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未聽周瑜死前說道,不除此人東吳必危,結果東吳險些覆滅

忠言雖逆耳,但它利於行,若是不聽別人給的建議,不去了解那人為何要這麼說;那麼自己遲早有一天要為自己如此行事而付出代價。在我們華夏漫長的歷史上,東漢末世三分天下的三國時期出現了很多謀臣名將,在他們各為其主各為其戰之下三國天下風雲湧動精彩萬分。蜀漢主君劉備身邊有諸葛亮這位才經絕世的大才輔佐,但吳國的君主孫權也是有周瑜這位文能治事武能護國的高絕人物在身邊輔佐。不過孫權比之劉備存在一些毛病,他有些不善聽取下屬建議。當初周瑜臨死還要對他表示要一定除去此人,不然東吳危已。可孫權並未採納他的建議,最後東吳差點就被他葬送。為何周瑜臨死還表示要除掉此人?他又是誰?小編小面就為觀眾們講述其中的詳情。

孫權未聽周瑜死前說道,不除此人東吳必危,結果東吳險些覆滅

說起周瑜這位東吳的文武雙全的人才,他不但可以在戰場上與其他猛將對戰拼殺,而且還能為主君孫權策劃絕佳的計謀;他為東吳可謂是盡心盡力立下不世之功。其實與諸葛亮相比周瑜也是絲毫不差的,在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場赤壁戰役最大的功勞是諸葛亮,但史實上記載的是周瑜才是赤壁之戰的勝利最大功臣。不僅如此,很多以三國曆史創作的小說中,都敘述周瑜不敵諸葛亮,描述他是被活活氣死;可事實上根本就沒有這麼一回事,周瑜和諸葛亮壓根就不是一個時期的人物。

孫權未聽周瑜死前說道,不除此人東吳必危,結果東吳險些覆滅

當諸葛亮在三國大放異彩的時候,周瑜已經逝世有好些年了;也就說周瑜在世名震三國之時,諸葛亮的名聲還未響震三國天下。所以說周瑜與諸葛亮的交手,根本就是著書的作者想象出來的情節。周瑜的一生可以說都是毫無抱怨地在為吳國的振興做貢獻,他為了東吳的發展能夠更加順利,對當時的天下局勢進行了更深層地認識。在周瑜不斷出戰對敵和分析天下局勢之時,他發現了一個埋藏在東吳的隱患;那就是劉備對東吳今後的發展能夠造成巨大的潛在威脅。因此,周瑜對劉備產生了有著很深的防備。只要有他在的一天,就絕不會讓劉備有機可乘。

孫權未聽周瑜死前說道,不除此人東吳必危,結果東吳險些覆滅

甚至若不是依當時的局勢不好對劉備動手,周瑜很可能就會對劉備痛下殺手。不過人的生命總會有盡頭之時,周瑜也不例外;所以在他臨終之時,他就勸說孫權殺了劉備,告訴他劉備此人是留不得的,若是留下他吳國將來很可能會被他覆滅。然而孫權當時並沒有聽取周瑜的意見,因為他認為劉備不可能會是他的對手;而且劉備當時又挺聽他的話,再加上魯肅的建議更合他的心意。因此,劉備選擇採納魯肅的對敵建議,而未曾依周瑜的建議行事。這樣一來,孫權自然就缺少對劉備的提防;劉備和孫權對戰的時候,屢次吃虧的差不多都是孫權一方。

孫權未聽周瑜死前說道,不除此人東吳必危,結果東吳險些覆滅

在孫權吃了劉備這麼多虧中,吃虧最大的一次就是他把荊州借給劉備;可劉備卻把荊州佔為己有不歸還孫權。當初就是因為孫權太相信劉備了,所以未曾有戒備之心的孫權放心地把荊州借給劉備使用;最後才得到了這麼大的一個暗虧。從那時起,荊州就再也不屬於東吳的領土範圍;白白得落入欺騙他的劉備之手。在周瑜逝世的十多年之中,東吳險些就被蜀漢覆滅;可以說就是孫權當初不聽周瑜的建議,才使得吳國遭遇了毀滅的大危機。幸好當時孫權一方還有陸遜等大將拼死護國,讓吳國的江山最後能夠得以保全下來;不然吳國可能真的就要遭遇危險被滅了國。

孫權未聽周瑜死前說道,不除此人東吳必危,結果東吳險些覆滅

當時在吳國生死攸關的危急時刻,陸遜果斷採用了火攻的方式斷了蜀漢軍隊前進的道路,及時擊滅了劉備大軍凶猛的攻擊勢頭;這才使得孫權守住了他的東吳江山。而到了此時,孫權才徹底明白了周瑜對他說的話語的正確性;知道周瑜當時可能已經有所預見今後會遭遇的事情,孫權的內心想必是悔不當初。自此事之後,周瑜的名聲再度傳響三國;所以說史實上的周瑜才是他應有的樣子,各種三國傳記中的周瑜僅是虛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