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篇可以用來做素材的美文選編

莊子 寫生 千育教育 2019-06-11

生命的痕跡

歲月如歌,我匆匆走過了。驀然回首,卻不知是否擁有許多。作為一名本科畢業生,我拿著簡歷尷尬地面對著都市的天空,太陽冷笑一下便隱進雲層。

此時此刻,大學往事已沉澱為一種遙遠的歷史。回味昨日的彷徨迷惑,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湧上心頭。曾經懷著對愛情的美好憧憬東闖西撞,直到那位朝思暮想的長髮女孩送我一句“去死吧”;曾經與弟兄們用五音不全的男高音在大街上旁若無人地嚎叫,直到滿街人以為我們“神經”;曾經在課堂上面紅耳赤地宣佈自以為天下無雙的高論,直到全體師生認為我在“發瘋”;曾經在寢室“臥談會”上訴說自己遠大理想,直到一室友拍著我的肩頭贈送我一句“做夢”……

回憶大學四年,我感到十分的失敗。但只要經歷了,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都莫要忘記。人生要有記憶,失去了記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價值。生存就要留下生命的痕跡。只有從記憶中掘取財富的人,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忘記昔日的痛苦混沌地活著,固然是一種解脫,可是有誰知道愈清醒愈痛苦,愈痛苦反而愈幸福?最深沉的愛便是最大的孤獨,最醇厚的記憶是最大的追求。縱有千百萬年,這世間的愛恨積怨又有何改變?留下生命的痕跡於腦海之中,才是我們生活的真正財富。

清晨,推開窗戶呼吸著新鮮空氣,便知道自己還健壯地活著。不是沒有夢,昨夜的夢已碎,我願賦予它新的秩序,使它顯現新的生機。拋棄迷狂,追求理智;拒絕墮落,力爭上游。朝陽剛剛升起,我不敢昂首闊步,卻能腳踏實地。咬咬牙挺住現實的一切,直到眼前的艱難瞬間轉入生命痕跡的隧道。

珍惜生活,勇敢面對挑戰,盡力做好每件事,留下無悔的生命的痕跡。 (《青年導報》李兵 文)

向人生的高空飛翔

 有一塊石頭在深山裡寂寞地躺了很久,它有一個夢想:有一天能夠像鳥兒一樣飛上天空。當它把自己的理想告訴同伴時,立刻招來同伴們的嘲笑:“瞧瞧,什麼叫心比天高,這就是啊!”“真是異想天開!”……這塊石頭不去理會同伴們的閒言碎語,仍然懷抱理想等待時機。有一天一個叫莊子的人路過這裡,它知道這個人有非凡的智慧,就把自己的理想對莊子說了,莊子說:“我可以幫你實現理想,但你必須先長成一座大山,這可是要吃不少苦的。”石頭說:“我不怕吃苦。”於是石頭拼命地吸取天地靈氣、自然精華,承接雨露惠澤,拼命生長,不知經過了多少年,受了多少風雨的洗禮,它終於長成了一座大山。於是,莊子招來大鵬以翅膀擊山,一時間天搖地動,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後,山炸開了,無數石頭飛向天空,在飛的一剎那,石頭會心地笑了,它終於體會到飛翔的快樂。但是不久它就從空中摔下來,仍變成當初的模樣,落在原來的地方。莊子問它:“你後悔嗎?”“不,我不後悔,我長成過一座山,而且我飛翔過!”石頭說。

其實人的一生就像石頭一樣,最初的開始和最終的結局都是一樣的,但同生為石,有的石頭胸懷飛翔的夢,同生為人,有人卻有凌雲之志。

為什麼我們不能像那塊石頭一樣擁有飛翔之志?一個人的目標定得高,他就必須付出更多的辛勞和汗水,即使經過全力打拼不能實現目標,至少也比目標定得低的人走得遠、實現得多。林肯總結自己一生的經歷得出這樣的結論:自然界裡的噴泉的高度不會超過它的源頭,一個人最終能取得的成就不會超過他的信念。我們的先輩在經歷或目睹了太多的翱翔或匍匐之後,意味深長地告訴我們這樣的人生哲理!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下,一無所得。

志存高遠吧!壯志凌雲吧!讓我們擁有一個值得一生為之拼搏的高遠志向吧!不在蓬蒿間低低飛舞,敢上青天的鯤鵬比翼,擯棄燕雀屋簷下的廉價歡悅,勇敢地飛上高空接受風雨雷電的洗禮。為理想拼搏,向人生的高空展翅飛翔。(《做人與處世》王新 文)

生命需要感動

黑格爾在《生命的哲學》裡講述了這樣一則故事:一個被執行死刑的青年在赴刑場時,圍觀人群中有一個老太太突然冒出一句:“看,他那金色的頭髮多麼漂亮迷人!”那個即將告別人世的青年聞聽此言,朝那老太太站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含著淚大聲說:“如果周圍多一些像您這樣的人,我也許不會有今天。”

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一個年輕人,他對生活已完全喪失了信心,準備割腕自殺。臨死前,他搜空所有的記憶想找一個能讓自己活下來的理由,但他所能記起的都是些傷心事。絕望之時,他腦海中突然閃現出一件事:小學時的一次寫生課上,他畫了一棵樹,綠色的枝幹,綠色的樹葉。老師從他身後走過,說了一句:“多麼有創意啊!”正是這一句模稜兩可的話讓他又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

假如一個人老是生活在別人的指責、輕視、鄙夷中,往往會自甘平庸,甚至心靈變態,仇視他人和社會。而一句飽含愛心的善意的激勵,則可能引導他走向人生正途。

一句讚美的話也許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只可惜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過於吝嗇,不肯輕易吐露自己的讚美之言,卻容易在不經意間傷害別人。第一個年輕人之所以走到那一步,或許就在於此吧。如果大家都像那位老太太一樣,多一份愛心,在別人沮喪失落之時,送一句鼓勵或讚美的話,讓他感到陽光的溫暖,讓他知道在茫茫人海中他不是孤獨的,一直有人在關注著他,與他同行,悲劇可能就會避免。

記得狄更斯曾這樣描述生命的意義,如果我能彌補一個破碎的心靈,我便不是徒然活著;如果我能減輕一個生命的痛苦、撫慰一處創傷,或是令一隻離巢的小鳥回到巢裡,我便不是徒然活著的。減輕別人的痛苦,分擔他人的憂愁,讓他或是她感動,我們便不是徒然地活著,生命的內容就不會蒼白無色。正如汪國真詩中所提:獲得是一種滿足,給予是一種快樂。給予別人,感動別人也會感動自己。 (《青年導報》)

生存哲學

植物學家對阿爾卑斯山脈的植被考察之後,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最近100年來,許多高山上的植物品種正在增加,許多山底牧場上開放的花已經開到了海拔2000米的高山雪帶上,而原先雪帶上的植物則超過雪帶向更高處攀登。

植物學家研究了有關科學文獻發現,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阿爾卑斯山地區的氣溫逐漸升高,這些適宜在低氣溫環境裡生長的植物為了尋找適宜的溫度,不得不向更高的山上“攀登”。植物學家還發現,它們的生命力要比以前還強盛得多。

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許多植物自身都有對自然界靈敏的反應,並且不斷調整自身的生存狀態。如干旱可讓植物的根深扎於泥土中,風力大的地區的植物長勢更牢固。生長快的植物材質鬆軟,生長慢的植物材質堅硬。植物的生命如此,人也一樣。

一個有成就的人往往要比一個普通人經受的痛苦多。很少有人能花很少的代價取得成功。有人舉過一個形象的例子,上帝在每個人命運天平的兩邊,一邊放上名利、地位、成功等,一邊放上同樣重量的代價的砝碼。人的一生順境與逆境大體相等。(《今晚報》陸勇強 文)  

因細膩而偉大

赫爾岑在回憶錄中談到,西伯利亞的一些地方,出於對流放者的關懷,形成了這樣的風俗:他們夜間在窗臺上放些麵包、牛奶或清涼飲料“克瓦斯”,如果有流放者夜間逃走路過這裡,飢寒交迫,又不敢敲門進屋,就可以隨手取食,以渡難關。

前不久讀張光宇《拉薩的月亮》,知道拉薩每年過年都有一項內容,那就是到街頭佈施窮人。窮人成排地站著,眾多佈施者拿著零錢一路分過去。書中“我”錢分得差不多了,就專挑看得順眼的求乞者分,而那些看著不喜歡的人,就被跳過去了。這時,藏族大學生達娃把“我”拉到一邊,告誡“我”不能這樣有所遺漏,這樣做會使那些落空的求乞者受到傷害。達娃認真地看著“我”,直到她確信“我”已明白了她的意思而又沒有因此受到傷害,才放心地繼續佈施去了。

我對這段文字驚歎不已。我禁不住批曰:“細膩的心靈。心常常因細膩而偉大。”在我們的文學作品中,很少讀到這麼好的文字,因為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粗糙,我們的心靈當然也只會越來越粗糙,越來越自私和冷漠。

西伯利亞人民和拉薩人民都有這樣偉大的善良。

為什麼細膩本身就常常是偉大的,因為細膩體現了偉大的愛心和善良,體現了內在的良知和尊嚴。

一個人關心別人的處境和尊嚴,必是出於自己內在的尊嚴體驗。所以,在一個徹底喪失了尊嚴的無賴群體之中,沒有真正的良知和關懷而言。(《視野》摩羅 文)

靈魂在高處

哲學家說,靈魂和肉體,就像鋒利和刀刃一樣須臾不可分離。

詩人卻說,靈魂在高處。

一個理性,一個感性;一個抽象,一個形象。雖沒有高下之分,詩人也不以探索真理為己任,然而,“靈魂在高處”揭示的真理卻赤裸得令人心靈顫抖。

你可能身處逆境,地位卑下,生活於坎坷困頓之中,一輩子都默默無聞,沒有出頭之日,甚至像《復活》中的瑪絲洛娃那樣遭逢巨大的不幸,身陷囹圄,但只要你葆有一顆純潔善良的心,只要你有靈魂在高處,你就是一個真正的人。

相反,像胡長清、成克傑之流,其人雖身居高位,享受著錦衣玉食,榮華富貴,出有寶馬香車,入有華屋美人,甚至接受著頂禮膜拜,但心靈卻極為卑劣、低下、陰暗,這樣的人,其靈魂只能在豬圈裡。

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保持心靈的高度,遠比保持身份的高度要艱難。

為人一世,提升靈魂的高度,遠比提升身份的高度更重要。因為,生命的尊嚴和價值,是以靈魂的高度來衡量的。

人們常用高貴來形容心靈,然而,高貴只是定性分析,高處才是一個可以量化的指標。它簡單,讓我們很容易就掂出斤量;它形象,讓我們一下子就看見了天堂和地獄;它直觀,讓純潔的靈魂仰之彌高,讓醜惡的靈魂無地自容。(《今晚報》吉善玉 文)

你還有多少愉快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著名心理學家諾曼?文森特?皮爾博士就提出,人們每天感覺心情愉快的時間已經大大的縮短了,從以往的每天平均三分之一的時間,退減到了每天只有五分之一的時間。這是泛指世界一些發達國家的人群。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許多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又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人們每天感覺心情愉快的時間卻更少了,平均還不到每天的九分之一。

越來越缺少愉快,已經成了全人類的一個通病。2000年初,一個國際研究調查組織,對25個經濟發達國家進行的一項“你是否每天都很愉快”的抽樣調查表明,60%以上的人,已經做不到每天都有愉快的感覺了。其中20%的人,明確表示“我每天都不愉快。”甚至有人強調說:“我不知道怎樣才能愉快。我就是不愉快!”

是的,愉快的感覺,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仔細想想,在簡單生活的年代,我們曾經每天都有愉快的體驗,我們大聲的歡笑,在街上吹起口哨,哼起歌。現在這些出自自然、發自內心的快樂真是太少了。甚至許多人,幾天也找不到一件令自己高興的事情。於是,也就出現了“找樂”的現象。既然自然的愉快沒有了,人們就花錢去找一些樂子來代替。“找樂”已經成為許多現代人不得已的一項內容。

不愉快的人多種多樣,各有各的內在因素。從大面上看,似乎是沒有什麼可以讓人感覺到愉快、或知足的事情,但深入下去,就會發現其中有許多的問題。主要是人們在情感上無法放鬆,想得到的東西太多。這就破壞了人們內在的自然成分,打破了人們的許多規律。每個人心中的壓抑感都大大地增強了。人們追求的目標,被經濟社會的浪潮一再地拔高:沒有房子,想房子,有了房子的,還想要大房子,有了大房子,發現還有更大的房子,有了更大的房子,發現還有更好的房子。沒有私人汽車,想私人汽車,有了私人汽車,發現還有那麼多比自己的私車更好的私車。這一切,都深深地壓在人們的心裡,使人比以往更加貪婪,更加不滿足,而心情反而變得很糟,很壞,十分的脆弱。向四周看,和別人比較,已經成為了經濟社會中人們生活的一種習慣方式,越來越無法擺脫。你一個月掙3000元,我就要想法掙到5000元,不然心理就不平衡。人們都在如此地拼命,都在為一個“外物”而活著。

在這種情況下,人的生活中老是沒有“完美”。你已經很有錢了,可總還有比你更有錢的。你已經生活得很不錯了,可比你生活好的人又有的是。於是你還是愉快不起來。失敗者會感到悲觀,成功者也會感到悲觀。因為這樣比來比去,成功者也就淪為了失敗者,人家失敗了,還有幾百萬元。你是成功者,也不過幾十萬元。這樣一比,你反而覺得恥辱、不如人,根本高興不起來。天長日久,這就成了一種心理上的問題。

經濟社會的殘酷性,大概不是貧富差距。貧富的差距,會永遠存在,而且還會越拉越大。問題是,人們在比什麼。如果是比錢,比誰富有,那麼人人都不會有好日子過。因為比來比去,你總不會是第一,這就會使你痛苦,使你無端地遭受莫名其妙的打擊。這打擊是來自你的內心。因此,目前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人們已經開始了比歡樂、比長壽、比輕鬆、比誰活得更自在,以找回人生的一些基本要素,以便好好地活在這個世上。這是一種內心的調整,也是一種根本有效的調整。(《雜文報》星竹 文)

因為簡單所以快樂

在當今競爭的高速公路上,你追我趕的現代人,絕大多數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達到“簡單並快樂著”的最佳狀態。但現在看來,這種生活狀態只能是一種奢想或內心的祈禱,因為大家都被實實在在的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甚至迷失自己。追求物質財富的慾望,把人們折磨得精疲力竭。人格商品化帶來的虛偽、利慾,導致精神的貧乏、失落。人們迫切希望尋求生活的真諦,為心靈與精神闢出一片淨土,尋覓一處賴以生存的寧靜港灣。嚮往過一種簡單且快樂的生活:真誠、和諧、悠閒。

提起簡單的生活,人們總誤解為過一種苦行僧的生活,辭去優厚待遇的工作,拋棄公寓和汽車,清心寡慾。其實不盡然,“簡單”是平息外部喧囂,迴歸內在自我寧靜真實的自然狀態。“簡單生活”是一種不求繁複,無拘無束的精神自在;是一種超脫世俗,淡泊致遠的生活態度;是一種選擇,讓生活更貼近自然。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億萬富翁,同樣可以選擇過簡單自由的生活,關鍵是你自己的選擇和感覺。簡單的生活並不意味著物質的匱乏,它不受任何繁瑣碎事和吹毛求疵的羈絆。生活要過得簡單而又不乏味,有情趣而不怪異,這就看你自己如何運用生活技巧來處理生活中的瑣事了。

那麼快樂是什麼呢?快樂來源於“簡單生活”,是一種生活態度。具有樂觀、豁達、坦然性格的人,無論什麼時候,他們都能發掘蘊藏在生活中的無窮樂趣。即使在黑夜,也能覓到天空微弱閃爍的星光。在我們周邊常聽到抱怨生活不公平、不如意的聲音,他們總是跨不過那扇快樂之門,被抑鬱、憂傷困擾。其實這隻能讓煩惱更進一步消耗人們的意志和自信,損害自己的健康,有百害而無一利,對改善自己的境遇毫無幫助。想要追求快樂,需要相當的智悟。很多不快樂的人,他們痛苦的來源是因為“把自己擺錯了位置”,總要按照一個不切實際的計劃生活,總要跟自己過不去,總覺得生不逢時,機遇未到,所以整天鬱悶不樂。而快樂的人明智地擺正了自己的位置,工作得心應手,生活有滋有味。因為他們懂得生活的藝術,知道適時進退,取捨得當。快樂把握在今天,而不是等待將來。事實上,每天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在乎外表的虛榮,快樂和幸福才會伴隨而來。

簡單如小鳥翱翔在一片空靈的藍天,自由飛翔;快樂如永不枯竭的清泉,一路歡歌。簡單和快樂使人的靈魂得以寧靜,使人的精力得以恢復,使美德更加芬芳。我們的精神與心情都從簡單快樂中得到滋潤。我們熱愛簡單有意義的生活,我們希望快樂永隨每個人的身邊。從現在起,我們儘可能簡單、快樂地生活吧!(《廣州日報》 李戈 文)

信念是生命的脊樑

在一次追捕行動中,有一位年輕的警察被歹徒用衝鋒槍射中左眼和右腿膝蓋。3個月後,當他從醫院裡出來時,完全變了樣:一個曾經高大魁梧、雙目炯炯有神的英俊小夥子,成為一個又跛又瞎的殘疾人。

鑑於他的表現,紐約市政府和其他一些社會組織授予了他許多勳章和錦旗。當一位記者採訪他時問:“你以後將如何面對所遭受的厄運呢?”

這位警察說:“我只知道歹徒現在還沒有被抓獲,我要親手抓住他!”

從那以後,他不顧別人的勸阻,參與了抓捕那個歹徒的行動。他幾乎跑遍了整個美國,甚至有一次為了一個微不足道的線索,獨自一個人乘飛機去了歐洲。

許多年後,那個歹徒終於被抓獲了,那位警察在抓捕任務中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在慶功會上,他再次成為英雄,許多媒體報道了他的事蹟,稱讚他是最堅強、最勇敢的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之後不久,他卻在臥室裡割腕自殺了。在他的遺書中,人們讀到了關於他自殺的原因:“這些年來,讓我活下來的信念就是抓住凶手……現在,傷害我的凶手被判刑了,我的仇恨被化解,生存的信念也隨之消失了。面對自己的傷殘,我從來沒有這樣絕望過……

一個人失去一隻眼睛和一條健全的腿,都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失去了活著的信念和生活的目標。

信念是生命的脊樑。一個人活著,無論外界的環境多麼惡劣,只要心中信念的燈亮著,所有的絕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麼,都不是生命的絕境。(《今晚報》週二軍 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