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

在中國,現在總共有56個民族,除了漢族之外,有55個少數民族,而少數民族之中人數最多的就是壯族了。

如果我們仔細一些,就可以發現有一個現象特別的奇怪,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人民生活的主要聚居地,當然其他地方也會分散聚集一些,但是他們與當地的漢族人差別不大,如果不認真去細究其身份的話,如今是很難分辨出來他們和漢族人有什麼差別。

這種難分辨不僅在生活習慣上,甚至還體現在他們的姓氏之上——他們的姓氏甚至都與漢族人的是一樣。那麼到底是何種原因導致壯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竟然和漢族有如此大的雷同呢?

"

在中國,現在總共有56個民族,除了漢族之外,有55個少數民族,而少數民族之中人數最多的就是壯族了。

如果我們仔細一些,就可以發現有一個現象特別的奇怪,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人民生活的主要聚居地,當然其他地方也會分散聚集一些,但是他們與當地的漢族人差別不大,如果不認真去細究其身份的話,如今是很難分辨出來他們和漢族人有什麼差別。

這種難分辨不僅在生活習慣上,甚至還體現在他們的姓氏之上——他們的姓氏甚至都與漢族人的是一樣。那麼到底是何種原因導致壯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竟然和漢族有如此大的雷同呢?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自然是先要追溯歷史了,從歷史的脈絡中尋找出本源。

壯族聚集地是在我國西南地區,那個地區在先秦時代有一個代名詞,那就是百越。眾所周之,百越這個範圍很大、很粗略,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再往下細分,那就是屬西甌了。

而在秦朝建立封建王朝之後,這裡雖處在過渡文明時代,但依舊還是處在氏族統治之下。落後就要捱打,這是亙久不變的真理,面對秦先進文明的入侵,本地部落儘管誓死抵抗,但由於生產力較為落後,並且勢力分散,最終還是被秦攻佔,當然秦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也算是把壯族先民歸為自己帝國的子民。

"

在中國,現在總共有56個民族,除了漢族之外,有55個少數民族,而少數民族之中人數最多的就是壯族了。

如果我們仔細一些,就可以發現有一個現象特別的奇怪,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人民生活的主要聚居地,當然其他地方也會分散聚集一些,但是他們與當地的漢族人差別不大,如果不認真去細究其身份的話,如今是很難分辨出來他們和漢族人有什麼差別。

這種難分辨不僅在生活習慣上,甚至還體現在他們的姓氏之上——他們的姓氏甚至都與漢族人的是一樣。那麼到底是何種原因導致壯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竟然和漢族有如此大的雷同呢?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自然是先要追溯歷史了,從歷史的脈絡中尋找出本源。

壯族聚集地是在我國西南地區,那個地區在先秦時代有一個代名詞,那就是百越。眾所周之,百越這個範圍很大、很粗略,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再往下細分,那就是屬西甌了。

而在秦朝建立封建王朝之後,這裡雖處在過渡文明時代,但依舊還是處在氏族統治之下。落後就要捱打,這是亙久不變的真理,面對秦先進文明的入侵,本地部落儘管誓死抵抗,但由於生產力較為落後,並且勢力分散,最終還是被秦攻佔,當然秦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也算是把壯族先民歸為自己帝國的子民。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秦始皇將大批漢族人口遷往此地,與當地土著雜居融合,後來的趙陀又大力推行漢族風俗,也就促進了當地漢化。而在後來的東漢末年,由於中原大亂,大族南逃於此,使得此地封建化再次加強。而在此後的朝代裡,尤其是在唐宋之際,是當地重新展現民族特徵的頻發期,但都被中央王朝壓制或者稱臣,接著就是再次漢化。

也就是說,其實在秦封建王朝開啟之後,壯族地區就一直在不斷接受漢化,雖在中途或多或少會有些阻隔,但沒有影響大體趨勢走向。當然了,這裡說句題外話,其實當時漢化的地區也不單單只是核心的廣西地區,還包括越南等地區,也曾被劃入漢化範圍之內。

"

在中國,現在總共有56個民族,除了漢族之外,有55個少數民族,而少數民族之中人數最多的就是壯族了。

如果我們仔細一些,就可以發現有一個現象特別的奇怪,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人民生活的主要聚居地,當然其他地方也會分散聚集一些,但是他們與當地的漢族人差別不大,如果不認真去細究其身份的話,如今是很難分辨出來他們和漢族人有什麼差別。

這種難分辨不僅在生活習慣上,甚至還體現在他們的姓氏之上——他們的姓氏甚至都與漢族人的是一樣。那麼到底是何種原因導致壯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竟然和漢族有如此大的雷同呢?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自然是先要追溯歷史了,從歷史的脈絡中尋找出本源。

壯族聚集地是在我國西南地區,那個地區在先秦時代有一個代名詞,那就是百越。眾所周之,百越這個範圍很大、很粗略,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再往下細分,那就是屬西甌了。

而在秦朝建立封建王朝之後,這裡雖處在過渡文明時代,但依舊還是處在氏族統治之下。落後就要捱打,這是亙久不變的真理,面對秦先進文明的入侵,本地部落儘管誓死抵抗,但由於生產力較為落後,並且勢力分散,最終還是被秦攻佔,當然秦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也算是把壯族先民歸為自己帝國的子民。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秦始皇將大批漢族人口遷往此地,與當地土著雜居融合,後來的趙陀又大力推行漢族風俗,也就促進了當地漢化。而在後來的東漢末年,由於中原大亂,大族南逃於此,使得此地封建化再次加強。而在此後的朝代裡,尤其是在唐宋之際,是當地重新展現民族特徵的頻發期,但都被中央王朝壓制或者稱臣,接著就是再次漢化。

也就是說,其實在秦封建王朝開啟之後,壯族地區就一直在不斷接受漢化,雖在中途或多或少會有些阻隔,但沒有影響大體趨勢走向。當然了,這裡說句題外話,其實當時漢化的地區也不單單只是核心的廣西地區,還包括越南等地區,也曾被劃入漢化範圍之內。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說了這麼多,上文有個名詞出現的頻率很高,那就是漢化,那麼當時的漢化到底是什麼意思,當地當時到底又是如何漢化的呢?

其實,我們籠統點講就是向灌輸漢人的文化。不過如果要細說的話,自然就是對其進行全方位、各領域對其進行影響,促使漢族與其融合。

這在文化最為突出,文化的主要表現之一就是文字,歷代統治者都會將文字看的很重,必定會做到統一文字,畢竟只有文字統一,融合才更加便利。而除了文字,當然還有其他的地方,比如允許其參加科考,對其進行思想灌輸。

"

在中國,現在總共有56個民族,除了漢族之外,有55個少數民族,而少數民族之中人數最多的就是壯族了。

如果我們仔細一些,就可以發現有一個現象特別的奇怪,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人民生活的主要聚居地,當然其他地方也會分散聚集一些,但是他們與當地的漢族人差別不大,如果不認真去細究其身份的話,如今是很難分辨出來他們和漢族人有什麼差別。

這種難分辨不僅在生活習慣上,甚至還體現在他們的姓氏之上——他們的姓氏甚至都與漢族人的是一樣。那麼到底是何種原因導致壯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竟然和漢族有如此大的雷同呢?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自然是先要追溯歷史了,從歷史的脈絡中尋找出本源。

壯族聚集地是在我國西南地區,那個地區在先秦時代有一個代名詞,那就是百越。眾所周之,百越這個範圍很大、很粗略,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再往下細分,那就是屬西甌了。

而在秦朝建立封建王朝之後,這裡雖處在過渡文明時代,但依舊還是處在氏族統治之下。落後就要捱打,這是亙久不變的真理,面對秦先進文明的入侵,本地部落儘管誓死抵抗,但由於生產力較為落後,並且勢力分散,最終還是被秦攻佔,當然秦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也算是把壯族先民歸為自己帝國的子民。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秦始皇將大批漢族人口遷往此地,與當地土著雜居融合,後來的趙陀又大力推行漢族風俗,也就促進了當地漢化。而在後來的東漢末年,由於中原大亂,大族南逃於此,使得此地封建化再次加強。而在此後的朝代裡,尤其是在唐宋之際,是當地重新展現民族特徵的頻發期,但都被中央王朝壓制或者稱臣,接著就是再次漢化。

也就是說,其實在秦封建王朝開啟之後,壯族地區就一直在不斷接受漢化,雖在中途或多或少會有些阻隔,但沒有影響大體趨勢走向。當然了,這裡說句題外話,其實當時漢化的地區也不單單只是核心的廣西地區,還包括越南等地區,也曾被劃入漢化範圍之內。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說了這麼多,上文有個名詞出現的頻率很高,那就是漢化,那麼當時的漢化到底是什麼意思,當地當時到底又是如何漢化的呢?

其實,我們籠統點講就是向灌輸漢人的文化。不過如果要細說的話,自然就是對其進行全方位、各領域對其進行影響,促使漢族與其融合。

這在文化最為突出,文化的主要表現之一就是文字,歷代統治者都會將文字看的很重,必定會做到統一文字,畢竟只有文字統一,融合才更加便利。而除了文字,當然還有其他的地方,比如允許其參加科考,對其進行思想灌輸。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當然,前面也講到是全方位,所以這在政治體系上也有表現,比如秦始皇在當初拿下壯族故地之時,把郡縣制度體系也帶來了,這樣自然會更加方便統一管理,促進融合。明清之際著名的改土歸流也是同樣的道理。

而看了上面或許又有人有疑問了,為何這種漢化在當時、當地能夠實現呢?

其實當時的漢化,總的來說應該分為兩點,一是統治者手腕夠強,二是當地體系基礎薄弱

一、先說手腕,手腕自然是慣用的軟硬皆施,從秦始皇開始,讓當地學習漢族的文化,讓他們與漢族人通婚,不聽從的話,那就只有強制迫使其聽從了,必要時也可以殺一儆百,畢竟若現在沒做好,以後有可能成為十足的動盪分子。

而秦始皇之後的歷代統治者,野心只會越來越大,所以他們都是不斷加強集權的,所以漢化只會不斷進行下去。雖然由於面對的情況不同,或許會使得他們對此地漢化採用的具體措施會有不同,但大致的手段不會變,軟硬兼施在任何時候都是對付人的萬精油,也是統治者愛不釋手的。

"

在中國,現在總共有56個民族,除了漢族之外,有55個少數民族,而少數民族之中人數最多的就是壯族了。

如果我們仔細一些,就可以發現有一個現象特別的奇怪,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人民生活的主要聚居地,當然其他地方也會分散聚集一些,但是他們與當地的漢族人差別不大,如果不認真去細究其身份的話,如今是很難分辨出來他們和漢族人有什麼差別。

這種難分辨不僅在生活習慣上,甚至還體現在他們的姓氏之上——他們的姓氏甚至都與漢族人的是一樣。那麼到底是何種原因導致壯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竟然和漢族有如此大的雷同呢?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自然是先要追溯歷史了,從歷史的脈絡中尋找出本源。

壯族聚集地是在我國西南地區,那個地區在先秦時代有一個代名詞,那就是百越。眾所周之,百越這個範圍很大、很粗略,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再往下細分,那就是屬西甌了。

而在秦朝建立封建王朝之後,這裡雖處在過渡文明時代,但依舊還是處在氏族統治之下。落後就要捱打,這是亙久不變的真理,面對秦先進文明的入侵,本地部落儘管誓死抵抗,但由於生產力較為落後,並且勢力分散,最終還是被秦攻佔,當然秦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也算是把壯族先民歸為自己帝國的子民。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秦始皇將大批漢族人口遷往此地,與當地土著雜居融合,後來的趙陀又大力推行漢族風俗,也就促進了當地漢化。而在後來的東漢末年,由於中原大亂,大族南逃於此,使得此地封建化再次加強。而在此後的朝代裡,尤其是在唐宋之際,是當地重新展現民族特徵的頻發期,但都被中央王朝壓制或者稱臣,接著就是再次漢化。

也就是說,其實在秦封建王朝開啟之後,壯族地區就一直在不斷接受漢化,雖在中途或多或少會有些阻隔,但沒有影響大體趨勢走向。當然了,這裡說句題外話,其實當時漢化的地區也不單單只是核心的廣西地區,還包括越南等地區,也曾被劃入漢化範圍之內。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說了這麼多,上文有個名詞出現的頻率很高,那就是漢化,那麼當時的漢化到底是什麼意思,當地當時到底又是如何漢化的呢?

其實,我們籠統點講就是向灌輸漢人的文化。不過如果要細說的話,自然就是對其進行全方位、各領域對其進行影響,促使漢族與其融合。

這在文化最為突出,文化的主要表現之一就是文字,歷代統治者都會將文字看的很重,必定會做到統一文字,畢竟只有文字統一,融合才更加便利。而除了文字,當然還有其他的地方,比如允許其參加科考,對其進行思想灌輸。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當然,前面也講到是全方位,所以這在政治體系上也有表現,比如秦始皇在當初拿下壯族故地之時,把郡縣制度體系也帶來了,這樣自然會更加方便統一管理,促進融合。明清之際著名的改土歸流也是同樣的道理。

而看了上面或許又有人有疑問了,為何這種漢化在當時、當地能夠實現呢?

其實當時的漢化,總的來說應該分為兩點,一是統治者手腕夠強,二是當地體系基礎薄弱

一、先說手腕,手腕自然是慣用的軟硬皆施,從秦始皇開始,讓當地學習漢族的文化,讓他們與漢族人通婚,不聽從的話,那就只有強制迫使其聽從了,必要時也可以殺一儆百,畢竟若現在沒做好,以後有可能成為十足的動盪分子。

而秦始皇之後的歷代統治者,野心只會越來越大,所以他們都是不斷加強集權的,所以漢化只會不斷進行下去。雖然由於面對的情況不同,或許會使得他們對此地漢化採用的具體措施會有不同,但大致的手段不會變,軟硬兼施在任何時候都是對付人的萬精油,也是統治者愛不釋手的。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二、再說基礎,秦拿下壯族先民之地時,這裡還是處於部落管理之下,部落之間分散鬆散,沒有任何有效的管理章程,也沒有先進的生產資料。這就說明這裡基礎相當的薄弱,無論是經濟還是制度,完全是形同虛設。

更為致命的是,原本在這的壯族先民,他們甚至是沒有姓,據《文獻通考》記載:“僚蠻不辨姓氏,所生男女長幼次第呼之。”這其中緣由據說是和他們的神崇拜有關,當時他們心中的神,也就是一個叫做布洛陀的神靈是沒姓的,而神都沒有,他們自然也不會有,而這就為他們更好的接納漢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

在中國,現在總共有56個民族,除了漢族之外,有55個少數民族,而少數民族之中人數最多的就是壯族了。

如果我們仔細一些,就可以發現有一個現象特別的奇怪,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人民生活的主要聚居地,當然其他地方也會分散聚集一些,但是他們與當地的漢族人差別不大,如果不認真去細究其身份的話,如今是很難分辨出來他們和漢族人有什麼差別。

這種難分辨不僅在生活習慣上,甚至還體現在他們的姓氏之上——他們的姓氏甚至都與漢族人的是一樣。那麼到底是何種原因導致壯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竟然和漢族有如此大的雷同呢?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自然是先要追溯歷史了,從歷史的脈絡中尋找出本源。

壯族聚集地是在我國西南地區,那個地區在先秦時代有一個代名詞,那就是百越。眾所周之,百越這個範圍很大、很粗略,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再往下細分,那就是屬西甌了。

而在秦朝建立封建王朝之後,這裡雖處在過渡文明時代,但依舊還是處在氏族統治之下。落後就要捱打,這是亙久不變的真理,面對秦先進文明的入侵,本地部落儘管誓死抵抗,但由於生產力較為落後,並且勢力分散,最終還是被秦攻佔,當然秦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也算是把壯族先民歸為自己帝國的子民。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秦始皇將大批漢族人口遷往此地,與當地土著雜居融合,後來的趙陀又大力推行漢族風俗,也就促進了當地漢化。而在後來的東漢末年,由於中原大亂,大族南逃於此,使得此地封建化再次加強。而在此後的朝代裡,尤其是在唐宋之際,是當地重新展現民族特徵的頻發期,但都被中央王朝壓制或者稱臣,接著就是再次漢化。

也就是說,其實在秦封建王朝開啟之後,壯族地區就一直在不斷接受漢化,雖在中途或多或少會有些阻隔,但沒有影響大體趨勢走向。當然了,這裡說句題外話,其實當時漢化的地區也不單單只是核心的廣西地區,還包括越南等地區,也曾被劃入漢化範圍之內。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說了這麼多,上文有個名詞出現的頻率很高,那就是漢化,那麼當時的漢化到底是什麼意思,當地當時到底又是如何漢化的呢?

其實,我們籠統點講就是向灌輸漢人的文化。不過如果要細說的話,自然就是對其進行全方位、各領域對其進行影響,促使漢族與其融合。

這在文化最為突出,文化的主要表現之一就是文字,歷代統治者都會將文字看的很重,必定會做到統一文字,畢竟只有文字統一,融合才更加便利。而除了文字,當然還有其他的地方,比如允許其參加科考,對其進行思想灌輸。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當然,前面也講到是全方位,所以這在政治體系上也有表現,比如秦始皇在當初拿下壯族故地之時,把郡縣制度體系也帶來了,這樣自然會更加方便統一管理,促進融合。明清之際著名的改土歸流也是同樣的道理。

而看了上面或許又有人有疑問了,為何這種漢化在當時、當地能夠實現呢?

其實當時的漢化,總的來說應該分為兩點,一是統治者手腕夠強,二是當地體系基礎薄弱

一、先說手腕,手腕自然是慣用的軟硬皆施,從秦始皇開始,讓當地學習漢族的文化,讓他們與漢族人通婚,不聽從的話,那就只有強制迫使其聽從了,必要時也可以殺一儆百,畢竟若現在沒做好,以後有可能成為十足的動盪分子。

而秦始皇之後的歷代統治者,野心只會越來越大,所以他們都是不斷加強集權的,所以漢化只會不斷進行下去。雖然由於面對的情況不同,或許會使得他們對此地漢化採用的具體措施會有不同,但大致的手段不會變,軟硬兼施在任何時候都是對付人的萬精油,也是統治者愛不釋手的。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二、再說基礎,秦拿下壯族先民之地時,這裡還是處於部落管理之下,部落之間分散鬆散,沒有任何有效的管理章程,也沒有先進的生產資料。這就說明這裡基礎相當的薄弱,無論是經濟還是制度,完全是形同虛設。

更為致命的是,原本在這的壯族先民,他們甚至是沒有姓,據《文獻通考》記載:“僚蠻不辨姓氏,所生男女長幼次第呼之。”這其中緣由據說是和他們的神崇拜有關,當時他們心中的神,也就是一個叫做布洛陀的神靈是沒姓的,而神都沒有,他們自然也不會有,而這就為他們更好的接納漢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其實當時的這塊地對秦來說就好比是一張白紙,畫什麼是自己說了算,這對於秦來說是一個相當好的機會,當然它也把握住了。

而在此後的朝代中,雖然有些少數民族割據勢力或者王國在此地由於經營多年,基礎逐漸深厚,導致漢化程度減緩,大有形成本家文化的趨勢,但由於存在時間都不長,而之後又多次受到中央王朝的打擊影響,因此都沒能夠成功。

"

在中國,現在總共有56個民族,除了漢族之外,有55個少數民族,而少數民族之中人數最多的就是壯族了。

如果我們仔細一些,就可以發現有一個現象特別的奇怪,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人民生活的主要聚居地,當然其他地方也會分散聚集一些,但是他們與當地的漢族人差別不大,如果不認真去細究其身份的話,如今是很難分辨出來他們和漢族人有什麼差別。

這種難分辨不僅在生活習慣上,甚至還體現在他們的姓氏之上——他們的姓氏甚至都與漢族人的是一樣。那麼到底是何種原因導致壯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竟然和漢族有如此大的雷同呢?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自然是先要追溯歷史了,從歷史的脈絡中尋找出本源。

壯族聚集地是在我國西南地區,那個地區在先秦時代有一個代名詞,那就是百越。眾所周之,百越這個範圍很大、很粗略,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再往下細分,那就是屬西甌了。

而在秦朝建立封建王朝之後,這裡雖處在過渡文明時代,但依舊還是處在氏族統治之下。落後就要捱打,這是亙久不變的真理,面對秦先進文明的入侵,本地部落儘管誓死抵抗,但由於生產力較為落後,並且勢力分散,最終還是被秦攻佔,當然秦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也算是把壯族先民歸為自己帝國的子民。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秦始皇將大批漢族人口遷往此地,與當地土著雜居融合,後來的趙陀又大力推行漢族風俗,也就促進了當地漢化。而在後來的東漢末年,由於中原大亂,大族南逃於此,使得此地封建化再次加強。而在此後的朝代裡,尤其是在唐宋之際,是當地重新展現民族特徵的頻發期,但都被中央王朝壓制或者稱臣,接著就是再次漢化。

也就是說,其實在秦封建王朝開啟之後,壯族地區就一直在不斷接受漢化,雖在中途或多或少會有些阻隔,但沒有影響大體趨勢走向。當然了,這裡說句題外話,其實當時漢化的地區也不單單只是核心的廣西地區,還包括越南等地區,也曾被劃入漢化範圍之內。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說了這麼多,上文有個名詞出現的頻率很高,那就是漢化,那麼當時的漢化到底是什麼意思,當地當時到底又是如何漢化的呢?

其實,我們籠統點講就是向灌輸漢人的文化。不過如果要細說的話,自然就是對其進行全方位、各領域對其進行影響,促使漢族與其融合。

這在文化最為突出,文化的主要表現之一就是文字,歷代統治者都會將文字看的很重,必定會做到統一文字,畢竟只有文字統一,融合才更加便利。而除了文字,當然還有其他的地方,比如允許其參加科考,對其進行思想灌輸。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當然,前面也講到是全方位,所以這在政治體系上也有表現,比如秦始皇在當初拿下壯族故地之時,把郡縣制度體系也帶來了,這樣自然會更加方便統一管理,促進融合。明清之際著名的改土歸流也是同樣的道理。

而看了上面或許又有人有疑問了,為何這種漢化在當時、當地能夠實現呢?

其實當時的漢化,總的來說應該分為兩點,一是統治者手腕夠強,二是當地體系基礎薄弱

一、先說手腕,手腕自然是慣用的軟硬皆施,從秦始皇開始,讓當地學習漢族的文化,讓他們與漢族人通婚,不聽從的話,那就只有強制迫使其聽從了,必要時也可以殺一儆百,畢竟若現在沒做好,以後有可能成為十足的動盪分子。

而秦始皇之後的歷代統治者,野心只會越來越大,所以他們都是不斷加強集權的,所以漢化只會不斷進行下去。雖然由於面對的情況不同,或許會使得他們對此地漢化採用的具體措施會有不同,但大致的手段不會變,軟硬兼施在任何時候都是對付人的萬精油,也是統治者愛不釋手的。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二、再說基礎,秦拿下壯族先民之地時,這裡還是處於部落管理之下,部落之間分散鬆散,沒有任何有效的管理章程,也沒有先進的生產資料。這就說明這裡基礎相當的薄弱,無論是經濟還是制度,完全是形同虛設。

更為致命的是,原本在這的壯族先民,他們甚至是沒有姓,據《文獻通考》記載:“僚蠻不辨姓氏,所生男女長幼次第呼之。”這其中緣由據說是和他們的神崇拜有關,當時他們心中的神,也就是一個叫做布洛陀的神靈是沒姓的,而神都沒有,他們自然也不會有,而這就為他們更好的接納漢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其實當時的這塊地對秦來說就好比是一張白紙,畫什麼是自己說了算,這對於秦來說是一個相當好的機會,當然它也把握住了。

而在此後的朝代中,雖然有些少數民族割據勢力或者王國在此地由於經營多年,基礎逐漸深厚,導致漢化程度減緩,大有形成本家文化的趨勢,但由於存在時間都不長,而之後又多次受到中央王朝的打擊影響,因此都沒能夠成功。

壯族與漢族區別不大,是受漢化影響,那在歷史上它是如何漢化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自秦開始當地的人開始逐漸接受漢人的姓氏,壯族的一些大姓,比如莫氏、韋氏、黃氏等,都是這時開始形成,慢慢的這就導致壯族地區形成了與漢人一樣,有強烈的宗族觀念,他們不僅有祠堂,還有族譜,這樣程度的漢化,已然是根深蒂固了,改是無法改變的了。

總結

所以我們從上文可以看出,壯族所居住的地區與居民,其實在歷史上自秦開始就一直在不間斷的接受漢化,並且逐漸是根深蒂固,而加上這樣長時間的不斷融合,在如今有些與我們漢族的區別很小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當然了,其實還有個原因,那就是有部分人其實本身就是歸屬漢族,只不過因為通婚等一些特定緣由,在後來劃分民族戶口之時改了壯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