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社會發展的“五段論”,即“歷史上有五種基本類型的生產關係:原始公社制的、奴隸佔有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是斯大林同志提出來的、並在某段時期被我們奉為圭臬的歷史階段劃分的方法論。比如筆者在上中學的時候就沒少被歷史老師“哼哼”教導曰:“中國的原始社會是從元謀人開始到夏朝建立,奴隸社會從夏朝開始到春秋時期結束,封建社會從戰國時期開始一直到辛亥革命為止。”俺那個時候年紀小又讀書少,而且還很聽話,反正老師講的就是考試考的,聽了準沒錯。

"

人類社會發展的“五段論”,即“歷史上有五種基本類型的生產關係:原始公社制的、奴隸佔有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是斯大林同志提出來的、並在某段時期被我們奉為圭臬的歷史階段劃分的方法論。比如筆者在上中學的時候就沒少被歷史老師“哼哼”教導曰:“中國的原始社會是從元謀人開始到夏朝建立,奴隸社會從夏朝開始到春秋時期結束,封建社會從戰國時期開始一直到辛亥革命為止。”俺那個時候年紀小又讀書少,而且還很聽話,反正老師講的就是考試考的,聽了準沒錯。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雖說被批判了,但是我們的史學研究還是被斯大林同志禍禍得不輕

後來年紀長了、見識廣了,發現斯大林同志的學說也被批判了,自然也知道了拿歐洲歷史生搬硬套的中國歷史階段劃分有多麼的不靠譜。這要是都扯起來能搞出無數的文章,今天就來簡單說說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遠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的兩次“大封建”。

簡單說說西周的封建制度。

西周建立的時候,距離上古黃帝文明已有1600多年,已經演化成為一個具有嚴密的結構形態和文明程度的國家組織,而且已經確立了影響華夏文明數千年的三項制度,即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

"

人類社會發展的“五段論”,即“歷史上有五種基本類型的生產關係:原始公社制的、奴隸佔有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是斯大林同志提出來的、並在某段時期被我們奉為圭臬的歷史階段劃分的方法論。比如筆者在上中學的時候就沒少被歷史老師“哼哼”教導曰:“中國的原始社會是從元謀人開始到夏朝建立,奴隸社會從夏朝開始到春秋時期結束,封建社會從戰國時期開始一直到辛亥革命為止。”俺那個時候年紀小又讀書少,而且還很聽話,反正老師講的就是考試考的,聽了準沒錯。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雖說被批判了,但是我們的史學研究還是被斯大林同志禍禍得不輕

後來年紀長了、見識廣了,發現斯大林同志的學說也被批判了,自然也知道了拿歐洲歷史生搬硬套的中國歷史階段劃分有多麼的不靠譜。這要是都扯起來能搞出無數的文章,今天就來簡單說說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遠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的兩次“大封建”。

簡單說說西周的封建制度。

西周建立的時候,距離上古黃帝文明已有1600多年,已經演化成為一個具有嚴密的結構形態和文明程度的國家組織,而且已經確立了影響華夏文明數千年的三項制度,即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算上還在自詡“我蠻夷也”的楚國,周朝基本確立了後世中國的基本版圖

所謂封建,簡單理解為“封土建國”就完全正確。而這一制度的建立,並非是儒家所吹捧的“聖人”(比如周文、周武及周公等)腦洞大開搞的發明創造,而是沿襲自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以及基本可考的夏、商等朝,並由西周徹底將分散的氏族部落整合為一體的過程。

"

人類社會發展的“五段論”,即“歷史上有五種基本類型的生產關係:原始公社制的、奴隸佔有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是斯大林同志提出來的、並在某段時期被我們奉為圭臬的歷史階段劃分的方法論。比如筆者在上中學的時候就沒少被歷史老師“哼哼”教導曰:“中國的原始社會是從元謀人開始到夏朝建立,奴隸社會從夏朝開始到春秋時期結束,封建社會從戰國時期開始一直到辛亥革命為止。”俺那個時候年紀小又讀書少,而且還很聽話,反正老師講的就是考試考的,聽了準沒錯。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雖說被批判了,但是我們的史學研究還是被斯大林同志禍禍得不輕

後來年紀長了、見識廣了,發現斯大林同志的學說也被批判了,自然也知道了拿歐洲歷史生搬硬套的中國歷史階段劃分有多麼的不靠譜。這要是都扯起來能搞出無數的文章,今天就來簡單說說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遠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的兩次“大封建”。

簡單說說西周的封建制度。

西周建立的時候,距離上古黃帝文明已有1600多年,已經演化成為一個具有嚴密的結構形態和文明程度的國家組織,而且已經確立了影響華夏文明數千年的三項制度,即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算上還在自詡“我蠻夷也”的楚國,周朝基本確立了後世中國的基本版圖

所謂封建,簡單理解為“封土建國”就完全正確。而這一制度的建立,並非是儒家所吹捧的“聖人”(比如周文、周武及周公等)腦洞大開搞的發明創造,而是沿襲自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以及基本可考的夏、商等朝,並由西周徹底將分散的氏族部落整合為一體的過程。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歐洲到了中世紀還在亂搞的封建制,中國在1600年前就不惜的玩了

古人好誇張,所以“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國,又減湯時千三百矣”(《後漢書·郡國志一》劉昭補註引《帝王世紀》)說法的可靠性不好評判,但是諸侯林立、四分五裂的局面應當不假。在這種情況下,依當時的生產力和技術水平,西周想要建立大一統、王室直接統治的國家形式是完全不現實的,而封建諸侯就成了擴大王族勢力、壓制舊有的氏族力量並實現開疆拓土最好的手段。

西周初年的“大封建”共有兩次,其一是在武王滅商之後,不過很快就發生了三監之亂(又稱管蔡之亂或武庚之亂,由周公旦攝政引起,武庚拉攏引發的叛亂),諸侯國再度亂作一團,於是周公又搞了一出二次大封建,徹底奠定了西周的基本國家形態。

"

人類社會發展的“五段論”,即“歷史上有五種基本類型的生產關係:原始公社制的、奴隸佔有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是斯大林同志提出來的、並在某段時期被我們奉為圭臬的歷史階段劃分的方法論。比如筆者在上中學的時候就沒少被歷史老師“哼哼”教導曰:“中國的原始社會是從元謀人開始到夏朝建立,奴隸社會從夏朝開始到春秋時期結束,封建社會從戰國時期開始一直到辛亥革命為止。”俺那個時候年紀小又讀書少,而且還很聽話,反正老師講的就是考試考的,聽了準沒錯。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雖說被批判了,但是我們的史學研究還是被斯大林同志禍禍得不輕

後來年紀長了、見識廣了,發現斯大林同志的學說也被批判了,自然也知道了拿歐洲歷史生搬硬套的中國歷史階段劃分有多麼的不靠譜。這要是都扯起來能搞出無數的文章,今天就來簡單說說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遠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的兩次“大封建”。

簡單說說西周的封建制度。

西周建立的時候,距離上古黃帝文明已有1600多年,已經演化成為一個具有嚴密的結構形態和文明程度的國家組織,而且已經確立了影響華夏文明數千年的三項制度,即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算上還在自詡“我蠻夷也”的楚國,周朝基本確立了後世中國的基本版圖

所謂封建,簡單理解為“封土建國”就完全正確。而這一制度的建立,並非是儒家所吹捧的“聖人”(比如周文、周武及周公等)腦洞大開搞的發明創造,而是沿襲自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以及基本可考的夏、商等朝,並由西周徹底將分散的氏族部落整合為一體的過程。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歐洲到了中世紀還在亂搞的封建制,中國在1600年前就不惜的玩了

古人好誇張,所以“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國,又減湯時千三百矣”(《後漢書·郡國志一》劉昭補註引《帝王世紀》)說法的可靠性不好評判,但是諸侯林立、四分五裂的局面應當不假。在這種情況下,依當時的生產力和技術水平,西周想要建立大一統、王室直接統治的國家形式是完全不現實的,而封建諸侯就成了擴大王族勢力、壓制舊有的氏族力量並實現開疆拓土最好的手段。

西周初年的“大封建”共有兩次,其一是在武王滅商之後,不過很快就發生了三監之亂(又稱管蔡之亂或武庚之亂,由周公旦攝政引起,武庚拉攏引發的叛亂),諸侯國再度亂作一團,於是周公又搞了一出二次大封建,徹底奠定了西周的基本國家形態。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賈誼說,孔子之前,黃帝之後,周公一人

西周封建,依諸侯國大小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禮記·王制》)即天子將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又在他們的國度裡將土地分封給卿和大夫,這樣層層疊疊的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體系。

在西周的封建制度下,周王(即天子)是共主性質的,對非“王畿”的土地沒有直接管轄的權力,而是由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並獲益。但是諸侯須對周王負有繳納貢物,軍事保衛,服從命令等義務,即“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論語·季氏篇》)

到了春秋時期,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和諸侯勢力壓倒王室,於是“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篇》),封建制度開始土崩瓦解。等到秦朝掃平六國之後,改以郡縣制取代封建制,實現大一統的國家組織形式,此後歷代王朝雖時有封建回潮(如漢、晉、明朝),但已不再是主流。

"

人類社會發展的“五段論”,即“歷史上有五種基本類型的生產關係:原始公社制的、奴隸佔有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是斯大林同志提出來的、並在某段時期被我們奉為圭臬的歷史階段劃分的方法論。比如筆者在上中學的時候就沒少被歷史老師“哼哼”教導曰:“中國的原始社會是從元謀人開始到夏朝建立,奴隸社會從夏朝開始到春秋時期結束,封建社會從戰國時期開始一直到辛亥革命為止。”俺那個時候年紀小又讀書少,而且還很聽話,反正老師講的就是考試考的,聽了準沒錯。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雖說被批判了,但是我們的史學研究還是被斯大林同志禍禍得不輕

後來年紀長了、見識廣了,發現斯大林同志的學說也被批判了,自然也知道了拿歐洲歷史生搬硬套的中國歷史階段劃分有多麼的不靠譜。這要是都扯起來能搞出無數的文章,今天就來簡單說說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遠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的兩次“大封建”。

簡單說說西周的封建制度。

西周建立的時候,距離上古黃帝文明已有1600多年,已經演化成為一個具有嚴密的結構形態和文明程度的國家組織,而且已經確立了影響華夏文明數千年的三項制度,即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算上還在自詡“我蠻夷也”的楚國,周朝基本確立了後世中國的基本版圖

所謂封建,簡單理解為“封土建國”就完全正確。而這一制度的建立,並非是儒家所吹捧的“聖人”(比如周文、周武及周公等)腦洞大開搞的發明創造,而是沿襲自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以及基本可考的夏、商等朝,並由西周徹底將分散的氏族部落整合為一體的過程。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歐洲到了中世紀還在亂搞的封建制,中國在1600年前就不惜的玩了

古人好誇張,所以“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國,又減湯時千三百矣”(《後漢書·郡國志一》劉昭補註引《帝王世紀》)說法的可靠性不好評判,但是諸侯林立、四分五裂的局面應當不假。在這種情況下,依當時的生產力和技術水平,西周想要建立大一統、王室直接統治的國家形式是完全不現實的,而封建諸侯就成了擴大王族勢力、壓制舊有的氏族力量並實現開疆拓土最好的手段。

西周初年的“大封建”共有兩次,其一是在武王滅商之後,不過很快就發生了三監之亂(又稱管蔡之亂或武庚之亂,由周公旦攝政引起,武庚拉攏引發的叛亂),諸侯國再度亂作一團,於是周公又搞了一出二次大封建,徹底奠定了西周的基本國家形態。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賈誼說,孔子之前,黃帝之後,周公一人

西周封建,依諸侯國大小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禮記·王制》)即天子將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又在他們的國度裡將土地分封給卿和大夫,這樣層層疊疊的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體系。

在西周的封建制度下,周王(即天子)是共主性質的,對非“王畿”的土地沒有直接管轄的權力,而是由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並獲益。但是諸侯須對周王負有繳納貢物,軍事保衛,服從命令等義務,即“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論語·季氏篇》)

到了春秋時期,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和諸侯勢力壓倒王室,於是“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篇》),封建制度開始土崩瓦解。等到秦朝掃平六國之後,改以郡縣制取代封建制,實現大一統的國家組織形式,此後歷代王朝雖時有封建回潮(如漢、晉、明朝),但已不再是主流。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儒家認為“春秋無義戰”

再說說西周“大封建”的特點。

西周甫立之際,氏族部落(諸侯)林立,即便沒有“凡千七百七十三國”那麼誇張,但是顯然對於西周王室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尤其是前代王朝的後裔,如宋(商之微子)、薊(堯之後人)、陳(舜之後人)、杞(夏之後人)、邶(商之武庚)等等。

因此,西周“大封建”以王室子弟(姬姓之國)和功臣姻親為主: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篇》)

這些姬姓諸侯國被以周室兩都為中心,散佈於其四面八方,以拱衛王室。下表是翻資料找的一些姬姓諸侯國的概況,肯定不全,僅供參考。

"

人類社會發展的“五段論”,即“歷史上有五種基本類型的生產關係:原始公社制的、奴隸佔有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是斯大林同志提出來的、並在某段時期被我們奉為圭臬的歷史階段劃分的方法論。比如筆者在上中學的時候就沒少被歷史老師“哼哼”教導曰:“中國的原始社會是從元謀人開始到夏朝建立,奴隸社會從夏朝開始到春秋時期結束,封建社會從戰國時期開始一直到辛亥革命為止。”俺那個時候年紀小又讀書少,而且還很聽話,反正老師講的就是考試考的,聽了準沒錯。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雖說被批判了,但是我們的史學研究還是被斯大林同志禍禍得不輕

後來年紀長了、見識廣了,發現斯大林同志的學說也被批判了,自然也知道了拿歐洲歷史生搬硬套的中國歷史階段劃分有多麼的不靠譜。這要是都扯起來能搞出無數的文章,今天就來簡單說說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遠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的兩次“大封建”。

簡單說說西周的封建制度。

西周建立的時候,距離上古黃帝文明已有1600多年,已經演化成為一個具有嚴密的結構形態和文明程度的國家組織,而且已經確立了影響華夏文明數千年的三項制度,即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算上還在自詡“我蠻夷也”的楚國,周朝基本確立了後世中國的基本版圖

所謂封建,簡單理解為“封土建國”就完全正確。而這一制度的建立,並非是儒家所吹捧的“聖人”(比如周文、周武及周公等)腦洞大開搞的發明創造,而是沿襲自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以及基本可考的夏、商等朝,並由西周徹底將分散的氏族部落整合為一體的過程。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歐洲到了中世紀還在亂搞的封建制,中國在1600年前就不惜的玩了

古人好誇張,所以“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國,又減湯時千三百矣”(《後漢書·郡國志一》劉昭補註引《帝王世紀》)說法的可靠性不好評判,但是諸侯林立、四分五裂的局面應當不假。在這種情況下,依當時的生產力和技術水平,西周想要建立大一統、王室直接統治的國家形式是完全不現實的,而封建諸侯就成了擴大王族勢力、壓制舊有的氏族力量並實現開疆拓土最好的手段。

西周初年的“大封建”共有兩次,其一是在武王滅商之後,不過很快就發生了三監之亂(又稱管蔡之亂或武庚之亂,由周公旦攝政引起,武庚拉攏引發的叛亂),諸侯國再度亂作一團,於是周公又搞了一出二次大封建,徹底奠定了西周的基本國家形態。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賈誼說,孔子之前,黃帝之後,周公一人

西周封建,依諸侯國大小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禮記·王制》)即天子將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又在他們的國度裡將土地分封給卿和大夫,這樣層層疊疊的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體系。

在西周的封建制度下,周王(即天子)是共主性質的,對非“王畿”的土地沒有直接管轄的權力,而是由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並獲益。但是諸侯須對周王負有繳納貢物,軍事保衛,服從命令等義務,即“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論語·季氏篇》)

到了春秋時期,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和諸侯勢力壓倒王室,於是“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篇》),封建制度開始土崩瓦解。等到秦朝掃平六國之後,改以郡縣制取代封建制,實現大一統的國家組織形式,此後歷代王朝雖時有封建回潮(如漢、晉、明朝),但已不再是主流。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儒家認為“春秋無義戰”

再說說西周“大封建”的特點。

西周甫立之際,氏族部落(諸侯)林立,即便沒有“凡千七百七十三國”那麼誇張,但是顯然對於西周王室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尤其是前代王朝的後裔,如宋(商之微子)、薊(堯之後人)、陳(舜之後人)、杞(夏之後人)、邶(商之武庚)等等。

因此,西周“大封建”以王室子弟(姬姓之國)和功臣姻親為主: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篇》)

這些姬姓諸侯國被以周室兩都為中心,散佈於其四面八方,以拱衛王室。下表是翻資料找的一些姬姓諸侯國的概況,肯定不全,僅供參考。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後來又找到幾個小國,懶得改圖了……

比姬姓諸侯國更多的是功臣及前代王朝後裔的封國,下表同上,肯定更不全,但是我盡力了……

"

人類社會發展的“五段論”,即“歷史上有五種基本類型的生產關係:原始公社制的、奴隸佔有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是斯大林同志提出來的、並在某段時期被我們奉為圭臬的歷史階段劃分的方法論。比如筆者在上中學的時候就沒少被歷史老師“哼哼”教導曰:“中國的原始社會是從元謀人開始到夏朝建立,奴隸社會從夏朝開始到春秋時期結束,封建社會從戰國時期開始一直到辛亥革命為止。”俺那個時候年紀小又讀書少,而且還很聽話,反正老師講的就是考試考的,聽了準沒錯。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雖說被批判了,但是我們的史學研究還是被斯大林同志禍禍得不輕

後來年紀長了、見識廣了,發現斯大林同志的學說也被批判了,自然也知道了拿歐洲歷史生搬硬套的中國歷史階段劃分有多麼的不靠譜。這要是都扯起來能搞出無數的文章,今天就來簡單說說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遠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的兩次“大封建”。

簡單說說西周的封建制度。

西周建立的時候,距離上古黃帝文明已有1600多年,已經演化成為一個具有嚴密的結構形態和文明程度的國家組織,而且已經確立了影響華夏文明數千年的三項制度,即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算上還在自詡“我蠻夷也”的楚國,周朝基本確立了後世中國的基本版圖

所謂封建,簡單理解為“封土建國”就完全正確。而這一制度的建立,並非是儒家所吹捧的“聖人”(比如周文、周武及周公等)腦洞大開搞的發明創造,而是沿襲自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以及基本可考的夏、商等朝,並由西周徹底將分散的氏族部落整合為一體的過程。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歐洲到了中世紀還在亂搞的封建制,中國在1600年前就不惜的玩了

古人好誇張,所以“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國,又減湯時千三百矣”(《後漢書·郡國志一》劉昭補註引《帝王世紀》)說法的可靠性不好評判,但是諸侯林立、四分五裂的局面應當不假。在這種情況下,依當時的生產力和技術水平,西周想要建立大一統、王室直接統治的國家形式是完全不現實的,而封建諸侯就成了擴大王族勢力、壓制舊有的氏族力量並實現開疆拓土最好的手段。

西周初年的“大封建”共有兩次,其一是在武王滅商之後,不過很快就發生了三監之亂(又稱管蔡之亂或武庚之亂,由周公旦攝政引起,武庚拉攏引發的叛亂),諸侯國再度亂作一團,於是周公又搞了一出二次大封建,徹底奠定了西周的基本國家形態。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賈誼說,孔子之前,黃帝之後,周公一人

西周封建,依諸侯國大小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禮記·王制》)即天子將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又在他們的國度裡將土地分封給卿和大夫,這樣層層疊疊的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體系。

在西周的封建制度下,周王(即天子)是共主性質的,對非“王畿”的土地沒有直接管轄的權力,而是由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並獲益。但是諸侯須對周王負有繳納貢物,軍事保衛,服從命令等義務,即“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論語·季氏篇》)

到了春秋時期,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和諸侯勢力壓倒王室,於是“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篇》),封建制度開始土崩瓦解。等到秦朝掃平六國之後,改以郡縣制取代封建制,實現大一統的國家組織形式,此後歷代王朝雖時有封建回潮(如漢、晉、明朝),但已不再是主流。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儒家認為“春秋無義戰”

再說說西周“大封建”的特點。

西周甫立之際,氏族部落(諸侯)林立,即便沒有“凡千七百七十三國”那麼誇張,但是顯然對於西周王室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尤其是前代王朝的後裔,如宋(商之微子)、薊(堯之後人)、陳(舜之後人)、杞(夏之後人)、邶(商之武庚)等等。

因此,西周“大封建”以王室子弟(姬姓之國)和功臣姻親為主: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篇》)

這些姬姓諸侯國被以周室兩都為中心,散佈於其四面八方,以拱衛王室。下表是翻資料找的一些姬姓諸侯國的概況,肯定不全,僅供參考。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後來又找到幾個小國,懶得改圖了……

比姬姓諸侯國更多的是功臣及前代王朝後裔的封國,下表同上,肯定更不全,但是我盡力了……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藍色字的功臣封國,黑色字的是前王后裔封國

(做表做得眼花,順序就不調整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能否找到著名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所在的國家)

如果能將上面的兩張表做成地圖,就會發現姬姓諸侯國與異姓諸侯相互間雜、犬牙交錯,可以想見周武(或是周公)的初衷顯然是藉此對後者進行牽制和監視,同時也利於對其進行滲透和擴張。可惜事與願違,我們從上面兩張表上就可以看出,除了燕國還算有點出息,其餘的姬姓諸侯遠沒有祖先的英明神武,連保家守業的本事都欠奉,早早就被他們的監視對象消滅殆盡(衛國不算……)。不過後來無論漢、晉還是明朝,封建宗室的結果也沒好到哪兒去,可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說得一點沒錯。

"

人類社會發展的“五段論”,即“歷史上有五種基本類型的生產關係:原始公社制的、奴隸佔有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是斯大林同志提出來的、並在某段時期被我們奉為圭臬的歷史階段劃分的方法論。比如筆者在上中學的時候就沒少被歷史老師“哼哼”教導曰:“中國的原始社會是從元謀人開始到夏朝建立,奴隸社會從夏朝開始到春秋時期結束,封建社會從戰國時期開始一直到辛亥革命為止。”俺那個時候年紀小又讀書少,而且還很聽話,反正老師講的就是考試考的,聽了準沒錯。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雖說被批判了,但是我們的史學研究還是被斯大林同志禍禍得不輕

後來年紀長了、見識廣了,發現斯大林同志的學說也被批判了,自然也知道了拿歐洲歷史生搬硬套的中國歷史階段劃分有多麼的不靠譜。這要是都扯起來能搞出無數的文章,今天就來簡單說說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遠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的兩次“大封建”。

簡單說說西周的封建制度。

西周建立的時候,距離上古黃帝文明已有1600多年,已經演化成為一個具有嚴密的結構形態和文明程度的國家組織,而且已經確立了影響華夏文明數千年的三項制度,即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算上還在自詡“我蠻夷也”的楚國,周朝基本確立了後世中國的基本版圖

所謂封建,簡單理解為“封土建國”就完全正確。而這一制度的建立,並非是儒家所吹捧的“聖人”(比如周文、周武及周公等)腦洞大開搞的發明創造,而是沿襲自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以及基本可考的夏、商等朝,並由西周徹底將分散的氏族部落整合為一體的過程。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歐洲到了中世紀還在亂搞的封建制,中國在1600年前就不惜的玩了

古人好誇張,所以“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國,又減湯時千三百矣”(《後漢書·郡國志一》劉昭補註引《帝王世紀》)說法的可靠性不好評判,但是諸侯林立、四分五裂的局面應當不假。在這種情況下,依當時的生產力和技術水平,西周想要建立大一統、王室直接統治的國家形式是完全不現實的,而封建諸侯就成了擴大王族勢力、壓制舊有的氏族力量並實現開疆拓土最好的手段。

西周初年的“大封建”共有兩次,其一是在武王滅商之後,不過很快就發生了三監之亂(又稱管蔡之亂或武庚之亂,由周公旦攝政引起,武庚拉攏引發的叛亂),諸侯國再度亂作一團,於是周公又搞了一出二次大封建,徹底奠定了西周的基本國家形態。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賈誼說,孔子之前,黃帝之後,周公一人

西周封建,依諸侯國大小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禮記·王制》)即天子將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又在他們的國度裡將土地分封給卿和大夫,這樣層層疊疊的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體系。

在西周的封建制度下,周王(即天子)是共主性質的,對非“王畿”的土地沒有直接管轄的權力,而是由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並獲益。但是諸侯須對周王負有繳納貢物,軍事保衛,服從命令等義務,即“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論語·季氏篇》)

到了春秋時期,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和諸侯勢力壓倒王室,於是“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篇》),封建制度開始土崩瓦解。等到秦朝掃平六國之後,改以郡縣制取代封建制,實現大一統的國家組織形式,此後歷代王朝雖時有封建回潮(如漢、晉、明朝),但已不再是主流。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儒家認為“春秋無義戰”

再說說西周“大封建”的特點。

西周甫立之際,氏族部落(諸侯)林立,即便沒有“凡千七百七十三國”那麼誇張,但是顯然對於西周王室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尤其是前代王朝的後裔,如宋(商之微子)、薊(堯之後人)、陳(舜之後人)、杞(夏之後人)、邶(商之武庚)等等。

因此,西周“大封建”以王室子弟(姬姓之國)和功臣姻親為主: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篇》)

這些姬姓諸侯國被以周室兩都為中心,散佈於其四面八方,以拱衛王室。下表是翻資料找的一些姬姓諸侯國的概況,肯定不全,僅供參考。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後來又找到幾個小國,懶得改圖了……

比姬姓諸侯國更多的是功臣及前代王朝後裔的封國,下表同上,肯定更不全,但是我盡力了……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藍色字的功臣封國,黑色字的是前王后裔封國

(做表做得眼花,順序就不調整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能否找到著名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所在的國家)

如果能將上面的兩張表做成地圖,就會發現姬姓諸侯國與異姓諸侯相互間雜、犬牙交錯,可以想見周武(或是周公)的初衷顯然是藉此對後者進行牽制和監視,同時也利於對其進行滲透和擴張。可惜事與願違,我們從上面兩張表上就可以看出,除了燕國還算有點出息,其餘的姬姓諸侯遠沒有祖先的英明神武,連保家守業的本事都欠奉,早早就被他們的監視對象消滅殆盡(衛國不算……)。不過後來無論漢、晉還是明朝,封建宗室的結果也沒好到哪兒去,可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說得一點沒錯。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戰國七雄中除了燕,魏是姬姓魏氏,韓是姬姓韓氏,也算沒丟光祖宗的臉

到了東周,諸侯國中的卿和大夫也有了分封權,可以將土地分封給家臣。而這些人往往也是諸侯的子弟(即姬姓),這樣一來,周王室的血脈幾乎遍佈中原大地的各個角落。而這些姬姓諸侯國與異姓諸侯、夷狄蠻戎之間,經過幾百年的交往,難免發生婚姻關係,以至於到了戰國時期達到了“誰非王之姻親”(《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的程度。這事吧,往小了說是雖然周王室打算依靠親戚吞併異己的計劃慘遭失敗,但是血脈擴張卻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如今你我身上弄不好都流淌著老姬家的血。要是往大了說,就是封建制度對於華夏民族的形成和壯大,以及加強各民族的融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東西兩週國祚延綿近800年,其實周王直領的王畿不過千里(其實王畿之內也有受封的小諸侯國)。在西周王權尚能號令天下之時,諸侯於周王為臣,在封國中則為君,但是在軍事、財政等方面都是獨立的。諸侯對於周王的義務包括朝覲、納貢、奉詔征伐以及偶爾資助一下(比如王畿遭災或是王室入不敷出的時候),而周王名義上對於諸侯有任命官員、監督檢查和制定禮法的權利。不過自平王東遷之後,周室王權已經無復昔日榮光,連自保和抵抗外族入侵都無法做到,更無法得到諸侯國的尊重,導致周王室的地位不斷衰落,最終形成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局面。

"

人類社會發展的“五段論”,即“歷史上有五種基本類型的生產關係:原始公社制的、奴隸佔有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是斯大林同志提出來的、並在某段時期被我們奉為圭臬的歷史階段劃分的方法論。比如筆者在上中學的時候就沒少被歷史老師“哼哼”教導曰:“中國的原始社會是從元謀人開始到夏朝建立,奴隸社會從夏朝開始到春秋時期結束,封建社會從戰國時期開始一直到辛亥革命為止。”俺那個時候年紀小又讀書少,而且還很聽話,反正老師講的就是考試考的,聽了準沒錯。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雖說被批判了,但是我們的史學研究還是被斯大林同志禍禍得不輕

後來年紀長了、見識廣了,發現斯大林同志的學說也被批判了,自然也知道了拿歐洲歷史生搬硬套的中國歷史階段劃分有多麼的不靠譜。這要是都扯起來能搞出無數的文章,今天就來簡單說說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遠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的兩次“大封建”。

簡單說說西周的封建制度。

西周建立的時候,距離上古黃帝文明已有1600多年,已經演化成為一個具有嚴密的結構形態和文明程度的國家組織,而且已經確立了影響華夏文明數千年的三項制度,即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算上還在自詡“我蠻夷也”的楚國,周朝基本確立了後世中國的基本版圖

所謂封建,簡單理解為“封土建國”就完全正確。而這一制度的建立,並非是儒家所吹捧的“聖人”(比如周文、周武及周公等)腦洞大開搞的發明創造,而是沿襲自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以及基本可考的夏、商等朝,並由西周徹底將分散的氏族部落整合為一體的過程。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歐洲到了中世紀還在亂搞的封建制,中國在1600年前就不惜的玩了

古人好誇張,所以“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國,又減湯時千三百矣”(《後漢書·郡國志一》劉昭補註引《帝王世紀》)說法的可靠性不好評判,但是諸侯林立、四分五裂的局面應當不假。在這種情況下,依當時的生產力和技術水平,西周想要建立大一統、王室直接統治的國家形式是完全不現實的,而封建諸侯就成了擴大王族勢力、壓制舊有的氏族力量並實現開疆拓土最好的手段。

西周初年的“大封建”共有兩次,其一是在武王滅商之後,不過很快就發生了三監之亂(又稱管蔡之亂或武庚之亂,由周公旦攝政引起,武庚拉攏引發的叛亂),諸侯國再度亂作一團,於是周公又搞了一出二次大封建,徹底奠定了西周的基本國家形態。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賈誼說,孔子之前,黃帝之後,周公一人

西周封建,依諸侯國大小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禮記·王制》)即天子將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又在他們的國度裡將土地分封給卿和大夫,這樣層層疊疊的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體系。

在西周的封建制度下,周王(即天子)是共主性質的,對非“王畿”的土地沒有直接管轄的權力,而是由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並獲益。但是諸侯須對周王負有繳納貢物,軍事保衛,服從命令等義務,即“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論語·季氏篇》)

到了春秋時期,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和諸侯勢力壓倒王室,於是“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篇》),封建制度開始土崩瓦解。等到秦朝掃平六國之後,改以郡縣制取代封建制,實現大一統的國家組織形式,此後歷代王朝雖時有封建回潮(如漢、晉、明朝),但已不再是主流。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儒家認為“春秋無義戰”

再說說西周“大封建”的特點。

西周甫立之際,氏族部落(諸侯)林立,即便沒有“凡千七百七十三國”那麼誇張,但是顯然對於西周王室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尤其是前代王朝的後裔,如宋(商之微子)、薊(堯之後人)、陳(舜之後人)、杞(夏之後人)、邶(商之武庚)等等。

因此,西周“大封建”以王室子弟(姬姓之國)和功臣姻親為主: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篇》)

這些姬姓諸侯國被以周室兩都為中心,散佈於其四面八方,以拱衛王室。下表是翻資料找的一些姬姓諸侯國的概況,肯定不全,僅供參考。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後來又找到幾個小國,懶得改圖了……

比姬姓諸侯國更多的是功臣及前代王朝後裔的封國,下表同上,肯定更不全,但是我盡力了……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藍色字的功臣封國,黑色字的是前王后裔封國

(做表做得眼花,順序就不調整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能否找到著名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所在的國家)

如果能將上面的兩張表做成地圖,就會發現姬姓諸侯國與異姓諸侯相互間雜、犬牙交錯,可以想見周武(或是周公)的初衷顯然是藉此對後者進行牽制和監視,同時也利於對其進行滲透和擴張。可惜事與願違,我們從上面兩張表上就可以看出,除了燕國還算有點出息,其餘的姬姓諸侯遠沒有祖先的英明神武,連保家守業的本事都欠奉,早早就被他們的監視對象消滅殆盡(衛國不算……)。不過後來無論漢、晉還是明朝,封建宗室的結果也沒好到哪兒去,可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說得一點沒錯。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戰國七雄中除了燕,魏是姬姓魏氏,韓是姬姓韓氏,也算沒丟光祖宗的臉

到了東周,諸侯國中的卿和大夫也有了分封權,可以將土地分封給家臣。而這些人往往也是諸侯的子弟(即姬姓),這樣一來,周王室的血脈幾乎遍佈中原大地的各個角落。而這些姬姓諸侯國與異姓諸侯、夷狄蠻戎之間,經過幾百年的交往,難免發生婚姻關係,以至於到了戰國時期達到了“誰非王之姻親”(《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的程度。這事吧,往小了說是雖然周王室打算依靠親戚吞併異己的計劃慘遭失敗,但是血脈擴張卻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如今你我身上弄不好都流淌著老姬家的血。要是往大了說,就是封建制度對於華夏民族的形成和壯大,以及加強各民族的融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東西兩週國祚延綿近800年,其實周王直領的王畿不過千里(其實王畿之內也有受封的小諸侯國)。在西周王權尚能號令天下之時,諸侯於周王為臣,在封國中則為君,但是在軍事、財政等方面都是獨立的。諸侯對於周王的義務包括朝覲、納貢、奉詔征伐以及偶爾資助一下(比如王畿遭災或是王室入不敷出的時候),而周王名義上對於諸侯有任命官員、監督檢查和制定禮法的權利。不過自平王東遷之後,周室王權已經無復昔日榮光,連自保和抵抗外族入侵都無法做到,更無法得到諸侯國的尊重,導致周王室的地位不斷衰落,最終形成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局面。

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撩妹達人周幽王點了把火,燒沒了周王室最後的榮光

這也是封建制度無法克服的缺陷。而後來的大一統王朝無不以“強幹弱枝”和“虛外實內”作為加強君權的手段,這也是充分吸收兩週興亡的經驗教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