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四句話,可窺中國哲學之奧祕

莊子 菩提樹 董仲舒 弘忍 拙誠學堂 拙誠學堂 2017-08-28

從這四句話,可窺中國哲學之奧祕

從這四句話,可窺中國哲學之奧祕

▾ 點擊收聽 ▾

本文大約1300字,閱讀需要6分鐘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歷史進程中,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思想來源,在三者融合的過程中,形成了我國獨特的哲學體系。或者你以前對中國哲學並沒有深入研究過,但這四句常見的話語中,卻包含著中國哲學的智慧精華。

01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個重要命題,解釋紛紜,莫衷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

“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人與自然的一致與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張“天人合一”,《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認為人只要發揚“誠”的德性,即可與天一致。漢儒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

從這四句話,可窺中國哲學之奧祕

02 莊周夢蝶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

莊子夢中幻化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記了自己原來是人,醒來後才發覺自己仍然是莊子。究竟是莊子夢中變為蝴蝶,還是蝴蝶夢中變為莊子,實在難以分辨。

在這裡,莊子提出一個哲學問題——人如何認識真實。在一般人看來,一個人在醒時的所見所感是真實的,夢境是幻覺,是不真實的。莊子卻以為不然。雖然,醒是一種境界,夢是另一種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莊周是莊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莊周看來,他們都只是一種現象,是道運動中的一種形態,一個階段而已。如果夢足夠真實,人沒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夢。

從這四句話,可窺中國哲學之奧祕

03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據《壇經》記載,禪宗五祖弘忍要選擇繼承人,特命每個弟子作一首詩,以考察對佛家教義的理解。開始時,弟子們面面相覷,誰也不敢動筆。只有神秀思考數日之後,寫下這樣四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詩以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修道成佛的傳說為據,表示要使自己像菩提樹、明鏡臺那樣潔淨,一塵不染。當時有一個挑水打雜的和尚看了這首詩後,很不滿意,於是在旁邊又寫了四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位和尚認為他這個人根本就不是“物”,也無身可修,只有佛家信念。廣而言之,世界上“本無一物”,什麼東西也沒有,所以也無什麼塵埃,亦無所謂汙染。弘忍認為這個和尚對佛家教義心領神會,掌握得好,於是決定把衣缽傳給他,他就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

從這四句話,可窺中國哲學之奧祕

04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出自《荀子·天論》。意為:大自然的運行有其自身規律,這個規律不會因為堯的聖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變。

中國哲學始於先秦,歷史悠久,與同時期世界其他地區的哲學相比,屬於少數達到較高水平的哲學形態之一。這些哲學理念早已深入國人的骨髓,在生活中處處被我們運用併發揚光大。

從這四句話,可窺中國哲學之奧祕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拙誠學堂(zhuochengWH)”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