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齒診

中醫 龍膽 羌活 腎虛 上古易道 上古易道 2017-09-08

舌診、脈診的臟腑部位分屬,早已為臨床診斷廣泛應用,牙齒同臟腑的聯繫,《內經》上明確指出的有胃、大腸二經,如“大腸手陽明之脈……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上交?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

中醫齒診

根據張穎清的《生物全息律》:

“生物體每一相對獨立的部分,在化學組成的模式上與整體相同,是整體成比例的縮小。”牙齒亦為人體相對獨立的部分,亦應是人體成比例的縮小,因此,它不僅同胃、大腸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亦同人體其他臟腑密切相關。如手陽明經“入下齒中”,足陽明經“入上齒中”,手陽明別絡“遍齒”,手少陽之筋“支者上曲牙”,足陽明經“循牙車”,手陽明、足太陽有“入?遍齒者”。又齒為骨之餘,而腎主骨,故《雜病源流犀燭》曰:“齒者,腎之標,骨之本也。”說明腎與齒關係密切。《內經》不僅肯定了齒與腎氣、精髓、手足陽明經脈等臟腑經絡在生理上的聯繫,而且觀察到了胃火牙痛、腎虛齒鬆齒脫等齒與臟腑在病理上的聯繫。溫病學家葉天士更豐富發展了這一診斷方法,其《外感溫熱篇》第31條章虛穀按曰:牙齒“上半截潤,胃津養之,下半截燥,由腎水不能上滋其根,而心火燔灼……”。可見一顆牙齒,亦能粗略地反映出人體各臟腑的資訊。

齒痛按臟腑部位分屬進行論治

當首推《奇方類編》中的牙痛方,煅石膏八錢,荊芥一錢,防風一錢,丹皮一錢,生地黃二錢,青皮六分,生地黃五分;如上正四門牙痛,加黃連(炒)八錢,麥冬二錢;如下正四門牙痛,加知母一錢,黃柏(炒)一錢; 如上兩邊牙痛,加白芷八分,川芎一錢二分;如下兩邊牙痛,加白朮八分,白芍一錢二分;上左邊牙痛,加羌活一錢,龍膽草一錢二分;下左邊牙痛,加柴胡一錢,黑山梔仁一錢;上右邊牙痛,加熟大黃一錢,枳殼(炒)一錢;下右邊牙痛,加黃芩(炒)一錢,桔梗一錢。服3劑而愈。本方雖未明確指出齒診的臟腑部位分屬,但從其區分牙齒部位用藥看,當為齒診臟腑部位分屬的雛形,

為了確定其臟腑部位分屬, ,對其用藥從其歸經上剖析如下。

1.上正四門牙痛,黃連入心、肝、胃、大腸經,麥冬入肺、心、胃經。

2.下正四門牙痛,知母入肺、胃、腎經,黃柏入腎、膀胱、大腸經。

3.上兩邊牙痛,白芷入肺、胃經,川芎入肝、膽、心包經。

4.下兩邊牙痛,白朮入脾、胃經,白芍入肝、脾經。

5.上左邊牙痛,羌活入膀胱、腎經,龍膽草入肝、膽、胃經。

6.下左邊牙痛,柴胡入心包、肝、三焦、膽經,梔子入心、肺、胃、三焦經。

7.上右邊牙痛,大黃入脾、胃、肝、大腸、心經,枳殼入脾、胃、大腸經。

8.下右邊牙痛,黃芩入肺、膽、胃、大腸經,桔梗入肺經。

同其他診法如舌診、脈診一樣,中醫的整體觀念在齒診中亦應能得到充分體現,考慮到其上、下牙齒的對應

有一定的內在聯繫,我們把全部牙齒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進行分析,通過其相應的上、下牙齒的用藥比較便不難確定其牙齒所屬臟腑,其用藥比較如下所述。

比較1、2條。由於第二條黃柏、知母同入腎經,下正四門牙屬腎無疑,雖然第一條黃連、麥冬同入心、胃經,但參照舌診的臟腑部位分屬及脈診的“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則,便可排除胃經而確定上正四門牙屬心。

比較3、4條。由於第四條白朮、白芍同入脾經,下兩邊牙齒屬脾無疑,雖然第三條白芷、川芎無共同歸經,但考慮到上、下互為表裡的關係,我們確定其上兩邊牙齒屬胃,證據:白芷有祛風止痛之功,用於陽明經頭痛、眉稜骨痛、頭風痛、齒痛,白芷用於治療足陽明胃經齒痛與推論吻合,而且與上面提及的“足陽明,入上齒中”亦不謀而合。

比較5、6條。第5條羌活、龍膽草無共同歸經,雖然第6條柴胡、梔子同入三焦經,若確定下左邊牙齒屬三焦,與第五條不符,因第五條羌活、龍膽草不入心包經,因此,第5、6兩條用藥必定以其中一味為主。總的看來,柴胡、龍膽草皆入肝膽經,上左邊牙齒、下左邊牙齒當分屬肝、膽,由於髒為陰、腑為陽;下為陰、上為陽,我們確定上左邊牙齒屬膽、下左邊牙齒屬肝。這個推論可以通過排除其他部位牙齒所屬的臟腑得到確定,而且同第八條結合看,下左邊牙齒屬肝,下右邊牙齒屬肺,與《內經》的“左肝右肺”說亦相吻合。

比較7、8條。第八條黃芩、桔梗同入肺經,下右邊牙齒屬肺無疑,雖然第七條大黃、枳殼同入脾、胃、大腸經,但由於上下互為表裡,因此排除脾、胃而確定上右邊牙齒屬大腸。

以上分析的結論和舌診的舌尖屬心肺、舌中間屬脾胃、舌根屬腎的臟腑部位分屬基本一致,但是分屬這些臟腑的牙齒具體是哪幾顆尚不確切,方中的左邊、右邊以門牙為參照確定無疑,為此,我們可以結合現代解剖學對齒診的臟腑定位予以明確。現代解剖學將牙齒分為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形態和功能的不同,決定了各部位牙齒所屬臟腑不同,參照前方的部位區分,

相應地確定齒診的臟腑部位分屬為:

上切牙屬心,下切牙屬腎;上尖牙及前磨牙屬胃,下尖牙及前磨牙屬脾;上左磨牙屬膽,下左磨牙屬肝;上右磨牙屬大腸,下右磨牙屬肺。

明確了齒診的臟腑部位分屬,對臨床診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首先,齒診豐富了中醫的診斷方法,齒痛時不必從舌診、脈診間接確定從何臟腑論治,從牙齒本身就可直接確定是何臟腑的病變。其次,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局部的病變可以影響及全身,內臟的病變,可以從寸口、舌體、牙齒等各個方面反映出來,正如《丹溪心法》說:“欲知其內者,當觀乎外;診於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形諸外。”因此,如果臟腑病變有齒診之症狀時,同舌診、脈診合參,則可司外揣內、見微知著,更為明確地確定對何臟腑進行論治。

齒牙經義

《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八八,則齒髮去。

《邪客篇》曰∶天有列星,人有牙齒。

《五味論》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何也?少俞曰∶苦入於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也。

《經脈篇》曰∶手陽明之脈,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足陽明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脣,下交承漿。

《寒熱病篇》曰∶臂陽明有入 遍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不惡寒瀉之。足太陽有入 遍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前。方病之時,其脈盛,盛則瀉之,虛則補之。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雜病篇》曰∶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惡清飲,取手陽明。

論證(共四條)

齒牙之病有三證∶

一曰火,二曰蟲,三曰腎虛。凡此三者,病治各有不同,辯得其真,自無難治之齒病矣。凡火病者,必病在牙床肌肉間,或為腫痛,或為糜爛,或為臭穢脫落,或牙縫出血不止,是皆病在經絡。而上牙所屬,足陽明也,止而不動。下牙所屬,手陽明也,嚼物則動而不休。此之為病,必美酒濃味,膏粱甘膩過多,以致溼熱蓄於腸胃,而上壅於經,乃有此證。治宜戒濃味,清火邪為主。蟲痛者,其病不在經而在牙,亦由肥甘溼熱,化生牙蟲以致蝕損蛀空,牙敗而痛。治宜殺蟲為主。溼熱勝者,亦宜兼清胃火。腎虛而牙病者,其病不在經而在髒。蓋齒為骨之所終,而骨則主於腎也。故曰∶腎衰則齒豁,精固則齒堅。至其為病,則凡齒脆不堅,或易於搖動,或疏豁,或突而不實。凡不由蟲、不由火而齒為病者,必腎氣之不足。此則或由先天之稟虧,或由後天之斫喪,皆能致之,是當以專補腎氣為主。齒有傷於外因者,或以擊損,或以跌撲,或勉強咬嚼堅硬等物,久之無不損齒,此豈藥之可療,知者自當慎也。

種齒法∶古有晨昏叩齒之說。雖亦可行,然而谷谷震動,終非盡善之道。餘每因勞因酒,亦嘗覺齒有浮突之意,則但輕輕咬實,務令漸咬漸齊,或一二次,或日行二三次,而根自固矣。又凡於小解時,必先咬定牙根而後解,則腎氣亦賴以攝,非但固精,亦能堅齒。故餘年逾古稀,而齒無一損,亦大得此二方之力。

《金丹全書》雲∶今人漱齒,每以早晨,是倒置也。凡一日飲食之毒,積於齒縫,當於夜晚刷洗,則垢穢盡去,齒自不壞。故云∶晨漱不如夜漱,此善於養齒者。今觀智者,每於飯後必漱,則齒至老堅白不壞,斯存養之功可見矣。

論治(共六條)

一、陽明熱壅牙痛,宜清胃散、清胃飲之類主之。若火之甚者,宜抽薪飲、太清飲之類主之,皆所以清其源也。若腎陰本虛,胃火復盛,上實下虛,而為熱渴腫痛者,玉女煎為最妙。

牙痛外敷之藥,惟辛溫可以散熱,宜細辛煎、丁香散、薑黃散、赴筵散之類主之,然惟二辛煎、三香散為尤妙。

蟲牙蛀空疼痛,宜《瑞竹堂方》韭子湯、巴豆丸、藜蘆散,皆可擇而用之。

牙縫出血不止,無非胃火所致,宜以前清胃等藥主之。亦有陰虛於下,格陽於上,則六脈微細,全非實熱火證。牙縫之血,大出不能止,而手足厥冷者,速宜以鎮陰煎主之。若誤用寒涼,必致不救。

腎虛牙齒不固,或搖動,或脆弱浮突者,雖宜以補腎為主,然亦當辯其寒熱。凡左歸丸、六味丸,可壯腎中之陰;右歸丸、八味丸,可補腎中之陽,須通加骨碎補丸服尤妙。若齒牙浮動脫落,或牙縫出血,而口不臭,亦無痛者。總屬陰中之陽虛,宜安腎丸之類主之。

走馬牙疳,牙床腐爛,齒牙脫落。謂之走馬者,言其急也。此蓋熱毒蘊蓄而然。凡病此者,大為凶候。初見此證,速宜內瀉陽明之火,兼以綠豆飲常服之;外用冰白散、三仙散、麝礬散、北棗丹之類敷之。丹溪法曰∶用幹北棗燒存性,同枯白礬為末敷之,神效。

述古(共二條)

《聖惠方》雲∶熱者怕冷水,宜用牙硝、薑黃、雄黃、荊芥等治之。冷者怕熱湯,宜用乾薑、蓽茇等治之。不怕冷熱乃風牙,以豬牙皁角、殭蠶、蜂房、草烏治之。有孔者為蟲牙,宜雄黃、鍛石、砂糖等治之。用藥了,皆以溫水漱之。

薛立齋曰∶齒痛,若因手足陽明經溼熱,用東垣清胃散。若因風寒入腦,腦痛齒亦痛,用羌活附子湯。若因思慮傷脾,用歸脾湯。若因鬱火所致,用越鞠丸。若因酒面炙爆而發,用清胃散。若因飲食傷脾,用六君子湯。若因勞傷元氣,用補中益氣湯。若因脾胃素弱,用六君子、當歸、升麻。若因腎經陰虛,用六味丸。若因腎經陽虛,用八味丸。若陰陽俱虛,用十補丸。若脾腎虛寒,用安腎丸。徐用誠先生雲∶凡齒痛惡寒熱等證,屬足、手陽明經。齒搖斷脫,屬足少陰經。齒蝕腫痛出血,皆胃火所致也,亦有諸經錯雜之邪與外因為患者。

附按《醫統》雲∶宋·汪丞相之寵,好食濃味。一日,熱大作,齒間壅出有肉,漸大脹滿,口不能閉,水漿不入。一醫用生地黃汁一碗,牙皁角數挺,火上炙熱,蘸汁令盡,為末,敷壅肉上,隨即消縮,不日而愈。

鍼灸法

足內踝二尖(治上牙痛,灸之)、足三裡(治上齒痛,灸四十九壯)、手三間(治下齒痛,灸七壯)、列缺(灸七壯,永不發)、合谷(齒齲灸之)、內庭(下牙痛,鍼灸皆可)、陽谷(治上牙痛,在手外踝骨尖,左灸右,右灸左,十一壯,屢驗神效)、太淵(治風牙)、肩 (七壯,隨左右灸之)、耳垂下盡骨上穴(灸三壯,痛即止,如神)。

一法治一切牙痛∶以草量手中指,至掌後橫紋止,將草折作四分,去三留一,於橫紋後量臂中,隨痛左右灸三壯,即愈。

經驗法∶於耳前鬢髮尖內有動脈處,隨痛左右用小艾炷灸五七壯,神效。亦不必貼膏藥。如再發,再灸,即可斷根。

齒牙論列方

清胃飲(寒五六) 清胃散(寒五四)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抽薪飲(新寒三) 冰玉散(新因四六、四七) 羌活附子湯(散五九) 太清飲(新寒十三) 三仙散(因一五四) 六君子湯(補五)綠豆飲(新寒十四) 藜蘆散(因一五一) 瑞竹堂方(因一四九) 歸脾湯(補三二)三香散(新因四九) 韭子湯(因一四八)麝礬散(因一五五) 六味丸(補百二十) 玉女煎(新寒十二) 丁香散(因一四二) 八味丸(補一二一) 鎮陰煎(新熱十三)薑黃散(因一六四) 左歸丸(新補四) 細辛煎(因百四十) 赴筵散(因一四五) 右歸丸(新補五) 二辛煎(新因四五) 越鞠丸(和一五四)十補丸(熱一七三) 北棗丹(因一五二) 巴豆丸(因百五十) 安腎丸(因一三八)

論外備用方

《良方》蘆薈丸(寒一六八 疳蟲)齒牙諸方(詳因陣,一三五至一七四止)

本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