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臺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地處涇渭之間,東拱關中,南依千隴,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發祥地。自夏商起,靈臺縣境內曾先後建立密須國、密國,秦漢以後又設三水、鶉觚、朝那、安武、良原等縣,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分鶉觚置靈臺縣。自此,這個隴東小縣溫厚綿長的文明發展史便一脈相承,歷盡滄桑而愈加香醇。


"

靈臺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地處涇渭之間,東拱關中,南依千隴,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發祥地。自夏商起,靈臺縣境內曾先後建立密須國、密國,秦漢以後又設三水、鶉觚、朝那、安武、良原等縣,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分鶉觚置靈臺縣。自此,這個隴東小縣溫厚綿長的文明發展史便一脈相承,歷盡滄桑而愈加香醇。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說到靈臺,不得不提周文王

在公元前12世紀與前11世紀之交,一個名為“周”的農業部落悄悄崛起,它的首領古公亶父帶領族人從黃土高原深處一個名為“豳”的地方遷徙到渭河北岸的岐山之下紮根生活,依靠先進的農業生產力迅速壯大,並逐漸收服了周邊的弱小部落,成為一方豪強。


"

靈臺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地處涇渭之間,東拱關中,南依千隴,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發祥地。自夏商起,靈臺縣境內曾先後建立密須國、密國,秦漢以後又設三水、鶉觚、朝那、安武、良原等縣,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分鶉觚置靈臺縣。自此,這個隴東小縣溫厚綿長的文明發展史便一脈相承,歷盡滄桑而愈加香醇。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說到靈臺,不得不提周文王

在公元前12世紀與前11世紀之交,一個名為“周”的農業部落悄悄崛起,它的首領古公亶父帶領族人從黃土高原深處一個名為“豳”的地方遷徙到渭河北岸的岐山之下紮根生活,依靠先進的農業生產力迅速壯大,並逐漸收服了周邊的弱小部落,成為一方豪強。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此時的商王朝開始意識到威脅,在古公亶父之子季歷繼位後,因征伐犬戎部落有功,獲封為“伯”,商王趁機將其召至商都,並將其囚禁致死。

季歷死後,周文王姬昌繼位,而這可不是盞省油的燈,為父報仇,他走上了反商之路。


"

靈臺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地處涇渭之間,東拱關中,南依千隴,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發祥地。自夏商起,靈臺縣境內曾先後建立密須國、密國,秦漢以後又設三水、鶉觚、朝那、安武、良原等縣,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分鶉觚置靈臺縣。自此,這個隴東小縣溫厚綿長的文明發展史便一脈相承,歷盡滄桑而愈加香醇。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說到靈臺,不得不提周文王

在公元前12世紀與前11世紀之交,一個名為“周”的農業部落悄悄崛起,它的首領古公亶父帶領族人從黃土高原深處一個名為“豳”的地方遷徙到渭河北岸的岐山之下紮根生活,依靠先進的農業生產力迅速壯大,並逐漸收服了周邊的弱小部落,成為一方豪強。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此時的商王朝開始意識到威脅,在古公亶父之子季歷繼位後,因征伐犬戎部落有功,獲封為“伯”,商王趁機將其召至商都,並將其囚禁致死。

季歷死後,周文王姬昌繼位,而這可不是盞省油的燈,為父報仇,他走上了反商之路。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然而攘外必先安內。此時,周部落邊上的密須國與商朝保持著牢固的宗主關係,它不僅拒絕跟隨周,還經常製造事端,侵擾附近方國,阻撓周與其它方國建立同盟關係。這無疑是周人滅商戰略計劃中必須排除的一個障礙。


"

靈臺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地處涇渭之間,東拱關中,南依千隴,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發祥地。自夏商起,靈臺縣境內曾先後建立密須國、密國,秦漢以後又設三水、鶉觚、朝那、安武、良原等縣,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分鶉觚置靈臺縣。自此,這個隴東小縣溫厚綿長的文明發展史便一脈相承,歷盡滄桑而愈加香醇。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說到靈臺,不得不提周文王

在公元前12世紀與前11世紀之交,一個名為“周”的農業部落悄悄崛起,它的首領古公亶父帶領族人從黃土高原深處一個名為“豳”的地方遷徙到渭河北岸的岐山之下紮根生活,依靠先進的農業生產力迅速壯大,並逐漸收服了周邊的弱小部落,成為一方豪強。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此時的商王朝開始意識到威脅,在古公亶父之子季歷繼位後,因征伐犬戎部落有功,獲封為“伯”,商王趁機將其召至商都,並將其囚禁致死。

季歷死後,周文王姬昌繼位,而這可不是盞省油的燈,為父報仇,他走上了反商之路。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然而攘外必先安內。此時,周部落邊上的密須國與商朝保持著牢固的宗主關係,它不僅拒絕跟隨周,還經常製造事端,侵擾附近方國,阻撓周與其它方國建立同盟關係。這無疑是周人滅商戰略計劃中必須排除的一個障礙。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於是,周文王找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 侵阮徂共“,並親率“正義之師”前往討伐密須,以“懲戒”其“侵略”小國阮和共的行為。密須人害怕了,戰爭開始不久,便將自己的國君捆綁起來交給了周文王。隨後,周師所到之處,小部小邦紛紛望風歸降,順利鞏固了後方。

回國途中,周文王在距離密須國都不遠的荊山之麓,築靈臺祭天慰民。開工之時,密須國人紛紛前來相助,此臺便像神靈保佑一般迅速建成,文王十分高興,便稱此臺為靈臺,今天的靈臺縣就得名於此。


"

靈臺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地處涇渭之間,東拱關中,南依千隴,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發祥地。自夏商起,靈臺縣境內曾先後建立密須國、密國,秦漢以後又設三水、鶉觚、朝那、安武、良原等縣,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分鶉觚置靈臺縣。自此,這個隴東小縣溫厚綿長的文明發展史便一脈相承,歷盡滄桑而愈加香醇。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說到靈臺,不得不提周文王

在公元前12世紀與前11世紀之交,一個名為“周”的農業部落悄悄崛起,它的首領古公亶父帶領族人從黃土高原深處一個名為“豳”的地方遷徙到渭河北岸的岐山之下紮根生活,依靠先進的農業生產力迅速壯大,並逐漸收服了周邊的弱小部落,成為一方豪強。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此時的商王朝開始意識到威脅,在古公亶父之子季歷繼位後,因征伐犬戎部落有功,獲封為“伯”,商王趁機將其召至商都,並將其囚禁致死。

季歷死後,周文王姬昌繼位,而這可不是盞省油的燈,為父報仇,他走上了反商之路。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然而攘外必先安內。此時,周部落邊上的密須國與商朝保持著牢固的宗主關係,它不僅拒絕跟隨周,還經常製造事端,侵擾附近方國,阻撓周與其它方國建立同盟關係。這無疑是周人滅商戰略計劃中必須排除的一個障礙。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於是,周文王找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 侵阮徂共“,並親率“正義之師”前往討伐密須,以“懲戒”其“侵略”小國阮和共的行為。密須人害怕了,戰爭開始不久,便將自己的國君捆綁起來交給了周文王。隨後,周師所到之處,小部小邦紛紛望風歸降,順利鞏固了後方。

回國途中,周文王在距離密須國都不遠的荊山之麓,築靈臺祭天慰民。開工之時,密須國人紛紛前來相助,此臺便像神靈保佑一般迅速建成,文王十分高興,便稱此臺為靈臺,今天的靈臺縣就得名於此。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

靈臺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地處涇渭之間,東拱關中,南依千隴,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發祥地。自夏商起,靈臺縣境內曾先後建立密須國、密國,秦漢以後又設三水、鶉觚、朝那、安武、良原等縣,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分鶉觚置靈臺縣。自此,這個隴東小縣溫厚綿長的文明發展史便一脈相承,歷盡滄桑而愈加香醇。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說到靈臺,不得不提周文王

在公元前12世紀與前11世紀之交,一個名為“周”的農業部落悄悄崛起,它的首領古公亶父帶領族人從黃土高原深處一個名為“豳”的地方遷徙到渭河北岸的岐山之下紮根生活,依靠先進的農業生產力迅速壯大,並逐漸收服了周邊的弱小部落,成為一方豪強。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此時的商王朝開始意識到威脅,在古公亶父之子季歷繼位後,因征伐犬戎部落有功,獲封為“伯”,商王趁機將其召至商都,並將其囚禁致死。

季歷死後,周文王姬昌繼位,而這可不是盞省油的燈,為父報仇,他走上了反商之路。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然而攘外必先安內。此時,周部落邊上的密須國與商朝保持著牢固的宗主關係,它不僅拒絕跟隨周,還經常製造事端,侵擾附近方國,阻撓周與其它方國建立同盟關係。這無疑是周人滅商戰略計劃中必須排除的一個障礙。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於是,周文王找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 侵阮徂共“,並親率“正義之師”前往討伐密須,以“懲戒”其“侵略”小國阮和共的行為。密須人害怕了,戰爭開始不久,便將自己的國君捆綁起來交給了周文王。隨後,周師所到之處,小部小邦紛紛望風歸降,順利鞏固了後方。

回國途中,周文王在距離密須國都不遠的荊山之麓,築靈臺祭天慰民。開工之時,密須國人紛紛前來相助,此臺便像神靈保佑一般迅速建成,文王十分高興,便稱此臺為靈臺,今天的靈臺縣就得名於此。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祭祀的這天,高大的靈臺之上插滿各色旌旗,威武的周軍將士列隊肅立,被俘的密須君及其親信被當場砍了腦袋,獻在了祭壇之下。隨後,周文王下令犒賞了伐密戰鬥中的有功將士,勉勵周軍士兵繼續勇猛作戰,建功立業;並大肆宣揚周人德威,順應天意。

經過靈臺祭天,周文王不但摸清了商王朝的虛實,知道了諸侯的人心向背,還為自己立了威,可謂一舉多得,並至此拉開了討伐商朝的序幕。

靈臺兩毀兩建,終為隴上名勝

在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 · 大雅 · 靈臺》中有著這樣的記載:“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短短24字,便道出了靈臺初建時的情景。然而,三千年時光流逝,周文王修建的靈臺早已成為一座荒丘。更讓人遺憾的是,在民國十七年(1928),當時的軍政當局為修建營房,將其悉數剷除,古靈臺從此灰飛煙滅。


"

靈臺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地處涇渭之間,東拱關中,南依千隴,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發祥地。自夏商起,靈臺縣境內曾先後建立密須國、密國,秦漢以後又設三水、鶉觚、朝那、安武、良原等縣,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分鶉觚置靈臺縣。自此,這個隴東小縣溫厚綿長的文明發展史便一脈相承,歷盡滄桑而愈加香醇。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說到靈臺,不得不提周文王

在公元前12世紀與前11世紀之交,一個名為“周”的農業部落悄悄崛起,它的首領古公亶父帶領族人從黃土高原深處一個名為“豳”的地方遷徙到渭河北岸的岐山之下紮根生活,依靠先進的農業生產力迅速壯大,並逐漸收服了周邊的弱小部落,成為一方豪強。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此時的商王朝開始意識到威脅,在古公亶父之子季歷繼位後,因征伐犬戎部落有功,獲封為“伯”,商王趁機將其召至商都,並將其囚禁致死。

季歷死後,周文王姬昌繼位,而這可不是盞省油的燈,為父報仇,他走上了反商之路。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然而攘外必先安內。此時,周部落邊上的密須國與商朝保持著牢固的宗主關係,它不僅拒絕跟隨周,還經常製造事端,侵擾附近方國,阻撓周與其它方國建立同盟關係。這無疑是周人滅商戰略計劃中必須排除的一個障礙。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於是,周文王找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 侵阮徂共“,並親率“正義之師”前往討伐密須,以“懲戒”其“侵略”小國阮和共的行為。密須人害怕了,戰爭開始不久,便將自己的國君捆綁起來交給了周文王。隨後,周師所到之處,小部小邦紛紛望風歸降,順利鞏固了後方。

回國途中,周文王在距離密須國都不遠的荊山之麓,築靈臺祭天慰民。開工之時,密須國人紛紛前來相助,此臺便像神靈保佑一般迅速建成,文王十分高興,便稱此臺為靈臺,今天的靈臺縣就得名於此。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祭祀的這天,高大的靈臺之上插滿各色旌旗,威武的周軍將士列隊肅立,被俘的密須君及其親信被當場砍了腦袋,獻在了祭壇之下。隨後,周文王下令犒賞了伐密戰鬥中的有功將士,勉勵周軍士兵繼續勇猛作戰,建功立業;並大肆宣揚周人德威,順應天意。

經過靈臺祭天,周文王不但摸清了商王朝的虛實,知道了諸侯的人心向背,還為自己立了威,可謂一舉多得,並至此拉開了討伐商朝的序幕。

靈臺兩毀兩建,終為隴上名勝

在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 · 大雅 · 靈臺》中有著這樣的記載:“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短短24字,便道出了靈臺初建時的情景。然而,三千年時光流逝,周文王修建的靈臺早已成為一座荒丘。更讓人遺憾的是,在民國十七年(1928),當時的軍政當局為修建營房,將其悉數剷除,古靈臺從此灰飛煙滅。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1934年,時任靈臺縣長的張東野,主持了靈臺的重建工程,並柬請林森、孫科、李宗仁、楊虎城、傅作義、朱紹良等一批中央及各地黨政要人題詞刻碑,使之擁有大觀氣象。然而好景不長,1966年被視為“四舊”再次拆毀。現在我們看到的“靈臺”是1985年12月在原址重建的,高36米,上建樓亭,內奉周文王塑像,頗為壯觀。


"

靈臺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地處涇渭之間,東拱關中,南依千隴,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發祥地。自夏商起,靈臺縣境內曾先後建立密須國、密國,秦漢以後又設三水、鶉觚、朝那、安武、良原等縣,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分鶉觚置靈臺縣。自此,這個隴東小縣溫厚綿長的文明發展史便一脈相承,歷盡滄桑而愈加香醇。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說到靈臺,不得不提周文王

在公元前12世紀與前11世紀之交,一個名為“周”的農業部落悄悄崛起,它的首領古公亶父帶領族人從黃土高原深處一個名為“豳”的地方遷徙到渭河北岸的岐山之下紮根生活,依靠先進的農業生產力迅速壯大,並逐漸收服了周邊的弱小部落,成為一方豪強。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此時的商王朝開始意識到威脅,在古公亶父之子季歷繼位後,因征伐犬戎部落有功,獲封為“伯”,商王趁機將其召至商都,並將其囚禁致死。

季歷死後,周文王姬昌繼位,而這可不是盞省油的燈,為父報仇,他走上了反商之路。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然而攘外必先安內。此時,周部落邊上的密須國與商朝保持著牢固的宗主關係,它不僅拒絕跟隨周,還經常製造事端,侵擾附近方國,阻撓周與其它方國建立同盟關係。這無疑是周人滅商戰略計劃中必須排除的一個障礙。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於是,周文王找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 侵阮徂共“,並親率“正義之師”前往討伐密須,以“懲戒”其“侵略”小國阮和共的行為。密須人害怕了,戰爭開始不久,便將自己的國君捆綁起來交給了周文王。隨後,周師所到之處,小部小邦紛紛望風歸降,順利鞏固了後方。

回國途中,周文王在距離密須國都不遠的荊山之麓,築靈臺祭天慰民。開工之時,密須國人紛紛前來相助,此臺便像神靈保佑一般迅速建成,文王十分高興,便稱此臺為靈臺,今天的靈臺縣就得名於此。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祭祀的這天,高大的靈臺之上插滿各色旌旗,威武的周軍將士列隊肅立,被俘的密須君及其親信被當場砍了腦袋,獻在了祭壇之下。隨後,周文王下令犒賞了伐密戰鬥中的有功將士,勉勵周軍士兵繼續勇猛作戰,建功立業;並大肆宣揚周人德威,順應天意。

經過靈臺祭天,周文王不但摸清了商王朝的虛實,知道了諸侯的人心向背,還為自己立了威,可謂一舉多得,並至此拉開了討伐商朝的序幕。

靈臺兩毀兩建,終為隴上名勝

在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 · 大雅 · 靈臺》中有著這樣的記載:“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短短24字,便道出了靈臺初建時的情景。然而,三千年時光流逝,周文王修建的靈臺早已成為一座荒丘。更讓人遺憾的是,在民國十七年(1928),當時的軍政當局為修建營房,將其悉數剷除,古靈臺從此灰飛煙滅。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1934年,時任靈臺縣長的張東野,主持了靈臺的重建工程,並柬請林森、孫科、李宗仁、楊虎城、傅作義、朱紹良等一批中央及各地黨政要人題詞刻碑,使之擁有大觀氣象。然而好景不長,1966年被視為“四舊”再次拆毀。現在我們看到的“靈臺”是1985年12月在原址重建的,高36米,上建樓亭,內奉周文王塑像,頗為壯觀。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靈臺兩側鑲嵌有民國時期各類碑石192方,書法飄逸,文字靈動,保存完好,極其難得。

1997年靈臺縣在籌建歷史文化名城期間,又據縣誌專題原版,補刻了毀缺的民國部分碑石,並鐫刻了當代名人的題贈;連前共計200餘方。碑林規模已具,遂於“靈臺”下院修建了碑廊,題名《靈臺碑林》。臺有碑襯,碑隨臺名,成為隴上名勝。

荊山公園,靈臺好去處

遊覽完古靈臺,依山而行,便到了荊山森林公園。靈臺五千年悠久歷史,此刻便為你鋪陳開來。


"

靈臺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地處涇渭之間,東拱關中,南依千隴,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發祥地。自夏商起,靈臺縣境內曾先後建立密須國、密國,秦漢以後又設三水、鶉觚、朝那、安武、良原等縣,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分鶉觚置靈臺縣。自此,這個隴東小縣溫厚綿長的文明發展史便一脈相承,歷盡滄桑而愈加香醇。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說到靈臺,不得不提周文王

在公元前12世紀與前11世紀之交,一個名為“周”的農業部落悄悄崛起,它的首領古公亶父帶領族人從黃土高原深處一個名為“豳”的地方遷徙到渭河北岸的岐山之下紮根生活,依靠先進的農業生產力迅速壯大,並逐漸收服了周邊的弱小部落,成為一方豪強。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此時的商王朝開始意識到威脅,在古公亶父之子季歷繼位後,因征伐犬戎部落有功,獲封為“伯”,商王趁機將其召至商都,並將其囚禁致死。

季歷死後,周文王姬昌繼位,而這可不是盞省油的燈,為父報仇,他走上了反商之路。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然而攘外必先安內。此時,周部落邊上的密須國與商朝保持著牢固的宗主關係,它不僅拒絕跟隨周,還經常製造事端,侵擾附近方國,阻撓周與其它方國建立同盟關係。這無疑是周人滅商戰略計劃中必須排除的一個障礙。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於是,周文王找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 侵阮徂共“,並親率“正義之師”前往討伐密須,以“懲戒”其“侵略”小國阮和共的行為。密須人害怕了,戰爭開始不久,便將自己的國君捆綁起來交給了周文王。隨後,周師所到之處,小部小邦紛紛望風歸降,順利鞏固了後方。

回國途中,周文王在距離密須國都不遠的荊山之麓,築靈臺祭天慰民。開工之時,密須國人紛紛前來相助,此臺便像神靈保佑一般迅速建成,文王十分高興,便稱此臺為靈臺,今天的靈臺縣就得名於此。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祭祀的這天,高大的靈臺之上插滿各色旌旗,威武的周軍將士列隊肅立,被俘的密須君及其親信被當場砍了腦袋,獻在了祭壇之下。隨後,周文王下令犒賞了伐密戰鬥中的有功將士,勉勵周軍士兵繼續勇猛作戰,建功立業;並大肆宣揚周人德威,順應天意。

經過靈臺祭天,周文王不但摸清了商王朝的虛實,知道了諸侯的人心向背,還為自己立了威,可謂一舉多得,並至此拉開了討伐商朝的序幕。

靈臺兩毀兩建,終為隴上名勝

在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 · 大雅 · 靈臺》中有著這樣的記載:“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短短24字,便道出了靈臺初建時的情景。然而,三千年時光流逝,周文王修建的靈臺早已成為一座荒丘。更讓人遺憾的是,在民國十七年(1928),當時的軍政當局為修建營房,將其悉數剷除,古靈臺從此灰飛煙滅。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1934年,時任靈臺縣長的張東野,主持了靈臺的重建工程,並柬請林森、孫科、李宗仁、楊虎城、傅作義、朱紹良等一批中央及各地黨政要人題詞刻碑,使之擁有大觀氣象。然而好景不長,1966年被視為“四舊”再次拆毀。現在我們看到的“靈臺”是1985年12月在原址重建的,高36米,上建樓亭,內奉周文王塑像,頗為壯觀。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靈臺兩側鑲嵌有民國時期各類碑石192方,書法飄逸,文字靈動,保存完好,極其難得。

1997年靈臺縣在籌建歷史文化名城期間,又據縣誌專題原版,補刻了毀缺的民國部分碑石,並鐫刻了當代名人的題贈;連前共計200餘方。碑林規模已具,遂於“靈臺”下院修建了碑廊,題名《靈臺碑林》。臺有碑襯,碑隨臺名,成為隴上名勝。

荊山公園,靈臺好去處

遊覽完古靈臺,依山而行,便到了荊山森林公園。靈臺五千年悠久歷史,此刻便為你鋪陳開來。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

靈臺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地處涇渭之間,東拱關中,南依千隴,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發祥地。自夏商起,靈臺縣境內曾先後建立密須國、密國,秦漢以後又設三水、鶉觚、朝那、安武、良原等縣,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分鶉觚置靈臺縣。自此,這個隴東小縣溫厚綿長的文明發展史便一脈相承,歷盡滄桑而愈加香醇。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說到靈臺,不得不提周文王

在公元前12世紀與前11世紀之交,一個名為“周”的農業部落悄悄崛起,它的首領古公亶父帶領族人從黃土高原深處一個名為“豳”的地方遷徙到渭河北岸的岐山之下紮根生活,依靠先進的農業生產力迅速壯大,並逐漸收服了周邊的弱小部落,成為一方豪強。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此時的商王朝開始意識到威脅,在古公亶父之子季歷繼位後,因征伐犬戎部落有功,獲封為“伯”,商王趁機將其召至商都,並將其囚禁致死。

季歷死後,周文王姬昌繼位,而這可不是盞省油的燈,為父報仇,他走上了反商之路。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然而攘外必先安內。此時,周部落邊上的密須國與商朝保持著牢固的宗主關係,它不僅拒絕跟隨周,還經常製造事端,侵擾附近方國,阻撓周與其它方國建立同盟關係。這無疑是周人滅商戰略計劃中必須排除的一個障礙。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於是,周文王找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 侵阮徂共“,並親率“正義之師”前往討伐密須,以“懲戒”其“侵略”小國阮和共的行為。密須人害怕了,戰爭開始不久,便將自己的國君捆綁起來交給了周文王。隨後,周師所到之處,小部小邦紛紛望風歸降,順利鞏固了後方。

回國途中,周文王在距離密須國都不遠的荊山之麓,築靈臺祭天慰民。開工之時,密須國人紛紛前來相助,此臺便像神靈保佑一般迅速建成,文王十分高興,便稱此臺為靈臺,今天的靈臺縣就得名於此。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祭祀的這天,高大的靈臺之上插滿各色旌旗,威武的周軍將士列隊肅立,被俘的密須君及其親信被當場砍了腦袋,獻在了祭壇之下。隨後,周文王下令犒賞了伐密戰鬥中的有功將士,勉勵周軍士兵繼續勇猛作戰,建功立業;並大肆宣揚周人德威,順應天意。

經過靈臺祭天,周文王不但摸清了商王朝的虛實,知道了諸侯的人心向背,還為自己立了威,可謂一舉多得,並至此拉開了討伐商朝的序幕。

靈臺兩毀兩建,終為隴上名勝

在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 · 大雅 · 靈臺》中有著這樣的記載:“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短短24字,便道出了靈臺初建時的情景。然而,三千年時光流逝,周文王修建的靈臺早已成為一座荒丘。更讓人遺憾的是,在民國十七年(1928),當時的軍政當局為修建營房,將其悉數剷除,古靈臺從此灰飛煙滅。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1934年,時任靈臺縣長的張東野,主持了靈臺的重建工程,並柬請林森、孫科、李宗仁、楊虎城、傅作義、朱紹良等一批中央及各地黨政要人題詞刻碑,使之擁有大觀氣象。然而好景不長,1966年被視為“四舊”再次拆毀。現在我們看到的“靈臺”是1985年12月在原址重建的,高36米,上建樓亭,內奉周文王塑像,頗為壯觀。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靈臺兩側鑲嵌有民國時期各類碑石192方,書法飄逸,文字靈動,保存完好,極其難得。

1997年靈臺縣在籌建歷史文化名城期間,又據縣誌專題原版,補刻了毀缺的民國部分碑石,並鐫刻了當代名人的題贈;連前共計200餘方。碑林規模已具,遂於“靈臺”下院修建了碑廊,題名《靈臺碑林》。臺有碑襯,碑隨臺名,成為隴上名勝。

荊山公園,靈臺好去處

遊覽完古靈臺,依山而行,便到了荊山森林公園。靈臺五千年悠久歷史,此刻便為你鋪陳開來。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拾階而上,在一緩坡平臺處往右,就能看見一尊同比例高仿“西周鼎”,此鼎1972年出土於靈臺縣百里鄉洞山,是甘肅省目前為止出土鼎類器物中規格最大、品位最高的一件。

在西周時期有著一整套嚴格的用鼎制度: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鼎成為貴族們地位與權勢的標誌和象徵。西周鼎,重43公斤,通耳高60釐米,口徑45.7釐米,面飾饕餮圖紋,壁上銘刻有族徽,工藝精湛,造型優美,顯示了其主人不平凡的貴族身份,也是今靈臺地區古代地位的又一歷史佐證。


"

靈臺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地處涇渭之間,東拱關中,南依千隴,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發祥地。自夏商起,靈臺縣境內曾先後建立密須國、密國,秦漢以後又設三水、鶉觚、朝那、安武、良原等縣,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分鶉觚置靈臺縣。自此,這個隴東小縣溫厚綿長的文明發展史便一脈相承,歷盡滄桑而愈加香醇。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說到靈臺,不得不提周文王

在公元前12世紀與前11世紀之交,一個名為“周”的農業部落悄悄崛起,它的首領古公亶父帶領族人從黃土高原深處一個名為“豳”的地方遷徙到渭河北岸的岐山之下紮根生活,依靠先進的農業生產力迅速壯大,並逐漸收服了周邊的弱小部落,成為一方豪強。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此時的商王朝開始意識到威脅,在古公亶父之子季歷繼位後,因征伐犬戎部落有功,獲封為“伯”,商王趁機將其召至商都,並將其囚禁致死。

季歷死後,周文王姬昌繼位,而這可不是盞省油的燈,為父報仇,他走上了反商之路。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然而攘外必先安內。此時,周部落邊上的密須國與商朝保持著牢固的宗主關係,它不僅拒絕跟隨周,還經常製造事端,侵擾附近方國,阻撓周與其它方國建立同盟關係。這無疑是周人滅商戰略計劃中必須排除的一個障礙。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於是,周文王找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 侵阮徂共“,並親率“正義之師”前往討伐密須,以“懲戒”其“侵略”小國阮和共的行為。密須人害怕了,戰爭開始不久,便將自己的國君捆綁起來交給了周文王。隨後,周師所到之處,小部小邦紛紛望風歸降,順利鞏固了後方。

回國途中,周文王在距離密須國都不遠的荊山之麓,築靈臺祭天慰民。開工之時,密須國人紛紛前來相助,此臺便像神靈保佑一般迅速建成,文王十分高興,便稱此臺為靈臺,今天的靈臺縣就得名於此。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祭祀的這天,高大的靈臺之上插滿各色旌旗,威武的周軍將士列隊肅立,被俘的密須君及其親信被當場砍了腦袋,獻在了祭壇之下。隨後,周文王下令犒賞了伐密戰鬥中的有功將士,勉勵周軍士兵繼續勇猛作戰,建功立業;並大肆宣揚周人德威,順應天意。

經過靈臺祭天,周文王不但摸清了商王朝的虛實,知道了諸侯的人心向背,還為自己立了威,可謂一舉多得,並至此拉開了討伐商朝的序幕。

靈臺兩毀兩建,終為隴上名勝

在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 · 大雅 · 靈臺》中有著這樣的記載:“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短短24字,便道出了靈臺初建時的情景。然而,三千年時光流逝,周文王修建的靈臺早已成為一座荒丘。更讓人遺憾的是,在民國十七年(1928),當時的軍政當局為修建營房,將其悉數剷除,古靈臺從此灰飛煙滅。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1934年,時任靈臺縣長的張東野,主持了靈臺的重建工程,並柬請林森、孫科、李宗仁、楊虎城、傅作義、朱紹良等一批中央及各地黨政要人題詞刻碑,使之擁有大觀氣象。然而好景不長,1966年被視為“四舊”再次拆毀。現在我們看到的“靈臺”是1985年12月在原址重建的,高36米,上建樓亭,內奉周文王塑像,頗為壯觀。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靈臺兩側鑲嵌有民國時期各類碑石192方,書法飄逸,文字靈動,保存完好,極其難得。

1997年靈臺縣在籌建歷史文化名城期間,又據縣誌專題原版,補刻了毀缺的民國部分碑石,並鐫刻了當代名人的題贈;連前共計200餘方。碑林規模已具,遂於“靈臺”下院修建了碑廊,題名《靈臺碑林》。臺有碑襯,碑隨臺名,成為隴上名勝。

荊山公園,靈臺好去處

遊覽完古靈臺,依山而行,便到了荊山森林公園。靈臺五千年悠久歷史,此刻便為你鋪陳開來。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拾階而上,在一緩坡平臺處往右,就能看見一尊同比例高仿“西周鼎”,此鼎1972年出土於靈臺縣百里鄉洞山,是甘肅省目前為止出土鼎類器物中規格最大、品位最高的一件。

在西周時期有著一整套嚴格的用鼎制度: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鼎成為貴族們地位與權勢的標誌和象徵。西周鼎,重43公斤,通耳高60釐米,口徑45.7釐米,面飾饕餮圖紋,壁上銘刻有族徽,工藝精湛,造型優美,顯示了其主人不平凡的貴族身份,也是今靈臺地區古代地位的又一歷史佐證。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

靈臺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地處涇渭之間,東拱關中,南依千隴,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發祥地。自夏商起,靈臺縣境內曾先後建立密須國、密國,秦漢以後又設三水、鶉觚、朝那、安武、良原等縣,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分鶉觚置靈臺縣。自此,這個隴東小縣溫厚綿長的文明發展史便一脈相承,歷盡滄桑而愈加香醇。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說到靈臺,不得不提周文王

在公元前12世紀與前11世紀之交,一個名為“周”的農業部落悄悄崛起,它的首領古公亶父帶領族人從黃土高原深處一個名為“豳”的地方遷徙到渭河北岸的岐山之下紮根生活,依靠先進的農業生產力迅速壯大,並逐漸收服了周邊的弱小部落,成為一方豪強。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此時的商王朝開始意識到威脅,在古公亶父之子季歷繼位後,因征伐犬戎部落有功,獲封為“伯”,商王趁機將其召至商都,並將其囚禁致死。

季歷死後,周文王姬昌繼位,而這可不是盞省油的燈,為父報仇,他走上了反商之路。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然而攘外必先安內。此時,周部落邊上的密須國與商朝保持著牢固的宗主關係,它不僅拒絕跟隨周,還經常製造事端,侵擾附近方國,阻撓周與其它方國建立同盟關係。這無疑是周人滅商戰略計劃中必須排除的一個障礙。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於是,周文王找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 侵阮徂共“,並親率“正義之師”前往討伐密須,以“懲戒”其“侵略”小國阮和共的行為。密須人害怕了,戰爭開始不久,便將自己的國君捆綁起來交給了周文王。隨後,周師所到之處,小部小邦紛紛望風歸降,順利鞏固了後方。

回國途中,周文王在距離密須國都不遠的荊山之麓,築靈臺祭天慰民。開工之時,密須國人紛紛前來相助,此臺便像神靈保佑一般迅速建成,文王十分高興,便稱此臺為靈臺,今天的靈臺縣就得名於此。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祭祀的這天,高大的靈臺之上插滿各色旌旗,威武的周軍將士列隊肅立,被俘的密須君及其親信被當場砍了腦袋,獻在了祭壇之下。隨後,周文王下令犒賞了伐密戰鬥中的有功將士,勉勵周軍士兵繼續勇猛作戰,建功立業;並大肆宣揚周人德威,順應天意。

經過靈臺祭天,周文王不但摸清了商王朝的虛實,知道了諸侯的人心向背,還為自己立了威,可謂一舉多得,並至此拉開了討伐商朝的序幕。

靈臺兩毀兩建,終為隴上名勝

在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 · 大雅 · 靈臺》中有著這樣的記載:“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短短24字,便道出了靈臺初建時的情景。然而,三千年時光流逝,周文王修建的靈臺早已成為一座荒丘。更讓人遺憾的是,在民國十七年(1928),當時的軍政當局為修建營房,將其悉數剷除,古靈臺從此灰飛煙滅。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1934年,時任靈臺縣長的張東野,主持了靈臺的重建工程,並柬請林森、孫科、李宗仁、楊虎城、傅作義、朱紹良等一批中央及各地黨政要人題詞刻碑,使之擁有大觀氣象。然而好景不長,1966年被視為“四舊”再次拆毀。現在我們看到的“靈臺”是1985年12月在原址重建的,高36米,上建樓亭,內奉周文王塑像,頗為壯觀。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靈臺兩側鑲嵌有民國時期各類碑石192方,書法飄逸,文字靈動,保存完好,極其難得。

1997年靈臺縣在籌建歷史文化名城期間,又據縣誌專題原版,補刻了毀缺的民國部分碑石,並鐫刻了當代名人的題贈;連前共計200餘方。碑林規模已具,遂於“靈臺”下院修建了碑廊,題名《靈臺碑林》。臺有碑襯,碑隨臺名,成為隴上名勝。

荊山公園,靈臺好去處

遊覽完古靈臺,依山而行,便到了荊山森林公園。靈臺五千年悠久歷史,此刻便為你鋪陳開來。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拾階而上,在一緩坡平臺處往右,就能看見一尊同比例高仿“西周鼎”,此鼎1972年出土於靈臺縣百里鄉洞山,是甘肅省目前為止出土鼎類器物中規格最大、品位最高的一件。

在西周時期有著一整套嚴格的用鼎制度: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鼎成為貴族們地位與權勢的標誌和象徵。西周鼎,重43公斤,通耳高60釐米,口徑45.7釐米,面飾饕餮圖紋,壁上銘刻有族徽,工藝精湛,造型優美,顯示了其主人不平凡的貴族身份,也是今靈臺地區古代地位的又一歷史佐證。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在緩坡平臺的左側是荊山休閒廣場,靈臺縣博物館新館就座落在這裡。我看過許許多多的博物館,一般的縣級博物館很難有好的藏品拿得出手,但靈臺縣豐富的館藏文物著實讓人吃驚。7629件館藏文物中,上自舊石器晚期,下迄民國,各時代精品文物薈萃。其中有一級文物44件,二級文物441件,三級文物1166件,這樣的珍品數量在甘肅省乃至全國的基層博物館中都應是名列前茅。


"

靈臺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地處涇渭之間,東拱關中,南依千隴,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發祥地。自夏商起,靈臺縣境內曾先後建立密須國、密國,秦漢以後又設三水、鶉觚、朝那、安武、良原等縣,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分鶉觚置靈臺縣。自此,這個隴東小縣溫厚綿長的文明發展史便一脈相承,歷盡滄桑而愈加香醇。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說到靈臺,不得不提周文王

在公元前12世紀與前11世紀之交,一個名為“周”的農業部落悄悄崛起,它的首領古公亶父帶領族人從黃土高原深處一個名為“豳”的地方遷徙到渭河北岸的岐山之下紮根生活,依靠先進的農業生產力迅速壯大,並逐漸收服了周邊的弱小部落,成為一方豪強。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此時的商王朝開始意識到威脅,在古公亶父之子季歷繼位後,因征伐犬戎部落有功,獲封為“伯”,商王趁機將其召至商都,並將其囚禁致死。

季歷死後,周文王姬昌繼位,而這可不是盞省油的燈,為父報仇,他走上了反商之路。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然而攘外必先安內。此時,周部落邊上的密須國與商朝保持著牢固的宗主關係,它不僅拒絕跟隨周,還經常製造事端,侵擾附近方國,阻撓周與其它方國建立同盟關係。這無疑是周人滅商戰略計劃中必須排除的一個障礙。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於是,周文王找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 侵阮徂共“,並親率“正義之師”前往討伐密須,以“懲戒”其“侵略”小國阮和共的行為。密須人害怕了,戰爭開始不久,便將自己的國君捆綁起來交給了周文王。隨後,周師所到之處,小部小邦紛紛望風歸降,順利鞏固了後方。

回國途中,周文王在距離密須國都不遠的荊山之麓,築靈臺祭天慰民。開工之時,密須國人紛紛前來相助,此臺便像神靈保佑一般迅速建成,文王十分高興,便稱此臺為靈臺,今天的靈臺縣就得名於此。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祭祀的這天,高大的靈臺之上插滿各色旌旗,威武的周軍將士列隊肅立,被俘的密須君及其親信被當場砍了腦袋,獻在了祭壇之下。隨後,周文王下令犒賞了伐密戰鬥中的有功將士,勉勵周軍士兵繼續勇猛作戰,建功立業;並大肆宣揚周人德威,順應天意。

經過靈臺祭天,周文王不但摸清了商王朝的虛實,知道了諸侯的人心向背,還為自己立了威,可謂一舉多得,並至此拉開了討伐商朝的序幕。

靈臺兩毀兩建,終為隴上名勝

在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 · 大雅 · 靈臺》中有著這樣的記載:“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短短24字,便道出了靈臺初建時的情景。然而,三千年時光流逝,周文王修建的靈臺早已成為一座荒丘。更讓人遺憾的是,在民國十七年(1928),當時的軍政當局為修建營房,將其悉數剷除,古靈臺從此灰飛煙滅。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1934年,時任靈臺縣長的張東野,主持了靈臺的重建工程,並柬請林森、孫科、李宗仁、楊虎城、傅作義、朱紹良等一批中央及各地黨政要人題詞刻碑,使之擁有大觀氣象。然而好景不長,1966年被視為“四舊”再次拆毀。現在我們看到的“靈臺”是1985年12月在原址重建的,高36米,上建樓亭,內奉周文王塑像,頗為壯觀。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靈臺兩側鑲嵌有民國時期各類碑石192方,書法飄逸,文字靈動,保存完好,極其難得。

1997年靈臺縣在籌建歷史文化名城期間,又據縣誌專題原版,補刻了毀缺的民國部分碑石,並鐫刻了當代名人的題贈;連前共計200餘方。碑林規模已具,遂於“靈臺”下院修建了碑廊,題名《靈臺碑林》。臺有碑襯,碑隨臺名,成為隴上名勝。

荊山公園,靈臺好去處

遊覽完古靈臺,依山而行,便到了荊山森林公園。靈臺五千年悠久歷史,此刻便為你鋪陳開來。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拾階而上,在一緩坡平臺處往右,就能看見一尊同比例高仿“西周鼎”,此鼎1972年出土於靈臺縣百里鄉洞山,是甘肅省目前為止出土鼎類器物中規格最大、品位最高的一件。

在西周時期有著一整套嚴格的用鼎制度: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鼎成為貴族們地位與權勢的標誌和象徵。西周鼎,重43公斤,通耳高60釐米,口徑45.7釐米,面飾饕餮圖紋,壁上銘刻有族徽,工藝精湛,造型優美,顯示了其主人不平凡的貴族身份,也是今靈臺地區古代地位的又一歷史佐證。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在緩坡平臺的左側是荊山休閒廣場,靈臺縣博物館新館就座落在這裡。我看過許許多多的博物館,一般的縣級博物館很難有好的藏品拿得出手,但靈臺縣豐富的館藏文物著實讓人吃驚。7629件館藏文物中,上自舊石器晚期,下迄民國,各時代精品文物薈萃。其中有一級文物44件,二級文物441件,三級文物1166件,這樣的珍品數量在甘肅省乃至全國的基層博物館中都應是名列前茅。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周文王在此築靈臺,封密國,眾多的該時期的文物遺存自然與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館藏的各種青銅食器、酒器、兵器、車馬器、飾件以及青銅禮器組合及銘文,為研究靈臺歷史和西周社會提供了很重要的文物依據。


"

靈臺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地處涇渭之間,東拱關中,南依千隴,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發祥地。自夏商起,靈臺縣境內曾先後建立密須國、密國,秦漢以後又設三水、鶉觚、朝那、安武、良原等縣,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分鶉觚置靈臺縣。自此,這個隴東小縣溫厚綿長的文明發展史便一脈相承,歷盡滄桑而愈加香醇。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說到靈臺,不得不提周文王

在公元前12世紀與前11世紀之交,一個名為“周”的農業部落悄悄崛起,它的首領古公亶父帶領族人從黃土高原深處一個名為“豳”的地方遷徙到渭河北岸的岐山之下紮根生活,依靠先進的農業生產力迅速壯大,並逐漸收服了周邊的弱小部落,成為一方豪強。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此時的商王朝開始意識到威脅,在古公亶父之子季歷繼位後,因征伐犬戎部落有功,獲封為“伯”,商王趁機將其召至商都,並將其囚禁致死。

季歷死後,周文王姬昌繼位,而這可不是盞省油的燈,為父報仇,他走上了反商之路。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然而攘外必先安內。此時,周部落邊上的密須國與商朝保持著牢固的宗主關係,它不僅拒絕跟隨周,還經常製造事端,侵擾附近方國,阻撓周與其它方國建立同盟關係。這無疑是周人滅商戰略計劃中必須排除的一個障礙。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於是,周文王找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 侵阮徂共“,並親率“正義之師”前往討伐密須,以“懲戒”其“侵略”小國阮和共的行為。密須人害怕了,戰爭開始不久,便將自己的國君捆綁起來交給了周文王。隨後,周師所到之處,小部小邦紛紛望風歸降,順利鞏固了後方。

回國途中,周文王在距離密須國都不遠的荊山之麓,築靈臺祭天慰民。開工之時,密須國人紛紛前來相助,此臺便像神靈保佑一般迅速建成,文王十分高興,便稱此臺為靈臺,今天的靈臺縣就得名於此。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祭祀的這天,高大的靈臺之上插滿各色旌旗,威武的周軍將士列隊肅立,被俘的密須君及其親信被當場砍了腦袋,獻在了祭壇之下。隨後,周文王下令犒賞了伐密戰鬥中的有功將士,勉勵周軍士兵繼續勇猛作戰,建功立業;並大肆宣揚周人德威,順應天意。

經過靈臺祭天,周文王不但摸清了商王朝的虛實,知道了諸侯的人心向背,還為自己立了威,可謂一舉多得,並至此拉開了討伐商朝的序幕。

靈臺兩毀兩建,終為隴上名勝

在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 · 大雅 · 靈臺》中有著這樣的記載:“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短短24字,便道出了靈臺初建時的情景。然而,三千年時光流逝,周文王修建的靈臺早已成為一座荒丘。更讓人遺憾的是,在民國十七年(1928),當時的軍政當局為修建營房,將其悉數剷除,古靈臺從此灰飛煙滅。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1934年,時任靈臺縣長的張東野,主持了靈臺的重建工程,並柬請林森、孫科、李宗仁、楊虎城、傅作義、朱紹良等一批中央及各地黨政要人題詞刻碑,使之擁有大觀氣象。然而好景不長,1966年被視為“四舊”再次拆毀。現在我們看到的“靈臺”是1985年12月在原址重建的,高36米,上建樓亭,內奉周文王塑像,頗為壯觀。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靈臺兩側鑲嵌有民國時期各類碑石192方,書法飄逸,文字靈動,保存完好,極其難得。

1997年靈臺縣在籌建歷史文化名城期間,又據縣誌專題原版,補刻了毀缺的民國部分碑石,並鐫刻了當代名人的題贈;連前共計200餘方。碑林規模已具,遂於“靈臺”下院修建了碑廊,題名《靈臺碑林》。臺有碑襯,碑隨臺名,成為隴上名勝。

荊山公園,靈臺好去處

遊覽完古靈臺,依山而行,便到了荊山森林公園。靈臺五千年悠久歷史,此刻便為你鋪陳開來。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拾階而上,在一緩坡平臺處往右,就能看見一尊同比例高仿“西周鼎”,此鼎1972年出土於靈臺縣百里鄉洞山,是甘肅省目前為止出土鼎類器物中規格最大、品位最高的一件。

在西周時期有著一整套嚴格的用鼎制度: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鼎成為貴族們地位與權勢的標誌和象徵。西周鼎,重43公斤,通耳高60釐米,口徑45.7釐米,面飾饕餮圖紋,壁上銘刻有族徽,工藝精湛,造型優美,顯示了其主人不平凡的貴族身份,也是今靈臺地區古代地位的又一歷史佐證。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在緩坡平臺的左側是荊山休閒廣場,靈臺縣博物館新館就座落在這裡。我看過許許多多的博物館,一般的縣級博物館很難有好的藏品拿得出手,但靈臺縣豐富的館藏文物著實讓人吃驚。7629件館藏文物中,上自舊石器晚期,下迄民國,各時代精品文物薈萃。其中有一級文物44件,二級文物441件,三級文物1166件,這樣的珍品數量在甘肅省乃至全國的基層博物館中都應是名列前茅。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周文王在此築靈臺,封密國,眾多的該時期的文物遺存自然與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館藏的各種青銅食器、酒器、兵器、車馬器、飾件以及青銅禮器組合及銘文,為研究靈臺歷史和西周社會提供了很重要的文物依據。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除此之外,荊山森林公園中還有三賢祠、德化廊、朝暉亭、夕照亭、日月亭、關公殿、靈通門、玉皇閣、仿古城牆、瞭望臺等人文景觀和“農家樂”休閒山莊、東溝生態景觀湖等自然景觀,兩者巧妙融合,相得益彰。

行走其中,松柏相映,亭臺錯落,空氣清新,成了市民休閒娛樂,強身健體,欣賞靈臺美景的最佳去處。

千年秦腔,在靈臺唱響

一聲洪亮優美的秦腔吸引了我的注意。循聲而至,原來是靈臺縣木偶劇團的演員們開始表演木偶戲了。

在古靈臺前的一塊高地之上,橫幅往前一擋,便是一個現成的舞臺。伴隨著臺下嗩吶聲的悠揚婉轉,兩位木偶藝人邊唱著悅耳的秦腔,邊撥弄著手裡的木偶。唱到動情之處,更是聲情並茂,把手中的木偶挑得栩栩如生,可謂人偶合一。


"

靈臺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地處涇渭之間,東拱關中,南依千隴,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發祥地。自夏商起,靈臺縣境內曾先後建立密須國、密國,秦漢以後又設三水、鶉觚、朝那、安武、良原等縣,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分鶉觚置靈臺縣。自此,這個隴東小縣溫厚綿長的文明發展史便一脈相承,歷盡滄桑而愈加香醇。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說到靈臺,不得不提周文王

在公元前12世紀與前11世紀之交,一個名為“周”的農業部落悄悄崛起,它的首領古公亶父帶領族人從黃土高原深處一個名為“豳”的地方遷徙到渭河北岸的岐山之下紮根生活,依靠先進的農業生產力迅速壯大,並逐漸收服了周邊的弱小部落,成為一方豪強。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此時的商王朝開始意識到威脅,在古公亶父之子季歷繼位後,因征伐犬戎部落有功,獲封為“伯”,商王趁機將其召至商都,並將其囚禁致死。

季歷死後,周文王姬昌繼位,而這可不是盞省油的燈,為父報仇,他走上了反商之路。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然而攘外必先安內。此時,周部落邊上的密須國與商朝保持著牢固的宗主關係,它不僅拒絕跟隨周,還經常製造事端,侵擾附近方國,阻撓周與其它方國建立同盟關係。這無疑是周人滅商戰略計劃中必須排除的一個障礙。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於是,周文王找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 侵阮徂共“,並親率“正義之師”前往討伐密須,以“懲戒”其“侵略”小國阮和共的行為。密須人害怕了,戰爭開始不久,便將自己的國君捆綁起來交給了周文王。隨後,周師所到之處,小部小邦紛紛望風歸降,順利鞏固了後方。

回國途中,周文王在距離密須國都不遠的荊山之麓,築靈臺祭天慰民。開工之時,密須國人紛紛前來相助,此臺便像神靈保佑一般迅速建成,文王十分高興,便稱此臺為靈臺,今天的靈臺縣就得名於此。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祭祀的這天,高大的靈臺之上插滿各色旌旗,威武的周軍將士列隊肅立,被俘的密須君及其親信被當場砍了腦袋,獻在了祭壇之下。隨後,周文王下令犒賞了伐密戰鬥中的有功將士,勉勵周軍士兵繼續勇猛作戰,建功立業;並大肆宣揚周人德威,順應天意。

經過靈臺祭天,周文王不但摸清了商王朝的虛實,知道了諸侯的人心向背,還為自己立了威,可謂一舉多得,並至此拉開了討伐商朝的序幕。

靈臺兩毀兩建,終為隴上名勝

在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 · 大雅 · 靈臺》中有著這樣的記載:“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短短24字,便道出了靈臺初建時的情景。然而,三千年時光流逝,周文王修建的靈臺早已成為一座荒丘。更讓人遺憾的是,在民國十七年(1928),當時的軍政當局為修建營房,將其悉數剷除,古靈臺從此灰飛煙滅。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1934年,時任靈臺縣長的張東野,主持了靈臺的重建工程,並柬請林森、孫科、李宗仁、楊虎城、傅作義、朱紹良等一批中央及各地黨政要人題詞刻碑,使之擁有大觀氣象。然而好景不長,1966年被視為“四舊”再次拆毀。現在我們看到的“靈臺”是1985年12月在原址重建的,高36米,上建樓亭,內奉周文王塑像,頗為壯觀。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靈臺兩側鑲嵌有民國時期各類碑石192方,書法飄逸,文字靈動,保存完好,極其難得。

1997年靈臺縣在籌建歷史文化名城期間,又據縣誌專題原版,補刻了毀缺的民國部分碑石,並鐫刻了當代名人的題贈;連前共計200餘方。碑林規模已具,遂於“靈臺”下院修建了碑廊,題名《靈臺碑林》。臺有碑襯,碑隨臺名,成為隴上名勝。

荊山公園,靈臺好去處

遊覽完古靈臺,依山而行,便到了荊山森林公園。靈臺五千年悠久歷史,此刻便為你鋪陳開來。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拾階而上,在一緩坡平臺處往右,就能看見一尊同比例高仿“西周鼎”,此鼎1972年出土於靈臺縣百里鄉洞山,是甘肅省目前為止出土鼎類器物中規格最大、品位最高的一件。

在西周時期有著一整套嚴格的用鼎制度: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鼎成為貴族們地位與權勢的標誌和象徵。西周鼎,重43公斤,通耳高60釐米,口徑45.7釐米,面飾饕餮圖紋,壁上銘刻有族徽,工藝精湛,造型優美,顯示了其主人不平凡的貴族身份,也是今靈臺地區古代地位的又一歷史佐證。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在緩坡平臺的左側是荊山休閒廣場,靈臺縣博物館新館就座落在這裡。我看過許許多多的博物館,一般的縣級博物館很難有好的藏品拿得出手,但靈臺縣豐富的館藏文物著實讓人吃驚。7629件館藏文物中,上自舊石器晚期,下迄民國,各時代精品文物薈萃。其中有一級文物44件,二級文物441件,三級文物1166件,這樣的珍品數量在甘肅省乃至全國的基層博物館中都應是名列前茅。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周文王在此築靈臺,封密國,眾多的該時期的文物遺存自然與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館藏的各種青銅食器、酒器、兵器、車馬器、飾件以及青銅禮器組合及銘文,為研究靈臺歷史和西周社會提供了很重要的文物依據。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除此之外,荊山森林公園中還有三賢祠、德化廊、朝暉亭、夕照亭、日月亭、關公殿、靈通門、玉皇閣、仿古城牆、瞭望臺等人文景觀和“農家樂”休閒山莊、東溝生態景觀湖等自然景觀,兩者巧妙融合,相得益彰。

行走其中,松柏相映,亭臺錯落,空氣清新,成了市民休閒娛樂,強身健體,欣賞靈臺美景的最佳去處。

千年秦腔,在靈臺唱響

一聲洪亮優美的秦腔吸引了我的注意。循聲而至,原來是靈臺縣木偶劇團的演員們開始表演木偶戲了。

在古靈臺前的一塊高地之上,橫幅往前一擋,便是一個現成的舞臺。伴隨著臺下嗩吶聲的悠揚婉轉,兩位木偶藝人邊唱著悅耳的秦腔,邊撥弄著手裡的木偶。唱到動情之處,更是聲情並茂,把手中的木偶挑得栩栩如生,可謂人偶合一。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民國初年,木偶戲從陝、甘兩省毗鄰的鳳翔、千陽等地傳入靈臺,除用木偶代替演員這種表演形式未變外,表演內容已發生了很大變化,秦腔、眉戶是主要的表演劇種,同時又融入了靈臺特有的地方劇種燈盞碗碗腔。


"

靈臺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地處涇渭之間,東拱關中,南依千隴,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發祥地。自夏商起,靈臺縣境內曾先後建立密須國、密國,秦漢以後又設三水、鶉觚、朝那、安武、良原等縣,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分鶉觚置靈臺縣。自此,這個隴東小縣溫厚綿長的文明發展史便一脈相承,歷盡滄桑而愈加香醇。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說到靈臺,不得不提周文王

在公元前12世紀與前11世紀之交,一個名為“周”的農業部落悄悄崛起,它的首領古公亶父帶領族人從黃土高原深處一個名為“豳”的地方遷徙到渭河北岸的岐山之下紮根生活,依靠先進的農業生產力迅速壯大,並逐漸收服了周邊的弱小部落,成為一方豪強。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此時的商王朝開始意識到威脅,在古公亶父之子季歷繼位後,因征伐犬戎部落有功,獲封為“伯”,商王趁機將其召至商都,並將其囚禁致死。

季歷死後,周文王姬昌繼位,而這可不是盞省油的燈,為父報仇,他走上了反商之路。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然而攘外必先安內。此時,周部落邊上的密須國與商朝保持著牢固的宗主關係,它不僅拒絕跟隨周,還經常製造事端,侵擾附近方國,阻撓周與其它方國建立同盟關係。這無疑是周人滅商戰略計劃中必須排除的一個障礙。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於是,周文王找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 侵阮徂共“,並親率“正義之師”前往討伐密須,以“懲戒”其“侵略”小國阮和共的行為。密須人害怕了,戰爭開始不久,便將自己的國君捆綁起來交給了周文王。隨後,周師所到之處,小部小邦紛紛望風歸降,順利鞏固了後方。

回國途中,周文王在距離密須國都不遠的荊山之麓,築靈臺祭天慰民。開工之時,密須國人紛紛前來相助,此臺便像神靈保佑一般迅速建成,文王十分高興,便稱此臺為靈臺,今天的靈臺縣就得名於此。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祭祀的這天,高大的靈臺之上插滿各色旌旗,威武的周軍將士列隊肅立,被俘的密須君及其親信被當場砍了腦袋,獻在了祭壇之下。隨後,周文王下令犒賞了伐密戰鬥中的有功將士,勉勵周軍士兵繼續勇猛作戰,建功立業;並大肆宣揚周人德威,順應天意。

經過靈臺祭天,周文王不但摸清了商王朝的虛實,知道了諸侯的人心向背,還為自己立了威,可謂一舉多得,並至此拉開了討伐商朝的序幕。

靈臺兩毀兩建,終為隴上名勝

在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 · 大雅 · 靈臺》中有著這樣的記載:“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短短24字,便道出了靈臺初建時的情景。然而,三千年時光流逝,周文王修建的靈臺早已成為一座荒丘。更讓人遺憾的是,在民國十七年(1928),當時的軍政當局為修建營房,將其悉數剷除,古靈臺從此灰飛煙滅。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1934年,時任靈臺縣長的張東野,主持了靈臺的重建工程,並柬請林森、孫科、李宗仁、楊虎城、傅作義、朱紹良等一批中央及各地黨政要人題詞刻碑,使之擁有大觀氣象。然而好景不長,1966年被視為“四舊”再次拆毀。現在我們看到的“靈臺”是1985年12月在原址重建的,高36米,上建樓亭,內奉周文王塑像,頗為壯觀。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靈臺兩側鑲嵌有民國時期各類碑石192方,書法飄逸,文字靈動,保存完好,極其難得。

1997年靈臺縣在籌建歷史文化名城期間,又據縣誌專題原版,補刻了毀缺的民國部分碑石,並鐫刻了當代名人的題贈;連前共計200餘方。碑林規模已具,遂於“靈臺”下院修建了碑廊,題名《靈臺碑林》。臺有碑襯,碑隨臺名,成為隴上名勝。

荊山公園,靈臺好去處

遊覽完古靈臺,依山而行,便到了荊山森林公園。靈臺五千年悠久歷史,此刻便為你鋪陳開來。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拾階而上,在一緩坡平臺處往右,就能看見一尊同比例高仿“西周鼎”,此鼎1972年出土於靈臺縣百里鄉洞山,是甘肅省目前為止出土鼎類器物中規格最大、品位最高的一件。

在西周時期有著一整套嚴格的用鼎制度: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鼎成為貴族們地位與權勢的標誌和象徵。西周鼎,重43公斤,通耳高60釐米,口徑45.7釐米,面飾饕餮圖紋,壁上銘刻有族徽,工藝精湛,造型優美,顯示了其主人不平凡的貴族身份,也是今靈臺地區古代地位的又一歷史佐證。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在緩坡平臺的左側是荊山休閒廣場,靈臺縣博物館新館就座落在這裡。我看過許許多多的博物館,一般的縣級博物館很難有好的藏品拿得出手,但靈臺縣豐富的館藏文物著實讓人吃驚。7629件館藏文物中,上自舊石器晚期,下迄民國,各時代精品文物薈萃。其中有一級文物44件,二級文物441件,三級文物1166件,這樣的珍品數量在甘肅省乃至全國的基層博物館中都應是名列前茅。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周文王在此築靈臺,封密國,眾多的該時期的文物遺存自然與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館藏的各種青銅食器、酒器、兵器、車馬器、飾件以及青銅禮器組合及銘文,為研究靈臺歷史和西周社會提供了很重要的文物依據。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除此之外,荊山森林公園中還有三賢祠、德化廊、朝暉亭、夕照亭、日月亭、關公殿、靈通門、玉皇閣、仿古城牆、瞭望臺等人文景觀和“農家樂”休閒山莊、東溝生態景觀湖等自然景觀,兩者巧妙融合,相得益彰。

行走其中,松柏相映,亭臺錯落,空氣清新,成了市民休閒娛樂,強身健體,欣賞靈臺美景的最佳去處。

千年秦腔,在靈臺唱響

一聲洪亮優美的秦腔吸引了我的注意。循聲而至,原來是靈臺縣木偶劇團的演員們開始表演木偶戲了。

在古靈臺前的一塊高地之上,橫幅往前一擋,便是一個現成的舞臺。伴隨著臺下嗩吶聲的悠揚婉轉,兩位木偶藝人邊唱著悅耳的秦腔,邊撥弄著手裡的木偶。唱到動情之處,更是聲情並茂,把手中的木偶挑得栩栩如生,可謂人偶合一。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民國初年,木偶戲從陝、甘兩省毗鄰的鳳翔、千陽等地傳入靈臺,除用木偶代替演員這種表演形式未變外,表演內容已發生了很大變化,秦腔、眉戶是主要的表演劇種,同時又融入了靈臺特有的地方劇種燈盞碗碗腔。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1972年,靈臺縣木偶劇團成立,以後每年參加省、市、縣演出30多場次。改革開放以後,全縣民間文化活動大力開展,興起了各類自發性的群眾文藝活動,木偶戲這一簡易輕便群眾喜聞樂見的劇種又日漸復生並活躍。


"

靈臺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地處涇渭之間,東拱關中,南依千隴,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發祥地。自夏商起,靈臺縣境內曾先後建立密須國、密國,秦漢以後又設三水、鶉觚、朝那、安武、良原等縣,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分鶉觚置靈臺縣。自此,這個隴東小縣溫厚綿長的文明發展史便一脈相承,歷盡滄桑而愈加香醇。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說到靈臺,不得不提周文王

在公元前12世紀與前11世紀之交,一個名為“周”的農業部落悄悄崛起,它的首領古公亶父帶領族人從黃土高原深處一個名為“豳”的地方遷徙到渭河北岸的岐山之下紮根生活,依靠先進的農業生產力迅速壯大,並逐漸收服了周邊的弱小部落,成為一方豪強。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此時的商王朝開始意識到威脅,在古公亶父之子季歷繼位後,因征伐犬戎部落有功,獲封為“伯”,商王趁機將其召至商都,並將其囚禁致死。

季歷死後,周文王姬昌繼位,而這可不是盞省油的燈,為父報仇,他走上了反商之路。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然而攘外必先安內。此時,周部落邊上的密須國與商朝保持著牢固的宗主關係,它不僅拒絕跟隨周,還經常製造事端,侵擾附近方國,阻撓周與其它方國建立同盟關係。這無疑是周人滅商戰略計劃中必須排除的一個障礙。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於是,周文王找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 侵阮徂共“,並親率“正義之師”前往討伐密須,以“懲戒”其“侵略”小國阮和共的行為。密須人害怕了,戰爭開始不久,便將自己的國君捆綁起來交給了周文王。隨後,周師所到之處,小部小邦紛紛望風歸降,順利鞏固了後方。

回國途中,周文王在距離密須國都不遠的荊山之麓,築靈臺祭天慰民。開工之時,密須國人紛紛前來相助,此臺便像神靈保佑一般迅速建成,文王十分高興,便稱此臺為靈臺,今天的靈臺縣就得名於此。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祭祀的這天,高大的靈臺之上插滿各色旌旗,威武的周軍將士列隊肅立,被俘的密須君及其親信被當場砍了腦袋,獻在了祭壇之下。隨後,周文王下令犒賞了伐密戰鬥中的有功將士,勉勵周軍士兵繼續勇猛作戰,建功立業;並大肆宣揚周人德威,順應天意。

經過靈臺祭天,周文王不但摸清了商王朝的虛實,知道了諸侯的人心向背,還為自己立了威,可謂一舉多得,並至此拉開了討伐商朝的序幕。

靈臺兩毀兩建,終為隴上名勝

在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 · 大雅 · 靈臺》中有著這樣的記載:“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短短24字,便道出了靈臺初建時的情景。然而,三千年時光流逝,周文王修建的靈臺早已成為一座荒丘。更讓人遺憾的是,在民國十七年(1928),當時的軍政當局為修建營房,將其悉數剷除,古靈臺從此灰飛煙滅。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1934年,時任靈臺縣長的張東野,主持了靈臺的重建工程,並柬請林森、孫科、李宗仁、楊虎城、傅作義、朱紹良等一批中央及各地黨政要人題詞刻碑,使之擁有大觀氣象。然而好景不長,1966年被視為“四舊”再次拆毀。現在我們看到的“靈臺”是1985年12月在原址重建的,高36米,上建樓亭,內奉周文王塑像,頗為壯觀。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靈臺兩側鑲嵌有民國時期各類碑石192方,書法飄逸,文字靈動,保存完好,極其難得。

1997年靈臺縣在籌建歷史文化名城期間,又據縣誌專題原版,補刻了毀缺的民國部分碑石,並鐫刻了當代名人的題贈;連前共計200餘方。碑林規模已具,遂於“靈臺”下院修建了碑廊,題名《靈臺碑林》。臺有碑襯,碑隨臺名,成為隴上名勝。

荊山公園,靈臺好去處

遊覽完古靈臺,依山而行,便到了荊山森林公園。靈臺五千年悠久歷史,此刻便為你鋪陳開來。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拾階而上,在一緩坡平臺處往右,就能看見一尊同比例高仿“西周鼎”,此鼎1972年出土於靈臺縣百里鄉洞山,是甘肅省目前為止出土鼎類器物中規格最大、品位最高的一件。

在西周時期有著一整套嚴格的用鼎制度: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鼎成為貴族們地位與權勢的標誌和象徵。西周鼎,重43公斤,通耳高60釐米,口徑45.7釐米,面飾饕餮圖紋,壁上銘刻有族徽,工藝精湛,造型優美,顯示了其主人不平凡的貴族身份,也是今靈臺地區古代地位的又一歷史佐證。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在緩坡平臺的左側是荊山休閒廣場,靈臺縣博物館新館就座落在這裡。我看過許許多多的博物館,一般的縣級博物館很難有好的藏品拿得出手,但靈臺縣豐富的館藏文物著實讓人吃驚。7629件館藏文物中,上自舊石器晚期,下迄民國,各時代精品文物薈萃。其中有一級文物44件,二級文物441件,三級文物1166件,這樣的珍品數量在甘肅省乃至全國的基層博物館中都應是名列前茅。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周文王在此築靈臺,封密國,眾多的該時期的文物遺存自然與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館藏的各種青銅食器、酒器、兵器、車馬器、飾件以及青銅禮器組合及銘文,為研究靈臺歷史和西周社會提供了很重要的文物依據。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除此之外,荊山森林公園中還有三賢祠、德化廊、朝暉亭、夕照亭、日月亭、關公殿、靈通門、玉皇閣、仿古城牆、瞭望臺等人文景觀和“農家樂”休閒山莊、東溝生態景觀湖等自然景觀,兩者巧妙融合,相得益彰。

行走其中,松柏相映,亭臺錯落,空氣清新,成了市民休閒娛樂,強身健體,欣賞靈臺美景的最佳去處。

千年秦腔,在靈臺唱響

一聲洪亮優美的秦腔吸引了我的注意。循聲而至,原來是靈臺縣木偶劇團的演員們開始表演木偶戲了。

在古靈臺前的一塊高地之上,橫幅往前一擋,便是一個現成的舞臺。伴隨著臺下嗩吶聲的悠揚婉轉,兩位木偶藝人邊唱著悅耳的秦腔,邊撥弄著手裡的木偶。唱到動情之處,更是聲情並茂,把手中的木偶挑得栩栩如生,可謂人偶合一。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民國初年,木偶戲從陝、甘兩省毗鄰的鳳翔、千陽等地傳入靈臺,除用木偶代替演員這種表演形式未變外,表演內容已發生了很大變化,秦腔、眉戶是主要的表演劇種,同時又融入了靈臺特有的地方劇種燈盞碗碗腔。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1972年,靈臺縣木偶劇團成立,以後每年參加省、市、縣演出30多場次。改革開放以後,全縣民間文化活動大力開展,興起了各類自發性的群眾文藝活動,木偶戲這一簡易輕便群眾喜聞樂見的劇種又日漸復生並活躍。


伐密須,築靈臺,周文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演出的劇目主要有《興國圖》、《下河東》、《趙飛搬兵》、《玉蕩山》,摺子戲《花亭相會》、《小升官》、《二進宮》、《殺馬房》、《羅成捎書》等。經過一代又一代藝人的不斷加工改進,木偶戲在靈臺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其表演形式日漸符合大眾口味,表演內容日益豐富,已成為靈臺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

寫在最後

千百年來,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周文王的聖德和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被後世許許多多的人大為推崇和身體力行。在靈臺的歷史上更是出現過一大批仁人志士:晉代鍼灸醫學家皇甫謐、唐代宰相、文學家牛僧孺,隋代尚書、律學家牛弘、革命烈士高永祥等等。

歷史悠久的靈臺,在新時代的征程中也必將散發出獨特的光芒,照射古靈臺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