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周寧移風易俗,不比排場比慈善

在村規民約上亮出人情費“限高線”,

紅白喜事越辦越儉,

公益捐贈越來越多,

一股文明新風正在山城形成......

贊!周寧移風易俗,不比排場比慈善

周寧縣幹部走村入戶宣傳移風易俗

“我走後喪事要簡辦,不開追悼會,不搞繁瑣家祭,不能違反八項規定;交最後一次黨費2000元;從喪葬費中取出1萬元捐給貴州省黃平縣的慈善機構。”這是周寧縣獅城鎮82歲的老黨員張國珍離世時留下的一份特殊的告親友書。

張國珍老人的遺願,是周寧人從爭相攀比鬥富轉變為熱衷慈善公益的真實寫照。近年來,周寧縣持續聚焦婚喪喜事中講排場、比闊氣的陋習,按照典型帶動、疊加宣傳、強化督查等方式大力倡導節儉之風、樸實之風、文明之舉,切實推進了移風易俗涵養公益文明新風尚的實現。

贊!周寧移風易俗,不比排場比慈善

周寧評書活動現場 謝華勝 攝

吹奢侈歪風 讓人心累不已

贊!周寧移風易俗,不比排場比慈善

地處福建東北部的周寧縣,是全省23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但與許多地方一樣,這裡傳統風俗根深蒂固,酒席大操大辦,還形成了攀比之風,婚喪喜慶逐漸由民間習俗演變為攀比、鬥富的平臺。

“結婚要10多輛婚車,三四十桌酒席,食材高檔奢侈;喪事有戲班、戲臺,綿延數百米的送葬隊伍‘招搖過市’。”周寧縣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說,如此風氣,讓群眾苦不堪言。

“酒席、菸酒、鞭炮……一場儀式辦下來一般要三天,花銷都要三四萬元,多的甚至十幾萬元。”說起曾經紅白事鋪張辦理的狀況,周寧縣三門橋村黨支部書記陳家長記憶猶新,“有的人家經濟並不寬裕,但為了‘撐面子’,只能打腫臉充胖子,借錢辦事。”

“每年掙的錢全都隨禮了。”周寧縣泗橋鄉楊厝邊村村民劉夏珍回憶往年的“人情賬”,感慨不已。結婚、生子、週歲、搬新家、喪事……各種人情禮節應接不暇,每年光這一項支出就要將近2萬元。

贊!周寧移風易俗,不比排場比慈善

雖然“心累不已”,但為了所謂的面子,大家只能心裡苦、臉上笑,十分無奈。農村人情往來頻繁,你5桌我10桌,奢侈歪風越吹越大,村民們負擔越來越重。由此造成這樣一種局面:政府鼓勵移風易俗,村民們也盼望移風易俗,但礙於人情,很少人敢帶頭。如何破解這種局面呢?

泗橋鄉泗橋村村民在看寫在牆上的村規民約

贊!周寧移風易俗,不比排場比慈善

定村規民約

為紅白事“瘦身”

“大家都不喜歡攀比,只是先前沒有人打破這個慣例。現在村裡帶頭,我們都很支持。”三門橋村村民陳華針說,“人情債”少了,大家都覺得輕鬆了不少。

為了遏制婚喪嫁娶不良風氣,2012年,三門橋村實行紅白理事會制度,制定相應的村規民約,為紅白喜事“減肥”——不超過15桌,每人包100元紅包,回禮30元……事無鉅細都作了詳盡的規定。“目的只有一個,壓下大操大辦的歪風,幫村民捂緊錢袋子。”陳家長說。

“紅白喜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嚴重,很大原因在於攀比之風盛行。要想改變這種陋習,還得從群眾的思想觀念抓起。”周寧縣監委委員陳海森介紹。

為此,周寧縣發揮村委會、宗親互助會、祠堂董事會等作用,結合村情民俗,成立紅白理事會,認真聽取村民群眾意見,制定移風易俗細化要求,明確了紅白事的辦理流程、標準要求等事項,在移風易俗村規民約上亮出“限高線”,喚起新風尚。隨著移風易俗的深入開展,像三門橋村這樣把移風易俗寫進村規民約的,已經成為周寧縣各村的普遍現象。

“去年10月份後,我們村就再也看不到大操大辦的葬禮,大家自覺簡辦喪事,一場喪事可以節省一兩萬呢。”泗橋村村主任陳田生說。

在浦源鎮浦源村,村兩委向全體村民發放了移風易俗文明節儉倡議書,將移風易俗與《鯉魚溪護魚規約》結合起來,修訂《村規民約》,打造鯉魚溪移風易俗教化基地。

“依託村民自治,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轉觀點、樹新風,切實打通移風易俗最後一公里。”陳海森介紹,到今年底,全縣147個村將實現《移風易俗村規民約》全覆蓋。

贊!周寧移風易俗,不比排場比慈善

村民在萌源村農民文化廣場休憩

興公益之風

捐助“真有面子”

“我能順利圓了大學夢,離不開強蘭教育基金給我的幫助。”周寧縣鹹村鎮貧困學子孫燕平感激地說。3年前,就讀於福州大學的孫燕平因家境困難,為生活費發愁。為幫助孫燕平順利完成學業,強蘭教育基金給予一學期3000元的生活補助,讓她渡過了難關。

強蘭教育基金由周寧縣退休幹部孫成立發起,首筆捐贈基金50萬元是兒子給他過80歲大壽的錢。老人一向崇尚節儉,覺得應該把錢用在實處,便將50萬元全部捐出,獎勵優秀教師和學生,幫助困難學子。3年多來,該基金已獎勵師生54人,發放各類獎教助學金14.2萬元。

談起初衷,孫成立老人感觸地說,古時,辦紅白喜事是一種人情承諾,如辦婚宴,就是公開承諾彼此將成為對方的配偶,將對自己、親友、社會負責並維繫這份承諾。只是現在生活富足了,人們有了攀比之風,才讓這種習俗變了味。“政府提倡移風易俗,讓大家從人情債中脫身,這實在是太好了。我想,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把辦紅白喜事的錢用於公益,使之成為對社會的一種承諾,不是更有意義嗎?”

贊!周寧移風易俗,不比排場比慈善

周寧縣移風易俗晚會

如今,像孫成立這樣的佳話,在周寧不是個例。據瞭解,周寧縣民間群眾自發捐資成立教育基金會已有8家,累計獎助金額570多萬元。

紅白喜事越辦越儉,公益捐贈越來越多。逢年過節,周寧縣禮門鄉大碑村63名老人都會收到節日紅包,老人們開心不已。“敬老愛老,是宗親互助會倡導的,每逢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都會為村裡老人送上慰問金。”大碑村村主任何麗麗介紹,“互助會成立後,給村裡帶來很大變化。”

成立互助會、抱團做公益,是大碑村在移風易俗中收穫的最豐碩的果實。2016年2月,大碑村10餘名在外經商青年為回饋家鄉,每人捐資2000元共同成立青年互助會,用於慰問70歲以上老人、助學獎勵、貧困戶幫扶等公益活動。為了持續擴大公益事業,2017年,該村在青年互助會的基礎上籌建公益性基金會——宗親互助會,引導在外鄉賢參與公益事業、支援家鄉建設。

“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愛和關懷在村裡傳承下去。”大碑村宗親互助會副會長許妙強這樣說道。目前,該村宗親互助會慰問老人、幫扶困難群眾、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累計金額已達42.6萬元。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公益行列,‘不比排場比慈善’的氛圍在周寧漸漸形成。”陳海森說。

贊!周寧移風易俗,不比排場比慈善

泗橋鄉赤巖村鄉賢籌資100多萬參與赤巖小學建設

贊!周寧移風易俗,不比排場比慈善

泗橋鄉溪口村鄉賢捐資100多萬參與新村建設

2012年至今,周寧群眾自發捐款捐資9000多萬元用於修橋補路、興建公園等公益事業。從沉重的陋習中解放後,一股慈善新風已在山城形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