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內明顯,30克以上就趨向抑制;其對血壓影響,15克以內可升高血壓,35克以上反而降壓。若有氣虛症狀時,用炙黃芪,無氣虛症狀,則用生黃芪。生黃芪30g以上補氣不助火,降壓效果好,30g以下昇陽助火。

柴胡——在小柴胡湯中為君藥,用量大於其它藥一倍有餘,起透邪外出的作用;在逍遙散中為臣藥,用量與各藥相等,起疏肝解鬱的作用;在補中益氣湯中為佐藥,用量極小,起升舉清陽的作用。

中醫不傳之祕——來自名老中醫的經驗和大量臨床報道


白朮——常用量能健脾止瀉,大劑量用至30~60克,則能起益氣通便的作用。

紅花——少用可養血,稍多則活血,再多則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達肝木,用至15克以發散風熱,清利頭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可以起到溫通陽氣,增加膀胱氣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則有溫經散寒,解肌發表,以祛除在表之風邪的效果。

川芎——小劑量可使子宮收縮加強,大劑量反而麻痺子宮。川芎治療頭痛:外感頭痛,用量宜輕,最多不超過4克;高血壓肝陽頭痛,用量宜重,習用9~12克;瘀血頭痛,宜重劑量,可用至30~40克。川芎引經少陽勝於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據近代藥理研究認為,大劑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壓,小劑量使用能使血壓上升。有人認為川芎辛溫香竄,上行頭目,高血壓患者宜慎用。但中醫認為本品有上行頭目,下行血海的雙向性作用。而且用川芎15克,桑葉45克這樣的劑量與配伍治療血管性頭痛有奇效。)

中醫不傳之祕——來自名老中醫的經驗和大量臨床報道


山茱萸——固脫3兩(90克)見功,必與參附搭配。

穿山龍——味苦,性平,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調節作用,所以近年來成為治療風溼類疾病的妙藥。《中華本草》謂其幹品用量為6~9克,《中草藥手冊》多為15克,少數達30克,東北地區常用量也為15~30克。但根據朱良春經驗,若要取得較好的療效,其用量須40~50克,用量在30克以下收效不明顯。

黃連——最苦,然而治糖尿病這一甜病有特效,通常劑量為每日30克(30克是基本,配乾薑以防傷胃),而治療糖尿病酮症,每日劑量多達120克,可使降糖迅速。

益母草——調經用10-15克。據朱良春觀察,益母草的利尿作用,每日用到30~45克尚不見效,須加至60~75克,始奏明顯之效。90~120克時其效更佳,常用以治療急性腎炎之尿少、浮腫之候,常一劑效,二劑已。

枳實——小劑量能使心臟興奮,大劑量使之抑制。

生杜仲——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則加至60-90g。

萆薢、土茯苓——30g以上消除蛋白尿。

沙蔘——30g以上補氣,小劑量則可滑腸。

茜草——30g以上治口瘡。

萊菔子、槐花——30g以上降壓。

代赭石——9~18g有鎮胃降氣、止嘔止噫之功,適用於胃氣虛弱的嘔吐、嘔逆、呃氣、胃脘滿實等。24~30g用於治療實證氣喘及肝陽上亢所致頭暈、目眩等症狀。

中醫不傳之祕——來自名老中醫的經驗和大量臨床報道


丹蔘——大劑量可以治療失眠。

茯苓——研究結果發現,茯苓在 25g以下無明顯利尿作用,至少達 30g才有利尿作用,認為100g時利尿作用最強。

附子——1枚-輕量-陽虛;2~3枚-重量-祛風溼、止痛--《傷寒論》(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約12克。)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時有甘溫補脾腎之陽,溫補中下焦元陽之氣,無辛燥熱之弊的效果。

蟬蛻——常用量為5~6g,治破傷風時需用25~30g。

半夏——小劑量6g降逆和胃,中劑量15g化痰開結,大劑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薑30g開始使用,逐漸加量至60g)可鎮靜止痛。

浙貝母——9~15g,有清肺熱、潤肺躁、清熱化痰之功,用於外感及內熱咳嗽。18~30g有解毒散結之功,用於治療肺癰、乳癰、瘰癘、發背及一切癰瘍腫毒。

白果——定喘湯白果用量在21枚(約為25g左右),動物實驗證實,定喘湯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優於常規劑量。

艾葉——3~5g可開胃,8g左右溫經止血、止痛。而大劑量可使肝細胞損害,出現中毒性肝炎;另外,大劑量還會引起胃腸道炎症。

檳榔——用以消積、行氣、利水,常用劑量為6~15g,當用以殺薑片蟲、絛蟲時,即須用到60~120g。

中醫不傳之祕——來自名老中醫的經驗和大量臨床報道


蒼耳子——少量則輕而上至顛頂,重用則通下走足膝。

細辛——治療風寒表證的劑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過9克。而當用細辛治療各類痛證時,用量常常超大,有時用至30克,甚至更大。顯然,當風寒表證時用超大劑量的細辛,不僅於證無益,而且還會引起不良反應;同樣,如果要發揮細辛的鎮痛作用,而用常用劑量,顯然是杯水車薪,於痛無濟。

薏苡仁——系藥食兩用中藥,其常用劑量的上限為30克,而臨床上有經驗的醫師用該藥治療風溼、腰腿痛等病證時,該藥的用量達到45~90克。

夏枯草——常用劑量的上限是15克,而臨床以該藥治療病程較長的甲狀腺瘤時,用量一般都超過30克。

三稜——破血行氣之藥,常用劑量的上限為9克,但臨床上以該藥配合其他中藥主治各類晚期惡性腫瘤病時,其每日用量達到45~75克,相當於權威規定劑量上限的5~8.33倍。

烏頭,附子——用至15克必須先煎4小時左右,用至30克必須先煎8小時左右,經過蒸制的就不必煎這麼久了。劑量逐漸加大到30克為宜,得效後宜逐漸減量,超過30克的超大劑量沒有經驗的最好不要去用,一不小心可以導致病人死亡。不過在某些情況下,使用超大劑量會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烏頭止痛,8兩(240克)口麻欲吐,效毒兩刃。

石膏——清氣,一日可至600克,關鍵要識證。

生地——涼營,極量800克。

棗仁——安眠,最大180克。

人蔘——強心,救急30克。

大黃——排洩尿毒,可用30克。

麻黃——頓止暴喘,30克分服。

茯苓——滲頑水500克,豬苓消浮腫120克。

土茯苓——解毒240克,赤芍——療急黃120克起。

蘆根——降溫120克無慮。

葛根——降糖3兩無毒。

中醫不傳之祕——來自名老中醫的經驗和大量臨床報道

1

療效的好壞,關鍵在於藥物之間的比例。並非藥量越大,療效越好(以當歸舉例)


當歸功能補血活血,適用於血虛血瘀諸證。然而當歸在複方中,小劑量應用則補血,大劑量應用則活血。

如當歸補血湯即由黃芪30g,當歸6g組成;後世在應用補血的總方四物湯時,當歸用量也不超過10g;歸脾湯、八珍湯中,當歸的用量僅3g。

但是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療脫疽的四妙勇安湯,當歸的用量竟達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婦女產後瘀血內阻的惡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湯,當歸的用量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再如治婦人胎前產後氣鬱血瘀諸疾的佛手散,當歸用二至三兩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歸。

由此可見,當歸用於活血,劑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前人謂其氣味俱厚,行則有餘,守則不足,故重用則行血之力更甚。若當歸用於補血,劑量宜輕,3~9g即可。血虛者每致陰虛,陰虛則生虛熱。當歸氣味辛溫而主動,重用則每致動血,切不可重用,否則適得其反,病家服後每致口乾、煩躁、失眠、頭暈更劇,甚則鼻衄。

2

中藥超大劑量應用的注意事項

一、適應症要準確

中藥的超大劑量應用都有相應的適應症,超大劑量用藥,適應症一定要準確,否則,會出現兩種結局:一是藥重病輕,二是藥輕病重。例如,中藥細辛治療風寒表證的劑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過9克。而當用細辛治療各類痛證時,用量常常超大,有時用至30克,甚至更大。顯然,當風寒表證時用超大劑量的細辛,不僅於證無益,而且會引起不良反應;相反,如果要發揮細辛的鎮痛作用,而用常用劑量,顯然是杯水車薪,於痛無濟。

二、劑量遞增原則劑量遞增原則是有毒中藥應用的重要原則,這一原則同樣適用於中藥的超大劑量應用。特別是在經驗不足時更應該遵循這一原則,以避免因盲目超大劑量而引起毒性及不良反應。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決定了超大劑量用中藥必須做到劑量遞增,切忌生搬硬套,劑量大到不可思議的地步。

三、嚴格炮製、製劑規範許多中藥在超大劑量應用時,在炮製、煎藥和製劑技術上有比較嚴格的規定性,中藥在這方面的經驗比較成熟,應用時應該嚴格遵守。附子、烏頭類中藥超大劑量應用時,特別強調先煎、久煎,以煎煮至不麻口為標準。現代藥化、藥理研究結果證明,上述炮製、製劑規範是非常必要和合理的,它能夠保證在不影響藥效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這類中藥的毒性。

四、特異性的配伍從古籍和名老中醫超大劑量應用中藥的經驗中,我們還可以發現某些中藥超大劑量應用時,常有一些比較特定的配伍關係。如半夏配生薑、甘草;馬錢子配甘草等。其目的是防止和降低超大劑量用藥可能引起的毒性及不良反應。臨床應用時必須嚴格遵循。

五、瞭解中藥的毒性及解救措施在超大劑量應用中藥時,應對各種中藥的毒性及不良反應應該有一個比較系統的瞭解,特別是與劑量密切相關的毒性及不良反應。同時,還應該熟悉傳統的和現代的一些中毒解救措施,做到心中有數,防患於未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