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間生育診斷之水稻葉色

種植業 三農 吾谷資訊 2017-08-02

水稻葉色是指水稻葉片的色澤的深淺,葉的顏色反映了植株的代謝特徵。當葉的顏色深綠(俗稱“黑”)時,表明植株氮素充足,體內氮代謝旺盛,蛋白質合成多,各器官生長迅速,同化物積累差。當葉的顏色淺綠(俗稱“黃”)時,表明植株氮素不足,體內碳代謝旺盛,此時,蛋白質合成減弱,但同化物積累增多,各器官健壯挺實,併為後期產量形成奠定了基礎。葉色黑黃的變化,為水稻栽培上採取各種調控措施提供了依據。

寒地水稻的二黃二黑:寒地水稻生育期短,拔節和幼穗分化同時發生,一般只有二黃二黑。分櫱盛期葉色濃綠,出現第一次黑,到幼穗開始分化時,葉色轉淡,出現第一次黃;孕穗前葉色轉濃,出現第二次黑,到抽穗前轉淡,出現第二次黃。

黑和黃都是葉片顏色的變化。黑是指葉片在施肥後顏色由淡轉濃,但並不像瘋長披葉的稻株那樣墨綠、烏黑。黃是指肥料勁頭過去後,葉片顏色由濃變淡,是綠中帶黃,不是像缺肥稻苗那樣枯黃。

水稻葉色的黑黃變化是高產水稻的生長規律。如果到時候葉片不轉黑或不落黃,說明水稻生長不正常,產量不會高。研究表明凡是葉色黑的時候,都是水稻新器官大量生長的時候;凡是葉色落黃的時候,都是水稻從一個生長髮育時期轉入另一個生長髮育時期的時候。

因此,在分櫱盛期,如果不出現第一次黑,就說明分櫱生長慢,搭不好高產架子,分櫱少,將來穗數不會多或晚生分櫱多。但是,如果此時期葉色過分黑,就說明前期旺長,封行早,中期易發生病蟲害,產量不會高。在孕穗前如果不出現第二次黑,莖杆長不粗,葉片長不厚,植株內部積蓄養分少,就會影響幼穗發育,以後長不出大穗。

第一次黃出現在分櫱末期(穗分化開始時)。此時葉色不落黃,則分櫱太多(主要是晚生分櫱),葉片長的長而軟,莖杆也軟,這種苗前期好看,後期病蟲害多,穗小,容易倒伏。二黃出現在抽穗前不久,此時不落黃,容易貪青晚熟,頂葉長、莖杆軟、出穗不齊,也易倒伏,青米、秕粒多。

黑能夠促進生長,黃能夠抑制生長,加強體內養分積累。水稻要高產就要用這種促控相結合的辦法,使稻株長得清、秀、老、健。

實現水稻生長的促控要根據葉色的黑、黃變化規律看苗管水施肥。具體來說,就是要結合灌水施好櫱肥、穗肥和粒肥,以促進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適時晾田,或乾溼交替,以增強根系活力,求得水稻株型和生理作用的改善,防止倒伏和病蟲害。

水可以調節肥力。肥料施得多,水稻容易旺長,實行淺溼灌溉,結合放露晾田,就能起到蹲苗穩長的作用。如果稻田長期淹水,土壤缺氧,以致還原性物質積累,將使稻根發黑,不能吸肥。經過淺水、晾田、晒田,土壤通氣,水稻長出白根,就可以吸收營養。

(技術規程僅供參考)

咱農民的微信平臺 你還沒關注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