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與科學

中醫 養生 方舟子 中藥 中醫家 2017-07-27

中醫與科學

陳 浩:中醫碩士,新西蘭中醫藥鍼灸學會常務理事,新西蘭中華文化學會理事,曾任教於新西蘭中醫學院,現為新西蘭和合中醫診所中醫師。學術上,重視中華文化經典的研究,主張中醫與儒、釋、道、易合參。近年來對《黃帝內經》診療體系有系統、深入的研究,對推廣中醫養生也不遺餘力。

最近看了質疑中醫科學性的幾場辯論,代表科學界的有院士何祚庥,哲學教授張功耀和科普作家方舟子等; 代表中醫的有名醫王教授和中醫博士鄢先生,以及文化學者王魯湘等。這本是件好事,在辯論的過程中,對中醫的科學 性與否,正反兩方面的意見都可以充分地放到檯面上供大眾參考,正是一個供大家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對於辯論, 沒有誰來評判勝負,但我整體感覺,代表科學的名嘴方舟子表現自信,揮舞著科學的棒子,十分威風;張功耀不僅 指出中醫沒有科學性,甚至揚言中醫是騙術,應該取締,這種謾罵和煽動缺乏理據而顯得情緒化,似乎與科學態度 背道而馳;何祚庥也不含蓄,直接否定中醫的核心理論,即陰陽和五行學說,但從其表述來看,其對中醫理論的基 本內容缺乏常識性瞭解,望文生義,這種對辯論對手的輕狂,似乎缺乏些科學精神;王魯湘捍衛中華文化和中醫的 觀點比較有深度,我比較欣賞,可惜他談得不多;而中醫界的代表,雖對中醫如數家珍,但對中醫的特點沒能作簡 練而鮮明的表述,沒有指出中醫與科學的異同,也沒有找到與科學溝通的語言,致使相關話題不能深入、被動應戰。 對於中醫界的代表在辯論中的表現我感到有些失望,在我看來中醫是個博大精深的寶藏和智慧的寶庫,而中醫從業 者對之認識和挖掘得還是相當不夠的,被別人攻擊甚至羞辱也就不足為奇了。

下面,基於對中醫經典的理解,我從幾方面簡要談談中醫與科學的話題,希望幫助有興趣的朋友從多角度、 多層面來了解中醫。

一,中醫是否屬於科學研究的範疇?

對於什麼是科學,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從狹義科學觀來看,達爾文曾給科學下過一個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 做出結論”。達爾文的定義指出了科學的內涵,即事實與規律。科學是以事實為依據,實事求是,而不是脫離現實 的純思維的空想。至於規律,則是指客觀事物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繫。因此,俠義科學是指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經過 實踐檢驗和嚴密邏輯論證的,探索規律或真理的過程。一般認為科學的歷史啟蒙於文 藝復興,始於近代歐洲,其理論層面以牛頓力學為典範,科學的確切歷史大概四、五百年。看起來這種科學觀是 非常穩健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向外探索、求證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但這種穩健的模式在發展過程中的整體性和包容性顯然是不足的。而來源於中國五 千年歷史的中醫,是人類文明的另一分支,自然不屬於狹義科學的範疇。方舟子等否定中醫的科學性,以致認為中醫非 科學,其觀念大概由此而出。其實中醫不應該一廂情願標榜自己是科學的,如果中醫把自己歸併於這種相對狹隘的 科學觀,理應要接受它的標準和檢驗,理應由代表科學的人士來給中醫的科學性下結論。這樣一來,對於中醫來說 反而是削足適履、自亂陣腳,並造成大眾對中醫認識上的更多混亂。

當然,有的科學觀比較開闊,可稱為廣義的科學觀,如《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定義科學為“如實反映客觀事物固有規律的系統知識”,其實這才是大眾頭腦裡的“科學觀”,把科學當作能解釋一切自然和社會現象的最高權威,甚至將科學理想化,將科學當作真理的另一個稱謂。因此,就廣義科學觀而言,科學史的範圍將大大拓展,除了西方科學史,還可以有“美洲的瑪雅科學史”、“非洲科學史”、“少數民族科學史”,當然也可以有“中國科學史”,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的鉅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就是想把中國的科技文明納入統一的世界科學史範疇之中。那麼,中醫作為中國文化中的醫藥領域,當然也可歸入科學的範疇。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何認識中醫這個有別於當代科學的,具有獨立、完整理論和實踐體系的研究對象,這是擺在科學家面前的不可迴避的課題。

因此,總體來說,不同的科學觀其實是造成爭辯中醫科學性的最主要根源。

二,評估中醫療效的標準問題

按照當代科學研究的方法,為了評估一種醫療方案的有效性,往往採取臨床研究的方法。有種被稱為最佳的研究方法名為“隨機對照試驗”,按照要求,首先要選取一定數量的病例(或稱樣板),幾百例至上千例不等,再平分兩組,一組是試驗組,採用所要試驗和評估的治療方法施治;另一組為對照組,主要用於跟試驗組比較。試驗過程中,同步研究和觀察試驗效應,並應用客觀的指標對兩組病例進行檢測和評估。 方舟子在辯論中就是引用了國 外的該種類型的臨床研究報告,在該研究中,試驗組根據中醫理論選穴用針刺治療痛症,觀察組不依據中醫理論、不依穴位隨機針刺。觀察評估結果是兩組的有效性基本相同,由此而得出依中醫理論選穴針刺治病沒有臨床治療價 值的結論。

然而,我們要問,對中醫的療效研究能不能採用這種通用的“隨機對照試驗”呢?實際上用這種方法來研究中醫 的療效是不合理的。

首先,對中醫來說,在臨床上無法蒐集到相同的病例,或稱樣板,並且對每一個病例而言也沒有一個可做比較 的固定治療方法。眾所周知,中醫的歷史上留下了很多病案的記錄,但都是個案的形式,而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 病症施用相同的治療的記錄。正如某位科學家所說的“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同樣,在中醫的觀念和醫療實 踐中從來也沒有兩個相同的病症,當然也沒有相同的治法。比如說頭痛,有的頭痛位於後腦,稱為太陽頭痛,與肝 腎相關聯;有的位於前額,稱為陽明頭痛,與脾胃相關聯;有的位於頭側,稱為少陽頭痛,與肝膽相關聯;有點位 於巔頂,與肝心相關聯;有的刺痛,有的隱痛,有的痛而困重,有的時痛,有的早上痛,有的中午痛,有的下午痛, 有的晚上痛;有的遇寒痛,有的遇熱痛,有的遇風痛,有的遇溼痛,等等。在治療上,除做出正確診斷外,選穴上 還要考慮標本、緩急、體質、時令、氣候、飢飽、禁忌等等因素,並且嚴格意義的中醫治療還應輔之以審查病因、 調整不平衡生活方式等,這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療效。試想,找到兩百例各不相同的頭痛,而用一組相同的穴位套 餐式的針刺治療,而不是針對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施治,這是碰運氣,能奢望有什麼療效嗎?
中醫與科學

其次,相對於當代科學而言,中醫屬於跨學科的學說,中醫至少包括生物學、氣候學、環境學、天文學、心 理學、哲學等,以什麼標準來評估中醫的有效性就變得比較複雜,如果評估的標準沒有涵蓋上述這些內容,對中醫 的任何評估和研究都是有缺陷的,因而是不合理的。

再有,中醫對療效的判斷標準與當代科學標準(或稱西醫標準)不同。中醫的療效是要從整體上來綜合評估, 最高治療原則和目標是“陰陽平衡”,如《內經·至真要大論》曰“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如果不能調整身 體陰陽平衡,則隱患難除,即使疾病暫緩仍有可能隨時復發。而西醫的標準是攻城掠地,甚至不計後果,以平復主 症為主要目的,而缺乏對具體病症與整體健康的掌控,這種治療在中醫而言是無意義的,甚至是危險的。舉個例子 來解釋,就外感風寒引起的疾病來說,根據病情的淺深和發展,可以分為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 病和厥陰病,開始的時候,病在表為太陽病,主症可能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身痛,此時的正確治法是扶正祛邪,用汗法解表,病可立愈;但如果不能有效治療,病邪深入則可能發展成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等;就治療而言, 如果太陽病沒有積極治療或治療不當,惡化為太陰病,太陰病卻沒有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的病症,但有腹滿而吐、 食不下、時腹自痛、下利等病症,即是說太陰病階段雖然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的主症消失了,病情卻在惡化,而病 勢更為凶險。因此,中醫的治療標準兼顧並掌控局部病情與整體健康,大大超越了西醫對病症評估的基本觀念及其 標準,因此用西醫的標準來評估中醫的治療是勉為其難的。

當然,中醫義理精深,易學難精,中醫鍼灸的水平相差很大,水平高的鍼灸師醫術高超,起沉苛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但人數不多; 水平差強人意的鍼灸師效果堪憂,卻大有人在; 因此做實驗的鍼灸師的水平及其代表性也是影響實驗效果的重要因素,對於水平較低的鍼灸師來說,選穴鍼灸跟隨機亂刺真的不會有太大差別,這是中醫界值得警醒的。

三,中醫與科學的研究與發展方向

科學研究的方向可以概括為不斷向自然和宇宙的外向型探索過程,正如方舟子所言,科學是不斷髮展、不斷創 新的,可以說科學是個不斷否定、發展、再否定、再發展的過程,因此方舟子說現在的任何一個讀生物學的大學生, 他的科學知識已經遠遠地超越了達爾文。方舟子也將這一分析和論斷應用到中醫,其結論是中醫是古人的矇昧的醫 療方法,而且固步自封,至今為止其理論基本沒有任何發展,註定是落後的,因此中醫可以作為文化現象來研究, 卻不能作為醫學來推廣;現在的醫學院的學生的醫學知識跟古代不可同日而語,他們的知識當然可以說已經超越了 兩千年前的名醫張仲景。其實中醫的理念完全不能這樣解讀,中醫來源於中華文化的群經之首《易經》,《易經》的核心理念是三易和 理象數學說,三易和理象數學說可以幫助我們整體認識一切事物及其發展和變化的規律。三易是不易、變易和簡易, 不易指不變,變易指變化、簡易指簡單明瞭。理象數與三易是有密切關聯的,三易與理象數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即 理對應不易,象對應簡易,數對應變易。理的最大特性是不變,可變非理也,不變方為常、為恆、為綱;象的最大 特點是簡單樸實,或者一目瞭然,或者形象生動,是我們的感官能夠直觀撲捉到的事物及其影像,比如身象、物象、 標記等,沒有比這更簡單明瞭的,因此是簡易;數的最大特點是變化,包括序數和八卦數,能直觀表達事物的類別 及其變化,因此是變易。而中醫是《易經》在醫學上的應用,中醫的核心理念是陰陽學說,其實陰陽學說就包含了 三易和理象數的內涵,首先陰陽可以指不易之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 而“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是恆常不變的,當然是不易之理;其次,《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曰“陰陽者,變化之 父母,生殺之本始”,陰陽中有變、有生滅,因此陰陽也可以表示變易;另外,陰陽中有象,如“清陽為天,濁陰為 地”,春夏為陽,秋冬為陰,以至於萬物都可以按陰陽來劃分,本質上來說一切身象、病症、行為也都可以當作是 簡易的陰陽之象。因此,中醫的理念用兩個字來表示就是陰陽,但其中包含了三方面的內容,即不易之理,變易之 數和簡易之象。理是易學難明的,要經過反覆的實踐和體會才能逐漸加深對理的體悟;象是豐富多彩,不可窮盡的; 象又是隨時生滅、隨時變化的;理象數是一體的,又是互相轉化的,理象數的合一才是陰陽的整體含義,明白了這 些觀念才算對中醫有個基本的瞭解。

因此中醫包含了科學研究中的事實,這在中醫中屬於象的範疇;中醫也包含了科學研究中探尋的規律,這是中 醫中理的範疇;此外事物間的變化和轉化規律也是中醫的涵蓋範圍。中醫的發展是多維的模式,在陰陽之理上要層 層深入、內省求證,才有可能不斷接近黃帝、岐伯、張仲景等聖賢通達圓融的理的境界;在陰陽之象上要不斷觀察、判斷才能觸類旁通,逐漸熟練運用陰陽的工具來解讀萬物,不為萬象所惑;在陰陽之數上要利用和把握變化,才能 適應變化、順應變化、利用變化。

毫無疑問,中醫的這些發展觀與近代科學發展觀是有本質區別的,研究中醫的模式當然與科學研究的模式不能雷同。

2014 年 10 月 30 日

| 本文為作者投稿,發於中醫家,轉載請註明出處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3.1.1。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件,只專注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