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疾病分類》新增傳統醫學章節:中醫理論為主導兼顧日韓

日內瓦時間2019年5月25日上午10時40分,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了包含起源於中國的傳統醫學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ICD -11),標誌著歷經十餘年努力,中醫藥正式接入國際主流醫學這一分類體系,傳統醫學國際疾病分類項目中,建立了以中醫藥為基礎,也兼顧日本、韓國傳統醫學的病證分類體系。

國際疾病分類(ICD)是由世界衛生組織制定頒佈的國際統一的疾病分類標準,是各國政府在醫療、管理、教學和科研及制定政策中關於疾病分類的規範性標準,作為權威的國際標準已有百年曆史。

2009年,基於全球範圍內中醫藥越來越大的服務量和市場,世界衛生組織在加強和發展傳統醫學戰略實施過程中意識到,在ICD體系中應有符合傳統醫學需求的分類代碼體系,由此提出在第11次修訂中增加傳統醫學章節,啟動傳統醫學國際疾病分類項目。

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專家積極爭取下,起源於古代中醫的傳統醫學病證分類體系以其在全球的廣泛應用、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海量的應用數據支撐,成為第一個進入國際疾病分類家族的傳統醫學,世界衛生組織更是組織了以中國、日本和韓國專家為主的國際專家團隊共同參與制定。而在之前,傳統醫學一直缺少具有國際標準化的統計口徑,導致傳統醫藥的相關服務信息、資源狀況等處於“信息孤島”狀態。

2009年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委託,上海市中醫藥發展辦公室(現上海市中醫藥管理局)承擔了相關項目管理,由上海中醫藥大學成立傳統醫學國際疾病分類研究與服務評價中心,承擔項目日常工作。

項目得到了全國專家的大力支持,有以張伯禮院士、嚴世芸教授等領銜的項目審評專家團隊36人,以及涉及術語、信息、標準、分類各個技術領域專家組若干,整個項目參與的全國專家近百人,遍佈26個省。

十年磨一劍,中國專家組完成中醫病、證國標英譯8萬餘字;完成2次術語審評工作,摘取術語條目1400餘條,收集整理專家意見4928條,篩選後得到術語近600條,根據國標等參考資料給出中英文定義;完成項目各版本指南、手冊的漢譯工作10萬餘字;同時,翻譯471條病證條目及其定義近3萬字。上海市中醫藥發展辦公室前後選派12名志願者赴世衛組織總部參與工作。

在確定首個入選ICD體系的傳統醫學時,中國的中醫藥曾面臨其他的傳統醫學的激烈競爭。

隨後,在確定研究方案時,中國、韓國和日本等國都提出了研究方案,鑑於中國的方案最符合中醫藥臨床和理論體系,兼顧了韓日等國家傳統醫學內容,且基於已有的中醫藥國內標準及全國中醫醫院監測中心等前期工作基礎,在競爭中得以勝出,各國最終討論一致同意,按照我國提出的ICD-11傳統醫學部分研究方案開展研究。

新制定的ICD-11傳統醫學章節充分體現了以中醫理論為主導的病證分類體系的基本特點,同時,包容了日、韓傳統醫學內容,獲得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專家認可,最終,獲得世界衛生組織採納,實現了既保持中醫特色又符合國際需要的目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