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放血療法是怎麼回事'

"

中醫的放血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黃帝內經》,如“刺絡者,刺小絡之血脈也”“菀陳則除之,出惡血也,並明確地提出刺絡放血可以治療癲狂、頭痛、暴喑、熱喘、衄血等病症。相傳扁鵲在百會穴放血治癒虢太子“屍厥”,華佗用針刺放血治療曹操的“頭風症”。唐宋時期,本療法已成為中醫方法之一。《新唐書》記載: 唐代御醫用頭頂放血法,治癒了唐高宗的“頭眩不能視症”。宋代已將該法編入鍼灸歌訣《玉龍賦》。金元時期,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的鍼灸醫案,幾乎全是針刺放血取效,並認為針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開始流行,針具發展也很快,三稜針已分為粗、細兩種,更適合臨床應用。楊繼洲《鍼灸大成》較詳細地記載了針刺放血的病案;葉天士用該療法治癒喉科疾病;趙學敏和吳尚先收集了許多放血療法編入《串雅外編》、《理瀹駢文》中。

"

中醫的放血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黃帝內經》,如“刺絡者,刺小絡之血脈也”“菀陳則除之,出惡血也,並明確地提出刺絡放血可以治療癲狂、頭痛、暴喑、熱喘、衄血等病症。相傳扁鵲在百會穴放血治癒虢太子“屍厥”,華佗用針刺放血治療曹操的“頭風症”。唐宋時期,本療法已成為中醫方法之一。《新唐書》記載: 唐代御醫用頭頂放血法,治癒了唐高宗的“頭眩不能視症”。宋代已將該法編入鍼灸歌訣《玉龍賦》。金元時期,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的鍼灸醫案,幾乎全是針刺放血取效,並認為針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開始流行,針具發展也很快,三稜針已分為粗、細兩種,更適合臨床應用。楊繼洲《鍼灸大成》較詳細地記載了針刺放血的病案;葉天士用該療法治癒喉科疾病;趙學敏和吳尚先收集了許多放血療法編入《串雅外編》、《理瀹駢文》中。

中醫放血療法是怎麼回事

1.jpg

中醫認為,根據不同的疾病,選擇的放血穴位有所不同。例如,高熱降溫宜選擇點刺大椎、十宣放血;咽喉腫痛宜選擇點刺少商穴放血;頭痛宜選擇點刺太陽穴放血;神經性皮炎、丹毒、癰癤可在病灶周圍及相應部位散刺放血;急性胃腸炎可選擇在曲澤、委中穴緩刺放血,等等。放血療法中耳尖放血使用最為廣泛,因為耳尖相比穴位或其他放血部位更容易定位和操作,疼痛也相對較輕,適應症多,故使用最多最廣。中醫認為“火性炎上”,故上火症狀多表現在咽喉以上部位,所以選擇耳部放血是比較合理的。另外,耳尖在耳廓微經絡中為肝經所主,肝在中醫裡被稱作“將軍之官”,和情緒活動密切相關,肝臟功能失常,容易產生肝火症狀。少陽主風,太陽主表,表證與太陽有關,皮膚病與風、表皆有關聯,所以耳尖主風主表,也可以治風治表。因此耳尖放血可以治療頭痛、高血壓、結膜炎、腮腺炎、急性咽炎、麥粒腫、溼疹、失眠等多種病症。其取穴方法為,患者正坐位或側伏位,在耳廓的上方,卷耳取尖即是。單側患病取病側,雙側患病取雙側。局部消毒後,用三稜針或注射針頭對準耳尖穴,左手揉按,使局部充血,右手持針速刺,左手反覆擠壓。如此數次,出血量達3-5滴即可。一般1次後症狀明顯減輕,3次可治癒

放血療法還可選擇舌下脈絡,相當於中醫經絡中的金津、玉液穴。穴位於口腔內,舌下繫帶兩旁之靜脈上。左側稱金津,右側稱玉液。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穴下有粘膜、粘膜下組織和舌肌,分佈有下頜神經的頜神經和麵神經鼓索的神經纖維及舌動脈的分支舌深動脈,舌靜脈的屬支舌深靜脈。取穴方法為,患者仰靠坐位,張口,舌尖向上反捲,抵上門齒處,暴露舌下靜脈,在靜脈中點處取穴。此法可以預防中風,緩解中風後遺失語等諸症,也是治療很多慢性疾病的一個方法。

刺絡放血療法是一種有創的治療方法,因此一定要去正規醫院諮詢、檢查後方可操作。操作時要求嚴格消毒,防止感染。點刺時手法宜輕、穩、準、快,不可用力過猛,防止刺入過深,創傷過大,損害其他組織。一般出血不宜過多,切勿傷及動脈。需要注意的是,體質虛弱者、孕婦、產後及有出血傾向者,均不宜使用本法。

(北京市朝陽區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