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附子

中醫 附子 神農本草經 藥品 骨傷的楊張張揚 骨傷的楊張張揚 2017-08-27

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附子

祝按:史料記載“附子”者,不單純指現今中藥附子,包括川烏、天雄、附子、草烏等。如《本經》言附子,即今《藥典》所收載之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加工炮製品,拉丁名: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而《金匱要略》所載川烏,《本經》所言烏頭,則是《藥典》所載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母根加工炮製品,處方用名:“川烏”,拉丁名:Aconiti Radix.

附子——毛茛科

Ranunculaceae.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收載: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加工品。

附子性大熱,味辛、甘。有毒。歸心、腎、脾經。

功能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用於亡陽虛脫,肢冷脈微,心陽不足,胸痺心痛,虛寒吐瀉,脘腹冷痛,腎陽虛衰,陽痿宮冷,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溼痺痛。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附子臨床應用

注意事項

1.關於附子臨床用量問題 

《藥典》2015年版規定附子常用量為3~15g。但中醫界有四種觀點:①畏附子如虎狼,索性棄用此類藥物。②認為附子毒性劇烈,應當小劑量應用。③根據病情的不同及個體差異選用劑量,常用劑量為15~60g。④主張超大劑量使用,特別是在救治心力衰竭等危重症和腫瘤等疑難病症時,使用劑量更大,起始劑量多在45~75g,或更大。如已仙逝的名醫李可老大夫,善重劑附子治療惡疾頑疾。

2.附子煎煮問題核心提示 

煎煮含附子的湯劑時,切記中途莫加冷水。煎煮含附子湯劑,一般耗時較長,故湯藥易煎幹,中途切忌加入冷水,否則可能會增加附子毒性。煎藥前一定要估計好用水量,一次加足水量。如果中途發現水快煎幹了,應立即離火,待藥冷卻後在加入適量冷水,然後重新煎煮,計時。

3.附子、川烏、草烏、天雄臨床應知 

附子、川烏、草烏、天雄為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皆具辛溫有毒之性。由於生長環境有人工栽培或野生之異,使用部位不同,功效差別較大,要注意區別。

附子溫腎陽益火,治亡陽、心脾腎之陽虛衰及寒溼痺病。川烏祛風除寒溼,通痺止痛,作用強於附子,常與桂枝、威靈仙配伍,用以治療風寒溼痺,腰膝、四肢麻痛,煎時直接加白蜜火煎,亦可治寒凝所致之腹冷痛。

草烏功似川烏,其毒性更猛烈,勝過川烏,相須用以治療痺痛外,尚可逐痰消腫,療寒痰、頑痺。天雄既長於祛風寒溼邪,又可益火助陽,治療陽氣不足之心腹冷痛、風寒溼痺等證。川烏、草烏、天雄,現臨床上內服極少應用,均以附子代之。

★鹽附子貯藏:瓷缸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附子

飲片鑑別

飲片因加工炮製方法不同分為生附子、鹽附子、白附片、黑順片、熟附子、掛片、黃附片、創附片。

泥附子:6月下旬至8月上旬採挖,除去母根(另加工成川烏)鬚根及泥沙,習稱“泥附子”,加工成下列品種。

生附子:將泥附子除去泥土,洗淨泥沙,直徑晒乾。

鹽附子:用較大附子,圓錐形塊根,長3~7cm,直徑5cm左右,洗淨後每50kg,用膽巴20kg,鹽15kg,水30kg,混合後浸泡3天以上,選晴天撈出,瀝乾水後,再倒入原缸裡浸泡,每天1次,連續3天。撈起,放竹簾上暴晒4~5小時,又倒入缸裡浸泡,每次再加膽巴水5kg,連續3次後,撈起晒乾1天,直至附子表面呈現小鹽粒時,趁熱倒入飽和鹽水缸中,使其吸收鹽分。當附子表面密佈食鹽粒時撈出,然後把鹽水燒開,倒在附子上面,鹽水結晶後即成。表面灰黑色,附有鹽霜,顯潮潤性,周圍有瘤狀突起的支根或根痕,習稱“釘角”。體重,切面有白色結晶顆粒,中部木質部呈多角形,味鹹而麻,刺舌。

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附子

白附片:中等大小的鮮附子洗淨後,每50kg鮮附子,用膽巴25kg,加清水12.5kg,浸泡7天,放入鍋裡煮約1小時,撈出放清水中浸泡1天,剝去表皮,再放入清水中浸泡10小時以上,縱切為2~3mm的薄片,又放入清水裡浸泡約10小時後攤放在晒席上,晒至卷角時,再晒或烘至全乾即成。形狀似黑順片,全體黃白色,半透明,角質樣,氣微,味淡。

黑順片:用小個的鮮附子洗淨泥沙後,泡水膽巴水中(比例同白附片),5天后撈出,放入鍋裡煮,頭一鍋用最初浸泡過附子水100kg,兌清水25kg,煮約50分鐘後撈出,放入清水裡,浸泡一夜,不經剝皮,縱切成厚4~5mm的薄片,再放入清水中浸泡3天,每天換清水一次,撈出後每50kg用紅糖0.25kg,裝入缸裡浸染呈黃黑色時取出,蒸約12小時,晒乾或烘乾,至全乾即成。為圓錐形或不規則縱切片,上寬下窄,周邊略翹起,邊緣有黑棕色外皮,剖面暗黃色,具油潤光澤,半透明,可見縱向筋脈紋,質硬而脆,斷面角質樣,氣微,味淡。

熟附片:取中等大附子,依上法經膽巴水浸、煮、水漂、除去外皮及根下端部分,切成3~5mm厚的橫片,經蒸、烘(晒)至全乾即成。類圓形片狀,淺黃棕色,半透明,角質樣,味淡。

掛片:取中等大及較小附子,經上法,膽巴水浸、煮、水漂,剝去外皮,縱切兩瓣,浸入紅糖汁,再蒸、晒(烘)至全乾而成。為縱切兩瓣厚片,全體黃棕色,半透明,角質樣,味淡或微麻辣。

黃附片:為大型或中等大附子,依上法,經膽巴水浸、煮、水漂,除去外皮及根下端部分,切成3~5mm厚的橫片,用甘草、生薑、紅花、薑黃、皁角等熬製藥汁浸染成黃色,烘(晒)至全乾而成。呈類圓形片狀,鮮黃色,木質部多角形,有時橫繪成五角星紅色圖案,角質樣,味淡。

淡附片(又名:淡附子):取鹽附子,用清水浸泡,每日換水2~3次,至鹽分漂盡為度,與甘草、黑豆加水共煮至透心,切開後口嘗無麻舌感時取出,除去甘草、黑豆,烘(晒)即成。

刨附片:選中等大鮮附子,依上法,經膽巴水浸製、煮、水漂,除去外皮洗淨後,用專用木刨推創為0.8~1mm厚的薄片,放入浸泡池內浸漂3~5天后撈出,烘(晒)至全乾即成。類圓形或塊片狀薄片,類白色,可見縱向筋脈紋,味淡。

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附子

來源:本文選自《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從形味性效到臨床(1)》,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主編:祝之友。人衛中醫編輯整理。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