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帝滅佛:及時把中國從政教合一之路挽救過來,免了一場大災難

周武帝滅佛:及時把中國從政教合一之路挽救過來,免了一場大災難

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宇文邕十二歲時被封為西魏輔城郡公。周閔帝宇文覺繼位時拜大將軍,出鎮同州(今陝西大荔)。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官任大司空,封魯國公。宇文邕聰明有遠識,性果決,有智謀,能斷大事。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在宇文護的擁立下,即帝位。建德元年(572年)終於誅殺權相宇文護,獨掌朝政。後繼續推行均田制,改進和發展府兵制度,將府兵指揮權從中外都督諸軍事府收回由皇帝掌握,並開始招募均田戶農民充當府兵,擴大兵源,充實軍事力量,準備兼併北齊。建德五年(576年)十月,復領兵七路攻齊。建德六年(577年)正月,率軍乘勝圍鄴,一舉攻陷,俘北齊後主父子,滅北齊。宇文邕在位期間,擺脫鮮卑舊俗。整頓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國勢強盛。宇文邕生活儉樸,能夠及時關心民間疾苦。

歷史背景

周武帝滅佛:及時把中國從政教合一之路挽救過來,免了一場大災難

時佛教都十分興盛,大批田產及勞動都佛寺管理,國家的財富大批流入佛寺之中。北魏佛寺有奴婢協助耕作和灑掃,並設有“佛圖戶”和“僧只戶”,他們交出粟物給佛寺,作為“僧只粟”,作災荒時用。北魏太武帝一向崇道,信任道士寇謙之.謙之集道教方術之大成,通圖讖歷教之學,兼修儒術,嘗言:“受神中之訣,今當輔佐太平真君。”對政治抱有期望,其時丞相崔浩為漢族領袖,亦精通術數,常欲整頓人倫,分明姓族,摧毀佛教,維持中國傳統文化.崔浩既遇謙之,乃向太武帝推薦,帝嘉納之,乃奉天師道,更詣道壇受符籙。浩每與帝言佛教之非,稱佛教為虛誕,帝頗信之.時僧尼墮落,寺院僧尼數目增加也導致國家經濟衰敗,益激起太武帝滅佛之決心。(太平真君七年)二月,發現長安一寺院藏有許多兵器,又於室內發現釀酒器皿與婦女密,疑寺院與蓋吳勾結,乃成滅佛之導火線.帝命毀長安佛寺沙門,焚燬經像。帝下詔滅佛四年後,崔浩以罪誅,滅佛事始漸息。

周武帝滅佛:及時把中國從政教合一之路挽救過來,免了一場大災難

事件分析

綜觀此事,其根源在胡漢之爭.丞相崔浩好道教,又好”五德終始〃之說,想導太武帝承”古聖王之正統〃,故極力主張排斥外來之佛教,太武帝亦有華化之思想,圖繼統中華,復加上經濟受佛教影響太大,遂借蓋吳之亂中長安佛寺不法事,下令滅佛。此為國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滅佛事件。周武帝滅佛之原因有二:

周武帝滅佛:及時把中國從政教合一之路挽救過來,免了一場大災難

僧徒濫雜,寺廟多幣,蠱害百姓社會 ;尊崇儒家。劉宗義熙末年,社會目沙門為五橫之一,佛徒侵佔農田,不勞而獲,又可逃避租稅力役。北魏末年,佛徒人數有二百萬,寺院三萬餘所,佔北魏人口十五份一。周武帝親政後第二年,關中荒旱,命當戶拿口糧出來賣,而寺僧卻借荒年放高利貸。奸人亦有匿於僧法之下,圖謀造反.如北魏孝文帝延興三年。

周武帝滅佛:及時把中國從政教合一之路挽救過來,免了一場大災難

沙門慧思謀反;又如太和五年沙門法秀謀反.皆須用兵討平。周武懲於前事,遂有滅佛之心。帝本信道教,兼奉佛說,唯卻深信治國須用儒術.時有還俗僧人衛元嵩者力說武帝建立一理想之地上王國,代替天上之佛國。嵩與道士張賓相結,二人俱善術數,大受帝信任,武帝於是數次召集大臣,佛道討論三教優劣.於574年又詔佛道大集京師,帝親臨太極殿主持討論.張賓與僧人智炫辯論落於下風,帝親斥佛教不淨,智炫反指道教更不淨,更牴觸武武帝之短.武帝大怒,乃下詔∶ “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由是道觀寺院經像被毀,僧尼還俗,歸於軍民戶。綜觀之,武帝滅佛之根源在於武帝視佛道為虛妄,其組織不 納賦稅虛耗國力,欲重振儒家傳統,方便其勵精圖治之意圖。

周武帝滅佛:及時把中國從政教合一之路挽救過來,免了一場大災難

排佛原因

1、政治:(1)僧尼不臣於君,破壞君臣之份,無忠君之心,必促國禍。(2)君主常信天道而毀佛,三武皆崇大道而滅佛,道教因得君主之助而佔上風。

2、經濟:僧尼不織不耕,毋須徭役,更有奸徒借佛事聚歛,受人指責.基於國計經濟原因,北齊文帝,北周太祖唐高祖皆有汰僧尼之詔,北魏太武帝乃發現長安寺中藏有富人所寄贓物萬計才下決心滅佛以增國家財富,北周武帝,唐武宗亦以經濟理由下詔滅佛。

3、民族: 基於華夷之辨而排佛,中國有深厚之文化傳統及特色,部份人以為華夏文化較印度夷狄者為優,佛徒服飾又與中國不同,故力加排斥。信道者排斥佛教亦基於華夷之辨,因道教源出本土,滅佛存道,理由堂而皇之。

4、倫理:佛徒不事生產,逃避賦役,佛事虛耗財富。指佛徒遺棄兩親棄絕孝道。指佛徒削髮傷身,又有使民族有滅絕之罪,且如子弟較長輩早出家,又有長輩拜後輩之非,於禮不合。

周武帝滅佛:及時把中國從政教合一之路挽救過來,免了一場大災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