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邸家園

邸家園,舊址在今林家村鎮石門村南。據清志記載:“今縣東南七十里,有村名邸家河,邸氏族居焉。其園主之苗裔耶。”

宋代蘇軾官密州時曾和孔密州五絕《見邸家園留題》:“大旆傳聞載酒過,小詩未忍著磚磨。陽關三疊君須祕,除卻膠西不解歌。”

由詩得知,當年蘇軾曾遊覽過該園。該園也因蘇軾而知名。後因修水庫,園無存。

2、西園

西園,在諸城縣署西側,超然臺南面,故稱西園。園名始於宋熙寧八年(1075) ,蘇軾來密州任知州,曾住此園寫作、會友,蘇軾稱其為“西園”, 始才有名。園處在超然臺下,園內有西齋、西軒等建築設施,並廣植花木、假山等,以及菜圃、魚池和種糧之地。它是一處集起居、休閒、集會、寫作和從事農作等於一體的北方特有的小型園林,也是一處文化內涵相當深厚的文化藝術場所。難怪蘇軾一切起居、養病、會友、飲酒賦詩等活動,都離不開超然臺,更離不開西園與西齋。聞名於世的《超然臺記》,就在西園之西齋中寫成的。

諸城歷史上那些有名的園子

3、鐵園

鐵園,在縣城東,鐵溝河畔王家鐵溝村。據清《諸城縣誌》記載:“明隆慶末年,累官戶部、禮部司郎中、兵部僉事張世則所建。後來又歸累官知府、布政使邱志充。園內亭榭、竹卉為一邑之冠”。邱志充在四川平賊有功,欲升巡撫,因忤宦官魏忠賢而入獄,後病死獄中,天下冤之。其二子石常、玉常,曾求以身代父,不準。父死後,二子跣足扶櫬歸裡,讀書鐵園中,長日不出。海內文士詩文投贈甚多,邱氏兄弟擇其優者勒石存之。志充詩沉痛悲壯,字亦雄偉。

後來,此園成為當地文士賦詩聚會之處,很多詩句人刊《東武詩存》中。

清乾隆時園歸李宜蕃為菜圃,毛蘭二株猶在,今皆無存。

4、太古園

太古園,在南城臧氏庭院中(今興華路與府前街交叉口西南側),系縣人臧允德在明崇禎年間建。據清志載:“太古園,崇禎間縣人臧允德建,在南城,有石名‘小云門’”。

臧允德父臧爾令,繼父兵部尚書臧爾勸。允德幼年讀書勤奮用功,以求科舉功名。適逢繼父因靖邊寧夏有功,朝廷恩賜世蔭,例授臧允德錦衣百戶,臧允德卻怏怏不樂,不肯謝拜。在母親王氏勸說下,才稽首拜謝。不久,擬提遷其任北鎮撫。北鎮撫掌詔獄(掌管獄訟),屬東廠,受魏璫(魏忠賢)指使。臧允德說:“吾豈為中貴人作鷹犬乎?!”乃辭職還鄉。崇禎十五年(l642),因抗清兵犯諸城,臧氏死難五口。臧允德於兵靜燹中,忍痛逐一盡禮安葬。晚年開鬆梧舊居,名“太古園”,日與諸名士吟詩作賦,揮毫潑墨,欣然相得。年五十八卒。

諸城歷史上那些有名的園子

5、放鶴園

放鶴園,在濰河北畔,枳溝鎮普慶村,系“張氏四逸”之園。創建於明代,為張氏五世祖張泰所建,始時規模甚小,後經張氏累世擴建,最後成為十畝之大的庭院。園內有放鶴亭、二李軒、追遠堂、仁壽亭、樸亭及張氏祠堂等設施,並廣植松柏、蘭竹、藤蘿、金杏、文梓等花木。此外,還有放鶴石碑及諸多文人名士的詩句、繪畫等刻石。

張氏各世,讀書習禮於園中,歷時三百餘載。園中諸文士所作的詩詞佳句,大大充實了諸城文化寶庫,為促進諸城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可惜因戰亂頻繁及年久失修,今己無存,但眾多石刻尚在。

6、李氏易安園

易安園,在縣城南門裡李氏花園處(今興華路與府前街交叉口東南約五十米)。李氏花園中,曾有一奇石,石高五尺,玲瓏透豁,上有刻銘“雲巢”二隸書,其下小摩崖處,題“辛卯九月德父易安同記”。據查“辛卯”,即宋政和四年(1111),正是趙明誠李清照夫妻二人,居青州時的第四年。當時,趙明誠偕夫人

李清照歸裡省親,就住在李氏園中。李氏為紀念此事,即將此園改稱“易安園”。當然不同於青州之易安園,而是諸城之易安園。

諸城歷史上那些有名的園子

7、丁家花園

丁家花園,在縣城南丁家花園村,為明代丁家花園而得名。丁氏為諸城五大世家之一,世居城裡,其宅院(位於今密州賓館院內)有一小型園林,內有假山、奇石,以及宋代經幢和蘇軾題銘的“硯洗”等。因嫌其規模小,遂在城外三裡處闢一園林,廣植牡丹、芍藥等花卉。每當春來,牡丹盛開,遊人如織,同時縣內諸多文人墨客集會賦詩,成為諸城的一大景觀,丁家花園之名聞於鄉里。後來丁氏後代居此成為村名。

8、白烏園

白烏園,在縣東南十二里大王璊村(今密州街道大王門)。王氏家有園,園有檜,檜上有白烏居住,故稱“白烏園”。後建先祠於其中。王氏子弟於園中習禮、讀書。其後代王斂福,為官清正,頗有政聲,民為其立生祠於杭州西湖,節日祀之。

諸城歷史上那些有名的園子

9、彭氏園

彭氏園,在城西彭氏菜圃中。據《宋史》密州太守翟汝文之《翟忠惠先生傳》載:“園中曾為東坡肖像,郡人歲時相率拜謁,至先生(翟汝文)往往繪像於家,以神明事之”。該記反映了宋代時,諸城城西彭氏園中,曾有蘇軾肖像(可能為畫像),密州百姓相率禮拜紀念蘇公。後來,翟汝文亦來密州任職,十分敬仰蘇公之為人,也曾繪蘇軾像於家,以神明祀之。

彭氏園,後來改為菜圃,至清代時,園已無存。

10、秋水園

秋水園,舊址在今舜王街道無忌村北辛莊子東側,太古莊河之濱,為清代諸城著名文士、博學鴻儒李澄中仕罷歸裡後,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所建。當時李澄中年已七十,絕跡鬧市,在其村東闢一園。修築茅屋,廣植荷、桃、杏及柳槐等,建一樓以望遠,建一亭名“秋水亭”,自稱“秋水老人”。亭與茅屋相接,因其園及屋皆東向,故又稱“緣木園”。

李澄中廣邀本邑名士,來園相聚,結雞豚社,相互唱和,全不知老之將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 ,他關心鄉里名士王鍾仙、丁野鶴、丘海石、劉子羽四人詩,校訂後親自作序,刊行於世。不久即故去,享年71歲。本土文士私諡為“文確先生”,壽光高士安致遠撰文弔唁。

本文作者:任日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