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故里一碗豬大腸

清代四大中興名臣中,湖南佔了兩位,曾國藩和左宗棠。曾是湘鄉縣人,左是湘陰縣人,一字之差,我常常因此把兩位的籍貫搞混。今年三月底,到湘陰走了一圈,還特意到左宗棠舊居柳莊轉了一圈,想來今生不會再把這兩位大人的籍貫搞混了。去湘陰之前,我是知道這個地方的。其一是知道此縣必是曾或左之一的老家,其二是因為我在長沙吃過一道湘陰小吃,多年來一直念念不忘——湘陰燉腸。

三月下旬時,湘陰有個活動,我跟著去看熱鬧。當然不能說是衝著燉腸而去,但既然去了,就須得好好吃上一回也好。不吃也不行,晚飯我真沒吃好。到湘陰時已是晚飯時間,因為等人,我和兩位朋友進了包間時,菜已經上完,果盤都上來了,這意味著已經杯盤狼藉。有位詩人,為了幫一位老詩人盛飯,把老詩人碗裡的殘汁一古腦兒倒進一碟還沒吃一半的菜裡。見此情狀,我自無異議,馬馬虎虎扒了幾口飯便告退。

吃燉腸是我私下向同來朋友提出的。但他們又要各再叫喚自己的朋友,這可以理解,能相聚在這湘北小縣城,也不容易。但問了幾個湖南籍朋友,居然不知道湘陰有這道吃食,直到有人打電話,向湘陰本地朋友打聽,才確認實有此物。如此這般折騰,出飯店時已是夜裡十點,可見要弄點吃的不容易,特別是人多的時候。

左宗棠故里一碗豬大腸

只有湘陰縣城有這等宵夜

燉腸子據說源自湘陰老縣城三井頭一帶的小吃攤,做法說來甚是簡單。燉的是豬大腸,很多地方叫做肥腸。要儘量挑腸壁厚一點的大腸,洗乾淨後,滾刀切成三角形,瀝乾水,鍋燒熱下油,下薑片炸香,投入大腸翻炒。因大腸本來油脂豐盛,因而炒時要少放油,,否則湯就不清爽了。炒幹到一定程度時,加高湯或溫水,放幹辣椒、紅棗,燒開後小火燉上個把小時,加入鹽、胡椒等調味即可。賣燉腸的小鋪子,一般這樣燉出來一大鍋,客人點單後舀出分裝,撒上香菜、蔥花上桌,湯美味香,柔滑可口,非常鮮美。

吃豬大腸,最讓人引起不好聯想的是其異味,兩廣有些食客卻反其道而行之,非覺得這股異味是豬大腸香味的精華所在,甚至主張洗大腸不能洗得太乾淨,否則就沒吃頭了。湘陰的燉腸子,卻洗得非常乾淨,腸壁上的脂肪、黏膜撕得乾乾淨淨,看上去就很清純。所以看起來雖然所加調料不多,甚至沒有什麼專去異味的料,但吃起來絕對沒有常人所想象的“異味”。豬大腸這東西,火候不易把握,稍過火就像皮鞋後跟,狗都啃不動。但拿生大腸下過火鍋的人有經驗,腸子剛下去涮幾下撈起,火候恰好的話,又脆又嫩,但過火了就很難咬斷。有不懂事的人,常常一碟子大腸扔進鍋裡,前面兩口吃得很是盡興,可最多夾第三塊,就咬不動了。可是,如果任其一直在鍋裡泡著,吃到最後,卻又軟爛得可以一口咬斷。豬肚、豬粉腸也是這樣。所以,西南川、渝、黔等地方吃火鍋,要燙吃豬的大小腸子和豬肚,很少生上,一般先焯過水,這樣燙不老。但兩廣人喜歡生燙,湘陰燉腸有如兩廣吃火鍋的生上大腸,經過長時間的慢火細燉,腸子當然不再堅忍不拔,甚至不會很有嚼勁,吃起來像吃燉肉一樣,撕咬起來不費力氣,口感上稍稍彈牙,輕輕一咬,柔滑中先是帶有一點彈性,隨即斷開。關鍵是這樣吃著,絕沒有其他方法吃大腸那種油膩感,咀嚼起來滿口清爽。吃一塊肥腸喝一口湯,真美得像王貴娶了李香香。湯中加了紅棗一起燉,帶來一絲微甜。同時又加入了大量胡椒,去羶的同時非常提鮮。大冷天尤其是夜裡,一碗下肚,著實暖心暖胃,全副身心頓然就熱了起來。再怎麼愛好豬大腸,都知道這是膩人東西,但湘陰燉腸居然可以吃得這麼清爽!

左宗棠故里一碗豬大腸

一大鍋大腸早就燉好,香味當街迎風飄揚,客人點單分裝小碗即可

那晚上幾部滴滴把我們拉到一個破爛巷口,還開著好幾家夜宵攤。店門口搭個棚子,支著爐灶,當街烹飪。除了燉腸,心肺湯也是湘陰特色,但我們沒點。除了一位趕來關照的湘陰籍朋友,就只有我在長沙吃過湘陰燉腸了。但大家吃得很嗨,每人一碗腸子吃個精光,還叫了點滷豬耳朵、香乾和花生米,炒了碟火候極好的嫩青菜,喝起酒來,白酒、啤酒、紅酒一起上。說來座中個個都是有些酒量的人,其中一位老酒鬼感慨說,要是每天半夜喝一肚子酒了,能有這麼一碗燉腸子,比什麼宵夜都來勁。

中國總有一些食物,讓人愛恨交加。愛的人愛得死去活來,說是香得不得了;恨的人卻嗤之以鼻,別說看到聞到,一聽說就恨不得逃之夭夭退避三舍。比如,臭豆腐、臭莧菜、榴蓮、菠蘿甚至小蔥、芫荽,愛的人三日不吃想得要死,恨的人一輩子都不會沾染。豬大腸不悄說正是這樣東西里的典型代表,豈但豬大腸,大概所有牲畜的下水雜碎,都是此等角色。過去有些地方宰殺牲口後,內臟是棄之不用的,甚至很窮的地方也曾有過這樣的習慣。直到今天,仍然有人看到下水雜碎就掩鼻而逃。

左宗棠故里一碗豬大腸

燉腸攤子只有簡單幾樣小菜

但是,對下水雜碎的這種截然相反的立場,並不堅定,隨著地方飲食的全國性擴散,下水雜碎卻又愈來愈流行。以羊雜碎為主料的羊湯,在哪個產羊區,都是頭牌美食。至於肥腸,肥腸面、肥腸粉是很多地方標榜的地方代表小吃,幹鍋肥腸、滷大腸、脆皮大腸、九轉大腸之類肥腸菜,也赫然成為代表地方的名吃。有多少大姑娘,叼著根豬大腸,當街啃得多嗨!有人醃耳,多半是有人在盜鈴。只是說,吃不吃豬大腸,往往不在於味道好不好,甚至不在於健康不健康,而在於吃時能否把自己跟豬大腸的關係撇清楚。

對人物的臧否,亦是如此。比如對湘陰老鄉左宗棠,在人們口中就是個截然不同的面目。左氏一生譭譽參半,歷經了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平叛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並推動新疆建省等重要歷史事件,至今“左公柳”仍在新疆迎風招展。其人逸事甚多,史傳、民間傳說中,其人非常自負,傲氣凌人,脾氣剛烈,好吹牛,好攻訐,事功雖有爭執,但其性格蠻霸則確鑿無疑,是個典型的湖南騾子,太強硬,太無拘束,連《清史稿》都記錄:“宗棠為人多智略,內行甚篤,剛峻自天性。”所謂剛峻,是說得好聽,和老師給學生評語“該生比較有活力”,就是說這孩子好動、愛打架一樣。受這種性格、價值觀等因素的影響,左宗棠的大多數朋友,最後都分道揚鑣了。作為廣西猴子,我自覺望塵莫及,佩服之至。

左宗棠故里一碗豬大腸

吃燉腸吃上了興頭,索性點了幾個小菜,在寒風中喝起酒來

民間傳說,左宗棠曾是湖南巡撫駱秉章的幕府,駱秉章十分信任左宗棠,於是很多官員到了長沙,第一時間不是先見駱秉章,而是拜訪左宗棠。永州鎮總兵樊燮去長沙找駱秉章彙報工作,駱讓他直接找左宗棠。樊燮見了左也不作揖請安,左很不爽說,官員無論大小見了我都請安,為啥你不請安?樊燮不屑說,你是一個舉人,又是小師爺,我是二品官員,幹嘛給你請安。左宗棠大怒,打了樊一臉,大罵“王八蛋滾出去”。樊燮上告左宗棠敗訴,回家把左宗棠罵他的話寫在牌子上,讓兩個兒子穿上女服,整日在家讀書,除非考上進士才能換男裝,把牌子燒掉,當大官報復左宗棠。

這傳說流傳甚廣,不知真偽,但只中舉人未中進士,確是左宗棠一生心病。他科舉屢屢不第,最後是曾國藩舉薦出道才取得功名的機會。可是,他卻十分不待見曾國藩。左氏本是脾氣暴躁的人,有啥說啥,就看不起曾這種有什麼還不說裝在肚子裡的作派。當然,也有人說他認為曾學得不如自己卻能中舉,自己怎麼都考不上。左宗棠初識曾國藩,在曾的大營當幕僚,初見面就對曾很不服氣,認為曾“才具稍欠開展”,屢次在給好友胡林翼信中惡評曾國藩,“鄉曲氣太重”“才亦太缺”“於兵事終鮮悟處”,將曾說得一無是處。最後,湘軍攻陷天京,曾國藩奏報幼天王死於亂軍中,左宗棠卻參奏糾正指出,幼天王未死逃出,陷曾於欺君之罪中,兩人多年交情就此毀於一旦。

左宗棠故里一碗豬大腸

左宗棠舊居柳莊裡的楹聯

左宗棠固然功高,清廷自然清楚,免不了加官進爵屢加“重用”,甚至位列軍機,相當於今天的常委了。但他生性豪放卻不諳世事,從做兩江總督、湖南巡撫的幕僚,到投身軍旅南征北戰,一直不拘繁瑣禮節。戰平功定以後,奉命到京敘職,對朝廷的繁文縟節很不習慣,尤其不熟悉朝廷上那種客套的問答。慈禧召見問他:“來到京城,每天上朝都要起得很早,想必有所不便吧!”左宗棠用湖南話答道:“早什麼,臣過去在軍中,五更天就要起來了。”滿朝官員掩口大笑。左宗棠雖獲授軍機大臣之職,兼值總理衙門,同時參與內閣、軍機處和總理衙門事務,一時風頭無兩,人稱“左相”。但是,這個左相與同僚關係非常僵,格格不入。《清史稿》記:“值軍機、譯署,同列頗厭苦之。宗棠亦自不樂居內,引疾乞退。”才幹了不到一年,左宗棠只得稱病辭職,被改調到兩江去了。

左宗棠還有另外一個習慣,也讓同僚們大呼頭痛,那就是他很喜歡誇耀功績。左宗棠打仗,每有斬獲必添油加醋向朝廷報功。任軍機大臣期間,他奉旨治理北京城外屢遭水患的永定河。才幾個月就給朝廷奏報說,自己治理河工多麼成效顯著,“數十年積弊一掃而空。”在外打仗即便浮誇戰功也難核實,但永定河卻是近眼前,水患治理得好不好,都看在眼裡,左宗棠因此在北京老百姓中聲望下降。進京路上,沿途文武官僚謁見左侯,左宗棠就一直喋喋不休地在說兩件事:一是收復新疆的功績,二是譏刺曾國藩。除此之外,不談其他事情。

左宗棠故里一碗豬大腸

左宗棠舊居柳莊的佈景

曾國藩死後,左宗棠送輓聯,曾家人還心情忐忑,但展開一看寫的是:“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左宗棠還寫信告訴曾紀鴻:“吾與文正交誼,非同泛常。所爭者國家公事,而彼此性情相與,固無絲毫芥蒂,豈以死生而異乎?以中興元老之子,而不免飢困,可以見文正之清節足為後世法矣。”什麼意思呢?他是否強調,自己與曾國藩的友誼非比尋常,所爭都是國家公事,不是什麼個人恩怨?

這讓我想起左公家鄉的燉腸。不吃下水雜碎的人,一是懼怕異味,二是覺得這東西不乾淨,甚至推而及之認為吃這東西的人也不乾淨。過去,下水雜碎雖然確是貧苦人家、下里巴人補充油脂的解饞恩物,講面子、好排場的富貴人家不屑一顧。但並不等於說牲畜下水不好吃,相反,中國民間廚師用各種下水雜碎創造了一個個傳世名菜。愛吃雜碎下水的地方,當然是貧瘠之處,往往民風剽悍,人民性格剛烈。中國雖然是北方人愛當官,大官多,但近代史上革命是先從南方鬧起來的。兩廣地區向來視豬牛下水為至上美味,廣東即是近代革命主要策源地,廣西兵在反帝、北伐時也是打得舊勢力鬼哭狼嚎。西南地區也有吃下水的傳統,這個地方的兵,打得日本人嚎哭不已。所以說,歷史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我看主要就是吃豬大腸的人民創造的。

左宗棠故里一碗豬大腸

左宗棠舊居柳莊裡的楹聯

湖南兩大中興名臣,曾國藩已儼然成了聖人,道貌岸然,連文盲都在家中供著《曾國藩家書》。但左宗棠就像豬大腸一樣,喜歡他的人記得他開拓疆土、保家衛國的事功,不喜歡他的人總能編排他許多段子。左大人是雁過留聲的天下豪客,不是天下人能夠輕易能夠定論的。

湘陰號稱中國美食之鄉,出過俊傑無數。來到湘陰,我只是個異鄉人。對湘陰最大的印象,一是左宗棠,二是燉腸子。當時即有“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的說法,現在我的態度是,不可幾日無豬大腸。

左宗棠故里一碗豬大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