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熱下寒“,中醫治療要領是,打通通道,把上面的“熱”引到下面來,中醫稱為“引火歸元”!

中醫 養生 生薑 文章 中醫養生鄭芝環 2017-08-03

之前我發表了多篇文章說“陽虛”、“陰虛”體質。中醫認為“陽虛則寒”、“陰虛則熱”,陽虛會表現出體寒的一面,陰虛會表現出上火的一面,這是常理!

現實中,很多人身體卻表現得很矛盾,比如經常腹痛腹瀉、痛經、性功能下降、下肢冰涼,但如果稍稍吃點熱氣的食品,又會出現口腔潰瘍、煩熱、口乾、咽喉腫痛等現象,中醫稱為“上熱下寒”

如果治療不得法,用溫陽藥可能導致更上火,用清熱藥可能導致更虛寒;碰到這種問題,中醫治療都很棘手,需要權衡症狀,細心辨證用藥,方能取效!

”上熱下寒“,中醫治療要領是,打通通道,把上面的“熱”引到下面來,中醫稱為“引火歸元”!

”上熱下寒“中醫的治療要領是,先調理脾胃,打通通道,把上面的“熱”引到下面來,中醫稱為“引火歸元”

中醫的很多方劑有這個作用,比如交泰丸、潛陽封髓丹、金匱腎氣丸;我經常會在調理的方藥裡面加上牛膝、肉桂、細辛等藥物,起“引火下行”的功效。

論醫理太複雜,在此我介紹一些實用的養生方法

”上熱下寒“,中醫治療要領是,打通通道,把上面的“熱”引到下面來,中醫稱為“引火歸元”!

”上熱下寒“的養生調理方法:

1、飲食。因為吃涼的太多容易傷陽氣、吃熱的太多容易傷陰助火,因此飲食以平性食品為主,不適合選擇太熱氣或者太寒涼的食物。

2、艾灸。可經常艾灸關氣、氣海、足三裡、湧泉穴,目的就是把上面陽氣往下引。

3、穴位貼敷。可用肉桂、生薑打粉、加醋調成糊狀、每晚貼敷湧泉穴,膠布固定、貼敷時間2個小時左右為宜(如果有皮膚過敏、刺激潰爛等現象,要減少貼敷時間和頻率)。

4、泡腳。可用生薑、艾葉煮水,每晚用來泡腳,能夠引熱下行,減少四肢冰涼等症狀。

5、調節情緒。不宜太操勞、急躁;因為人一著急緊張,陽氣容易上浮,加重“上熱“的現象。

6、順應自然。大自然的規律是白天陽氣升發、晚上陽氣收斂;因此要順應自然,儘量選擇白天活動以鼓舞陽氣、晚上保持安靜不熬夜,以將上面的陽氣熱氣收斂回來。

”上熱下寒“,中醫治療要領是,打通通道,把上面的“熱”引到下面來,中醫稱為“引火歸元”!

以上方法建議,希望對大家有用。

下面是平臺廣告,沒興趣的可以不用理會。

往下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有更多的“中醫調理養生”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