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棗鄉,新鄭&內黃為啥“風景”大不同?

種植業 棗子 三農 好想你棗業 河南日報新鄉觀察 2017-05-12

河南日報記者 丨王延輝 任國戰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丨閆明

通訊員丨劉象乾

今年年初,為服務中心大局,《河南日報》記者部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謀劃推出“發展路上‘對對碰’”欄目,擬深入一些資源稟賦相近、優勢產業具有可比性的縣區採訪,反映他們在增與減、進與退、做大增量與優化存量、培育品牌和延展鏈條過程中的積極探索;展示他們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走出的與眾不同的路子,通過“解剖麻雀”、碰撞思想,以探求我省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供各方參考。

3月30日,《河南日報》地方視窗版推出“發展路上對對碰”系列之一,為讀者呈現鄢陵與潢川這兩個花木之鄉的“精彩較量”。

4月12日,《河南日報》地方視窗繼續推出“發展路上對對碰”系列之二,以《郟縣鐵鍋創新發展生機勃勃》與《上蔡鐵鍋轉型路上艱難探索》兩篇精彩報道,為讀者呈現郟縣&上蔡同一口“鍋”一進一退的故事。

4月26日,《河南日報》地方視窗繼續推出“發展路上對對碰”系列之三,以《延津“強”麥業強民富“筋骨”壯》與《淮濱“弱”麥另闢蹊徑“風光”好》兩篇報道,為讀者呈現出延津&淮濱,兩縣小麥分“強弱”、麥業發展強的故事。

5月10日,《河南日報》地方視窗繼續推出“發展路上對對碰”系列之四,以《新鄭紅棗引發產業“聚變”》與《內黃大棗意欲“東山再起”》兩篇報道,為讀者呈現出新鄭&內黃,這兩個棗鄉的發展故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跳轉河南日報電子版查看詳細內容)

同為棗鄉,新鄭&內黃為啥“風景”大不同?

△《河南日報》5月10日15版版樣

A——

新鄭紅棗引發產業“聚變”

紅棗起源於新鄭。1978年,裴李崗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炭化棗核,揭開了新鄭8000年的紅棗歷史。在眾多史冊裡,也清晰地記載著春秋時鄭國都城“桃棗蔭於街”的繁盛景象。

歷經8000年風雨洗禮,新鄭紅棗從野果蛻變為木本糧食,從土特產發展成“明星”產品……一步步華彩“蝶變”,不但讓新鄭摘取了“中國紅棗之鄉”等桂冠,更塑造出風生水起的“紅棗經濟”。

通過走標準化、工業化、品牌化之路,新鄭人硬是把紅棗這麼一個小小的農副產品,開發成了聞名全國的休閒、保健類食品產業。

小紅棗“變身”大產業

同為棗鄉,新鄭&內黃為啥“風景”大不同?

△好想你棗業的光影分選生產線,可根據紅棗大小、飽和度、光澤度、殘次果等,做到精確分選,每小時可分選5

5月初,記者來到新鄭紅棗主產區新鄭市孟莊鎮,沿著解放路驅車行駛,道路兩側全是成片的棗林,綿延不絕,蔚為壯觀。

在孟莊鎮,農民土地分配不是按面積來計算,而是依棗樹產量和數量分。在棗農眼裡,這些“鐵桿莊稼”曾經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命根。

50多歲的寺西王村棗農趙國民回憶說,最多的時候,孟莊鎮棗樹種植面積近10萬畝。那些年,每到九、十月收穫季節,棗農們或蹲在107國道兩旁,或騎車到鄭州零售,一些有頭腦的“大戶”還將收購的紅棗進行粗加工,然後運到外地銷售。

然而,由於作坊式粗放加工規模小、技術水平低、分散經營等,甜了幾千年的新鄭紅棗,只能作為土特產。

同為棗鄉,新鄭&內黃為啥“風景”大不同?

△百棗園

轉機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痛定思痛的新鄭人開啟了把小紅棗做成大產業的探索之路。

推行紅棗生產標準化,是新鄭下出的“先手棋”。當時,新鄭市政府成立了由質監、棗科所等部門組成的標準化專業委員會,下設服務隊,圍繞大棗標準化為種植戶提供全面服務;制定出6個大棗生產標準,建立完善的標準體系;舉辦大棗標準化培訓班,做到棗農戶戶有標準。

有了生產標準,就有了產業化的基礎。在此過程中,新鄭市探索出集種植、加工、銷售相輔相成,基地、企業交相輝映的產業發展體系:利用“公司+農戶”的模式,採取訂單回收的方法,棗農與企業結成了“命運共同體”。

同為棗鄉,新鄭&內黃為啥“風景”大不同?

△百年古棗樹

隨著棗加工企業規模、科技水平的提升,當地湧現出奧星(好想你棗業前身)、棗之禮等一批大企業,開發出棗片、棗條、棗粉、棗酪、棗醋等一系列產品。

時至今日,新鄭已形成以“中國紅棗第一股”好想你棗業為核心的棗製品產業化集群,集聚各類型紅棗加工企業200多家,年加工紅棗近8萬噸。僅2016年,好想你一家企業便實現營業收入20.76億元。

龍頭帶動邁入品牌時代

當我省優質土特產大多還在“裸奔”的時候,新鄭紅棗已穿上“品牌”,成為全國頗具知名度的“大明星”。

在新鄭紅棗的成名歷程中,好想你棗業扮演著重要角色。“好想你讓新鄭紅棗邁入品牌時代。”新鄭市工信委副主任李廣現如是評價。

行走在好想你中國紅棗城廠區的觀光走廊,隔著透明的玻璃牆看去,顆顆紅棗在流水線上滾動,隨後被按照大小、色澤、飽和度等不同性狀進行分選、加工……一目瞭然的現代化、智能化生產過程令人震撼。好想你副總經理石聚領介紹,他們構建了紅棗全產業鏈,建有10萬噸的冷庫和醫藥級GMP標準生產車間,自主研發出行業內最先進的智能生產線,設立電子商務智能配送中心,保證了產品從源頭、加工到銷售終端的品質安全。

同為棗鄉,新鄭&內黃為啥“風景”大不同?

△人工精選紅棗

作為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好想你擁有註冊商標578件,專利69件;制定的免洗紅棗標準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國家標準;產品包括商務禮品、休閒食品等四大類型600多個單品,市場佔有率達16%。去年,上海社科院發佈的中國農業上市公司品牌指數排名中,好想你以高達70億元的品牌價值位列第五。

在其帶動下,當地紅棗深加工企業紛紛擴規模、上水平、打品牌,你追我趕、提檔升級。新鄭紅棗也被國家質檢總局獲准使用原產地標誌,並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證書。

同為棗鄉,新鄭&內黃為啥“風景”大不同?

△智能清洗設備

一顆紅棗,和它背後的品牌力量,遠不止於此。十餘年來,從新鄭到新疆,好想你嫁接出一道風景獨特的“紅色經濟”,走出了一條頗具特色的產業移民之路。

2007年開始,好想你在新疆阿克蘇、若羌等地陸續開拓生產加工基地,大面積嫁接種植新鄭灰棗,以緩解本土原棗緊缺情況。隨之而來,一大批新鄭的棗農和經紀人如同候鳥般往返於新鄭、新疆之間。如今,在南疆,從事棗樹種植、管理,販棗苗及加工紅棗的新鄭人不下2萬人。

石聚領介紹說,目前新疆棗種植面積1000萬畝,其中新鄭灰棗種植面積達500萬畝,平均每年從新鄭調入新疆的棗苗就有100多萬株。

如今,新鄭已逐步形成全國最大的棗樹苗木集散地和棗產品集散地。

發力供給側續寫新輝煌

同為棗鄉,新鄭&內黃為啥“風景”大不同?

△紅棗博覽園

產業日益壯大,品牌如日中天,是不是新鄭棗業就可以“高枕無憂”?

新鄭市林業局副局長白留偉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最近幾年,新鄭紅棗種植面積不足10萬畝,且呈萎縮趨勢;部分棗農急功近利,為防止雨季棗漿爛、開裂,濫打催果激素,導致品質下降;有的棗農覺得辛苦種棗,還不如到周邊企業打工賺得多,對棗樹疏於管理,基本“望天收”……長此以往,新鄭本土紅棗品牌又將何存?

與此同時,不少新鄭大棗深加工企業負責人都將重心放在新疆生產基地上。河南老棗農棗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常智勇便是其中之一,從2008年開始,他陸續在新疆阿拉爾包下1400多畝地,種植灰棗,紅棗成熟後運回新鄭加工成即食棗、棗片、棗夾核桃等產品。

對此,新鄭市農委總農藝師賈宏偉深懷隱憂:久而久之,人們或許會淡忘新鄭紅棗,而只記得新疆紅棗了。

正視問題,方能行穩致遠。白留偉建議,政府應加強政策引導,鼓勵扶植更多企業建立示範園、博覽園等,保證紅棗種植面積和紅棗品質;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良種採穗圃、紅棗優良品種種質資源彙集圃;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調動棗農種植棗樹積極性。

新鄭棗科所研發中心主任李海濤認為,新鄭棗區應主要種植鮮食棗、觀賞棗等,重點發展鮮食棗產業、建設生態觀光園等。值得欣慰的是,新鄭目前已培育出辣椒棗、葫蘆棗、磨盤棗等十幾種觀賞性紅棗。

同時,為進一步保護古棗林種質資源,有效探索古棗林的合理利用途徑,國家林業局已批覆同意新鄭市建設河南新鄭國家古棗林公園,其範圍包括新鄭市孟莊鎮、薛店鎮、郭莊鎮3個鄉鎮23個村的古棗林,面積2萬餘畝。目前,整體規劃在加緊編制,未來將打造成集生產科研、觀光休閒、文化體驗於一體的國家級示範公園。

同為棗鄉,新鄭&內黃為啥“風景”大不同?

△遊客摘棗

近年來,“中華棗鄉風情遊暨好想你紅棗文化節”已逐步發展為集紅棗採摘、文化遊覽、養生體驗、農家餐飲為一體的近郊生態旅遊項目,每年吸引遊客10餘萬人次。

好想你棗業結合國家大健康戰略致力於開創標準健康食養生活方式,不斷深化拓展產品鏈條和產業功能,滿足消費者差異化需求。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只要新鄭棗業乘勢而上,發力做強“微笑曲線”兩端,定將演繹更多的“紅棗傳奇”。

B——

內黃大棗意欲“東山再起”

內黃大棗,歷史悠久。其根植黃河故道,有1500多年的栽培歷史,曾長期作為歷代帝王的貢品。《內黃縣誌》記載:“唐宋時期已有大面積種植。”

內黃大棗果酸含量為棗果平均含量的5陪,維生素C含量是柑橘的10倍,蘋果的75倍,是名副其實的“百果之王”。因所產紅棗味美量大,內黃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紅棗之鄉”。

然而,內黃棗業發展卻幾多坎坷。先後經歷了成長、興盛、衰落、陣痛的過程。眼下,內黃人痛定思痛,重整旗鼓,期待重生。

從“救命樹”到“搖錢樹”

同為棗鄉,新鄭&內黃為啥“風景”大不同?

△古棗樹

內黃縣位於黃河北岸,歷史上沙丘連綿,常年乾旱,然而棗樹的耐旱、耐澇、耐鹼性,使其在這片特殊的土地上頑強生長。

5月初,記者來到縣城東南的後河鎮採訪,但見道路兩邊全是大片的棗林,相互銜接,綿延幾十公里。那稀疏的枝幹飽經滄桑,樹冠開張,虯髯盤旋,像一幅淡雅的中國畫,寥寥數筆,卻蒼勁有力。

趙勤瑞是地地道道的棗農,祖上就開始以棗樹營生。家裡傳下來的老棗樹有147棵,可以說每棵棗樹下都有他的回憶。老趙說,新中國成立前,內黃十年九旱,糧食收成差。棗樹卻相反,越是乾旱,棗子越是豐產。有幾年,糧食幾乎絕收,村裡人全部靠棗度日。“那年頭,棗樹就是內黃人的‘救命樹’。”

棗樹長長的根鬚涵養了一方水土,大棗甘甜的果實哺育了一方黎民。內黃縣林業局局長林學軍介紹說:“棗樹能防風固沙,還能在糧食收成少時,解決吃飯問題,我們這裡的農戶都種植棗樹,去誰家都能見到。”棗林為主的林帶成為當地的獨特景觀。

同為棗鄉,新鄭&內黃為啥“風景”大不同?

△內黃縣後河鎮,棗農正在晾晒大棗。火紅的大棗映紅了棗農的笑臉,也點燃了他們渴望內黃大棗重整旗鼓的熱情

上世紀90年代,內黃大棗進入黃金髮展期,以棗業為主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已十分成熟。棗樹下套種小麥、花生、紅薯等經濟作物,既解決了溫飽,又讓農民增收。“上有搖錢樹,下有聚寶盆,中間糧食屯”就是對當地特色農業的生動寫照。

九十年代末,內黃大棗憑藉良好的口碑,又趕上市場經濟的高速列車,引得全國客商潮水般湧來,大棗的價格也水漲船高。棗樹成了“搖錢樹”,當地群眾的種植熱情空前高漲,大棗產量連年攀升。

大棗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也成了內黃縣最閃亮的一張名片。

從“優越感”到“危機感”

1998年,是內黃大棗的鼎盛時期。安陽市如日棗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如日回憶說:“當時,後河鎮的紅棗批發市場非常紅火,每到收穫季節,拉棗的卡車能排20公里。棗子有多少賣多少,生意好得很!”趙勤瑞也說:“當時的大棗不愁銷路,價格也一路上漲到五六元錢一公斤。”

棗業經濟效益一路上漲的同時,各種榮譽也接踵而至。1993年,內黃縣被省林業廳命名為“紅棗產量第一縣”;2005年、2009年,國家相關部門又先後授予內黃縣“大棗優質豐產栽培及系列加工標準化示範縣”“中國棗業十強縣”;當年,內黃大棗列入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名錄。

同為棗鄉,新鄭&內黃為啥“風景”大不同?

△摘棗

一時間,“增量就是增效”成為大多數棗農追求的目標。劉如日告訴記者,為了提高產量,部分棗農開始濫用農藥、化肥等。

“用上農藥,棗子的產量上來了,品質卻下降了,口碑也就不如從前了。”趙勤瑞說。

“原本肉厚味甜的內黃大棗成為核大肉薄的‘兩層皮’,前來收購的客商越來越少,價格也越來越低。”劉如日說。

屋漏偏逢連夜雨。2000年後,新疆、甘肅、寧夏等地大棗大批量進入內地,並迅速佔領國內幹棗市場,對內黃棗業形成極大衝擊。

“內憂”加“外患”,昔日紅火的後河鎮大棗批發市場變得冷冷清清。一直做本地棗經營的劉如日,也把重心放在了新疆棗上。

林學軍痛心地說,大棗經濟效益持續下滑,嚴重挫傷了棗農的積極性,許多棗農甚至出現砍伐棗樹的現象。縣政府發現後迅速啟動保護古棗樹、開展棗鄉文化節等一系列挽救措施,但收效甚微,內黃大棗面臨發展危機。

從“山窮水盡”到“柳暗花明”

同為棗鄉,新鄭&內黃為啥“風景”大不同?

△古棗樹

難道內黃大棗就這樣被市場淘汰?

內黃人心有所不甘。2014年,內黃縣林業局在全國範圍篩選出10種優質棗,拿到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進行氨基酸的定量分析。檢測結果振奮人心:10個品種中,內黃大棗扁核酸遊氨基酸含量處於中等偏上水平,生物活性化合物環磷酸腺苷、環磷酸鳥苷含量均屬最高,比其他品種高1倍以上。

“看到檢測結果,就像吃了定心丸。”內黃縣林業局辦公室主任胡秀芳告訴記者,2015年,他們著手進行品種培育實驗,“今年就能掛果,預計可選育出優質扁核酸品種1個,其他優質本土品種1到2個,為下一步發展奠定基礎。”為了找對發展路子,他們還去多地進行考察。“在山西太谷,我們學到了‘雙調技術+防雨棚設施’,在臨猗看到了‘冬棗露地栽培密植+大棚模式’,大家的思路一下就打開了。”胡秀芳興奮地說。

與此同時,內黃縣發展大棗的思路也日漸明晰。新的實施方案即將出臺:推廣“標準化生產+防雨棚模式”,促進老棗樹提質增效;推廣“精細管理+大棚模式”,加快壯大鮮食品種;建設大棗科技綜合示範園,強化科技支撐;引進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帶動能力強的紅棗加工企業,儘快形成“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發展模式……

同為棗鄉,新鄭&內黃為啥“風景”大不同?

△大紅棗

林學軍激動地說:“從今年起到未來兩年,縣財政計劃每年拿出900多萬元用於大棗產業發展,對標準化管理示範園、新建的鮮食大棗密植園、搭建的防雨棚等分別給予不同程度的獎補,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棗農的積極性。相信不久的將來,內黃大棗這張名片又能享譽全國!”

這幾天,趙勤瑞正在考慮搭建防雨棚的事。“縣裡開了1500人的發展動員大會,把大棗未來的發展和補貼政策講得明明白白,我們心裡也都有底兒了。”老趙對記者說,加蓋雨棚非常實用,解決了雨季棗子漿爛、開裂問題,延長了採收期,可以說是一次投資,多年受益。

“縣裡還給補貼,我們幾個棗農都準備開始建防雨棚了。”話鋒一轉,他堅決地說,“以後任何農藥、激素,都杜絕使用,實行科學化管理。現如今,大夥都明白,只有保住品質,才能守住內黃大棗的牌子。”

老趙的笑臉,憨厚且自信。內黃大棗未來的發展,值得期待。

專家點評:

小紅棗聯動大產業

□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農村處處長王民選

新鄭紅棗和內黃大棗,分處我省黃河南北,判然兩種風景。新鄭小棗開發出系列品種,成為聯動性強、產業化程度高、融合力度大、風生水起的一項富民產業,其知名度和美譽度高端鵲起。內黃大棗則在顛簸中下行,在下行中委頓,在委頓中傷了元氣,成為百姓曾為之驕傲的過往談資。兩者對比,令人擊節讚歎與扼腕長嘆共生,滿滿希望和隱隱擔憂並存。

橫向比一比兩地棗業的成長曆程。新鄭棗在上世紀90年代即推出生產標準化戰略,積極探索自成特色的產業發展體系和模式,以質量提升拓展市場空間、搶佔市場高地;內黃棗則一度沉醉在改革開放之後,全國居民消費水平第一輪大提升帶來的賣方市場的優越感當中,坐等客商上門,總認為自己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其結果是,一個名氣越來越大,牌子越來越響;另一個則影響力越來越小,發展步履越來越蹣跚。

縱向評一評兩地的經驗教訓。二者都曾在產品暢銷時重產量、輕質量,其間都出現過市場搖擺。不同的是,新鄭較早從宏觀方面著力,出臺整體應對方案,沿著標準化—產業化—市場化—品牌化道路,高歌奮進;內黃則步入片面追求產量—質量下降—無序發展—短板突出—重新起步的囧途,至今喘息方定。一個重視質量和品牌,圍繞消費需求做文章,超前把重心放在供給側方面,效益自然越來越好;一個追求產量,忽略質量,不看市場動向,只低頭在一畝三分地裡動腦筋,市場化路子必然越走越窄。

兩地紅棗產業的發展讓我們感悟:過硬的產品質量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什麼時候都不能放鬆對品質的要求。此外,還必須把品牌擦亮打響,以品牌含金量博弈市場變量;必須聯合發展、融合做大、延伸做強——紅棗不一定要長成在新鄭,但“好想你”品牌高高聳立在新鄭,包裝售出的紅棗就都成了河南棗;必須切實重視創新,不斷開發新品種、植入新元素,拓展銷售新空間,最大限度強化紅棗產業邊際收益;必須紮根於河南的深厚土壤,把歷史文化底蘊和地理標誌、有機生產、文化風情融聚融匯,把一二三產業融合深化,才能在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進程中讓河南小棗紅遍全球。

本期編輯︱代娟 實習生︱賈久燕

歡迎轉載,但請務必在文章開頭醒目處註明來源“河南日報新鄉觀察(ID:hnrbxxz)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