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臨床使用之~小柴胡湯方第三十一

中醫 傷寒 中藥 黃芩 馬氏中醫 馬氏中醫 2017-09-17

小柴胡湯方第三十一

【方義】

此和解少陽半表半里,散風清火,降逆止嘔,補正祛邪,為少陽虛證之方,也系少陽病之主方。

【主治】

少陽病,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頭暈目眩,或頭角痛,口苦,咽乾,苔白,耳聾,溺赤,脈浮弦而細。

【藥品】

柴胡二錢半至四錢 黃芩錢半至二錢半 人蔘一錢至一錢半 炙草五分至一錢 生薑二至三片 半夏二至三錢 大棗二至四枚

【加減法】

(1)胸中煩而不嘔者,去人蔘、半夏,加瓜蔞實。煩是熱證,不宜人蔘大補,恐助熱也;半夏止嘔,今不嘔,故去之;瓜蔞實能通胸中之熱,故加之。

(2)渴者,去半夏,加人蔘、瓜蔞根。渴者,津液不足也,半夏性燥傷津,故去之;人蔘、蔞根生津,清熱止渴,故加之。

(3)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腹痛是寒邪鬱滯不通的證候,故去黃芩之寒,加芍藥以通血痺,通則不痛也。

(4)脅下痞堅者,去大棗,加牡蠣。去大棗者,惡其甘以助滿也;加牡蠣者,取其鹹以軟堅也。

(5)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心悸、小便不利者,是陽氣虛,水氣停宿也。黃芩性寒,恐傷陽氣,故去之;茯苓利水,故加之。

(6)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蔘,加桂枝。不渴是津液尚足,故不須人蔘之生津;外有微熱是兼太陽之表邪,故須加桂枝之解肌。

(7)咳者,去人蔘、大棗、生薑,加乾薑、五味子。咳是寒邪與水飲傷肺,肺氣上逆之證,故去參棗之補,生薑之散;加乾薑溫肺寒,以化水飲,加五味斂肺氣,以止咳逆。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渣溫服。

【用藥大意】

柴胡是和解少陽半表半里之主藥,對於寒熱往來,胸脅滿,頭眩痛等證最為相宜;黃芩瀉火以治口苦;半夏、生薑降逆止嘔;參、草、棗補胃氣之虛,並調和諸藥。

【禁忌證】

少陽實證,胸下及腹拒按,大便燥者忌之;伏暑、溼溫所見之胸痛寒熱如瘧,及太陽病寒熱如瘧等證均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大柴胡湯:此治少陽兼陽明實證之方。

【歷代用藥經驗摘要】

(1)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滿,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本方主之。

(2)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

(3)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懼。

(4)血虛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本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5)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 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6)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本方主之。

(7)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本方主之。

(8)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

(9)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本方。

(10)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本方。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1)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本方。

(12)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本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263)然汗出而解。

(13)嘔而發熱者,本湯主之。

(14)傷寒差以後,更發熱,本湯主之。

(15)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本方主之。

(16)產婦鬱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本方主之。

(17)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

(18)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19)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本湯。

(20)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本湯。

(以上系仲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