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大家劉渡舟老先生治療上熱下寒證驗案精選

中醫 附子 黃連 黃芩 旋轉思維 2017-04-02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過身體發熱的感覺,也有過身體怕涼的體驗,這些都是人體在應對自然環境時的變化或者是自身患有了某些疾病時的反應;然而很多人還有著另一種“冰火兩重天”式的體驗,自覺身體“一頭熱,一頭涼”,這種情況比較常見的是身體上半部分自覺發熱,而身體的腰腿及以下部位又覺得發涼,這種情況中醫稱之為“上熱下寒證”,為寒熱錯雜表現之一,病理上多為陰陽之氣不能協調,使陽盛於上,陰盛於下而致。針對這種患者,中醫臨床當中通過辨證病因病機,然後施以中藥方劑,常常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下面來看一則中醫名家劉渡舟老先生治療上熱下寒證時的醫案。

中醫大家劉渡舟老先生治療上熱下寒證驗案精選

經典醫案(上熱下寒證)

韓××,男,28歲,未婚,寧夏回族自治區人。

患背熱如焚、上身多汗、齒衄、煩躁不安。但自小腹以下發涼,如浴水中,陰縮囊抽,大便溏薄,尿急尿頻,每週夢遺二到三次。在當地易數醫治療無效,專程來京請劉老診治。視其舌質偏紅,舌苔根部白膩,切其脈滑而緩。劉老曰:此上熱下寒之證,治當清上溫下。然觀病人所服之方,率皆補腎固澀之品,故難取效。劉老處以附子瀉心湯:

黃芩6g、黃連6g、大黃3g(沸水浸泡十分鐘去渣),炮附子12g(文火煎四十分鐘,然後兌“三黃”藥湯,加溫後合服)。

藥服三劑,大便即已成形,背熱減輕,汗出止,小腹轉暖,陰囊上抽消失。又續服三劑而病癒。

中醫大家劉渡舟老先生治療上熱下寒證驗案精選

[按語]人體的水火陰陽籍賴臟腑氣機運動的升降出入,賙濟於表裡上下,維持著一個相對的平衡。一般而言,火在上而下行以溫水寒,水在下而上升以濟火熱;陽衛外以守陰,陰守內以助陽。從本案的脈證分析,顯為上熱下寒,水火不能上下交濟所致。病變的焦點則在於上交熱盛,盛則亢,亢則不下行,則下寒無火以溫,故呈現上熱下寒的病理局面。徒用補腎固澀之法,則隔靴搔癢,定難取效。治當清上熱而溫下寒,而用附子瀉心湯。黃芩、黃連、大黃用沸水浸漬,在於薄其味而取其輕清之氣,治上達下,以洩在上之熱;附子熟用,文火久煎,取其醇厚之味,則力大氣雄,以溫下焦之寒。諸藥合用,則“寒熱異其氣,生熟異其性,藥雖同行,而功則各奏”(尤在涇《傷寒貫珠集》)。服之則熱得三黃而清,寒得附子而溫,陰陽調和,水火既濟,其寒熱錯綜複雜之證自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