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20章學習體會

中庸 十三經 公號課 公號課 2017-08-29

《中庸》20章學習體會

原文:

哀公問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

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也,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候也。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候則天下畏之。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

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

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 ,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候也。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WXF的體會:

人能做到至誠即是聖人,不用思考直接看到問題本質,自然而然的做到順天道而為。

大多時候,凡人看不到問題的本質都是因為被私慾、私見所矇蔽。能做到至誠,眼睛自然就亮了,這就是“不思而得”。

感想:探索、積累、歷練幾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放下私慾,立誠,有了一點心明眼亮的感覺。

點評:所以克己明心、見性成仁。戰勝了自己的私慾、就能心明眼亮、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質,進而處理好事物的矛盾。立誠至關重要!


WW的體會:

無論是把制度用什麼方式流傳下去,只要是改變領導者,都不能保證制度的實施。要想最大限度的實施,首先要修養自身,選好接班人或許還能有一些保障。如何選人用人,關鍵要看他平時的表現,尤其是道德禮儀方面堅決不能差。再有才能失了道德禮儀就很容易把企業帶歪帶偏,給股東、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治理企業與持家、親朋的關係處理是相通的。家庭管好了,親戚朋友的關係相處融洽了,再加有才能自然企業也能管好了。

點評:《學庸》的核心可以用幾個一致性來說,一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致性,二是德與才的一致性,三是誠與明的一致性(下一章講),四是明與善的一致性。關於這幾個最重要的一致性,我們在《中庸》解讀的後期會重點講。把這幾個一致性徹底想通了,《學庸》就學到精髓了。


用《四書》滋養這一代的企業家,歡迎加入我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