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生卒年考

文/毛天哲

周文王生卒年,歷來是個學術難題。今人凡遇此問,學者多以生卒年不詳為答。惟百度百科有寫明,前1152年生,前1056卒;雖如此,然採用者不多,蓋不可信也。

國學大師錢穆在其《孔子生年考》中,說過這麼一段話:"至於詳考確論,不徒不可能,抑且無所用。"他是對孔子生年存在差一年的歷史聚訟公案,採取不屑精準考證的態度。意思是差一年無關大礙,"與世運之升降,史蹟之轉換,人物之進退,學術之流變,無足重輕如毫髮。"

當然,錢穆大師是出於對學者忽視先秦諸子考證的批評語。此說失於公允,也非學人應有態度。實際上他自己倒是汲汲於諸子史蹟的考證,並輯文成集,是為《先秦諸子系年考辨》。只不過他採取的是粗略考證法,並不足取。錢穆先生的所謂"無所用"不過是其不可精考的託詞罷了。

毛天哲:周文王生卒年考

錢穆先生

孔子生年的確證,自然有實際的意義。如可確定孔子紀念日,理清孔子年壽問題,以及相關弟子如顏回等的年壽和孔子年齡差值等類似問題。正因為孔子生年不確定,導致現在確立的孔子誕生日其實是錯誤的。我們這麼多年以公曆9月28日作為孔子的紀念日居然是錯的,你讓孔子在地下何以堪。

文武周王生卒年的確定比孔子生年的考證意義更是重大,可理清文王諸子的嫡庶之辨,確定武王生年、克商年代、在位年數以及困惑至今的西周斷代、積年累算等問題,涵蓋周初史實的方方面面,可謂是牽一髮動全身,意義不言而喻。

研究歷史,須臾離不開時間標尺。時不明則事不清。之所以文武周王、姜太公、周公旦、毛叔鄭等周初人物的史實不清,究其原因,除了文獻記載的缺失,更重要的還是缺少一個可資參照的年表。當然,現在夏商周斷代工程找回了一個"失落的年表",我們本可據以進行新的探索,只是工程年表結論並不正確,無法引用。

毛天哲:周文王生卒年考

毛氏西周斷代年表 by毛天哲

所幸哲憑一己之力考證得出武王克商在公元前1050年4月11日(夏曆三月初一甲子日)及周成王去世在公元前1008年5月1日(成王三十七年周正四月乙丑日)這兩個關鍵節點時間,並考證製作了毛氏西周斷代年表。這樣一來,周初史實已然日漸清晰可辨,周文王的生卒年考證亦有了可能。

首先要聲明的是,哲之考證皆以毛氏西周斷代年表結論為基礎,自成一個體系。此年表已經反覆驗證,自穆王以上已然確定無誤,所以對文武周王生卒年的確定有極大的輔助作用。

關於文王和武王的年壽問題,這個歷史記載本來就很亂。有關周文王的享年,古人傳說多以為是97歲,來源是《禮記文王世子第八》篇裡的一個故事:"文王謂武王曰:'汝何夢矣?'武王對曰:'夢帝與我九齡。'文王曰:'汝以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國焉,君王其終撫諸。'文王曰:'非也。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我百,爾九十,吾與爾三焉。'文王九十七乃終,武王九十三而終。"

毛天哲:周文王生卒年考

大戴禮記

另外,間接說到文王年齡的史料,是《大戴禮記》的"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十五而生武王"(據《詩經》和《尚書》正義轉引),和《淮南子汜論訓》裡的"文王十五而生武王"。

大戴禮、小戴禮皆出自東漢人之手,材料的可信性不高。歷史久遠了就是傳說,傳說久遠後就成了神話。傳說即先民口傳歷史。雖然某些傳說會失真,會誇大,但根底裡還是會或多或少保留有某些真實史蹟,需要吾輩去用心發現,仔細辨別。

古人說信史不如信傳,信傳不如信經。考證古史應以經傳為是,輔以傳說。如前述所言"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十五而生武王",出自後人的誤讀,亦或是載籍所記有漏字,"十三、十五"皆指文王王年,而非文王年齡,哲在過去的文章中常常提及。

老子曰:"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故攻取之道,從易者始。周武王的生卒年,基本已清晰可辨。先理清武王生卒,對文王生卒年的考證不無裨益。

哲曾作一小文考證認為,周武王崩年,在《逸周書作雒解》中有記。周武王去世那年,成王恰十二歲,時為丙申年十二月。並依據哲所擬定西周年表發現了商帝王日名乃葬年天干這一前人從未注意到的事實,推溯武王在位六年說成立。

毛天哲:周文王生卒年考

周武王像-明人繪

商王紂廟號帝辛,紂之子王子祿父廟號武庚,應公鼎銘文記:珷帝日丁,這三者和哲之論斷高度合榫並非偶然,且在毛氏年表中能各歸其位,實證日名實取自葬年天干這一論斷是成立的。

同時也表明今本《竹書》材料的可靠性還是相當高的。因為有更多的材料證明了該書百分之九十七的記述是正確的,至少在穆王之前的史料是正確的,限於篇幅不予展開討論。

《逸周書度邑解》有云:"嗚呼,旦惟天不享於殷,發之未生,至於今六十年,夷羊在牧,飛鴻滿野。天不享於殷,乃今有成。"司馬遷的《史記周本紀》亦有轉述。周武王所說是指自己出生前某年到伐紂成功之時有60年了。顯然,滅紂時的周武王,還不到六十歲。結合武王在位六年說,則武王年壽不會超過60歲是可以確定的。

南宋羅泌在《路史發揮》卷四、金履祥在《通鑑前編》卷六中都引《竹書紀年》說:"武王年五十四。"今本《竹書》也記為五十四歲。學界也基本認同這個說法。

毛天哲:周文王生卒年考

逸周書 書影

以武王克商後六年崩,時在公元前1045年,夏曆丙申年十二月始計,回溯五十四年,則武王生年當在公元前1098年,夏曆葵卯年。據今本《竹書》以考,是年恰是西伯昌在位十五年,符合文王十五(年)生武王的史料傳說。

那麼,武王說的"夷羊在牧,飛鴻滿野,天自幽不享於殷"指的是哪一年呢?哲以為,指的是文王時期發生的一次大地震。

據《呂氏春秋制樂篇》:「周文王立國八年,歲六月,文王寢疾,五日而地動,東西南北,不出國郊。」)此次地震來襲,"群臣皆恐",何文王獨安然焉?以文王至聖,焉不知此地震警示的對像並不是自己,而是天棄殷王的徵象。"於是謹其禮秩、皮革,以交諸侯;飭其辭令、幣帛、以禮豪士;頒其爵列、等級、田疇,以賞群臣。無幾何,疾乃止。"知天命將歸,陰交諸侯,遍施仁義,爵賞群臣,嗣謀而動,文王之智聖也。

毛天哲:周文王生卒年考

呂氏春秋

文王立國八年正在帝乙三年,周武王所指的"惟天不享於殷"正是指此地震徵像。世人不明,唯文王、武王心知肚明的狠。武王在克商後對周公旦說的"惟天不享於殷"可能正指此事。而據今本《竹書》,文王立國八年至於武王克殷後第五年正是六十年,可見度邑篇是武王克殷後在位第四年事。

武王病重時曾有讓大弟周公旦、幼子冉季(毛叔鄭)順序承接大位的意思。《度邑解》中武王曰:"汝維幼子,大有知。....,汝(周公旦)、幼子(文王嫡幼子冉季,即毛叔鄭)庚厥心,庶乃來班朕大環。"而叔旦泣辭,全心輔助太子成王繼位。

從傳世典籍和後世出土銅銘的考證看,周武王母弟僅周公旦、康叔封、毛叔鄭(冉季載)三人耳。冉季載為文王幼子,故武王說他"最近想到我們的家族成員中,唯有汝(叔旦)和幼子(冉季載),大有智慧。"認為王位傳遞兄弟相繼是最好的選擇。

商朝的帝位大多傳給弟弟,最後由最年幼的弟弟再傳給長兄的長子,或傳給自己的兒子。武王自知命不久,亦知成王尚幼,不堪大任,則有心謀劃社稷傳於母弟叔旦、冉季,是符合殷商傳位制度的。以往的學者論及周代部分諸侯中"弟繼兄"現象,往往以為不合法。事實並非如此,母弟不僅是繼宗之位的極佳人選,其子亦在候選之例。其他庶子則無此優先繼位的權利。

毛天哲:周文王生卒年考

竹書紀年 書影

以往,有關牧野大戰之"十一年"(或十三年),是文王十一年,還是武王即位後改元的十一年,一直懸而未決。《逸周書•大匡解》:"惟十有三祀,王在管。管叔自作殷之監…"與《今本竹書》:"(武王)十二年辛卯,命監殷,遂狩於管"所記為同一件事,說明武王十二年就是文王十三祀。

故王國維所推定的,武王是在文王去世後四年克商的說法就不攻自破了。當然,武王克商前是否已經稱王還需探討,然繼位"西伯"十二年後始克商應是無異議的。王國維先生的武王繼位未改元說並不正確。

有關周文王的在位情況,《尚書·無逸》說:"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呂氏春秋·制樂》說:"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動,已動之後四十三年,凡文王立國五十一年而終。"這是說執政時間長短的。兩者相校,說法差一年。後一說與今本竹書合,哲以為是。文王立國有五十一年。

毛天哲:周文王生卒年考

王國維先生

今本《紀年》載:"文丁十一年,王殺季歷。"文王當年嗣位,次年被周人視為文王元年。那麼我們可以來排一下文王繼位時的大致年齡。典籍載王季在位26年,從古公亶父薨前孫子姬昌已經出生的記載看,則文王即位時,年齡下限至少在27歲。以此為據,則文王的年齡下限至少是78歲(1年古公,26年季歷,51年文王,不考慮當年改元的情況)

商王文丁殺了周族首領季歷後,商周關係惡化是很自然的。季歷子姬昌繼位後,積極蓄聚兵力,準備為父報仇。《古本竹書紀年》說:"帝乙二年,周人征伐商朝。"

帝乙即位後,不僅要面對周人的復仇,也要對付位於商王朝東南的夷方、孟方、林方等部落叛亂。為避免東西兩方同時受敵,也為修好因其父殺季歷而緊張的商周間臣服關係,決定將有莘國的大姒嫁與姬昌,採用和親的辦法來緩和商周矛盾,穩定全局,也是情理之中的。

毛天哲:周文王生卒年考

周文王和太姒立像

可見,大姒歸周必不會在此征伐年之前。這樣推算下來,文王娶太姒最早也要在32歲以後。聯繫今本《竹書》所記,哲推定太姒嫁於文王在帝乙九年,即西伯昌十年。三年後生伯邑考,五年後生武王發,較為合理。是年文王已經三十九歲,所謂管蔡成霍皆太姒子的說法就說不通了。管蔡成霍應該是文王元妃周姜之子,太姒是以繼妃為後,其子惟五個,即伯邑考,武王發,周公旦,康叔封,毛叔鄭(即老兒子冉季載)。

《尚書無逸》說"文王受命惟中身"。此處受命當作何解,歷來學者論說紛紜,莫衷一是。受命有三種解釋,其一:即位;其二:受天命稱王。其三,受商王命為西伯。哲以為,此受命指第三種。

今本竹書紀年載:帝辛元年己亥,王即位,居殷。命九侯、周侯、邘侯。其中周侯就是西伯昌,是年姬昌因娶太姒而與商國和解,受商王命而為周侯。

所為"中身",蓋指文王年壽的一半。哲所推論若無誤,則帝辛元年文王受命當是年壽的一半之時。查帝辛元年距文王薨年有四十年,則文王年壽蓋八十。傳說姜太公八十遇文王,此或是文王八十遇姜太公的訛傳。又古人說年齡多以虛歲計,則文王年壽實為七十九歲。

結合《禮記文王世子第八》所說"文王九十七乃終",也或是文王七十九歲而終的傳說衍誤。就如文王多與武王三年壽齡的出處,亦可以在尚書金滕中找到一點端倪。

毛天哲:周文王生卒年考

周公旦

尚書序雲,武王有疾,周公作《金滕》,正文: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以往學者多以此為武王在位二年依據,連司馬遷也不例外。尤其《史記·封禪書》更明確指出:"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顯然,司馬遷認為武王"不豫"之年即其崩年,時在克商後二年。

然金滕篇記述了周公祈求代死之卜告儀式後,後還有"乃卜三龜,一習吉。啟龠見書,乃並是吉。公曰:休!王其罔害。予小子新命於三王,惟永終是圖;茲攸俟,能念予一人。公歸,乃納冊於金滕之匱中。王翼日乃瘳。"瘳,病去也。說明武王病情有了好轉,絕非當年去世。

從哲考證可知,武王克商後在位五年,則武王此次大病後還活了三年之久。當然,武王這次的病相當嚴重,連姜太公、召公都認為武王挺不過去了。可見文王授武王年齒三齡的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可能就來源於武王大病後仍活過三年的史實。

事實上,《文王世子》篇文王武王年壽的神祕傳說若改寫下,就完全符合史實。試看哲如此改:"文王謂武王曰:'汝何夢矣?'武王對曰:'夢帝與我九齡。'文王曰:'汝以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國焉,君王其終撫諸。'文王曰:'非也。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我八十,爾五十,吾與爾三焉。'文王七十九乃終,武王五十三而終。"

毛天哲:周文王生卒年考

周文王姬昌

談及周初各人物的年壽問題,召公的長壽是有史可徵的。世以召公以長壽著稱。春秋者減鍾銘:"用祈眉壽繁釐於其皇祖考,若召公壽,若叄壽。"《說苑·貴德》、《風俗通義·六國》則以召公"壽百九十餘乃卒",其實"壽百"是聯稱,指接近百歲之意,故民間有"壽若召公"之稱。若文王壽有九十七,則周之子弟緣何不大肆炫耀乎?

《莊子·盜跖》:"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左傳·昭公三年》杜預《集解》:"三老謂上壽、中壽、下壽,皆八十以上。"《文選》卷二十李善《注》引《養生經》:"上壽百二十,中壽百年,下壽八十。"是謂三壽。可見文王年壽不低,但也不會太高壽,壽在七十九歲是合理的推定。

今本《竹書》:帝辛四十一年春三月,西伯昌薨。此條僅僅記載了文王的去世年月,加之其他典籍概無可尋。故文王去世準確日子的考證比較困難,但也不是毫無辦法。

《逸周書•世俘解》載:"戊辰,王遂禦,循追祀文王。時日王立政。"戊辰日的牧野"告捷禮",其時值牧野之戰後的第四天。紂王剛剛被滅,勝利大局雖定但遺患未除,紂之邪惡臣勇亦多有逃遁,敵焰未削,民心未定。此種形勢下,武王在血跡未乾的牧野戰場上舉行"戰役告捷禮",這儀式看來是迫切且必須的,哲推定此日或就是文王的去世日。

從《世俘解》篇記載可知,戊辰日這一天,武王駕馭著載有文王木主的"主車",巡閱軍隊,祭祀文王,向文王神主及時秉告牧野之戰的勝利。

又民國二十四年《獲嘉縣志》載:"周文王冢,在縣東南六裡張卜營。世傳武王伐紂旋師,葬文王木主於此。……民國二十二年縣長鄒古愚立石冢下,題曰:周文王陵。"

綜合文獻所載,武王伐紂,車載有文王木主。伐紂取勝後,武王"祈於社",即在殷都舉行了社祭(祭祀土地神),而後率天下諸侯,退至牧野,"設奠於牧室","以告行主也"。這裡所言的"行主",即"遷主",也即隨軍出征的文王之"木主"。禮儀畢,武王將"文王木主"葬在今獲嘉縣大張卜村。

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寫道:"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之。太公曰:'此義人者。'扶而去之。"

可見,周武王在戊辰日祭葬文王木主應該確有其事,選擇該日也是有特殊意義的。結合天文歷日表,戊辰日這天是公元前1050年4月15日(夏曆三月初五日),且在當年清明節前一日。故哲推定此日就是文王去世日。

或有人還希望我考證出文王出生具體日子,哲則力所不逮也。唯民間多傳說文王是農曆九月十五日生,或可備一說。

綜上所論,哲推周文王生年在公元前1141年,夏曆辛酉年九月十五日。薨於公元前1062年,即帝辛41年春三月,時在夏曆己卯年三月初五日。所作愚見,僅供文王子孫參考。

毛家小子哲寫於浙江金華

二〇一九年四月十四日稿

毛天哲:周文王生卒年考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