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人物:中國篆刻史上最牛的小老頭

篆刻 清朝 說文解字 秦漢 談藝錄 2017-05-02

讀完程邃的經歷和作品之後,我們應當記住那位在明代活了38年,在清代活了47年,大力發展印學,以鐘鼎古文入印,力嬌文何舊風,開創新徽派,徽宗的宗師,有清一代,垢道人程邃開徽宗一脈,成為清代篆刻史的開端,但縱向看清代篆刻史,最值得一看的篆刻大師卻是我下面說的這個小老頭。篆刻人物:中國篆刻史上最牛的小老頭

(丁敬畫像)

看,這個畫像中,丁敬是一個瘦小枯乾的小老頭,在程邃死後的第四年,丁敬出生了,由丁敬時期向前看,我認為丁敬是中國最牛叉,最可愛,最有個性的篆刻人了。丁敬(1695-1765)字敬身,號鈍丁,硯林、硯叟、龍泓山人等,浙江錢塘(杭州)人。說丁敬牛叉,是因為他有前人未達到印學成就:

一、丁敬是對秦漢以來將中國印學從三代到宋元真正打通的第一人;

二、丁敬是影響中國印壇二百年(從晚清到民國)的“浙派"的流派創始人;

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源於丁敬這個人的自有品性,這些品性之中,篆刻初學者都能經過思考,學到一些有價值的東西:(關於下面的兩首論印詩,我專門寫過文章,具體可見我的微信公眾號:三個小布丁,這裡不再深入解析那兩首詩。)

1、勤奮

其實這根本不算什麼特別值得一提的品性,因為自古以來,任何一個成就大事業,或者成就大學問,大藝業的人,勤奮基本都是賴以成功的重要基礎個性。

我們現在學篆刻,大部分人的問題在於不勤奮,不知道努力方向的有,這是理論上的不勤奮;知道方向卻不肯下功夫去實操練習臨摹、創作的,這是在實踐上的不勤奮;每天臨一方印,但卻懶於思考,進步緩慢的,這是思考上的不勤奮。

談到丁敬,他的勤奮是全方面的,丁敬自小家貧,這裡的生計全靠父親賣酒的收入,但是丁敬自小就知志向學,經籍之餘尤其醉心於藝事,他是當時杭州著名詩詞團體“吟社”的重要成員,他還沉迷金石考據學,學成後,精於鑑別,秦漢銅器、宋元名跡,古玩善本都能“入手立辨,如數家珍”。這些“功夫”當然來自於他的勤奮,他每於“春秋佳日,杖履在西湖周遭的山水之間,尋訪經幢、墓碣、摩崖、嵌壁文字,攀其峭陡,剔蘚披藻”,並且“得見前人妙跡,終日勿忍去,必親自氈椎摹拓,志書查證。”

當然,他於篆刻一道的勤奮更加突出,不然就不會有下面我們提到有篆刻上的成就。

2、創新

創新用普通人的白話叫做對古人和前人的“不服”。

丁敬時代,汪啟淑集同時名家為他所刻的印章數千方,輯成《飛鴻堂印譜》(這是我最不推薦買的印譜)四十卷,此譜中所集印章,多是受程邃印風影響的作品,而浙江盛行的是林皋綿密挺秀的印風,林皋在印學上承接汪關,這一脈的特徵在於光潔,形式上追秦漢,但卻不深究秦漢印的內在精神,於是丁敬“不服”,他一改程邃的衝刀為切刀,印面筆畫多由切刀切出生澀感,你衝我切,你光潔我生澀,但他的不服,不僅是刀法形式上的,而且丁敬抓住了秦漢印的“神韻”這一精髓,他在“王德溥印”的邊款裡說“秦印奇古,漢印爾雅,後人不能作,由其神流韻閒,不可捉摸也。”

篆刻人物:中國篆刻史上最牛的小老頭

(丁敬刻“王德溥印”及邊款)

什麼光潔平順,在丁敬這裡不用,照樣刻得出神韻閒雅的秦漢印印式作品。

自元吾丘衍、趙孟頫開始倡導復秦漢之古,避宋元屈曲之弊的理論以來,文彭、何震等明代大家以及近處的程邃都力避宋元習氣,甚至稍沾點宋元氣息,均為當代印人不齒,丁敬對印壇這種風氣“不服”,他寫了一首詩:

“古人篆刻思離群,舒捲渾同嶺上雲。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

他認為唐宋人的印章裡也有大量可以汲取的營養,也自有它的妙處。在秦漢唐宋印風格的深度消化之後,丁敬創造出了一種具有自我風格的印章:

篆刻人物:中國篆刻史上最牛的小老頭

(丁敬刻“詩正”)

篆刻人物:中國篆刻史上最牛的小老頭

(丁敬刻“丁敬身印”)

篆刻人物:中國篆刻史上最牛的小老頭

(丁敬刻“杉屋吟箋”)

我們可以看出來,這是丁敬在秦漢精神風格之下,加入唐宋印字法的獨特個性下的“有個性的漢印”,“不服氣”才有了丁敬的創造,於是有了“浙派”。

大凡學篆刻,特別是刻元朱文印之後,對《說文解字》的小篆字法到了迷信的地步,丁敬又“不服”,他又寫一首詩:

“《說文》篆刻自分馳,嵬瑣紛綸眩所知。解得漢人成印處,當知吾語了無私。”

丁敬認為,文字學和藝術用字之間是存在差異的,他明確提出篆刻用字標準應當放寬,標準應當與研究漢字造字規律和詮釋字義的《說文解字》分開。他的這一見解,對浙派印風的最終形成,除去從朱簡那裡繼承發展來的碎切徐進的刀法之外,這一點是決定性的。浙派篆的用字多是秦摹印篆和漢繆篆體系下的,浙派的短切徐進、鈍樸奇崛,風格遒勁,高古清剛的印風自此形成。

綜上所述,以上三方面的“不服”其實都基於丁敬的創新思想,也正是由於這幾個方面的思想創新,丁敬才由此開創了影響中國印壇兩百餘年地“浙派”。

初學篆刻,也該學習丁老頭這種“不服氣”的精神頭。

3、耿介

丁敬流傳下來的作品並不多,這是因為他生性是個耿介清高的人,他的作品,從來不肯隨便給人,他自己志書說“非性命之契,不能得其一字也。”啥意思,你如果不是生死之交,一個字也不會給你。傳說他刻印是“貴人求其刻印,輒吝不肯與”,如果是達官貴人找到他刻印,他堅決不給刻,他的印章作品,獲得者大都是其摯愛親朋,一個怪老頭,作品從來不肯給外人。

在那個時代,“學而優則仕”是讀書人,學藝人的生命歸宿。到了四十二歲那年,也就是乾隆元年,在經歷了雍正皇帝十三年勵精圖治之後,清政府統治漸趨清明和順,於是乾隆朝廷在民間收集名望素著的藝術家,設立博學鴻詞,丁敬因為在詩文書畫、金石篆刻的各方面的名聲響亮,被薦舉應試,這其實是他作藝術家身份順利進入仕途的最佳機會,但丁敬卻拒絕了,這個小老頭覺得閒來飲酒作詩,興到書畫治印,清貧而自得其樂,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篆刻初學者心裡要記得這樣的一件事,你的心讓你選擇了篆刻,篆刻也會給你你想要的快樂。這也是我們要從丁敬那裡學到的。

丁敬之後的明清印人,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這些大宗師級的印人們幾乎無一例外地從浙派刀法、字法開始學習篆刻,他們從丁敬這裡廣泛吸收營養,最終皆成大家,我們有理由相信,丁敬是他們的發矇“宗師”。

(【布丁說篆刻】之21,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