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傷寒論》服藥法解讀

《傷寒論》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它對中醫護理亦有比較全面的論述。學習《傷寒論》的有關護理知識,對提高辨證水平和治療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茲就《傷寒論》服藥護理法探討於後。

一、劑型區別

《傷寒論》中,劑型及作用不同,給藥的途徑和方式亦不同。湯劑除常以飲服外,亦有咽服,旨在使藥效持續作用於咽部,故適宜咽部疾患。如苦酒湯“少少含咽之”,半夏湯“少少咽之”。散劑以和服法,或以米湯和服,如五苓散;或以水和服,如燒褌散;或以沸湯和服,如文蛤散;或以稀糜和服,如將香豉與熱湯煮作稀糜,去渣取汁和瓜蒂散服等。丸劑如麻子仁丸以飲送服,理中丸以沸湯溫服外,還可以煮服法,如抵當丸以水煮丸後,連渣服用;大陷胸丸,將丸與甘遂末、白蜜、水混合煮取服之。此外,尚有外治法,如大青龍湯藥後汗出多者,以溫粉撲之。亦有經腸入藥的外導通便法,如蜜煎導法,“以內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灌腸法,將豬膽汁“灌穀道內,如一食頃”。

二、寒溫服法

《傷寒論》中內服藥,大多是溫服。如桂枝湯“適寒溫,服一升”。但是,根據病情和方中藥物,有熱證寒藥溫服和寒證溫藥冷服的從治服藥法。如小承氣湯性寒溫服,以防拒寒藥不受;半夏散及湯均宜冷服,以為引藥。

三、 服藥時間

平旦服,指在早晨未進食前服藥。《神農本草經》:“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如十棗湯平旦服,可因勢利導,使水飲之邪便於排出。日服,指在白天服藥。日夜服,指在白天和夜間均服藥。食前服,指在飯前服藥。根據古人服藥經驗,病在胸膈以上者,應先進食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當先服藥後進食。如桃核承氣湯證病位在下焦,該湯又是下瘀血之劑,故先食溫服,才能更好發揮藥效。先其時服,指發作性病證,應在發作前服藥。《傷寒論》:“病人髒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即為其例。不拘時服,如半夏湯“少少咽之”,為不拘時之含咽。

四、服藥次數

頓服法,指一次較快地將藥服完。如干姜附子湯,因病變突然,所以頓服,俾藥力集中,收效迅速。數服法,指將藥有計劃地分次服完。具體則分為如下幾法。

一服法

仲景對疾病的治療,特別是對汗吐下三法的運用,要求“中病即止,不必盡劑”。因此,如服藥一次後病癒者,則餘藥不再服,為一服法。如大青龍湯“一服汗者,停後服”。

二服法

《傷寒論》中有“日二服”和“再服”兩種情況。前者指在白天內一般按早晚二次服用;後者則不拘此間隔。如茯苓四逆湯為日二服;大黃黃連瀉心湯為分溫再服。當然,根據病情變化好轉情況,亦不必將兩次藥服完。如梔子甘草豉湯分二服,先溫進一服,如得吐者,止後服;小承氣湯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服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三服法

將藥在白天按早中晚三次服完,如五苓散“日三服”;或在規定的時間內將藥分三次服完,則為“分溫三服”。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其三服須半日服盡;麻黃升麻湯三服,每次間隔時間為“相去如炊三鬥米頃”。三服法亦根據病情不必盡劑。如牡蠣澤瀉散日三服,但當小便利,則止後服;桃花湯日三服,但一服愈則餘勿服。

頻服法

服藥次數超過三服法者,如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分五服,豬膚湯分六服,調胃承氣湯不拘次數少少溫服。對病情寒熱錯雜和病勢重篤者,日夜連服,亦屬本法。如黃芩湯“日再,夜一服”,黃連湯“晝三夜二服”,理中湯“日三四夜二服”等。

五、服藥劑量

《傷寒論》對內服藥的每次服藥量均做了明確的規定。如桂枝湯服一升,四逆散服方寸匕,麻子仁丸服十丸等。劑量的確定,服從治療的需要。因此,同一方劑治療目的不同,則服藥量也有相應變化。如調胃承氣湯,用於和胃,則少少溫服,是不取勢之銳,而欲其味之留中,以濡潤胃府而存津液;用於燥熱內結,則應頓服(劉渡舟《傷寒論詮解》)。

《傷寒論》中的服藥量並不是強調機械的執行。相反,臨床必須根據治療需要,病人體質和病情變化,酌情加減。如烏梅丸先服十丸後,可稍加至二十丸;麻子仁丸先服十丸,可漸加,以知為度。而十棗湯,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白散,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甘草附子湯,原則上應溫服一升,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始。又如理中丸,先服一丸,若服後腹中未熱者,益至三四丸;瓜蒂散服後不吐者,其量可少少加;十棗湯下後病不除者,翌日更服時加半錢。

六、輔助服藥法啜粥法

桂枝湯方後雲:“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啜粥可助胃氣,益津液。一則可借谷氣以充汗源,一則可借熱力鼓舞衛陽驅邪從汗解,從而達到助藥力之目的。又如理中湯,服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助藥力以溫養中氣。徐洄溪對此指出:“桂枝湯之飲熱粥,欲其助藥力以內溫也。”

白飲法

白飲即米湯。五苓散白飲和服,有桂枝湯啜粥之義。白散以白飲服,甘以緩之,取其留戀胸中不使速下也。半夏散白飲和服,旨在保胃存津,防止半夏桂枝辛燥劫陰;亦有啜粥之義,從中達外,俾內外之經脈通,而少陰之樞機出矣。此外,小結胸證為大。“叉手自冒心”之心下悸喜按,辨證屬虛;結胸證之“按之則痛”“痛不可近”,辨證屬實。可見,按之反饋,也有虛實之辨。

( 注:文中所引用的字句,凡未標明出處者,皆引自《傷寒論》。括號中的數字為《傷寒論》中所對應的條文的序號,引用版本:《傷寒論釋義》,南京中醫學院傷寒論教研組編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1958年版。後同)

版權聲明

shengming

本文選自《杏林問道:老中醫五十年行醫感悟》(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聶天義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中醫出版推薦發表。圖片來源於網絡。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有內容合作,請後臺留言。(歡迎廣大讀者原創投稿!)

張仲景:《傷寒論》服藥法解讀

張仲景:《傷寒論》服藥法解讀

張仲景:《傷寒論》服藥法解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