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珍說藥——防風

中醫 防風 養生 裂葉荊芥 骨傷的楊張張揚 2017-05-08

時珍說藥——防風

【時珍原文】

防者,御也。其功療風最要,故名。屏風者,防風隱語也。曰芸、曰茴、曰蕳者,其花如茴香,其氣如芸蒿、蕳(jiān)蘭也。(《本草綱目•卷十三•防風•釋名》)

杲曰:防風治一身盡痛,乃卒伍卑賤之職,隨所引而至,乃風藥中潤劑也。若補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凡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者,乃手足太陽證,正當用防風。凡瘡在胸膈以上,雖無手足太陽證,亦當用之,為能散結,去上部風。病人身體拘倦者,風也,諸瘡見此證亦須用之。錢仲陽瀉黃散中倍用防風者,乃於土中瀉木也。(《本草綱目•卷十三•防風•發明》)

時珍說藥——防風

【效用特點】

辛、甘,微溫。

1.發散風寒:用於風寒、風熱表證。其辛而微溫,甘緩不峻不燥,故前人稱為“風藥中潤劑”。

2.止癢:用於風邪閉鬱肌表而致皮膚瘙癢。

3.勝溼止痛:用於風溼寒痺,肢節疼痛、筋脈攣急者。本品善祛全身風寒溼邪,但作用較平和。

4.祛風止痙:用於破傷風及內風所致項背強急,口噤,手足痙攣,角弓反張,四肢抽搐。本品祛風作用好。

此外,炒炭又能止瀉,用治腹痛、洩瀉等證。

時珍說藥——防風

【養生評述】

防風藥用其乾燥根,以條粗壯,斷面皮部色淺棕,木部淺黃色者為佳。切片,生用或炒炭用。防風因為擅長治療風證,能防止風邪侵襲,故名。李時珍認為其名稱就是因為能祛風之故。

防風在治療表證方面雖常和荊芥同用,但更多用於肌肉痠痛,所謂防風防治風邪侵襲,即其道理。古代醫家強調用防風之必兼用荊芥者,以其能入肌膚宣散故耳。若屬外感證,用麻桂嫌熱、嫌猛,用銀翹嫌寒時,荊防用之最宜,荊芥與防風相配有達腠理、發汗散邪之效,二者相輔相成。時珍說藥——防風荊芥祛肌表之風,防風祛肌肉之風。荊芥祛風的部位更表淺。防風的作用很特別,其能發汗,又能止汗。取其止汗,常與黃芪、白朮同用,所謂“發在芪防收在術”,內外兼顧,誠固表止汗之良方也。

李時珍引用李杲的話,雲:“防風治一身盡痛……隨所引而至,乃風藥中潤劑也。”防風祛風作用好,既能祛風寒而解表,又能祛風溼而止痛。因其微溫而不燥,藥性較為緩和,故又可用於風熱壅盛、目赤腫痛、咽喉不利等證。至於祛風解痙方面,則力量較弱,如用治破傷風,多作為輔助藥,不能獨任其功。防風祛風不損陰,作用平和,其味辛甘,性微溫而潤,經臨床隨證配伍,可治多種風邪,故有風藥中潤劑的說法。

防風能止瀉,又能通便,根據臨床體會,防風炒用可減緩其祛風力量,卻有止瀉之功,可用於腹瀉。在止瀉方面,若因外傷風邪,中醫認為肝木乘脾導致脾胃受傷,表現為完谷不化、腹痛即洩瀉者,此即所謂“痛瀉”,其根本原因在於腸內有“風邪”、“溼滯”,用痛瀉要方(防風、白朮、陳皮、白芍),取防風能舒脾、瀉肝、勝溼,達到止瀉作用。若防風不炒不宜用於洩瀉。

時珍說藥——防風

【養生特點】

防風因能祛風,在美容方中常選用之,可以用來治療面部扁平疣、蝴蝶斑、痤瘡、雀斑以達到美白作用,同時也就達到了靚膚的作用,臨床可以用於治療面色晦黯者。

【養生驗方】

1.自汗不止:防風去蘆為末,每服二錢,浮麥煎湯服。

2.偏正頭風:防風、白芷等分,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嚼一丸,茶清下。

3.破傷中風,牙關緊急:天南星、防風等分,為末。每服二三匙。

來源:本文選自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時珍說藥》,作者:王緒前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