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的陰陽五行學說

中醫 黃帝內經 健康 青醫說 2017-07-09

導讀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哲學家在萬物本源於氣的理論基礎上,用以認識和解釋宇宙萬物變化的認識論,所以它屬於古代哲學範疇。陰陽五行學說,滲透到醫學領域,促進了《內經》理論體系的形成,並用它來分析、論證人體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的規律,成為中醫學理論的指導思想。

皇帝內經中的陰陽五行學說

陰陽學說認為任何事物內部,無不存在著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這兩方面的對立統一運動,是事物變化和發展的動力。陰陽,就是這兩方面的概括。五行學說,主要是以生剋制化的理論,來說明事物在運動變化過程中相互間的聯繫,以及事物在變化發展中的相對穩定狀態。

陰陽失衡的發病觀

《內經》借用陰陽概念,用以闡釋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認為生理情況下,人體內陰精與陽氣之間存在著相互為用的依存關係。即:“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陽之間相對的協調平衡,是維持“陰平陽祕,精神乃治”生理狀態的前提。陰陽失常可引起疾病的發生,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

陰陽盛衰的病機觀

《內經》認為人體陰陽的運動必須符合天地陰陽的運動變化規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如果人體陰陽出現偏盛偏衰,會造成疾病的發生,出現“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黃帝內經中的陰陽五行學說

五行生剋之傳變規律

五行生剋乘侮的推演是道家用以解釋各種自然和社會現象的主要工具,認為事物運動變化的內在機制,是其內部存在著相互制約和相互促進的兩種因素。《內經》在建立疾病傳變理論時,借鑑了這種說理模式,首先依據五臟的生理特點將其分屬於五行,然後按照五行生剋原理,建立了一套獨特的病機傳變理論。

黃帝內經中的陰陽五行學說

黃帝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認為五臟疾病可以從其子髒感受病邪,並將病邪傳遞給其所克之髒,病邪容易滯留於其母髒,當病邪傳至克己之髒時則病勢凶險,這種病機傳變理論與臨床實際情況基本一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