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攝國輔政無私心,留下了千古佳話


周公旦攝國輔政無私心,留下了千古佳話

周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作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他曾先後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商紂王,並製作禮樂,大治天下。因為他的封邑在周(今陝西岐山東北),爵位是上公,所以稱作周公。周文王在世的時候,周公就很孝順,在父親面前做的全是為人子之道,他對待別人也很仁愛,做事規規矩矩,從來不居功自傲。輔佐周武王伐商紂王成功後,周公被封在魯,但周公並沒有去自己的封國享福,而是選擇留下來輔佐周武王。

周武王死了以後,周成王繼位。當時成王還是個十多歲的孩子,根本不懂得如何治國。而當時的形勢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幹又有威望、能及時處理問題的人來應付複雜的局面,這個責任便落到周公肩上。周公攝政理所當然,也順理成章。然而被封在東方監視武庚的管叔和蔡叔,對周公攝政很不滿意。按照兄弟間排行,管叔是老三,周公是老四,管叔是哥哥,周公是弟弟,所以繼位或者攝政,管叔都應該在周公的前面。所以管叔就不服氣。蔡叔雖然是老五,但他很堅定的支持管叔。

周公旦攝國輔政無私心,留下了千古佳話

這哥倆散佈謠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要謀害成王,篡奪王位。在周滅商後的第三年,管叔和蔡叔不甘於周公的權威,鼓動商朝的舊勢力發動了反對周朝中央政府的武裝叛亂。徐、奄、淮夷等幾十個原來同殷商關係密切的位於東方的大小方國群起響應。新興的周王室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周公面對這種危局臨危不亂,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先安撫了內部,保證了內部的團結。

他對太公望和召公說:“我主持政務不是因為貪戀權位,我是擔心天下諸侯背叛周朝。否則我對不起太王、季王、文王的深重恩情。三王為國為人民奮鬥很久了,才有現在的這點成就。武王太早就離開了,成王又太過於年幼,我也是為周王朝的江山穩固才這麼做的。”太公望和召公當即表示贊成和支持他。周公在解決了內部分歧之後,於第二年起兵東征,討伐管、蔡、武庚的叛亂。

周公旦攝國輔政無私心,留下了千古佳話

在出徵前舉行了誓師大會以鼓勵軍心,他說:“現在商朝的舊勢力想乘著我們內部混亂的機會,公然武裝反叛。妄圖奪回他們已經失去的江山,讓我們再向他們低頭,做他們的屬國。這是白日做夢!我告訴大家,殷人裡頭有一夥人,願意出來幫助我們,有了他們的幫助,我們一定能夠平定叛亂,一定能保住文王和武王的功業。” 為了穩定軍心,他又說:“我們周邦原本很弱小,是有上天的保佑才興盛起來的,是天命讓我們去替代商的。這次出征,我專門做了一次占卜,卜卦表明上天會繼續幫助我們,這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神聖職責,誰都不能違抗,我們要順應天意,讓我們攜手共同完成這個偉大的事業!”將士們聽了都很堅定的擁護,便隨同周公一起東征。

周公東征持續了三年,因眾志成城,終於平定了管叔、蔡叔、武庚聯合的武裝叛亂,直接鎮壓以武庚為首的叛亂勢力,並且擴大了周朝的統治區域,直接延伸到東部沿海地區。後來,當東都洛邑建成時,周公也製成了禮樂。周成王也已經成人了,周公便把政權交還給了成王,自己退居二線了。

周公旦攝國輔政無私心,留下了千古佳話

周成王遷都洛邑後,周公召集天下諸侯舉行了盛大的遷都慶典。在新都洛邑正式冊封了天下諸侯,並且宣佈了各項新的典章制度,製作樂禮,規範了人們的行為。周成王執政後,周公擔心成王年少,貪圖安逸,便寫了《無逸》這篇文章,勸勉成王要勤勞辛苦為國為民著想,不要貪圖玩樂。要學習商代幾個賢王和周文王的品格,愛護百姓,要勵精圖治,國家才能長久。他還諄諄告誡成王,要成為一個有作為的國君,還要學習周文王,學習他禮賢下士,善用人才,才能治理好國家。

成王執政後,採用周公制定的典章制度治理國家,大力發展農業和手工業,促進中原和沿海地區的貿易活動,社會經濟水平很快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成王執政了37年才去世,之後繼位的康王執政了26年,他們共同成就了歷史上“成康之治”的繁榮景象,這正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智者為人處世,時時刻刻都能把握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周公就是這方面的智者。周公以一顆無愧於天地的正義之心行事,既敢於擔當責任,又能靈活應對身邊的事務,故能平定叛亂,輔助成王,名流後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