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逆襲”

種植業 甘蔗 農村 農民 新華網 2017-05-30

(砥礪奮進的五年·精準扶貧駐村調研)甘蔗“逆襲”

新華社貴陽5月27日電(記者李放)小雨過後,悅耳的蟲鳴又迴響在山谷,地裡的甘蔗顯得愈發青翠挺拔,田野裡再次煥發勃勃生機。

一大早,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魯容鄉里秀村布依族漢子羅仁雄來到地裡給甘蔗除草、施肥,他說:“沒想到,甘蔗成了我們手裡的寶。”

魯容鄉位於滇黔桂石漠化連片貧困區腹地,這裡山高谷深、土地破碎,農業廣種薄收,是貴州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由於地處亞熱帶低河谷自然氣候區,甘蔗是這裡為數不多的經濟作物,也是當地村民為數不多的收入來源。

“我小時候就跟著父親到地裡種甘蔗。”41歲的羅仁雄說,那時收點甘蔗就拿回自家院子裡熬成紅糖趕集賣,家裡的油鹽醬醋全指著這點甘蔗。

為了解決脫貧致富的難題,2012年起,貞豐縣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並從廣西引進投資商建起一家制糖企業,大力發展甘蔗種植業和蔗糖產業。

魯容鄉黨委副書記龔瀛說,全鄉甘蔗種植面積最多時有近2萬畝,糖廠以每噸不低於520元的價格收購。蔗農笑咧了嘴,政府放寬了心,脫貧致富的日子彷彿就在前方。

但誰也沒想到,甘蔗很快就從“寶貝”變成了“棄兒”。受宏觀政策調整和國際市場影響,市場糖價從2010年的每噸7800元下跌到2014年的每噸3900元,糖廠的甘蔗收購價也從每噸520元跌至每噸400元。

“當時看著滿山遍野的甘蔗愁壞了,辛辛苦苦一整年,又搭人力又搭錢,價格怎麼說變就變?”在貞豐縣隔壁的冊亨縣巧馬鎮鍋廠村,苗族村民李正祥也種了多年的甘蔗,他說,那時很多村民覺得不划算,乾脆就任由甘蔗爛在地裡。

羅仁雄甚至又花幾千元買了臺榨汁機,打算重新走上父親的老路,自己熬糖到集市上賣。“但沒想到,這榨汁機一次都沒用上,甘蔗又成了搶手貨。”

2016年,隨著“互聯網+”和農村電商的飛速發展,當地利用布依族傳統制造工藝生產的古法紅糖在市場上“一炮而紅”,一些小型古法紅糖生產企業和合作社開始在大山裡生根發芽。

5月初,記者來到位於巧馬鎮的木棉樹土法紅糖專業合作社,推開工廠車間的大門,一陣醇厚的糖香撲面而來,包裝車間幾位工人正在熟練地將一塊塊紅方糖進行精美包裝。

“這裡的產品綠色無汙染,非常適合高端消費市場。”29歲的鄧貴文是合作社一位投資人,他說,如今當地生產的優質紅糖在網上一斤可以賣到70多元,不到半年時間合作社的總產值就超過了500萬元。

“去年我種了30畝甘蔗,紅糖廠和我簽訂了甘蔗的收購價每噸650元,並承諾每年每噸50元遞增,去年一年就賺了4萬多元。”羅仁雄說,當地政府還通過信用社給貧困戶5萬元貼息貸款入股紅糖企業,每年的分紅超過3000元。

“這樣既解決了企業成立初期資金的週轉難題,也保障了貧困戶每年的收益,一舉兩得。”龔瀛說,“如果沒有互聯網和農村電商的發展,大山裡的寶貝不知道還要埋沒多久。”

據瞭解,目前黔西南州甘蔗種植面積超過10萬畝,蔗糖產業和甘蔗種植業惠及群眾約7萬人。

在羅仁雄家院子裡,記者看到了他花幾千元買的那臺榨汁機,風吹雨淋,笨重的“鐵傢伙”已經生鏽。羅仁雄嘿嘿地笑著:“不用了、不用了,這個鐵傢伙也該進倉庫裡休息了。”

甘蔗“逆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