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河東村的“武種地”

種植業 農業 武術 民俗 視窗在線 2017-04-02

井陘河東村的“武種地”

井陘河東村的“武種地”

井陘河東村的“武種地”

井陘河東村的“武種地”

井陘河東村的“武種地”

井陘天長鎮河東村,是個千年古村,村裡有一個流傳百年的民俗節目:武種地。此節目,文武接合,道白與武打相融,道具和扮像典型,具有先農壇的背景。看完“武種地”,感覺耳目一新,深感震憾:“武種地”實屬金娃娃,被深埋在土中。應搶救,整理,提升,申遺。

“武種地”的年代

在舉行先農壇儀式的第二年,民間為記念而創作了“武種地”。開始用民間曲調填詞歌唱演出,動作簡單。由於走大街穿廟會演出,場地喧鬧嘈雜演出效果不好,演員們把唱歌改為方言道白,試演時觀眾都說聽的清、聽的懂,於是“武種地”定格為方言道白。久而久之,觀眾感覺情節平淡,缺少高潮,觀看熱情逐步下降。於是演員們攪盡腦汁改進,大膽把社火武打嫁接在後半部,吸引人們目光,沒想到演出效果,深受大家高度好評。適者生存,這種文武相融的文藝形式,一直被世代延用至今。

“武種地”的名字

原名“武術:全家種地”,被演員們簡化俗稱為“武種地”,也漸被觀眾接受流傳,成為今天的“武種地”。此名具有極強地域性,即河東村人明白是一種節目,而局外人極易被誤導是人名地名。按嚴謹語言格式講,“武種地”詞不達意,屬四不像。最接近的理解是“武術和種地的節目”。

“武種地”的現狀

“武種地”歷經百年風雨,幾代民間藝人付出心血凝結而成,能傳承到今天實屬不易,證明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存活土壤。但由於演出定位在正月廟會,內容形式追求“喜慶歡樂”。人們的隨意性,使其偏離“記念”宗旨,飽受“老孃送閨女”滲透,演變成如今的“喜怒笑罵”框架。但是,知道先農壇歷史的細心人,都可以看出一絲殘存痕跡。

“武種地”的改進

也有人提出,一家人種地時攜帶刀槍打鬥,不合情理。應改為用農具打鬥,更接地氣,困難是道具不好收藏。情節硬傷:接尾,一家打鬥後即散場,不合情理。何況是一家人,不符合國人“皆大歡喜”“圓滿團圓”傳統慣列。應改為握手言和,團結一致,繞場一週下。

文侯福順 圖王會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