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嬰:我是魯迅的兒子,但我不想寫文章,搞搞技術就挺好

周海嬰 魯迅 許廣平 北京大學 萬象歷史 2017-04-11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一一)

6年前,2011年4月7日,魯迅的唯一後人,默默無聞不做文學家的周海嬰逝世

周海嬰:我是魯迅的兒子,但我不想寫文章,搞搞技術就挺好

周海嬰(1929年—2011年4月7日),魯迅和許廣平僅有的兒子。

海嬰這個名字,取自上海出生的嬰兒這一意思。魯迅曾寫過《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他希望海嬰能自由地成長,成為一個“敢說、敢笑、敢罵、敢打”的人。

魯迅曾在遺囑中表示,“希望後代萬不可做空頭文學家”。周海嬰謹從父命,進入北京大學物理系,走上嚴謹的科研道路,做了一個默默無聞的技術專家。

周海嬰:我是魯迅的兒子,但我不想寫文章,搞搞技術就挺好

(周海嬰與父母)

默默無聞的技術專家

1929年9月27日,周海嬰出生於上海,故名。他是周樹人(魯迅)和許廣平僅有的兒子。在他將出世時,一度出現難產的跡象。當醫生為此徵求魯迅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魯迅不假思索地說:“留大人。”令人驚喜的是母子平安。

1952年(23歲),進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無線電專業,成為無線電專家。1955年5月(26歲),周海嬰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31歲),畢業參加工作,在廣電總局工作任廣播電影電視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後升至電視部副部長及中國無線電運動協會(CRSA)顧問。

他是多屆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然後在在各種魯迅幾年機構擔任名譽職位。如上海魯迅文化發展中心理事長,中國魯迅研究會名譽會長,北京魯迅紀念館、紹興魯迅紀念館、廈門魯迅紀念館名譽館長,北京魯迅中學、紹興魯迅中學名譽校長,中國魯迅研究室、上海魯迅紀念館顧問等。

2011年4月7日(82歲),逝世於北京。

周海嬰:我是魯迅的兒子,但我不想寫文章,搞搞技術就挺好

(華中輪抵達東北解放區,周海嬰1948年12月拍攝於安東)

魯迅的兒子

海嬰這個名字,取自上海出生的嬰兒這一意思。魯迅對海嬰的教育完全按照他於1919年寫的《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儘量創造機會讓海嬰自由地成長,希望成為一個“敢說、敢笑、敢罵、敢打”的人。

但是事與願違,作為魯迅的兒子,周海嬰一舉一動不免受到關注,周海嬰說“我小時候,一直到中學,都儘量不用周海嬰這個名字。因為覺得大家總是把我想成他們所希望的一個周海嬰形象。在眾人眼中,周海嬰應該文筆很好,或者認為周海嬰應該這樣、應該那樣,這個塑造對我來說是非常難受的。”

特殊的家庭背景,使他待人處事格外小心謹慎。他回憶在北大物理系讀書時,同學可以打橋牌、跳交誼舞,他出於好奇,偶爾去觀看,就有人在背後指指點點,說什麼“魯迅的兒子不好好讀書,只知道打牌跳舞”。

周海嬰:我是魯迅的兒子,但我不想寫文章,搞搞技術就挺好

(周海嬰愛好攝影)

不做空頭文學家

周海嬰說:“父母對我的啟蒙教育是順其自然,從不強迫,不硬逼。”魯迅曾在遺囑中表示,“希望後代萬不可做空頭文學家”。海嬰小時候,很喜歡一種叫積鐵(也叫小小設計師)的玩具,這是一盒用各種金屬零件組成的玩具,他用這些零件學會了組裝小火車、起重機,裝好了再拆,魯迅總在一旁予以鼓勵。

魯迅去世後,家境曾一度困難,但周海嬰熱愛技術的興趣不減,他用儲蓄多年的壓歲錢交納學費,報考南洋無線電夜校,後來考進北大物理系,從此走上嚴謹的科研道路,開始了默默無聞、淡泊名利的生涯。

周海嬰:我是魯迅的兒子,但我不想寫文章,搞搞技術就挺好

(周海嬰(中)在周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