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

春秋是一個雄主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爭霸的時代,齊桓、晉文、楚莊,你方唱罷我登場。而曾經是華夏大地絕對主角的周天子,此時卻只能孤零零地待在成周洛邑,眼睜睜看著四方諸侯在祖先馳騁過的土地上,吹奏著建功立業的號角。

周的時代,即將遠去!

"

春秋是一個雄主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爭霸的時代,齊桓、晉文、楚莊,你方唱罷我登場。而曾經是華夏大地絕對主角的周天子,此時卻只能孤零零地待在成周洛邑,眼睜睜看著四方諸侯在祖先馳騁過的土地上,吹奏著建功立業的號角。

周的時代,即將遠去!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春秋形勢圖,找到“周”不容易

一、《左傳》中所記述的平王東遷後“周王室”的落魄樣!

本人看《左傳》時,留意到兩處很有意思的小細節。

①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見於《左傳·隱公三年》)。

鄭國自立國起就與周王室關係親密。始封之君鄭桓公任周司徒一職,犬戎之亂時與周幽王一同在驪山殉難,其子鄭武公輔助周王室東遷有大功,武公之子鄭莊公繼承了王朝卿士的職位,如現在的總理一般掌管周王室的政事。但是時間一久,天子顯然對鄭國獨攬大權有所顧慮,於是“貳於虢”,偷偷把一部分權力分給了虢公,這就引起了鄭莊公的怨恨。

有意思的地方從這開始。鄭莊公的“怨”不只是心裡想想而已,而是讓周平王知曉了,其有可能就是當面對平王表達了不滿。若真如此,作為王朝卿士的鄭莊公可對天子有大不敬之意了。

然而更弔詭的是周平王的態度,居然馬上來了一百八十度轉彎,“無之!”意思是:寤生老弟(即莊公),哪有這回事,卿士位置自然還是你來做,沒人跟你搶的。並且周平王還跟莊公互相交換了人質,以示誠意。這還有天子的威嚴嗎?你要把這倆人位置調換一下,說鄭莊公是天子我反而覺得更合適些。

② “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善鄭以勸來者,猶懼不蔇,況不禮焉?鄭不來矣!”(見於《左傳·隱公六年》)。

自周鄭交質後,兩方關係就沒有以前那麼親密了。周桓王即位後,周鄭之間矛盾也不斷升級。桓王欲撤莊公卿士之職,莊公就派兵把王田的禾給強割去了。直到桓王即位第三年,鄭莊公才第一次來成周朝見這位新任天子,似有言歸於好之意。但是周桓王卻不買他的賬,對其不加禮遇。周公黑肩於是用上面那段話來規勸桓王,希望他善待鄭莊公,以鼓勵其他諸侯來朝見天子(“以勸來者”)。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按理說諸侯巴結還來不及呢,難道天子還得求著諸侯來朝見嗎?

從周禮上說,五服(侯、甸、男、採、衛)諸侯屬於賓服者,每個季節都要到天子處貢獻祭品,免不了需要朝見天子,否則天子可行征伐之事。而且西周歷代天子除了開疆拓土、打擊戎狄外,不少時間也在忙著征伐諸侯、維護周禮秩序。

但是分析周公對桓王所言,鄭莊公如此無禮,他還希望天子能善待之,而且擔心其他諸侯不來(“猶懼不蔇”)。言外之意似乎除鄭以外,其他諸侯很久都不來成周朝見了。

"

春秋是一個雄主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爭霸的時代,齊桓、晉文、楚莊,你方唱罷我登場。而曾經是華夏大地絕對主角的周天子,此時卻只能孤零零地待在成周洛邑,眼睜睜看著四方諸侯在祖先馳騁過的土地上,吹奏著建功立業的號角。

周的時代,即將遠去!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春秋形勢圖,找到“周”不容易

一、《左傳》中所記述的平王東遷後“周王室”的落魄樣!

本人看《左傳》時,留意到兩處很有意思的小細節。

①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見於《左傳·隱公三年》)。

鄭國自立國起就與周王室關係親密。始封之君鄭桓公任周司徒一職,犬戎之亂時與周幽王一同在驪山殉難,其子鄭武公輔助周王室東遷有大功,武公之子鄭莊公繼承了王朝卿士的職位,如現在的總理一般掌管周王室的政事。但是時間一久,天子顯然對鄭國獨攬大權有所顧慮,於是“貳於虢”,偷偷把一部分權力分給了虢公,這就引起了鄭莊公的怨恨。

有意思的地方從這開始。鄭莊公的“怨”不只是心裡想想而已,而是讓周平王知曉了,其有可能就是當面對平王表達了不滿。若真如此,作為王朝卿士的鄭莊公可對天子有大不敬之意了。

然而更弔詭的是周平王的態度,居然馬上來了一百八十度轉彎,“無之!”意思是:寤生老弟(即莊公),哪有這回事,卿士位置自然還是你來做,沒人跟你搶的。並且周平王還跟莊公互相交換了人質,以示誠意。這還有天子的威嚴嗎?你要把這倆人位置調換一下,說鄭莊公是天子我反而覺得更合適些。

② “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善鄭以勸來者,猶懼不蔇,況不禮焉?鄭不來矣!”(見於《左傳·隱公六年》)。

自周鄭交質後,兩方關係就沒有以前那麼親密了。周桓王即位後,周鄭之間矛盾也不斷升級。桓王欲撤莊公卿士之職,莊公就派兵把王田的禾給強割去了。直到桓王即位第三年,鄭莊公才第一次來成周朝見這位新任天子,似有言歸於好之意。但是周桓王卻不買他的賬,對其不加禮遇。周公黑肩於是用上面那段話來規勸桓王,希望他善待鄭莊公,以鼓勵其他諸侯來朝見天子(“以勸來者”)。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按理說諸侯巴結還來不及呢,難道天子還得求著諸侯來朝見嗎?

從周禮上說,五服(侯、甸、男、採、衛)諸侯屬於賓服者,每個季節都要到天子處貢獻祭品,免不了需要朝見天子,否則天子可行征伐之事。而且西周歷代天子除了開疆拓土、打擊戎狄外,不少時間也在忙著征伐諸侯、維護周禮秩序。

但是分析周公對桓王所言,鄭莊公如此無禮,他還希望天子能善待之,而且擔心其他諸侯不來(“猶懼不蔇”)。言外之意似乎除鄭以外,其他諸侯很久都不來成周朝見了。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諸侯朝見天子

周公黑肩說上面那段話時,周桓王即位剛不滿三年,因此可合理推斷:應當至少從周平王在位之時,諸侯就已經開始不再朝見天子了,而且天子要討好當時身為卿士的鄭莊公。

二、周幽王表示: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的鍋我不背!

那麼有沒有可能是周幽王時期周王室已經喪失權柄,無人朝見了呢?

很多朋友可能會將周王室喪失權柄的罪責歸咎於周幽王,原因應該來源於對“烽火戲諸侯”故事的深刻印象。該故事出自《史記》,講述的是周幽王為了博褒姒一笑,多次點燃烽火戲弄諸侯,最後漸漸失去了諸侯的信任,在犬戎真的入侵時再無諸侯相救。

周幽王確實是個敗家子,千里江山只用了十年就敗光了。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既然最後無人相救周幽王,那表明幽王末期諸侯們就已經不再將周王室放在眼中似乎是個合情合理的解釋。看來將周王室喪失權柄的罪責歸咎於周幽王並沒有冤枉他?其實不然!

"

春秋是一個雄主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爭霸的時代,齊桓、晉文、楚莊,你方唱罷我登場。而曾經是華夏大地絕對主角的周天子,此時卻只能孤零零地待在成周洛邑,眼睜睜看著四方諸侯在祖先馳騁過的土地上,吹奏著建功立業的號角。

周的時代,即將遠去!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春秋形勢圖,找到“周”不容易

一、《左傳》中所記述的平王東遷後“周王室”的落魄樣!

本人看《左傳》時,留意到兩處很有意思的小細節。

①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見於《左傳·隱公三年》)。

鄭國自立國起就與周王室關係親密。始封之君鄭桓公任周司徒一職,犬戎之亂時與周幽王一同在驪山殉難,其子鄭武公輔助周王室東遷有大功,武公之子鄭莊公繼承了王朝卿士的職位,如現在的總理一般掌管周王室的政事。但是時間一久,天子顯然對鄭國獨攬大權有所顧慮,於是“貳於虢”,偷偷把一部分權力分給了虢公,這就引起了鄭莊公的怨恨。

有意思的地方從這開始。鄭莊公的“怨”不只是心裡想想而已,而是讓周平王知曉了,其有可能就是當面對平王表達了不滿。若真如此,作為王朝卿士的鄭莊公可對天子有大不敬之意了。

然而更弔詭的是周平王的態度,居然馬上來了一百八十度轉彎,“無之!”意思是:寤生老弟(即莊公),哪有這回事,卿士位置自然還是你來做,沒人跟你搶的。並且周平王還跟莊公互相交換了人質,以示誠意。這還有天子的威嚴嗎?你要把這倆人位置調換一下,說鄭莊公是天子我反而覺得更合適些。

② “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善鄭以勸來者,猶懼不蔇,況不禮焉?鄭不來矣!”(見於《左傳·隱公六年》)。

自周鄭交質後,兩方關係就沒有以前那麼親密了。周桓王即位後,周鄭之間矛盾也不斷升級。桓王欲撤莊公卿士之職,莊公就派兵把王田的禾給強割去了。直到桓王即位第三年,鄭莊公才第一次來成周朝見這位新任天子,似有言歸於好之意。但是周桓王卻不買他的賬,對其不加禮遇。周公黑肩於是用上面那段話來規勸桓王,希望他善待鄭莊公,以鼓勵其他諸侯來朝見天子(“以勸來者”)。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按理說諸侯巴結還來不及呢,難道天子還得求著諸侯來朝見嗎?

從周禮上說,五服(侯、甸、男、採、衛)諸侯屬於賓服者,每個季節都要到天子處貢獻祭品,免不了需要朝見天子,否則天子可行征伐之事。而且西周歷代天子除了開疆拓土、打擊戎狄外,不少時間也在忙著征伐諸侯、維護周禮秩序。

但是分析周公對桓王所言,鄭莊公如此無禮,他還希望天子能善待之,而且擔心其他諸侯不來(“猶懼不蔇”)。言外之意似乎除鄭以外,其他諸侯很久都不來成周朝見了。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諸侯朝見天子

周公黑肩說上面那段話時,周桓王即位剛不滿三年,因此可合理推斷:應當至少從周平王在位之時,諸侯就已經開始不再朝見天子了,而且天子要討好當時身為卿士的鄭莊公。

二、周幽王表示: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的鍋我不背!

那麼有沒有可能是周幽王時期周王室已經喪失權柄,無人朝見了呢?

很多朋友可能會將周王室喪失權柄的罪責歸咎於周幽王,原因應該來源於對“烽火戲諸侯”故事的深刻印象。該故事出自《史記》,講述的是周幽王為了博褒姒一笑,多次點燃烽火戲弄諸侯,最後漸漸失去了諸侯的信任,在犬戎真的入侵時再無諸侯相救。

周幽王確實是個敗家子,千里江山只用了十年就敗光了。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既然最後無人相救周幽王,那表明幽王末期諸侯們就已經不再將周王室放在眼中似乎是個合情合理的解釋。看來將周王室喪失權柄的罪責歸咎於周幽王並沒有冤枉他?其實不然!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烽火戲諸侯

首先,“烽火戲諸侯”的故事雖然出自《史記》,但其真偽在史學界卻一直很有爭議。錢穆先生就很不贊同這一說法,其在《國史大綱》中認為“此委巷小人之談。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同樣,《清華簡》中也無“烽火戲諸侯”這一事蹟,其記述的也是周幽王主動進攻申國,並亡於驪山。目前,史學界中的主流觀點是“烽火戲諸侯”並不存在。

其次,即使單從“烽火戲諸侯”這一故事來看,其反而顯示了周幽王時期王室對諸侯仍有很強的號召力,不然諸侯也不會屢遭戲弄。雖然故事最後無人相救周幽王,那也只是因為諸侯以為此又為幽王的戲弄之舉,而並非對周王室的漠視。

周幽王雖然是個廢物,但此時周王室的實力並不弱,擁有豐鎬二京至成周洛邑的豐饒之地,諸侯仍誠心奉其為天下共主,因此諸侯不將周王室放在眼中顯然應當在周幽王之後。

不少人可能有錯覺,以為周室的衰弱是漸變的,是慢慢因為諸侯的強大而變弱的。但其實更合理的觀點是:自周平王東遷以後,王室的實力就一蹶不振了,因而失去了制約諸侯的能力,導致東周“禮崩樂壞”,霸主迭出。

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放棄了岐豐之地這個周人的大本營,而龜縮於成周彈丸之地。實力自然不能與往昔同日而語!東周時期天子勢弱,幾無存在之感,“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一切應當均源自周平王。周幽王表示這個鍋不能背!

三、周平王為何要執意放棄鎬京東遷呢?

那麼周平王為何要執意東遷呢,他有沒有預料到這其中的後果?讓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

①犬戎之亂

平王東遷的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犬戎之亂!

周幽王在位時廢申後及太子宜臼(周平王),立褒姒之子伯服,申後及廢太子宜臼外逃申國,幽王怒而起兵圍申,令申侯交人,申侯不從,反而領犬戎破鎬京,西周因此覆滅。

《東周列國志》是這麼描寫犬戎之亂後的鎬京的:“大起戎兵,侵佔周疆,岐豐之地,半為戎有。……宮闕自焚燒之後,十不存五,頹牆敗棟,光景甚是淒涼。”所以“平王一來府庫空虛,無力建造宮室,二來怕犬戎早晚入寇,遂萌遷都洛邑之念。”

"

春秋是一個雄主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爭霸的時代,齊桓、晉文、楚莊,你方唱罷我登場。而曾經是華夏大地絕對主角的周天子,此時卻只能孤零零地待在成周洛邑,眼睜睜看著四方諸侯在祖先馳騁過的土地上,吹奏著建功立業的號角。

周的時代,即將遠去!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春秋形勢圖,找到“周”不容易

一、《左傳》中所記述的平王東遷後“周王室”的落魄樣!

本人看《左傳》時,留意到兩處很有意思的小細節。

①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見於《左傳·隱公三年》)。

鄭國自立國起就與周王室關係親密。始封之君鄭桓公任周司徒一職,犬戎之亂時與周幽王一同在驪山殉難,其子鄭武公輔助周王室東遷有大功,武公之子鄭莊公繼承了王朝卿士的職位,如現在的總理一般掌管周王室的政事。但是時間一久,天子顯然對鄭國獨攬大權有所顧慮,於是“貳於虢”,偷偷把一部分權力分給了虢公,這就引起了鄭莊公的怨恨。

有意思的地方從這開始。鄭莊公的“怨”不只是心裡想想而已,而是讓周平王知曉了,其有可能就是當面對平王表達了不滿。若真如此,作為王朝卿士的鄭莊公可對天子有大不敬之意了。

然而更弔詭的是周平王的態度,居然馬上來了一百八十度轉彎,“無之!”意思是:寤生老弟(即莊公),哪有這回事,卿士位置自然還是你來做,沒人跟你搶的。並且周平王還跟莊公互相交換了人質,以示誠意。這還有天子的威嚴嗎?你要把這倆人位置調換一下,說鄭莊公是天子我反而覺得更合適些。

② “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善鄭以勸來者,猶懼不蔇,況不禮焉?鄭不來矣!”(見於《左傳·隱公六年》)。

自周鄭交質後,兩方關係就沒有以前那麼親密了。周桓王即位後,周鄭之間矛盾也不斷升級。桓王欲撤莊公卿士之職,莊公就派兵把王田的禾給強割去了。直到桓王即位第三年,鄭莊公才第一次來成周朝見這位新任天子,似有言歸於好之意。但是周桓王卻不買他的賬,對其不加禮遇。周公黑肩於是用上面那段話來規勸桓王,希望他善待鄭莊公,以鼓勵其他諸侯來朝見天子(“以勸來者”)。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按理說諸侯巴結還來不及呢,難道天子還得求著諸侯來朝見嗎?

從周禮上說,五服(侯、甸、男、採、衛)諸侯屬於賓服者,每個季節都要到天子處貢獻祭品,免不了需要朝見天子,否則天子可行征伐之事。而且西周歷代天子除了開疆拓土、打擊戎狄外,不少時間也在忙著征伐諸侯、維護周禮秩序。

但是分析周公對桓王所言,鄭莊公如此無禮,他還希望天子能善待之,而且擔心其他諸侯不來(“猶懼不蔇”)。言外之意似乎除鄭以外,其他諸侯很久都不來成周朝見了。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諸侯朝見天子

周公黑肩說上面那段話時,周桓王即位剛不滿三年,因此可合理推斷:應當至少從周平王在位之時,諸侯就已經開始不再朝見天子了,而且天子要討好當時身為卿士的鄭莊公。

二、周幽王表示: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的鍋我不背!

那麼有沒有可能是周幽王時期周王室已經喪失權柄,無人朝見了呢?

很多朋友可能會將周王室喪失權柄的罪責歸咎於周幽王,原因應該來源於對“烽火戲諸侯”故事的深刻印象。該故事出自《史記》,講述的是周幽王為了博褒姒一笑,多次點燃烽火戲弄諸侯,最後漸漸失去了諸侯的信任,在犬戎真的入侵時再無諸侯相救。

周幽王確實是個敗家子,千里江山只用了十年就敗光了。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既然最後無人相救周幽王,那表明幽王末期諸侯們就已經不再將周王室放在眼中似乎是個合情合理的解釋。看來將周王室喪失權柄的罪責歸咎於周幽王並沒有冤枉他?其實不然!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烽火戲諸侯

首先,“烽火戲諸侯”的故事雖然出自《史記》,但其真偽在史學界卻一直很有爭議。錢穆先生就很不贊同這一說法,其在《國史大綱》中認為“此委巷小人之談。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同樣,《清華簡》中也無“烽火戲諸侯”這一事蹟,其記述的也是周幽王主動進攻申國,並亡於驪山。目前,史學界中的主流觀點是“烽火戲諸侯”並不存在。

其次,即使單從“烽火戲諸侯”這一故事來看,其反而顯示了周幽王時期王室對諸侯仍有很強的號召力,不然諸侯也不會屢遭戲弄。雖然故事最後無人相救周幽王,那也只是因為諸侯以為此又為幽王的戲弄之舉,而並非對周王室的漠視。

周幽王雖然是個廢物,但此時周王室的實力並不弱,擁有豐鎬二京至成周洛邑的豐饒之地,諸侯仍誠心奉其為天下共主,因此諸侯不將周王室放在眼中顯然應當在周幽王之後。

不少人可能有錯覺,以為周室的衰弱是漸變的,是慢慢因為諸侯的強大而變弱的。但其實更合理的觀點是:自周平王東遷以後,王室的實力就一蹶不振了,因而失去了制約諸侯的能力,導致東周“禮崩樂壞”,霸主迭出。

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放棄了岐豐之地這個周人的大本營,而龜縮於成周彈丸之地。實力自然不能與往昔同日而語!東周時期天子勢弱,幾無存在之感,“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一切應當均源自周平王。周幽王表示這個鍋不能背!

三、周平王為何要執意放棄鎬京東遷呢?

那麼周平王為何要執意東遷呢,他有沒有預料到這其中的後果?讓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

①犬戎之亂

平王東遷的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犬戎之亂!

周幽王在位時廢申後及太子宜臼(周平王),立褒姒之子伯服,申後及廢太子宜臼外逃申國,幽王怒而起兵圍申,令申侯交人,申侯不從,反而領犬戎破鎬京,西周因此覆滅。

《東周列國志》是這麼描寫犬戎之亂後的鎬京的:“大起戎兵,侵佔周疆,岐豐之地,半為戎有。……宮闕自焚燒之後,十不存五,頹牆敗棟,光景甚是淒涼。”所以“平王一來府庫空虛,無力建造宮室,二來怕犬戎早晚入寇,遂萌遷都洛邑之念。”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犬戎之亂

有人覺得,犬戎只是搶掠財物,等他們走了以後再繼續恢復家園就好了,為什麼一定要遷移呢?

其實周室雖然分封了諸多諸侯,但是在對抗周邊少數民族力量時,還是以周人為主力,歷代周天子都經常對周邊戎狄用兵。這次天子之師都被滅了,諸侯又有哪個是犬戎的對手?而且周人經營豐鎬之地已經幾百年,其中積累的財富數不勝數,在周人難以組織起有效的力量與犬戎對抗的情況下,他們又豈會輕易離去?

所以晉、鄭、衛、秦等諸侯雖然都組織軍隊勤王,對抗犬戎,但要將全部戎兵驅離並恢復失地,的確是短期內難以辦到的。周平王雖然被諸侯擁立為天子,但卻時時受到犬戎威脅,隨時可能再次亡國,故打算遷都洛邑確實也是不得已。

周原地區出土了很多西周晚期窖藏銅器,經推斷應當是西周末期貴族為臨時避難,將很多家族貴重銅器窖藏而成的,它們成百上千年一直完整保存在那裡,直到後世才慢慢被人發現,說明避難遷徙的周人一直未能迴歸取回這些銅器,這也從側面證明了犬戎並沒有搶掠後即離去。

"

春秋是一個雄主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爭霸的時代,齊桓、晉文、楚莊,你方唱罷我登場。而曾經是華夏大地絕對主角的周天子,此時卻只能孤零零地待在成周洛邑,眼睜睜看著四方諸侯在祖先馳騁過的土地上,吹奏著建功立業的號角。

周的時代,即將遠去!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春秋形勢圖,找到“周”不容易

一、《左傳》中所記述的平王東遷後“周王室”的落魄樣!

本人看《左傳》時,留意到兩處很有意思的小細節。

①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見於《左傳·隱公三年》)。

鄭國自立國起就與周王室關係親密。始封之君鄭桓公任周司徒一職,犬戎之亂時與周幽王一同在驪山殉難,其子鄭武公輔助周王室東遷有大功,武公之子鄭莊公繼承了王朝卿士的職位,如現在的總理一般掌管周王室的政事。但是時間一久,天子顯然對鄭國獨攬大權有所顧慮,於是“貳於虢”,偷偷把一部分權力分給了虢公,這就引起了鄭莊公的怨恨。

有意思的地方從這開始。鄭莊公的“怨”不只是心裡想想而已,而是讓周平王知曉了,其有可能就是當面對平王表達了不滿。若真如此,作為王朝卿士的鄭莊公可對天子有大不敬之意了。

然而更弔詭的是周平王的態度,居然馬上來了一百八十度轉彎,“無之!”意思是:寤生老弟(即莊公),哪有這回事,卿士位置自然還是你來做,沒人跟你搶的。並且周平王還跟莊公互相交換了人質,以示誠意。這還有天子的威嚴嗎?你要把這倆人位置調換一下,說鄭莊公是天子我反而覺得更合適些。

② “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善鄭以勸來者,猶懼不蔇,況不禮焉?鄭不來矣!”(見於《左傳·隱公六年》)。

自周鄭交質後,兩方關係就沒有以前那麼親密了。周桓王即位後,周鄭之間矛盾也不斷升級。桓王欲撤莊公卿士之職,莊公就派兵把王田的禾給強割去了。直到桓王即位第三年,鄭莊公才第一次來成周朝見這位新任天子,似有言歸於好之意。但是周桓王卻不買他的賬,對其不加禮遇。周公黑肩於是用上面那段話來規勸桓王,希望他善待鄭莊公,以鼓勵其他諸侯來朝見天子(“以勸來者”)。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按理說諸侯巴結還來不及呢,難道天子還得求著諸侯來朝見嗎?

從周禮上說,五服(侯、甸、男、採、衛)諸侯屬於賓服者,每個季節都要到天子處貢獻祭品,免不了需要朝見天子,否則天子可行征伐之事。而且西周歷代天子除了開疆拓土、打擊戎狄外,不少時間也在忙著征伐諸侯、維護周禮秩序。

但是分析周公對桓王所言,鄭莊公如此無禮,他還希望天子能善待之,而且擔心其他諸侯不來(“猶懼不蔇”)。言外之意似乎除鄭以外,其他諸侯很久都不來成周朝見了。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諸侯朝見天子

周公黑肩說上面那段話時,周桓王即位剛不滿三年,因此可合理推斷:應當至少從周平王在位之時,諸侯就已經開始不再朝見天子了,而且天子要討好當時身為卿士的鄭莊公。

二、周幽王表示: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的鍋我不背!

那麼有沒有可能是周幽王時期周王室已經喪失權柄,無人朝見了呢?

很多朋友可能會將周王室喪失權柄的罪責歸咎於周幽王,原因應該來源於對“烽火戲諸侯”故事的深刻印象。該故事出自《史記》,講述的是周幽王為了博褒姒一笑,多次點燃烽火戲弄諸侯,最後漸漸失去了諸侯的信任,在犬戎真的入侵時再無諸侯相救。

周幽王確實是個敗家子,千里江山只用了十年就敗光了。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既然最後無人相救周幽王,那表明幽王末期諸侯們就已經不再將周王室放在眼中似乎是個合情合理的解釋。看來將周王室喪失權柄的罪責歸咎於周幽王並沒有冤枉他?其實不然!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烽火戲諸侯

首先,“烽火戲諸侯”的故事雖然出自《史記》,但其真偽在史學界卻一直很有爭議。錢穆先生就很不贊同這一說法,其在《國史大綱》中認為“此委巷小人之談。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同樣,《清華簡》中也無“烽火戲諸侯”這一事蹟,其記述的也是周幽王主動進攻申國,並亡於驪山。目前,史學界中的主流觀點是“烽火戲諸侯”並不存在。

其次,即使單從“烽火戲諸侯”這一故事來看,其反而顯示了周幽王時期王室對諸侯仍有很強的號召力,不然諸侯也不會屢遭戲弄。雖然故事最後無人相救周幽王,那也只是因為諸侯以為此又為幽王的戲弄之舉,而並非對周王室的漠視。

周幽王雖然是個廢物,但此時周王室的實力並不弱,擁有豐鎬二京至成周洛邑的豐饒之地,諸侯仍誠心奉其為天下共主,因此諸侯不將周王室放在眼中顯然應當在周幽王之後。

不少人可能有錯覺,以為周室的衰弱是漸變的,是慢慢因為諸侯的強大而變弱的。但其實更合理的觀點是:自周平王東遷以後,王室的實力就一蹶不振了,因而失去了制約諸侯的能力,導致東周“禮崩樂壞”,霸主迭出。

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放棄了岐豐之地這個周人的大本營,而龜縮於成周彈丸之地。實力自然不能與往昔同日而語!東周時期天子勢弱,幾無存在之感,“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一切應當均源自周平王。周幽王表示這個鍋不能背!

三、周平王為何要執意放棄鎬京東遷呢?

那麼周平王為何要執意東遷呢,他有沒有預料到這其中的後果?讓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

①犬戎之亂

平王東遷的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犬戎之亂!

周幽王在位時廢申後及太子宜臼(周平王),立褒姒之子伯服,申後及廢太子宜臼外逃申國,幽王怒而起兵圍申,令申侯交人,申侯不從,反而領犬戎破鎬京,西周因此覆滅。

《東周列國志》是這麼描寫犬戎之亂後的鎬京的:“大起戎兵,侵佔周疆,岐豐之地,半為戎有。……宮闕自焚燒之後,十不存五,頹牆敗棟,光景甚是淒涼。”所以“平王一來府庫空虛,無力建造宮室,二來怕犬戎早晚入寇,遂萌遷都洛邑之念。”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犬戎之亂

有人覺得,犬戎只是搶掠財物,等他們走了以後再繼續恢復家園就好了,為什麼一定要遷移呢?

其實周室雖然分封了諸多諸侯,但是在對抗周邊少數民族力量時,還是以周人為主力,歷代周天子都經常對周邊戎狄用兵。這次天子之師都被滅了,諸侯又有哪個是犬戎的對手?而且周人經營豐鎬之地已經幾百年,其中積累的財富數不勝數,在周人難以組織起有效的力量與犬戎對抗的情況下,他們又豈會輕易離去?

所以晉、鄭、衛、秦等諸侯雖然都組織軍隊勤王,對抗犬戎,但要將全部戎兵驅離並恢復失地,的確是短期內難以辦到的。周平王雖然被諸侯擁立為天子,但卻時時受到犬戎威脅,隨時可能再次亡國,故打算遷都洛邑確實也是不得已。

周原地區出土了很多西周晚期窖藏銅器,經推斷應當是西周末期貴族為臨時避難,將很多家族貴重銅器窖藏而成的,它們成百上千年一直完整保存在那裡,直到後世才慢慢被人發現,說明避難遷徙的周人一直未能迴歸取回這些銅器,這也從側面證明了犬戎並沒有搶掠後即離去。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陝西出土的西周窖藏銅器

天災不斷,周人早已開始遷移

除了犬戎之亂外,還有一個促使平王東遷的原因—那就是天災!

犬戎之亂前,岐山之地已經天災不斷,很多周人已經開始避難東遷了。周幽王時候,涇、渭、洛三川發生地震並枯竭。

《史記·周本紀》記載:“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甫曰:‘周將亡矣。……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

天災伴隨著饑荒。《詩經·大雅·召旻》描繪:“旻天疾威,天篤降喪。瘨我饑饉,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人民無法生存,四處流亡,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在想方設法逃避這場災禍。其中鄭國始封之君鄭桓公曾專門就遷移之事請教太史伯陽:“予安逃死乎?”太史言“獨雒之東土,河濟之南可居”。於是鄭桓公依言寄孥於虢鄶之間,《史記·鄭世家》則記載鄭桓公“東徙其民雒東”,意思差不多。

天災加上犬戎搶掠周人的財富,周王朝在經濟和物質上的損失簡直不可計數。這嚴重傷害了周人的元氣,也使得周王朝的恢復異常艱難。

③二王並立,周人不支持周平王!

平王東遷的再一個原因應該是其有弒君殺父、引狼入室的罪名,難以得到周人和眾多諸侯的支持。

前面說過,周平王一開始是太子,但後來被周幽王廢掉改立伯服為太子。犬戎之亂中周幽王和太子伯服都遇難,周天子和正牌繼承人都不在了,該由誰來繼任呢?

申侯聯合了部分諸侯立平王為新的天子。而另有一班諸侯按照兄終弟及的規矩,立了周幽王的弟弟王子餘臣為天子,後世稱為周攜王。

《竹書紀年》記載:“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於申,以本太子,故稱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餘臣於攜。週二王並立。”戰國楚簡《系年》記載也相差不多:“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餘臣於虢,是攜惠王。”

"

春秋是一個雄主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爭霸的時代,齊桓、晉文、楚莊,你方唱罷我登場。而曾經是華夏大地絕對主角的周天子,此時卻只能孤零零地待在成周洛邑,眼睜睜看著四方諸侯在祖先馳騁過的土地上,吹奏著建功立業的號角。

周的時代,即將遠去!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春秋形勢圖,找到“周”不容易

一、《左傳》中所記述的平王東遷後“周王室”的落魄樣!

本人看《左傳》時,留意到兩處很有意思的小細節。

①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見於《左傳·隱公三年》)。

鄭國自立國起就與周王室關係親密。始封之君鄭桓公任周司徒一職,犬戎之亂時與周幽王一同在驪山殉難,其子鄭武公輔助周王室東遷有大功,武公之子鄭莊公繼承了王朝卿士的職位,如現在的總理一般掌管周王室的政事。但是時間一久,天子顯然對鄭國獨攬大權有所顧慮,於是“貳於虢”,偷偷把一部分權力分給了虢公,這就引起了鄭莊公的怨恨。

有意思的地方從這開始。鄭莊公的“怨”不只是心裡想想而已,而是讓周平王知曉了,其有可能就是當面對平王表達了不滿。若真如此,作為王朝卿士的鄭莊公可對天子有大不敬之意了。

然而更弔詭的是周平王的態度,居然馬上來了一百八十度轉彎,“無之!”意思是:寤生老弟(即莊公),哪有這回事,卿士位置自然還是你來做,沒人跟你搶的。並且周平王還跟莊公互相交換了人質,以示誠意。這還有天子的威嚴嗎?你要把這倆人位置調換一下,說鄭莊公是天子我反而覺得更合適些。

② “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善鄭以勸來者,猶懼不蔇,況不禮焉?鄭不來矣!”(見於《左傳·隱公六年》)。

自周鄭交質後,兩方關係就沒有以前那麼親密了。周桓王即位後,周鄭之間矛盾也不斷升級。桓王欲撤莊公卿士之職,莊公就派兵把王田的禾給強割去了。直到桓王即位第三年,鄭莊公才第一次來成周朝見這位新任天子,似有言歸於好之意。但是周桓王卻不買他的賬,對其不加禮遇。周公黑肩於是用上面那段話來規勸桓王,希望他善待鄭莊公,以鼓勵其他諸侯來朝見天子(“以勸來者”)。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按理說諸侯巴結還來不及呢,難道天子還得求著諸侯來朝見嗎?

從周禮上說,五服(侯、甸、男、採、衛)諸侯屬於賓服者,每個季節都要到天子處貢獻祭品,免不了需要朝見天子,否則天子可行征伐之事。而且西周歷代天子除了開疆拓土、打擊戎狄外,不少時間也在忙著征伐諸侯、維護周禮秩序。

但是分析周公對桓王所言,鄭莊公如此無禮,他還希望天子能善待之,而且擔心其他諸侯不來(“猶懼不蔇”)。言外之意似乎除鄭以外,其他諸侯很久都不來成周朝見了。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諸侯朝見天子

周公黑肩說上面那段話時,周桓王即位剛不滿三年,因此可合理推斷:應當至少從周平王在位之時,諸侯就已經開始不再朝見天子了,而且天子要討好當時身為卿士的鄭莊公。

二、周幽王表示: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的鍋我不背!

那麼有沒有可能是周幽王時期周王室已經喪失權柄,無人朝見了呢?

很多朋友可能會將周王室喪失權柄的罪責歸咎於周幽王,原因應該來源於對“烽火戲諸侯”故事的深刻印象。該故事出自《史記》,講述的是周幽王為了博褒姒一笑,多次點燃烽火戲弄諸侯,最後漸漸失去了諸侯的信任,在犬戎真的入侵時再無諸侯相救。

周幽王確實是個敗家子,千里江山只用了十年就敗光了。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既然最後無人相救周幽王,那表明幽王末期諸侯們就已經不再將周王室放在眼中似乎是個合情合理的解釋。看來將周王室喪失權柄的罪責歸咎於周幽王並沒有冤枉他?其實不然!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烽火戲諸侯

首先,“烽火戲諸侯”的故事雖然出自《史記》,但其真偽在史學界卻一直很有爭議。錢穆先生就很不贊同這一說法,其在《國史大綱》中認為“此委巷小人之談。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同樣,《清華簡》中也無“烽火戲諸侯”這一事蹟,其記述的也是周幽王主動進攻申國,並亡於驪山。目前,史學界中的主流觀點是“烽火戲諸侯”並不存在。

其次,即使單從“烽火戲諸侯”這一故事來看,其反而顯示了周幽王時期王室對諸侯仍有很強的號召力,不然諸侯也不會屢遭戲弄。雖然故事最後無人相救周幽王,那也只是因為諸侯以為此又為幽王的戲弄之舉,而並非對周王室的漠視。

周幽王雖然是個廢物,但此時周王室的實力並不弱,擁有豐鎬二京至成周洛邑的豐饒之地,諸侯仍誠心奉其為天下共主,因此諸侯不將周王室放在眼中顯然應當在周幽王之後。

不少人可能有錯覺,以為周室的衰弱是漸變的,是慢慢因為諸侯的強大而變弱的。但其實更合理的觀點是:自周平王東遷以後,王室的實力就一蹶不振了,因而失去了制約諸侯的能力,導致東周“禮崩樂壞”,霸主迭出。

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放棄了岐豐之地這個周人的大本營,而龜縮於成周彈丸之地。實力自然不能與往昔同日而語!東周時期天子勢弱,幾無存在之感,“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一切應當均源自周平王。周幽王表示這個鍋不能背!

三、周平王為何要執意放棄鎬京東遷呢?

那麼周平王為何要執意東遷呢,他有沒有預料到這其中的後果?讓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

①犬戎之亂

平王東遷的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犬戎之亂!

周幽王在位時廢申後及太子宜臼(周平王),立褒姒之子伯服,申後及廢太子宜臼外逃申國,幽王怒而起兵圍申,令申侯交人,申侯不從,反而領犬戎破鎬京,西周因此覆滅。

《東周列國志》是這麼描寫犬戎之亂後的鎬京的:“大起戎兵,侵佔周疆,岐豐之地,半為戎有。……宮闕自焚燒之後,十不存五,頹牆敗棟,光景甚是淒涼。”所以“平王一來府庫空虛,無力建造宮室,二來怕犬戎早晚入寇,遂萌遷都洛邑之念。”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犬戎之亂

有人覺得,犬戎只是搶掠財物,等他們走了以後再繼續恢復家園就好了,為什麼一定要遷移呢?

其實周室雖然分封了諸多諸侯,但是在對抗周邊少數民族力量時,還是以周人為主力,歷代周天子都經常對周邊戎狄用兵。這次天子之師都被滅了,諸侯又有哪個是犬戎的對手?而且周人經營豐鎬之地已經幾百年,其中積累的財富數不勝數,在周人難以組織起有效的力量與犬戎對抗的情況下,他們又豈會輕易離去?

所以晉、鄭、衛、秦等諸侯雖然都組織軍隊勤王,對抗犬戎,但要將全部戎兵驅離並恢復失地,的確是短期內難以辦到的。周平王雖然被諸侯擁立為天子,但卻時時受到犬戎威脅,隨時可能再次亡國,故打算遷都洛邑確實也是不得已。

周原地區出土了很多西周晚期窖藏銅器,經推斷應當是西周末期貴族為臨時避難,將很多家族貴重銅器窖藏而成的,它們成百上千年一直完整保存在那裡,直到後世才慢慢被人發現,說明避難遷徙的周人一直未能迴歸取回這些銅器,這也從側面證明了犬戎並沒有搶掠後即離去。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陝西出土的西周窖藏銅器

天災不斷,周人早已開始遷移

除了犬戎之亂外,還有一個促使平王東遷的原因—那就是天災!

犬戎之亂前,岐山之地已經天災不斷,很多周人已經開始避難東遷了。周幽王時候,涇、渭、洛三川發生地震並枯竭。

《史記·周本紀》記載:“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甫曰:‘周將亡矣。……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

天災伴隨著饑荒。《詩經·大雅·召旻》描繪:“旻天疾威,天篤降喪。瘨我饑饉,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人民無法生存,四處流亡,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在想方設法逃避這場災禍。其中鄭國始封之君鄭桓公曾專門就遷移之事請教太史伯陽:“予安逃死乎?”太史言“獨雒之東土,河濟之南可居”。於是鄭桓公依言寄孥於虢鄶之間,《史記·鄭世家》則記載鄭桓公“東徙其民雒東”,意思差不多。

天災加上犬戎搶掠周人的財富,周王朝在經濟和物質上的損失簡直不可計數。這嚴重傷害了周人的元氣,也使得周王朝的恢復異常艱難。

③二王並立,周人不支持周平王!

平王東遷的再一個原因應該是其有弒君殺父、引狼入室的罪名,難以得到周人和眾多諸侯的支持。

前面說過,周平王一開始是太子,但後來被周幽王廢掉改立伯服為太子。犬戎之亂中周幽王和太子伯服都遇難,周天子和正牌繼承人都不在了,該由誰來繼任呢?

申侯聯合了部分諸侯立平王為新的天子。而另有一班諸侯按照兄終弟及的規矩,立了周幽王的弟弟王子餘臣為天子,後世稱為周攜王。

《竹書紀年》記載:“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於申,以本太子,故稱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餘臣於攜。週二王並立。”戰國楚簡《系年》記載也相差不多:“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餘臣於虢,是攜惠王。”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攜王與平王並立

平王本來是廢太子,違背父命外逃,並與申侯對抗王師,又勾結犬戎引發了滅國之禍,嚴重點說,平王算是弒父弒君且叛國,不忠不孝,這樣的人如何做得了天子?

自然很多諸侯是不認同他的,尤其是在宗周附近平王實際上很不得人心,幽王的近臣更加不會答應奉其為王。這也是平王一心想要東遷洛邑的原因之一。

四、雖然平王不得人心,但是歷史最終還是選擇了周平王!何也?

為什麼更獲人心的攜王沒有最終獲勝,反而是周平王最後成為周天子?本人以為有以下原因,這也是周王室自此悲劇的根源之一。

①平王年少幼稚,容易控制。

周平王最終在位時間長達五十年,可以推斷出剛被立為天子時年紀肯定不大,相比於已經成熟的攜王,平王更容易控制。而且根據平王后世的表現來看,其應該資質平平,對於各個諸侯而言謀求自身利益更加方便。

鄭、晉、衛、秦等諸侯都支持平王,除了部分是因為親屬關聯的原因外,平王的年少幼稚,更加方便控制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②平王得位不正,許諾更大方。

周平王為了保住自己周天子的位置,為擁立的諸侯開出了超乎尋常的豐厚條件,其置周王室的根本利益於不顧,封鄭武公為上卿,控制成周八師軍隊,這也是後來鄭國能夠稱霸的基礎。更要命的是其將原本屬於周室的宗周土地非常大方的許給了秦國。秦以此得到發展的契機,最終在春秋之時開始發跡稱霸。

“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

而自認正統的攜王一方卻不願向諸侯妥協,所以失去諸侯支持。

"

春秋是一個雄主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爭霸的時代,齊桓、晉文、楚莊,你方唱罷我登場。而曾經是華夏大地絕對主角的周天子,此時卻只能孤零零地待在成周洛邑,眼睜睜看著四方諸侯在祖先馳騁過的土地上,吹奏著建功立業的號角。

周的時代,即將遠去!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春秋形勢圖,找到“周”不容易

一、《左傳》中所記述的平王東遷後“周王室”的落魄樣!

本人看《左傳》時,留意到兩處很有意思的小細節。

①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見於《左傳·隱公三年》)。

鄭國自立國起就與周王室關係親密。始封之君鄭桓公任周司徒一職,犬戎之亂時與周幽王一同在驪山殉難,其子鄭武公輔助周王室東遷有大功,武公之子鄭莊公繼承了王朝卿士的職位,如現在的總理一般掌管周王室的政事。但是時間一久,天子顯然對鄭國獨攬大權有所顧慮,於是“貳於虢”,偷偷把一部分權力分給了虢公,這就引起了鄭莊公的怨恨。

有意思的地方從這開始。鄭莊公的“怨”不只是心裡想想而已,而是讓周平王知曉了,其有可能就是當面對平王表達了不滿。若真如此,作為王朝卿士的鄭莊公可對天子有大不敬之意了。

然而更弔詭的是周平王的態度,居然馬上來了一百八十度轉彎,“無之!”意思是:寤生老弟(即莊公),哪有這回事,卿士位置自然還是你來做,沒人跟你搶的。並且周平王還跟莊公互相交換了人質,以示誠意。這還有天子的威嚴嗎?你要把這倆人位置調換一下,說鄭莊公是天子我反而覺得更合適些。

② “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善鄭以勸來者,猶懼不蔇,況不禮焉?鄭不來矣!”(見於《左傳·隱公六年》)。

自周鄭交質後,兩方關係就沒有以前那麼親密了。周桓王即位後,周鄭之間矛盾也不斷升級。桓王欲撤莊公卿士之職,莊公就派兵把王田的禾給強割去了。直到桓王即位第三年,鄭莊公才第一次來成周朝見這位新任天子,似有言歸於好之意。但是周桓王卻不買他的賬,對其不加禮遇。周公黑肩於是用上面那段話來規勸桓王,希望他善待鄭莊公,以鼓勵其他諸侯來朝見天子(“以勸來者”)。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按理說諸侯巴結還來不及呢,難道天子還得求著諸侯來朝見嗎?

從周禮上說,五服(侯、甸、男、採、衛)諸侯屬於賓服者,每個季節都要到天子處貢獻祭品,免不了需要朝見天子,否則天子可行征伐之事。而且西周歷代天子除了開疆拓土、打擊戎狄外,不少時間也在忙著征伐諸侯、維護周禮秩序。

但是分析周公對桓王所言,鄭莊公如此無禮,他還希望天子能善待之,而且擔心其他諸侯不來(“猶懼不蔇”)。言外之意似乎除鄭以外,其他諸侯很久都不來成周朝見了。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諸侯朝見天子

周公黑肩說上面那段話時,周桓王即位剛不滿三年,因此可合理推斷:應當至少從周平王在位之時,諸侯就已經開始不再朝見天子了,而且天子要討好當時身為卿士的鄭莊公。

二、周幽王表示: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的鍋我不背!

那麼有沒有可能是周幽王時期周王室已經喪失權柄,無人朝見了呢?

很多朋友可能會將周王室喪失權柄的罪責歸咎於周幽王,原因應該來源於對“烽火戲諸侯”故事的深刻印象。該故事出自《史記》,講述的是周幽王為了博褒姒一笑,多次點燃烽火戲弄諸侯,最後漸漸失去了諸侯的信任,在犬戎真的入侵時再無諸侯相救。

周幽王確實是個敗家子,千里江山只用了十年就敗光了。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既然最後無人相救周幽王,那表明幽王末期諸侯們就已經不再將周王室放在眼中似乎是個合情合理的解釋。看來將周王室喪失權柄的罪責歸咎於周幽王並沒有冤枉他?其實不然!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烽火戲諸侯

首先,“烽火戲諸侯”的故事雖然出自《史記》,但其真偽在史學界卻一直很有爭議。錢穆先生就很不贊同這一說法,其在《國史大綱》中認為“此委巷小人之談。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同樣,《清華簡》中也無“烽火戲諸侯”這一事蹟,其記述的也是周幽王主動進攻申國,並亡於驪山。目前,史學界中的主流觀點是“烽火戲諸侯”並不存在。

其次,即使單從“烽火戲諸侯”這一故事來看,其反而顯示了周幽王時期王室對諸侯仍有很強的號召力,不然諸侯也不會屢遭戲弄。雖然故事最後無人相救周幽王,那也只是因為諸侯以為此又為幽王的戲弄之舉,而並非對周王室的漠視。

周幽王雖然是個廢物,但此時周王室的實力並不弱,擁有豐鎬二京至成周洛邑的豐饒之地,諸侯仍誠心奉其為天下共主,因此諸侯不將周王室放在眼中顯然應當在周幽王之後。

不少人可能有錯覺,以為周室的衰弱是漸變的,是慢慢因為諸侯的強大而變弱的。但其實更合理的觀點是:自周平王東遷以後,王室的實力就一蹶不振了,因而失去了制約諸侯的能力,導致東周“禮崩樂壞”,霸主迭出。

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放棄了岐豐之地這個周人的大本營,而龜縮於成周彈丸之地。實力自然不能與往昔同日而語!東周時期天子勢弱,幾無存在之感,“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一切應當均源自周平王。周幽王表示這個鍋不能背!

三、周平王為何要執意放棄鎬京東遷呢?

那麼周平王為何要執意東遷呢,他有沒有預料到這其中的後果?讓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

①犬戎之亂

平王東遷的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犬戎之亂!

周幽王在位時廢申後及太子宜臼(周平王),立褒姒之子伯服,申後及廢太子宜臼外逃申國,幽王怒而起兵圍申,令申侯交人,申侯不從,反而領犬戎破鎬京,西周因此覆滅。

《東周列國志》是這麼描寫犬戎之亂後的鎬京的:“大起戎兵,侵佔周疆,岐豐之地,半為戎有。……宮闕自焚燒之後,十不存五,頹牆敗棟,光景甚是淒涼。”所以“平王一來府庫空虛,無力建造宮室,二來怕犬戎早晚入寇,遂萌遷都洛邑之念。”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犬戎之亂

有人覺得,犬戎只是搶掠財物,等他們走了以後再繼續恢復家園就好了,為什麼一定要遷移呢?

其實周室雖然分封了諸多諸侯,但是在對抗周邊少數民族力量時,還是以周人為主力,歷代周天子都經常對周邊戎狄用兵。這次天子之師都被滅了,諸侯又有哪個是犬戎的對手?而且周人經營豐鎬之地已經幾百年,其中積累的財富數不勝數,在周人難以組織起有效的力量與犬戎對抗的情況下,他們又豈會輕易離去?

所以晉、鄭、衛、秦等諸侯雖然都組織軍隊勤王,對抗犬戎,但要將全部戎兵驅離並恢復失地,的確是短期內難以辦到的。周平王雖然被諸侯擁立為天子,但卻時時受到犬戎威脅,隨時可能再次亡國,故打算遷都洛邑確實也是不得已。

周原地區出土了很多西周晚期窖藏銅器,經推斷應當是西周末期貴族為臨時避難,將很多家族貴重銅器窖藏而成的,它們成百上千年一直完整保存在那裡,直到後世才慢慢被人發現,說明避難遷徙的周人一直未能迴歸取回這些銅器,這也從側面證明了犬戎並沒有搶掠後即離去。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陝西出土的西周窖藏銅器

天災不斷,周人早已開始遷移

除了犬戎之亂外,還有一個促使平王東遷的原因—那就是天災!

犬戎之亂前,岐山之地已經天災不斷,很多周人已經開始避難東遷了。周幽王時候,涇、渭、洛三川發生地震並枯竭。

《史記·周本紀》記載:“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甫曰:‘周將亡矣。……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

天災伴隨著饑荒。《詩經·大雅·召旻》描繪:“旻天疾威,天篤降喪。瘨我饑饉,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人民無法生存,四處流亡,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在想方設法逃避這場災禍。其中鄭國始封之君鄭桓公曾專門就遷移之事請教太史伯陽:“予安逃死乎?”太史言“獨雒之東土,河濟之南可居”。於是鄭桓公依言寄孥於虢鄶之間,《史記·鄭世家》則記載鄭桓公“東徙其民雒東”,意思差不多。

天災加上犬戎搶掠周人的財富,周王朝在經濟和物質上的損失簡直不可計數。這嚴重傷害了周人的元氣,也使得周王朝的恢復異常艱難。

③二王並立,周人不支持周平王!

平王東遷的再一個原因應該是其有弒君殺父、引狼入室的罪名,難以得到周人和眾多諸侯的支持。

前面說過,周平王一開始是太子,但後來被周幽王廢掉改立伯服為太子。犬戎之亂中周幽王和太子伯服都遇難,周天子和正牌繼承人都不在了,該由誰來繼任呢?

申侯聯合了部分諸侯立平王為新的天子。而另有一班諸侯按照兄終弟及的規矩,立了周幽王的弟弟王子餘臣為天子,後世稱為周攜王。

《竹書紀年》記載:“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於申,以本太子,故稱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餘臣於攜。週二王並立。”戰國楚簡《系年》記載也相差不多:“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餘臣於虢,是攜惠王。”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攜王與平王並立

平王本來是廢太子,違背父命外逃,並與申侯對抗王師,又勾結犬戎引發了滅國之禍,嚴重點說,平王算是弒父弒君且叛國,不忠不孝,這樣的人如何做得了天子?

自然很多諸侯是不認同他的,尤其是在宗周附近平王實際上很不得人心,幽王的近臣更加不會答應奉其為王。這也是平王一心想要東遷洛邑的原因之一。

四、雖然平王不得人心,但是歷史最終還是選擇了周平王!何也?

為什麼更獲人心的攜王沒有最終獲勝,反而是周平王最後成為周天子?本人以為有以下原因,這也是周王室自此悲劇的根源之一。

①平王年少幼稚,容易控制。

周平王最終在位時間長達五十年,可以推斷出剛被立為天子時年紀肯定不大,相比於已經成熟的攜王,平王更容易控制。而且根據平王后世的表現來看,其應該資質平平,對於各個諸侯而言謀求自身利益更加方便。

鄭、晉、衛、秦等諸侯都支持平王,除了部分是因為親屬關聯的原因外,平王的年少幼稚,更加方便控制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②平王得位不正,許諾更大方。

周平王為了保住自己周天子的位置,為擁立的諸侯開出了超乎尋常的豐厚條件,其置周王室的根本利益於不顧,封鄭武公為上卿,控制成周八師軍隊,這也是後來鄭國能夠稱霸的基礎。更要命的是其將原本屬於周室的宗周土地非常大方的許給了秦國。秦以此得到發展的契機,最終在春秋之時開始發跡稱霸。

“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

而自認正統的攜王一方卻不願向諸侯妥協,所以失去諸侯支持。

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是否皆因周平王?殺君弒父之徒為何終得王位?

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

結語

犬戎之亂和天災使得周王朝在經濟和物質上的損失簡直不可計數,嚴重傷害了周人的元氣;平王東遷及其大方許諾進一步使周王室損失了岐豐之地,地盤僅侷限於洛邑周邊;而二王並立則嚴重損害了周王室的威信,並且長久的分裂對立狀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周王朝元氣的恢復。

攜王既死,平王成為唯一的天子,周王室經過二十多年的分裂,終於又歸於一體了。但因為很多諸侯並不是從內心支持他(比如魯國自始至終就拒絕承認周平王),故而多年不來朝見周天子,而平王也只能依賴鄭國及一些中小諸侯艱難度日。

周王朝自武王伐紂以來,歷經二百七十多年,至周平王捨棄岐豐之地,東遷洛邑後,再也沒能恢復往昔的強盛。

不過將一個王朝興衰的責任單落在一個人身上也是不合理的,其實周王朝從昭王、穆王時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厲王時又發生了國人暴動。宣王勵精圖治,讓王朝中興了一把,但其實後期已經頗有力不從心之象。周幽王算是個敗家子,周宣王把千里江山給了他,他只用了十年就敗光了,還給後人留了個爛攤子。

也許確實是周的氣數將盡吧。不然的話,又哪來的五百年春秋戰國大爭之世,哪會有絢爛多彩的諸子百家?又怎會有席捲六合、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帝呢?

[作者“過期大還丹”為您深度剖析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和事件,敬請斧正!感謝您的關注、點贊和交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