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跟裘沛然學醫心得

 •“大方復治”並不是雜湊的方法,其中寓有巧思及嚴密的配伍,有制之師多而不亂,無制之師少亦無章。

•當今中醫臨床面臨著三種新情況:今病非古病、今人非古人、今藥非古藥。從臨床實踐情況看,我們面臨的病人較多是疑難雜症,病機較為複雜,往往虛實、寒熱、陰陽交錯,所以治療不能墨守成規。

1990年至2010年,筆者有幸跟隨國醫大師裘沛然學習中醫,20年間受益良多,感觸殊深,現介紹其立方遣藥之部分經驗。

 立法:醫有常道,治無定法

在長期的醫學生涯中,裘沛然見過各種複雜病證,從而體會到“醫有常道,治無常法”。他曾經治療過各種類型的哮喘病,對寒飲喘咳,每以宣肺降氣、溫肺化飲、通陽散寒的常規療法而獲痊癒和緩解,對《金匱要略》“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也有一定的認識。

1990年裘沛然治一痰飲患者,證見劇烈咳嗽,晝夜不停,氣逆喘促,痰涎如湧,病程已歷年餘。病者形體肥胖,舌苔白膩,脈見沉弦。遍用中西藥治療無效後,求治於裘沛然。裘沛然先後用了溫、化、宣、降以及滌、消、攻逐諸法,但亦絲毫未瘥。在病家堅持要求繼續治療的情況下,他不得已改投黃芩、生地、龍膽草三味,大劑量,2劑。患者服後咳嗽十減其九,痰湧之象亦除,又續服數劑而病癒。病家狂歡,他亦驚然

病屬寒飲,乃投苦寒而得手,實屬“法外之法”。他在經歷了類似這種經驗教訓之後,提出“醫理很難明,而用法每可變”之論,認為只有懂得“法無常法”和“常法非法”,才能真正掌握中醫治病方法的真髓。

裘沛然教導學生說:“凡治病當立法,法是指導立方遣藥的關鍵。我們平時常說圓機活法、法隨證變,意思就是法宜變通,不可泥執,即病變法亦變,否則難以為功。古人有治熱病,一日三變的故事。作為醫生掌握的方法宜多,不可膠於某法,法宜多多益善,供臨床選擇,才能有助於提高臨床診治水平,法多了,才能變,法少了,欲變無法。”

處方:不拘一格論處方

中醫處方有君臣佐使之法度,但裘沛然主張“不拘一格論處方”。昔喻嘉言有“先議病,後議藥”之名言,認為方藥是為病而設的,而病是千變萬化的,方藥豈可穿鑿不變乎?醫學生年輕時讀方背藥,僅作為入門基礎而已,及至臨床必須學會變。

大方復治,假“兼備”以奇中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重方”即融奇方、偶方於一爐,亦稱大方。朱丹溪對“大方”治病持批評態度,他說:“廣絡原野,冀獲一兔”。葉天士也說:“假兼備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

裘沛然不同意上述觀點,他認為人身之病變化無窮,豈可以一法應無窮之變?立方遣藥並不拘於藥味之多寡,主要在契合病機。“大方復治”並不是雜湊的方法,其中寓有巧思及嚴密的配伍,有制之師多而不亂,無制之師少亦無章。裘沛然稱其為“雜亂有章”。即張介賓所謂的“陰中求陽,陽中求陰”,乃法中有法,沒有一定的醫學造詣和臨床積累,是很難做到的。

平淡之中顯神奇,借“和平”以藏妙

裘沛然有時只用平淡的成方就能奏效。昔孟河名醫費伯雄有名言:“世上無神奇之方,只有平淡之方,平淡之極顯神奇”。

裘沛然曾治一個7歲男孩,周身腫脹3月餘,伴蛋白尿,擬診腎病綜合徵。雖經激素、環磷酰胺、螺內酯、先鋒黴素等治療2月餘,但浮腫日趨加重,蛋白尿(+++),尿量每日僅百餘毫升。來診時患兒面色無華,氣促神疲,眼瞼浮腫,胸腹膨大如鼓,陰囊腫大如球,下肢浮腫,按之沒指,小便不暢,口不渴,納差。舌質淡胖,舌苔薄白,脈沉細。此三焦氣化失司,水溼氾濫,治宜補氣化溼瀉濁。處方:生黃芪40克,牡蠣40克,澤瀉15克,黑大豆30克,大棗7枚。14劑。二診:投劑後,患兒能自行步入診室,胸腹及面目浮腫明顯改善,陰囊水腫全部消退,下肢稍有腫脹,胃納已增,精神轉佳,尿蛋白(++)。仍當原法,續進以治。繼服上方半年後患者病情完全康復,蛋白尿消失。

敢於下峻劑,配伍有方

裘沛然用藥劑量敢於突破常量,如細辛用9~15克,桂枝15~30克、乾薑12~30克、附子9~20克、龍膽草15~30克、甘草15~30克等。裘沛然說,比起仲景時代方劑的劑量,我們現在的劑量小得多,真正治病的方是仲景方。裘沛然曾用高麗蔘15克、乾薑30克、炮附子15克、黃連12克、炒白朮30克等,2劑治好了一位因過用抗生素引起的菌群紊亂而出現腹瀉的患者。

運用逆向思維,取效出奇

常有人對張介賓嘗謂熟地有厚腸胃之功的認識有非議,裘沛然以為不然,他用熟地不避舌膩,不避胃呆,患者服藥後往往納谷轉香。他常以金水六君煎治支氣管感染,不避咳嗽痰多,照用熟地、當歸。對高血壓患者,常人多避附子,但裘沛然辨證使用附子反能降壓。他告誡學生,用藥要敢於對前人成法提出質疑,學問要經過躬身實踐檢驗後,方能成為真知,不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

遣藥:反激逆從,雜亂有章

裘沛然行醫70餘年,臨床積有豐富的經驗,1987年他創造性地總結髮表了《疑難病證中醫治法研究》。文中提出的“反激逆從”法,彰顯了裘沛然立方遣藥的特點。所謂“反激逆從”,就是用性味、功效或作用相反的藥物配伍,從而激發出新的治療效應。

裘沛然說,當今中醫臨床面臨著三種新情況:今病非古病(疾病譜發生了改變)、今人非古人(患者得病往往先看西醫,服用了抗生素、激素等西藥,改變了病人的體質及對藥物的依從性)、今藥非古藥(古代中藥多野生,現代中藥多栽培,炮製也沒有古代道地)。

從臨床實踐情況看,我們面臨的病人較多是疑難雜症,病機較為複雜,往往虛實、寒熱、陰陽交錯,所以治療不能墨守成規。裘沛然常常採用寒熱並用、補瀉互寓、斂散並投、潤燥同用、升降合施、動靜結合等方法,靈活變通,治癒了許多疑難雜症。

1990年2月裘沛然曾治9歲男孩,主訴為咳嗽、氣促3天。患者每於秋冬季節頻發咳嗽、氣促,迄今已有7年。前日因淋雨受涼,咳喘又作,喉中痰聲鳴叫,咯痰色白、質黏稠,呼吸張口抬肩,頭部汗出,口渴欲飲,大便乾結。舌苔薄黃稍膩,脈滑數。聽診:兩肺滿布哮鳴音。辨證由外受寒邪、內有伏飲,飲邪化熱,壅於氣道,痰氣相搏而致哮喘。治宜宣肺散寒,清熱,豁痰平喘。處方:嫩射干、淨麻黃、淡乾薑、制半夏、北細辛、五味子、龍膽草、淡子芩、桑白皮、銀杏、訶子肉,7劑。服藥僅2帖,患者咳嗽、氣喘即平,待盡劑後咯痰已少,大便亦暢。一月後天氣變化,再度受涼,咳喘又作,聽診:兩肺呼吸音粗糙,右肺底聞及乾性囉音。再進上方加紫菀、白前,仍服7劑,藥後氣喘咳嗽即平。

上方宣肺與肅肺並用,疏散與斂肺合用,苦寒與辛熱兼施,取效迅速。

裘沛然說,“反激逆從”法寓有縝密的巧思與配伍的技巧。張仲景是開藥物配伍相反相成之先河,其中的科學道理值得深入研究。

筆者在出師後的臨床實踐中,運用老師的方法治好了不少疑難雜症。體會到此法的優越性有:藥性相反相成,激發新的治療效應;藥物之間互相監製,減緩毒性反應;擴大治療範圍,開拓治療新途徑。

讀書:必須與臨證兼行

裘沛然說:“跟師學習必須臨證與讀書兼行,只讀書不臨證,紙上得來總覺淺;只臨證不讀書,臨床水平也不會提高。”根據裘沛然的經驗,讀書要“猛火煮,慢火溫”。所謂“猛火煮”,即開始學習某一門學科,或某一本書時,應下深功夫,熟讀之。但也許並不能真正求得“甚解”,以後經過反覆閱讀、思考、領會,逐步識得箇中真諦,這是一個“慢火溫”的過程。蘇東坡有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做學問光有“猛火煮”是不夠的,還須經過一定時間的“慢火溫”,後者不可或缺,且更重要。譬如煎熬一貼大補之劑,必先經猛火煮,繼則慢慢溫,方能煎出真滋味。如讀仲景之書,裘沛然主張“從有筆墨處求法度,取無文字間悟真諦”。

裘沛然認為真得讀書三昧者,貴在一個“化”字。“化”有兩義,一是消化;二是化裁。能不能“化”,反映了讀書人知行合一的功力。例如,炙甘草湯是《傷寒論》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著名方劑,又名“復脈湯”。裘沛然不同意“古方不能治今病”的觀點,常用此方治療心律不齊、心肌炎和各種心臟病,使用時或不更一味,全方錄用,或經化裁加減,輒取良效,屢見不鮮。炙甘草湯主要有三味藥:炙甘草、生地、桂枝。甘草養心氣、復心脈,生地益陰血且能活血行瘀,桂枝助心陽、通脈絡。此方氣血陰陽兼顧,動靜結合,剛柔相濟,且互制互成,為立方之楷模。三味劑量可加重,常用甘草30~60克,生地30~60克,桂枝15~30克。但若有浮腫、便溏、脘腹脹瀉者,生地、甘草劑量酌減;心動過速重加苦蔘、桑寄生;心動過緩可加附子;氣虛甚者,黨蔘易生晒參或西洋參;胸悶加丹蔘30克;心悸怔忡加龍牡、磁石;睡眠不安加遠志、柏子仁、酸棗仁;心律不齊加苦蔘、黃連等。裘沛然常教誨曰:“仲景垂妙於定方”,不可不深究,若能識得箇中真趣,必能遊刃有餘,左右逢源,餘篤信不疑。

裘沛然博覽群書,善於觸類旁通,對於讀書有深刻的體驗。他說:“人說讀書樂,我說有苦亦有樂,樂是從苦中得來的,小苦得小樂,大苦得大樂。未得其樂者,由於不肯吃苦;深得其樂者,樂而不知其苦”。裘沛然關於讀書苦樂的闡釋可謂曲盡隱奧,若非切身經歷和體驗,是不可能有如此深刻的見解。

為醫:培才先育德,修己以安人

裘沛然對師承教育十分注重“育德”。為醫者當先學會做人,做人的關鍵是有醫德。

“醫學是人學”,醫者是為人服務的,人無德不立。裘沛然提出為人三原則:以仁為本,以禮為節,以義為衡。關於仁,“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為人之本性。“仁者,愛人”,仁的含義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乃立身之本。醫乃仁術,唯有有德之人,才可能“他人有病,若己有之”,視患者如親人,大醫精誠,救生命於水火,挽狂瀾於既倒。禮,不僅是指禮制、法制等,實際就是人之行為規範,為實踐“仁”的具體措施。有了“禮”,人才能脫離野蠻,趨融文明。義者,宜也,指處理事物至當不易之謂。孟子說“義,人之正路”,禮是否合於仁,必須以義為衡量的標準。即居仁行義,以義御禮。一個缺乏醫德的人,醫術越高對事業的危害越大。他認為儒家思想是我們經世處事的營養來源,儒家所謂的“修己安人”,首先是修己,“修身必先正心”,然後才能“安人”,為此,在跟師期間要求我學習《四書集註》。

裘沛然強調:“醫學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中醫學是醫學,也是文化。中醫學對生命進行解讀,並建立了一整套認知體系,演繹和拓展了中國傳統文化。若學習中醫學離開了傳統文化就不能真正領會其真諦,也無法釐清其學術發展的根和源,更不可能深入中醫學之堂奧。(王慶其 上海中醫藥大學)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搜索“中醫家"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件,只專注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