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源:創造的過程帶來快樂

種植業 棉花 農民 農業 人民網科普 2017-05-28

【編者按】

2016年11月,國務院批准將每年5月30日設立為“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是黨和國家對科技工作者的殷切關懷,是增強全社會科技意識,重科技、重人才的新起點。在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人民網聯合新疆科協對新疆優秀科技工作者代表進行系列報道。

李雪源:創造的過程帶來快樂

李雪源在棉花地裡觀察記錄棉花長勢的數據。(圖片由本人提供)

李雪源:創造的過程帶來快樂

李雪源接受記者專訪。楊睿 攝

“創造的過程帶來快樂,成果帶來的不僅僅是物資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榮譽感和獲得感,是對自我的肯定。”新疆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副所長李雪源說。

1988年從新疆八一農學院農學系畢業以後,李雪源就一直從事棉花育種工作,至今已經30餘載。

善於在實踐中發現

2012年,李雪源的實驗棉田畝產籽棉達到838.31千克,繼2009年之後,再次創畝產籽棉世界新紀錄。

“其實當時國家農業部提出要在新疆建設‘噸棉田(畝產籽棉1000公斤)’的目標,我知道這很困難,只有著手去做,儘量向這個目標靠攏。”李雪源說。

2009年,李雪源和他的團隊選用50畝地,開始做高產實驗。他將先進的種植技術、管理經驗集成到這50畝棉田裡,可畝產量還是上不去,一次次的失敗讓李雪源摸不著頭腦。

“各種各樣可能造成影響的因素我們都想到了,可畝產量就是上不去,沒辦法我就隔三差五地跑到棉田裡去看看。”李雪源說,一年6~7個月的時間在試驗田待著,還真讓他找到了問題的所在。

棉田邊上的棉花長勢好、結的棉鈴多,中間的棉花相對較差。新疆棉花種植採用的是高密度種植,這樣就造成光不足。找到這個原因後,李雪源和團隊對棉花種植進行了調整,畝產量果然上去了。

“很多時候問題是想不清楚的,只有真正去實踐,才能發現問題出現在什麼地方,才能解決問題。”李雪源說。

團隊的力量很關鍵

搞科研工作,不是一個人能做成的,需要一個相互協作的團隊,李雪源一再強調這一點。

艾仙濤,2007年畢業於新疆農業大學,畢業後就跟著李雪源,如今已是博士。“老師經常教導我們,團結在一個目標下,一起堅持、拼搏、奮鬥,不做遊戲性的把戲,要想事、做事,更要做成事。”艾仙濤說。

對於團隊建設方面,李雪源一直很重視。關注團隊裡年輕人的成長在他看來是應該做的,因為他希望團隊裡每一個人都能做成事情。

“這些年來,我們團隊獲得的榮譽很多。但是我想說的是,並不是為了評職稱去搞科研。大夥一起攻破難題,評上職稱是很自然的事情。”李雪源說。

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新疆青年科技獎、中國農學會科技獎、優秀專業技術工作者一等獎等榮譽,都是李雪源和他的團隊近幾年獲得的。

不斷學習中進步

在李雪源的書桌上,擺放的不僅僅是棉花育種的書籍,還有育肥、推廣等各種其它的書。據李雪源介紹,30年來他經常在電臺、高校、棉農的家裡給大夥指點棉花的種植工作。

有時候在電臺,棉農打電話會問李雪源怎樣給棉花育肥,他是搞棉花育種的,沒辦法就只能去看育肥這一類的書籍。

“多看書,能多學到一些,就能給百姓多解決一些困難。”李雪源始終抱著這樣的心態不斷學習、進步。

哪些問題是熱點問題,在實驗室永遠都不會知道,經常去了解熱點問題,研發產品的認可度才高。下一步,李雪源正著手準備機採棉和中高端品質的棉花品種研發,說到這裡他便又閒不住了。(楊睿)

(責編:李龍(實習)、韓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