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掛號為什麼沒有一二三四號?古代看中醫比現在便宜嗎?

中醫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宋朝 清朝 岐黃視界 2019-03-17

《老中醫》小課堂之四

#你不知道的中醫#

#清風計劃#


老中醫掛號為什麼沒有一二三四號?古代看中醫比現在便宜嗎?


電視劇《老中醫》中趙閔堂的醫館因為這次官司的影響門庭冷落,他在去醫館的路上看到一家包子店別出心裁地掛出一天只賣一百屜包子的牌子,許多人因此排隊買包子,他的心中頓時有了主意,來到醫館就掛出限號的牌子來招攬生意。原本以為會有許多病人前來看診,不料卻遭病人無情嘲笑,只得趕緊將牌子摘了。中醫掛號實則古來有之,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說中醫掛號以及古代中醫是如何給人看病的吧!

老中醫掛號為什麼沒有一二三四號?古代看中醫比現在便宜嗎?

善牌


其實,在過去老中醫的掛號牌,你不管多早去掛,第一個號總是五號,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前四個掛號牌叫善牌,被老中醫留在了自己診案的抽斗裡,特別留給四種人:一號給急危重症患者,二號給老人,三號給孕婦,四號給嬰兒,中醫重醫德之傳統由此可見一斑。

老中醫掛號為什麼沒有一二三四號?古代看中醫比現在便宜嗎?

清代中醫掛號牌,現藏於山西太谷縣

“善牌”,就是中醫人給特殊患者的一劑安慰劑,一顆定心丸,也是一張以德為先的職業名片,以人為本、尊重生命是中醫醫德最重要的思想基礎和最突出的人文特徵,亦是中醫的根基、靈魂所在。

中國古代,中醫治病是不收掛號費的,只收診金、脈資。而針對不同的病人,診金的收取也有所不同。這種特殊的診金收取方式也促生了“杏林”中這樣一個不成文的規矩:“窮人治病,富人拿錢”。

古代的“醫院”


老中醫掛號為什麼沒有一二三四號?古代看中醫比現在便宜嗎?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設置醫院的國家,遠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年間就有了。

有文獻、資料顯示,公元2年,黃河一帶瘟疫流行,漢平帝劉衍在各地設置醫治場所,配備醫生、藥物,免費給百姓治病,估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公立的臨時時疫醫院。 但這個臨時醫院的具體稱謂當時並無記載。

東漢延熹五年(公元162年) , 出現了專門免費給士兵治病的“菴廬”, 相當於現在的野戰醫院。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 ,孝教帝(元宏)在洛陽設立“別坊”,凡是貧窮害病無動醫療的,都可以在“別坊”就醫。

老中醫掛號為什麼沒有一二三四號?古代看中醫比現在便宜嗎?

唐朝的醫院叫“病坊”, 大約在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就開始有“病坊”的名稱了。不僅長安、洛陽這樣的大城市有,其他各州亦有設立。這時的“病坊”大多是設在廟宇裡的。五代時,個別病坊曾有改名為“養病院”的,名稱亦很接近現代了。


老中醫掛號為什麼沒有一二三四號?古代看中醫比現在便宜嗎?


公立慈善醫院的設置在北宋時達到巔峰,當時叫“安濟坊”, 與居養院(惠養鰥寡孤獨的濟貧機構,類似政府補助性質的養老院、福利院)、漏澤園(政府補助性質的公墓、陵園)等福利機構的設置一樣,完全依賴於國家權力,財政支出不僅由政府統一埋單,而且形成了制度化、規模化,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發達的福利制度, 是北宋經濟強大後城市文明高度發達的象徵之一。

除了公立醫院,還有一些私立慈善醫療機構。南齊永明九年(公元491年),吳興一帶大水,疫病流行,竟陵王蕭子良把自家住宅拿出來,設醫置藥,收養貧病,這可能就是中國私立慈善醫院的雛形。

魏晉南北朝,隨著佛教的興盛,寺廟漸漸多了起來。寺廟擁有的土地有政府劃撥的,也有信眾捐獻的,不繳賦稅,是經濟實體。部分寺廟為了普度眾生,招徠信眾,就辦慈善,其中就包括醫療慈善。

特殊的診金收取方式

由於政治、經濟、交通等各種因素,”公立” 與“私立”慈善醫院的設置並不能滿足老百姓就醫的需求。大多數老百姓看病,還要去醫館或者請醫生出診。

老中醫掛號為什麼沒有一二三四號?古代看中醫比現在便宜嗎?

古代的就醫情況是這樣的:可以到醫生的家裡或者診室(城裡的醫生這樣的情況多些,比如清代蘇州的葉天士) ,有些重病患者來不了,則會找個人通知醫生,請醫生到患者的家裡去診病。而實際上在廣大的鄉村,這樣的患者佔多數。於是就有了中醫特殊的診金收取方式:視病人經濟狀況收診金。對權貴人家收取費用高一些,對貧苦百姓則少收或不收。

中醫很多,但無論是就診的人數還是醫生的生活狀態,中醫和中醫之間是大相徑庭的。有沿街串巷搖鈴問診的,有到藥店坐堂的,也有的自己開個小診所,這些都僅能維持生活。但名醫就不一樣了,家裡基本是門庭若市,每天應診的病患都要排隊。

老中醫掛號為什麼沒有一二三四號?古代看中醫比現在便宜嗎?

那麼這些名醫的診金大概有多少?遠的不可考,就以民國為例。上世紀20年代初到30年代初,北京城內的“四大名中醫”,看一次病診金一般是一塊銀元。而且他們輕易不出診。

一塊銀元什麼概念?因為銀元屬於本位幣,不能直接按照銀子的價值來估算,所以我們需要通過對比的方式來感受一塊銀元的價值。


老中醫掛號為什麼沒有一二三四號?古代看中醫比現在便宜嗎?


1924年(民國十三年),北京五口之家每月生活費平均是14元2角5分,相當於每人每月花銷在3元左右,而看一次病給醫生的診金就要1元,相當於每人每月生活費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一家五口人如果每個月有一人得病需要看醫生,一年以後,這個家庭光看病的費用就要高達一個月的生活費總額了,這個價格除了令人咂舌,並且上面說的診金是不包含藥費的!!

沒錯,古時候是醫藥分家的,病人給醫生的診金僅僅是看診費用,想買藥?醫生開好單子,拿著單子去藥鋪抓藥吧,那是另外一套付費體系了。

那麼現在我們去醫院掛號看病,主任醫師大約三十塊錢左右,普通醫師大約十多塊錢。如果這麼算下來,古代看病有多貴各位心理有數了吧!

其實,在古代還有更奇葩的人,他不收錢,只收樹!

老中醫掛號為什麼沒有一二三四號?古代看中醫比現在便宜嗎?

董奉,今福建長樂人,少年學醫,青年便以醫術聞名,晚年退隱至江西廬山南麓時,董奉經常為窮苦山民診病療疾,不收財物,又不忍駁鄉人之情誼,故設了一種人人皆可付得起的醫酬:重病癒者在山中栽杏五株,輕病癒者栽杏一株。數年之後,有杏萬株,鬱然成林。杏子熟時,董奉便在樹下建一草倉儲杏 ,需要杏子的村民,可用穀子自行交換。董奉還將所得之谷賑濟貧民,供給行旅。據載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醫處仍有杏林。

董奉羽化後,鄉人便在杏林中設壇,用以拜祭這位拯濟蒼生的大醫。“杏林” 一詞便漸漸成為中醫的專指代詞,後世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 稱譽醫術高尚的醫家。和董奉同時代的華佗、張仲景給老百姓治病亦是如此。 這種憫生民之疾苦、拯濟蒼生的情懷, 300多年後,被唐代大藥王孫思邈總結為“大醫”精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