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大一統,滾滾向前!

周朝 歷史 春秋戰國 秦朝 西周 吳越 趙泰融 2019-04-06
周朝,大一統,滾滾向前!

歷史上,不同時期往往有類似性,以至於僅僅看這些類似性,會以為這兩個不同時期的事物是同質的,並由此進一步得出結論,認為歷史是同樣的事物在不同時代的重複而已。

有人認為秦朝的大一統和周朝的大一統是一樣的,甚至認為秦朝大一統不過是周朝大一統的再次重建。真相是否如此?

周朝,大一統,滾滾向前!


形式大一統

周朝採取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是當時條件下所能採取的最佳統治方式。全國除了西周國都鎬京一帶和東周國都洛陽一帶之外,其他地區都是由各姓貴族建立的國家。

周朝建立時,最高統治者稱“天子”。天子將土地分給王室子弟、功臣貴胄、帝王后代。所封之地稱為“諸侯國”,統治封地的領君被稱為“諸侯”,周天子不插手諸侯國的事物。

周朝實行一層一層的分封制,形成森嚴的等級體系。“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天下有一千多個國家,名義上尊崇作為國家中心的周朝。

在形式上,周王朝是大一統的。說它大一統,是因為它統治下的400多方國都要尊重和供養周天子。這樣的統治形態下,“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子統治萬方。

諸侯國與周朝的關係是從屬關係,諸侯國必須服從天子的命令,交納賦稅並守衛疆土,協同作戰且入朝朝拜。

而在諸侯國內部,則完全獨立於周朝中央政權,諸候王在自已的封國內,可以將土地封給卿大夫,卿大夫再將土地封給士,一層一層封下去。

從這個意義去看,周朝中央政權對地方政權沒有常態的實際控制力,所以由此而成的大一統只能是形式上的。比形式大一統更具有說服力的,是實質大一統。所謂一統,就是國家首腦對地方諸侯應該具有實際控制力量。

剛開始,周天子比較有權威,在形式統一基礎上也有一些實際控制力。這種權威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天下共同事務需要中央政權協調統籌。二是周朝統治者按照血緣關係分封本族群,催生出地方輻輳中央的趨勢。

隨著天下安定下來,地方諸侯專注於本區域內實務。在自然經濟下,天下共同事務本來就不太多,天下安定後共同事務又隨之減少。天下越安定,共同事務越少。共同事務越少,地方政權對中央政權的需要就越少,周天子的實際控制力也就越小。

國內共同事務少,不需要共同權力統籌整個天下。缺乏被社會深厚需要的周朝中央政權,越來越成為形式天子。

歲月流逝中,原本穩固的血緣內聚力也隨著血緣關係日漸被稀釋而流散,血緣內聚力讓位給就近控制力優先。基於血緣內聚力的地方輻輳趨勢也趨於沖淡進而消散。

奠定周天子權威的兩大力量來源日趨減弱後,周天子對地方諸侯的實際控制力日漸下降,原本有些實質內容的大一統越來越形式化,周天子越來越成為天下的形式共主。

當週天子成為形式共主,意味著他的有用價值大幅度下降。本來就稀薄的對天子的依賴就更少了。就近控制力,至關重要。擁有就近的實際控制力的下級,他們所擁有的重量大,他們能夠以此為據去挾制上級,讓上級想推行什麼事務,要看這些下級們的臉色。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就是這個意思。因為你周天子對地方政權的實用價值下降,地方諸侯就會對你怠慢。

封建等級森嚴的體系也開始產生諸多漏洞。地方拒絕繳納貢賦的現象趨於增多。當你缺乏對地方的實際控制力的時候,你就會越來越弱,而你越弱也越沒有人理你。最後,你就不可逆轉地弱下去了。

這樣,雖然表面上國家還是統一的,但實際上各國紛爭不斷,甚至地方開始反對中央。“徐國率九夷反周”就是最早的諸侯國反抗周天子事件。到了東周更有“五霸爭雄,七國並起”的局面,周天子早已無力制止。

形式一統崩解

基於實際控制力,周朝逐漸失去原本就不多的權威,越來越多地受制於地方政權。這是周朝政權在中心塌陷的必然過程。這種中心塌陷意味著形勢大一統崩解消失,同時也意味著地方隆起。

縱觀整個周朝興衰會發現,周朝興於天下共同事務比夏商更多,衰於天下安定後共同事務越來越少。總體來說,周朝之所以衰落,根本原因還在於基於當時生產力的社會共同事務,沒有多到足以長期拱衛中央政權的程度。這也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周天子權威衰落,意味著地方政權隆起。就是在地方政權隆起的過程中,形式大一統逐漸崩解。

從形式大一統中衍生出來的地方諸侯國,因為越來越具有實際控制力,成為實際上的國家,也就催生了以實力為基礎的自重,並以此為據地輕視周王室共主。

這個過程意味著周朝的衰落,即天下大一統崩解。

回望歷史,在鞏固政權以後,周王室逐漸走到下坡路,各種威脅與挑戰紛至沓來。尤其是西周滅亡後,東周的平王是靠著諸侯們支持才遷到洛邑。這時候,豐鎬之地的關中平原不再歸周天子所有,已經被西戎部落佔據。周天子的地盤嚴重縮水,王室繼承不穩,到了戰國末期淪為天下小國。

周朝,大一統,滾滾向前!

周朝,大一統,滾滾向前!

周朝,大一統,滾滾向前!

名存實亡的東周,實際上是中華地域內多國並存。東周時代,包括春秋戰國兩個時段。春秋時代,小國林立,有上百個城邦。經過春秋三小霸、春秋五霸、吳越爭霸等三個階段的爭霸戰爭,小國成為了大國的城邑,打通了各國間的要道。

這個天下,各國都在或者吞併他國或者被他國吞併之間掙扎。本就沒有什麼權威現在更沒有權威的周天子,已經被徹底遺忘在歷史的角落。諸侯國雖然還能偶爾稍微給周天子臉面,但大多已經不再朝貢,不受周天子管轄。也就是說,這些藩屬國紛紛獨立了。楚國、越國先後稱王,表明它們早已脫離了周王朝的統治。

戰國時代,兼併戰爭進一步持續加深,周天子徹底衰落。戰國七雄中,姬姓血統的只剩下燕國、韓國,但它們都比較弱小,無法為周王室站臺,而且血緣關係早已稀化了幾百年。尤其是戰國時代,諸侯們紛紛稱王,與周天子平級,標誌著東周王朝徹底分裂,各個諸侯國正式成為獨立國家。

戰國時代,以實際控制力為基礎,地方諸侯國紛紛成為正式的獨立國家,而周朝實際上僅僅剩下名義上的天子稱號。

由此可見,實際控制力決定政權歸屬。誰有實際控制力,誰就是真正的君王。這一點在歷史中被反覆證明,如曹操控制下的漢獻帝不過是形式帝王。

地方政權隆起,意味著以周天子為標誌的大一統走向解體。形式一統破解後,兼併戰爭由此開始。兼併戰爭要分出勝負,弱國被強國兼併,小國發展成大國,大國之間拼命廝殺。這就為後來再次一統,在形式上和實質上統一提供了運動條件。

戰國時期的分裂狀態,固然是對周朝政權的否定,但它本身也孕育著對分裂狀態的否定。當天下共同事務越來越多,再次統一成為不可避免的歷史必然。

正式大一統

響應再次統一的歷史趨勢的要求,秦國成為趨勢代表國,也由此得到因為符合趨勢要求而能夠源源不斷外湧的力量,吞併六國,使天下歸一。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標誌著分裂的戰國時代徹底成為過去。中國再次實現大一統。

但,秦朝這次大一統完全不同於周朝大大一統。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全國的政治體制是在君主專制集權制度基礎上建構的。

秦朝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天下所有的大事都取決於皇帝。作為國家最高統治者,秦始皇擁有對地方政權的實際控制力。

秦朝摒棄了分封制,採用郡縣制,郡和縣的長官是郡守和縣令(縣長),將天下分為36郡,郡下面設縣,郡與縣的官員直接由秦朝中央政府任命,並接受中央政府統一管理。

由此,各地“器械同量,同書文字”,國家再也不是割據稱雄局面,而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集權國家。“乃今皇家,一家天下,兵不復起”,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國家。

這樣的政治體制,使皇帝能夠通過自己派出的權力管理者直接控制地方,而不是僅僅作為形式共主而存在。這就保證了秦朝大一統是真正建立實際控制力基礎上的大一統。

有了這個基礎,形式上更能一統天下,如統一文字,統一車軌,統一度量衡,就更加增光添彩地促進大一統。

總 觀

社會日趨發展,必然使社會共同事務越來越多。共同事務越來越多後,要求中央政權統籌天下共同事務的需要越來越濃厚。

在這種需要趨於濃厚但還不足夠濃厚時,能夠建立形式上的一統天下,但是實際上卻不能真正一統天下。

當這種需要濃厚到足以常態支撐中央政權統籌天下時,中央政權就有能力建立真正的大一統天下。

周朝政權應歷史趨勢發展而產生,但它的大一統更是形式上的。說它是形式上的,是因為方國內君主才是有統治力量的實際控制者,而周天子不過是方國共同承認的共主。實質上,周天子是大一統共主,但並不是大一統君主。

周天子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這種權力方式建立在各國諸侯的道德自覺之上,有太多不穩定因素。

而秦始皇是實際上的“九州至尊”,以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來保證皇位和國家的穩定,所以,秦朝不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實質上,都是大一統的王朝。相比於秦王朝從外到內的大一統,周朝的大一統顯然更具有形式意義。秦王朝的大一統,則對後世的影響更為深遠和廣大。

秦朝之所以能夠如此,根本原因在於,隨著生產力日趨發展,天下共同事務越來越多。民眾迫切需要結束持續已久的戰爭而好好生活,即天下歸心於大一統所能帶來的空前便利。

所以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是由秦朝開始,而不是從周朝開始。

從周朝建立形式大一統到秦朝建立真正大一統的諸多史實,表明古代中國建立大一統的歷史要求已經成為必然。

而這個必然的大一統歷史趨勢的要求,也貫通在秦朝以後的中國。雖然幾經分裂,但國家終究還是在共同事務越來越多的趨勢的推動下,再次統一併由此更加鞏固。這也是當代中國要求大一統的歷史底氣所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