五斗米教。劉備於是率領以龐統、黃忠等為主要將領的部隊進入西川。當其時諸葛亮,依然留在荊州負責內政。

而劉備在第二年正式與劉璋決裂,揮軍向成都進發。然而軍事行動並不順利,受到了劉璋部將張任等人的頑強抵抗,軍師龐統陣亡。這時的諸葛亮,便是在這一情況底下,第一次率領軍隊,入蜀援助。

之後降伏了劉璋,平定蜀地。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計,也初具雛形。

諸葛亮時年34歲,擔任軍師將軍,成為軍事、政治最高輔佐官吏。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先主,使擊張魯。亮與關羽鎮荊州。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從正史的記載不難看出,諸葛亮從荊州到益州,所擔任的角色都是以內政首長為主。這一方面足顯諸葛亮在內政方面的長處。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由於孫權以劉備已佔有益州為由,向蜀國要求歸還荊州。對於吳國來說荊州應該是東吳的領地,而對於蜀國來說,荊州不單單是蜀軍的發祥地,更是三分之計的重要據點。於是就在劉備支吾搪塞激怒了孫權的情況底下。孫權企圖以武力進駐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而劉備也與諸葛亮統率五萬軍隊進駐公安。

而就在雙方關係已經發展到一觸即發的時候,事情迎來了轉變的契機。此時曹操領軍征服了漢中地區,威脅益州。

無奈之下劉備只得讓步,派出諸葛亮與吳國代表諸葛瑾會面,達成了和解的協議。荊州問題,最終得以暫時解決。

•蜀國丞相。

而在關羽丟失荊州為東吳所殺之後,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崩於洛陽,其子丕繼。同年十月,曹丕自立為帝,建立魏王朝,廢除了漢王朝。

次年四月,劉備在群臣要求之下稱帝,重建漢王朝。而諸葛亮,也順理成章成為開國丞相,年僅41歲。

“二十六年,群下勸先主稱尊號,先主未許,亮說曰:“昔吳漢、耿掩等初勸世祖即帝位,世祖辭讓,前後數四,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世祖感純言深至,遂然諾之。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紹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慾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先主於是即帝位,策亮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統,兢兢業業,不取康寧,思靖百姓,懼未能綏。於戲!丞相亮其悉朕意,無怠輔朕之闕,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

丞相錄尚書事,是為政治首腦。假節,是無上權威,也使諸葛亮有了先砍後奏之權。後來又加為司隸校尉,更是有了彈劾百官的權限。可以說,諸葛亮在劉備稱帝后便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

儘管有如此無上的權力,但是諸葛亮心中,必然不好過。荊州的丟失使諸葛亮二路北伐的戰略幾近全盤告吹。而唯一可以修補的方法,便是穩住孫氏。如此或可讓東吳補上荊州一路,儘可能修復三分天下之計的藍圖。

然而事情卻並非如諸葛亮所料,自關羽被殺後這段時間內,一直在劉備心中無法磨滅的就是為關羽報仇的念頭。劉備更在稱帝同年的七月不顧諸葛亮的反對,起兵伐吳。更在夷陵一戰兵敗,蜀軍多年積蓄損失慘重。

荊州丟失而使三分戰略幾成畫餅,如今自己多年裡與劉備辛苦經營的蜀軍,又在夷陵盡喪。蜀國的國力一下子跌入了最低點。這時的諸葛亮,雖然擁有內政的無上權力,但是在軍事上,一直以來未能擁有兵權。加上劉備的專斷,外力的介入。諸葛亮便如大海中的一葉孤舟,隨風浪飄蕩。

而在劉備兵敗之後,諸葛亮更要肩負起整個蜀國的命脈。可以說,諸葛亮真正突破政治的缺口染指蜀國軍事,付出的代價是失去荊州喪失大量精銳部隊,這絕對不值得。但是無論如何,諸葛亮必須在沉痛的心情下,接受了這一使命。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劉備死後的諸葛亮,又領了益州牧的職位,使他的權力由中央貫徹到地方。而這一刻的諸葛亮,立刻便開展了實質工作,與吳國恢復同盟的同時,在國內採取與民休息的策略。

而繼任的劉禪,雖然平庸,但也遵守了父親的遺言,事無鉅細,俱交由諸葛亮處理。諸葛亮所主張的政策,此刻得到了比劉備時期更全面的開展。

諸葛亮的一生。

•南征北伐。

南征北伐可以說是諸葛亮最矚目的時光。下面以年表形式略微歸納諸葛亮由建興元年真正執掌國政至建興十二年卒於五丈原的軌跡。

建興元年(公元223年)派鄧芝與吳修復同盟關係,也籍此修復三分之計的藍圖。

建興二年(公元224年)務農殖穀,閉關與民休息。同年魏攻吳,無功返。

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時年三月,諸葛亮率軍南征,南蠻孟獲降伏。此年十二月還成都。同年魏再度伐吳,依然止步廣陵。

諸葛亮的一生。

建興四年(公元226年)治戎講武,積極籌備物質,準備北伐。此年魏文帝曹丕去世,明帝睿立。吳興兵攻魏,無功返。

諸葛亮的一生。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作了萬全準備的孔明,在此年三月向後主劉禪上《出師表》,踏上北伐之路。蜀軍集結在於漢中陽平關附近,等待進攻的時機。同年司馬懿受任駐守於宛,指揮與吳國交界的軍隊。

諸葛亮的一生。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進攻祈山,但是馬謖率領的先鋒部隊違反了孔明的作戰方針,在街亭大敗。孔明不得不撤退。回到漢中,孔明“揮淚斬馬謖”,同時請示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以表示責任。夏,吳大勝魏軍合肥大將曹休。諸葛亮乃上《後出師表》,發軍北伐。冬十二月,孔明越散關圍陳倉二十餘日,因陳倉守將郝昭防守嚴密而魏國援軍又至,蜀軍糧盡而退。擊敗追擊的魏軍,殺死敵將王雙。

諸葛亮的一生。

建興七年(公元229年)春,令將軍陳式平定武都、陰平二郡。為了牽制敵方雍州刺史郭淮,孔明親出建威,達到戰略目的後歸還。同年四月孫權稱帝。

諸葛亮的一生。

建興八年(公元230年)春,魏發動攻勢。司馬懿由西城沿漢水,張合由子午谷,曹真由斜谷,分三路攻漢中,孔明佈陣於城固、赤阪,加強迎戰準備。魏因連續下大雨道路不通,進攻受阻而作罷。吳攻魏合肥,不克。

諸葛亮的一生。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春二月,孔明親自率軍再度進攻祈山。魏調宛城守將司馬懿負責抵擋蜀軍。孔明為仲達堅固的防守所阻。夏六月,蜀軍因軍糧用盡,不得不撤軍,其間擊殺張合。

諸葛亮的一生。

建興十年(公元232年)在漢中讓兵士休養,獎勵農業,貯備軍糧,製作“木牛”、“流馬” 等運輸工具,訓練士兵作遠征的準備。吳謀攻廬江,旋退。

諸葛亮的一生。

建興十一年(公元233年)冬天,囤集軍糧於遠征的路線斜谷口,整修驛站。同年吳謀攻合肥新城,中伏敗退。

諸葛亮的一生。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春二月,率十萬大軍由斜谷出擊。第一次用“木牛”、“流馬”運軍糧。出渭水南岸於五丈原佈陣,興屯田已備持久戰。與司馬懿相持一百多天。秋八月病發,喪于軍中。值得一提的是,同年漢獻帝也死了。諸葛與漢獻帝,是同年生而同年死,俱終於五十四歲之齡。

諸葛亮的一生。

如諸位喜歡的話,還請多多點贊與關注,小生拜謝。

您的每一份支持,小生都銘記在心,由衷的感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