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票友到純中醫是怎麼煉成的?

中醫 中藥 穴位 漢朝 中醫家 2017-05-26

從中醫票友到純中醫是怎麼煉成的?

從中醫票友到純中醫是怎麼煉成的?

從中醫票友到純中醫是怎麼煉成的?

從中醫票友到純中醫是怎麼煉成的?

中醫歷史上有這麼一群人:

張仲景:漢代醫家,宗族死亡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傷寒雜病論》,成一代醫聖。

孫思邈:唐代醫家,自幼體弱多病,湯藥之資罄盡家產,立志以醫為業,成就一代藥王。

朱震亨:元代醫家,35歲時母親患上“脾疼”,眾醫束手無策,以孝立身遂自研岐黃,成金元四大家之一。

方有執:明代醫家,“兩番喪內”,兒女“歷殤者五”,同時自己又險遭病厄,在“厄苦慘痛,悽悽無聊”之餘, 開始研習傷寒。

徐靈胎:清代醫家,年近三十,家中三個兄弟接連病故,遂致力於醫學。

黃元御:清代醫家,因眼疾被庸醫誤治,左目完全失明,不能參加科舉,遂自研醫學,傳四聖之心法。

惲鐵樵:民國醫家,不惑之年,愛子相繼病殤,發憤學醫,成一代大家。

·

·

·

因自己之病或親友之病奮而學醫的故事,歷來不少,而且往往是那麼動人。

本期中醫家《每週一縷書香》要為大家推薦的書目,講的也是一個因病學醫的故事:《經方修習日記——我是這樣學習中醫的》。

從中醫票友到純中醫是怎麼煉成的?

作者劉加平先生自幼多病,為了強身健體,什麼都去嘗試,晨跑、暴走、拳擊、武術、氣功、打坐……各種方式學了練了都不如意,最後轉而尋求醫藥。中西醫都看了不少,西醫不認為有病,中藥吃了也沒好。但是作者從小時候中藥止瀉的親身經歷,堅定對中醫的信心,認為“這種情況在中醫有解釋,也可以調理,只是沒有找到那個能治我病的中醫”。

沒有找到能治自己病的中醫怎麼辦?“看來我必須得靠自己了”,自己就自學中醫了!

在學過些中醫的父親的指點下,自己開始看中醫書,按照書上說的病症自己在身上試藥。效果是有的,但是身體越吃越難受,不吃更難受,進入了一個死衚衕。

再看了《鄭欽安醫書闡釋》,知道一元盈縮、陽主陰從後,事情開始有了轉機,明白“治病要辨陰陽,但不能過於執著陰陽”。學醫上路了,對自己的病也有了比較清晰的瞭解,重新開藥給自己吃,身體也漸漸好了起來。

到這裡為止,自救已經成功了。但是為醫者不單自救,更有救人之心。

隨著作者中醫學習的深入和信心的增強,也試著給親戚朋友看病,開始了自己的醫學實踐。在診所上還結識了同道方健,在學術探討的同時,也有了更多實踐的機會。更拜了四川省名中醫陳隆暉先生為師,進行更為規範、深入的學習。直至總結自己的醫療實踐,寫成了這本《經方修習日記》。

作者憑藉著對健康的渴望和對中醫的信心,一步步走來,打開了自學中醫之門,在短時間內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學醫之路。這就是本期推薦的,一個簡單的、勵志的學醫故事。

從中醫票友到純中醫是怎麼煉成的?

我自幼身體多病,聽我媽媽說,出生後不久,就一直拉稀,拉了好幾個月,我媽媽帶我四處求醫,去過區醫院和周圍的鄉醫院,知道的法子都用了,沒有什麼效果。拉久了就拉出些白的、泫泫的東西來,身體越發弱了。我爸是獨子,我又是父母的第一個兒子,全家人特寶貝,但得了這個病,都束手無策。我爺爺曾學過一段時間的中醫,家裡常備《千金方》與《千金翼方》等,我爸爸對自己的醫術也很白豪,曾也有一些難症甚至絕症病人被他治好的,所以很自信,但對我這個病還是治不好,很傷面子。最後,到了半歲後,還是一個姓曾的民間醫生告訴了我媽媽一個單方,用扁竹根頭頭烤乾,打成粉末,散在雞肝子上,再把雞肝一烤熟餵我吃,吃了一付就不屙了,慢慢就好了。

可能是小時拉肚子傷了元氣,我的體質就一直很差。讀小學的時候搞勞動,老師說我是最懶的一個,體育跑步我是最慢的一個。最傷自尊的是有一次村上(那時叫大隊)組織一個文藝節目到鄉上匯演,在小學抽學生參加,我因學習成績好,長得還清秀,就抽中了我參加訓練。結果。在培訓跳舞時,我行動呆滯,手足僵直,更找不到節拍,讓培訓老師頭痛不已,堅持到第二次,終於沒了耐心,就讓人把我替換了。真傷到自尊了,讓我現在還記得。

一個人缺少什麼,就會追求什麼,這是一種補償心理。所以我一直想要有一個強壯的身體,這個慾望很強,但卻不知道如何做。直到讀中專的時候,《少林寺》電影風靡中國大地,讓我知道了武術;武術、氣功雜誌、武俠小說的流行讓我知道了武術之外的氣功、內功。從此,迷了進去,有限的生活費最大限度地買了武術、氣功雜誌,或用來租武俠書看。武術倒罷了,衝拳踢腿,就算練不好也傷不了身。氣功就有問題了,什麼意念、導引、經絡、大小週天、靜功、動功、辟穀等等,名堂很多。我等氣血差,身體弱,經脈柔弱之人,練十年也不見得能落得多少丹田之氣。還去通那經絡、運那周天,現在想來只不過是打妄想罷了,但當時卻一點不自知,仍然朝於斯、夕於斯,搞得昏頭昏腦,神經兮兮的。最後是神傷、氣傷、身亦傷。

畢業參加工作時,我的身體已到了很差的程度,還沒入冬即手足冰涼,到冬天則手足和耳朵都生凍瘡。一年四季感冒基本不間斷,吃不得辛辣,受不得寒涼,性格內向,不願出門,走三里路感覺會累,作三百文腦子會僵,洗一個澡身體發軟,喝一杯酒難受三天。

但我仍堅信堅持鍛鍊會讓我身體好起來,和同事相約堅持晨跑三年,沒啥改變;參加拳擊訓練一月,強度太大,中途累垮,放棄;參加智能氣功、中華養生益智功前後近一年,拿了兩個等級證書,找不到感覺,停練;暴走,利用節假日,一日走50公里,堅持10個月,沒用;練太極拳一年半,練得心情枯乾,只得算了;打坐,從單盤、雙盤,咬牙堅持10餘年,練到可以雙腿上跏跌坐,但身子僵硬,姿勢不得法,最後坐得腰椎間盤脫出,得了坐骨神經痛,不敢再坐。

鍛鍊的效果不如意,便寄望於吃藥。市內的醫院去過很多,名醫找過不少,檢查做了很多,中藥、西藥吃了不少。身體雖然難受,各種先進儀器檢查完了卻說沒有病,吃了些我不知道的藥,卻一點也無效,甚至更為難受。時間一長,讓我對醫生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我開始自己看書,當然看的是中醫,因為我的情況西醫不治,他們不認為我有病。根據我對中醫有限的瞭解,我這種情況在中醫有解釋,也可以調理,只是沒有找到那個能治我病的中醫,看來我必須得靠自己了。

大概在開始,我開始看中醫書,我父親知道後,也很熱心,不時到我那兒,把他的中醫知識和對中醫的理解,不管我能不能接受,一一股腦兒傾給我。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知道了陰陽五行、十二經絡、相生相剋,知道了一些藥性和湯頭,知道了一些病的分類和證型。於是開始在自己身上試藥,但越試越沒信心。覺得書上說的什麼證都與自己的病有點像,但吃下去都不對,或者開始還有點效,多吃兩付藥又沒效了。那時的書不多,基本都是教科書式的,書上內容全面,理論眾多,但都是一些知識的堆砌,理論的自恰,很難與實踐對上號。學了兩年,也自虐了兩年,就沒有再學下去的興趣了。

但由於對健康的執著,仍然用這些半通不通的中醫知識指導自己吃藥。因脾腎虛寒,膽胃之熱不降,積聚生熱,故常感胸脅發悶,熱氣上衝,口舌生瘡等.,所以便大量吃消熱解毒之藥,主要有龍膽瀉肝片、消炎利膽片、梔子清火片、VC銀翹片、冬凌草片、黃連上清丸、梔子金花丸等,量越吃越大,不吃過不得,吃少了不舒服。我曾有一次出差三天忘記帶藥,一天之後,心胸之間氣往上冒,非常難受,最後一天話都說不伸展了,後來回家加倍吃了藥才好了。逐漸的吃龍膽瀉肝片、消炎利膽片、VC銀翹片都超過了規定數量的三倍,而且經常是三、四種藥一起吃,一天不少於三次。感覺是吃下去的一段時間,氣不上衝了,但幾個小時又不管用了,兩天不吃必然口舌生瘡,言語不利。雖然知道不對,但這種情況讓我停不下來。這種情況我後來才知道是脾腎虛寒,升降失調,上熱下寒。上焦之熱是虛熱,是因寒而起,清熱之藥只能暫時壓制上焦之虛熱,卻讓寒者更寒,虛熱旋而又起,更勝於前。而這種情況於我持續了好幾年,讓我的身體受到極大傷害,到現在也沒能全部恢復過來。

從中醫票友到純中醫是怎麼煉成的?

十年前開始知道了南懷瑾,於是涉獵傳統文化,遊儒、佛、道、醫,終在我佛找到安身立命處,狂心稍歇,覺以往種種,皆如鏡花水月。但身體仍然為病所困,情志難伸,觀親人朋友、世俗眾生亦多為病苦,大小醫院如同虛設,普通感冒發燒也說是因病毒引起,無特效藥,打針輸液,動輒醫上十天半月,耗費金錢以千計。最纏綿的折磨人的慢性病,普通如慢性鼻炎、咽喉炎、胃炎、肝炎、腸炎、膽囊炎、胰腺炎、氣管炎、心臟病、腎炎、前列腺炎、關節炎、腰椎病、頸椎病等等幾乎眾口一詞“只能養、不能治”,疑難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癌症及白血病就更不要說了,一名話“沒法治好”。再觀史上中醫名家,民間一些老中醫,治各類疾病卻是大多數都有很好效果,沒說不能治,很多甚至能治好。甚至一些村夫民婦,用一些民間單方,就治好了那些大醫院都無法可施的頑症。

為尋找究竟,我於醫道開始深入。開始的感覺是浩如煙海,博大精深,越學越糊塗,自己開藥自己吃,身體越吃越難受。我就不明白了,那些寫書的中醫大佬們,各說各的道理,而且互不相容,互相攻擊,不可調和,卻又都是名醫,都能治病?難不成他們都是拿老百姓的身體來開玩笑,一直都是在做實驗麼?難道中醫治病就沒有一個標準麼?看醫學聖經《黃帝內經》吧,結果懂的少,不懂的多,看不下去,可操作性也不強,看《傷寒論》吧,條款紛呈,覺得應該很好,但用起來不知該用何條,怪就怪病人不照著書上說的生病。條款用不到實際,一段時間不用就多數忘了。

轉機是從看《鄭欽安醫書闡釋》開始的,知道了一元盈縮,陽主陰從。08年春節回家,嘗試著用“封髓丹”加減,治好了我母親的耳朵腫痛,信心大增,隨後開方為周圍的人治病,有效有不效。但憑著這點感覺,以後看醫書就不那麼迷糊了,再重溫《傷寒論》,細研各家註釋,看《金匱》、《本草》、《內經》、《溫病》、黃元御、博青主、張錫純、吳佩衡、範中林、李翰卿、曹穎甫、胡希恕、李可、黃煌、朱進忠、餘國俊等作品和各家論述,結合佛學和易道基礎,竟然事半功倍,視野逐漸開闊,心中漸漸明朗。方知大路百千條,條條通北京。

人為天地之子,取天地之材鑄就此身,順生而逆死。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陰陽交感,衍生萬物、長而不恃。人之道,陰陽互根,水火既濟,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精神與肉體,一陽一陰,缺一不可,但精神無形,化為神魂魄意志,寄於體內五臟心肝肺脾腎,各司其職,以一氣周流其間,身旺則神旺,身全則神全,身弱則神弱,身殘則神殘。人一身之主者,神也、心也,但必欲身安而神安,故人極力求取名利者,是欲求身安,好吃為身健、好穿為身暖、好住為抗暑熱與風寒。人之病,有心有身,七情過盛為心病,身有損傷為身病。心病之因為煩惱,身病之因為六淫、刀兵、房勞。君子身病心不病,小人心病及身,身病及心。上醫者醫心亦醫身,下醫者醫身不醫心。佛經三藏十二部皆是醫心治身之學,故曰佛是大醫王,能醫眾生萬世之病,但眾生根淺福薄,少人能識能信能行。儒有修生養性之學,能治修身治國,內聖外王,君子之學也,小人疾身病不疾心病,不能實行之。道家有長生之術,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集精全神,金丹九轉而成神仙,但仙道無憑,有緣者得之。中醫者源於道家,中華文化(包括中醫)皆為上古智者(聖人)所傳,上古聖人無非道家。道家祖奉黃老,曰黃老之術,黃者即黃帝也。

治病者最難辨陰陽,八綱寒、熱、虛、實、表、裡、陰、陽,根本還是陰陽。難辨陰陽本身其實是陰陽本難辨,是因為我們太執著陰陽。古人劃分陰陽本身是便於事物歸類,把疾病歸為陰症陽症,把藥性劃分為陰藥陽藥,以藥之陰陽調節病之陰陽。如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涼之。為醫者樹立治病之理則,是完全有必要的。但疾病的病因是複雜的,人體也是複雜的。就病因來說,可能有風、有寒、有熱、有溼亦有燥,陰陽難分;就身體來說,可能有陰虛、有陽虛、有陰陽俱虛、有表病亦有裡病、有病在上亦有病在下,有氣滯亦有血瘀,難分陰陽。就藥物來說,很多藥也不單純的只有陽性或只有陰性,辛甘苦平、寒熱溫涼,一藥俱多性的情況很多,一藥入多經的情況也很多。所以,治病要辨陰陽,但不能過於執著陰陽,主要看臨床效果。

我的經驗是,初學中醫者,心思不要過多用於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玄辨上。要多觀臨床之症,什麼病有什麼症?再瞭解什麼症用什麼藥。《傷寒論雜病論》是一本臨床實用之經典著作,描述了眾多疾病的臨床症狀,並隨症有方,它是上古聖賢治病經驗的結晶,內容博大精深,辨病精準細緻,用方簡練有效,可為中醫百世之準則。我們若照之辨證處方,是學醫的一個必要和有效的途徑。但人體和疾病是複雜的,也是變化的,《傷寒論雜病論》再偉大,也不能包括所有疾病的辨證和治療,所以,後世的補充和發展是必要的,後世名醫的經驗也是很重要的。如吳又可的《溫病條辨》是對《傷寒論雜病論》的重要補充和發展。歷代名醫在辨證和用藥方面也有很多寶貴經驗。

我學醫的主要經驗就是看醫案。說實話,很多名醫在著書中解釋醫理醫法的時候是偏執的,甚至是錯誤的,有的還把醫與陰陽、五行、八卦、命相、風水等玄學滲合在一起,玄而又玄,自己沒搞通,卻把讀者搞湖塗了。但不能否認,傳世的名醫治病都是很厲害的,因為人命關天,辨證用藥,有效與否是糊弄不了人的。所以,理論嘛,實踐中多領會、多看幾遍《黃帝內經》,是會慢慢清楚的,而且是正理。臨床嘛就多看《傷寒》、《溫病》,多看名家醫案,多積累人體疾病症狀,症與經方的對應(方證),症與藥的對應關係(藥證)等。用藥方面,我很少去看各類本草,也不記藥性賦,就看《傷寒》、《溫病》怎樣用藥,名醫怎樣用藥,看得多了,綜合一下,再查查本草怎麼說,再用到臨床檢驗,就慢慢的心中有數了。

從中醫票友到純中醫是怎麼煉成的?

學醫上路了,我對自己的病有了比較清晰的瞭解,才知道我過去都吃錯藥了,又重新開藥給自己吃,這下就對的多錯的少了,身體也一天天好起來。但由於以前吃藥傷得厲害,所以調治起來非常困難,調治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面部生痘瘡,就如年輕人的青春痘。主要長在鼻子,鼻體兩旁及鼻子以下的地方。此起彼伏,或大或小,或流膿流血,連綿不絕。雖看似熱毒,但不能清熱解毒,否則越來越多。我知道這是體內排出來的毒素,並不驚詫,開頭的時候用藥助它快點,後發覺效果不大,便也由它。

認識的人有很多笑我,有笑我返老還童的,有笑我老來發騷的,有笑我火氣旺的等等。也有人問我,你會醫別人,咋不把自己醫好呢?我半開玩笑說:凡是想要作個好醫生的,都要留點病來養生的呀。到現在,我臉上的痘雖比原來相對少得多了,但還是沒有去盡,時時發出幾顆點綴在臉上,讓人很是部悶。這時找才知道作《四聖心源》的清代名醫黃元御為何年輕時被庸醫用錯藥傷了身體後,終自己一牛也沒能完全復原的苦衷了。雖如此,但我的身體不可否認比原來好多了,很少感冒,能吃能跑能熬夜,由原來的完全不能喝灑,變得有一些酒量了。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終究會讓這個身體變的和常人甚至比常人健康。隨著我對中醫的深入和信心的增強,就開始會試著給自己的親戚朋友看病,有效率大大增強,似究竟如何,畢竟需要臨床實踐。

我的臨床比較順利,也可以說是幸運。我工作的附近有一個診所,診所的醫生叫方健,是中醫本科生,在市中院工作五年後,自己開診所已有五年,非常喜愛中醫,拜本市十大名中醫之一為師。我有時去抓藥,就聊幾句,他感覺我說的比較有理,且跟他學的有很大不同,就叫我試治了幾個病人(當然是他執筆開方),效果出人意料的好,於是一發不可收拾,有疑難病人就叫我去,或打電話問我,或為我預約重病人,我們共同商量治療辦法,由他執筆開方,我實際起到的是諮詢的作用,但毫無疑問是讓我得到了臨床的經驗。

這種情況到現在已近一年,治過的病人很多,且主要是疑難重病。我們雙方都很感謝對方,我感謝他給了我難得的臨床機會,使我的醫學不再流於空談;他感謝我把他導出了迷惘,找到了中醫的根,醫術大進,治病有效率大大提高了,現在基本上只願用中醫中藥給病人治病,說覺得踏實,說原來因中醫無效時多,故多用西醫西藥治病,現在覺得那時的做法有騙人的感覺。

2009年上半年,我有幸認識了瀘州醫學院附屬中醫院的陳隆暉教授。深服其道位學問,拜於門下,於業務時間跟師學習,老師對我寄予期望和厚愛,傾其所教,毫不藏私,讓我隨時在附屬醫院門診實習,並常帶我外出義診,讓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病人,增加臨床經驗。對我在方健診所的試習,老師知道亦很認同,並對我和方健作了很多指點,要我們注意病案的收集,教我們如何撰寫規範醫案等。因此原因,我和方健以師兄弟相稱。

後面我將會整理一些我經歷的醫案傳上來,供眾位醫學愛好者交流和參考,但我並不過多的解釋醫理,大家從病症和用藥中去體會,也許更好。歡迎大家給我提問題,以讓我們在探討中進步。

從中醫票友到純中醫是怎麼煉成的?

從中醫票友到純中醫是怎麼煉成的?

在2008年因工作聯繫結識了劉加平,在逐漸交往中,他作為機關工作人員,性格沉靜,對人誠摯,除了本職工作,業餘愛好是喜歡中醫學。在交談中得知他對中醫佔代名人及經典著作原文記得頗多,理解得較深,因此倍感可以跟他深人交往。隨著交往時日增多,亦知道劉加平還研究儒學、道學、佛學、易學等,結識了他的圈內朋友,也多是一些善良、誠實人士。

劉加平因為從小體質較差,經常小病不斷,在醫療條件較差的鄉鎮,醫療技術又不好的醫師給予處方用藥後不但無效,還出現一些不適反應。多年來,為了自己的身體強壯,嚮往學醫,治好自己的疾病,就他自己所言,一個人缺少什麼,就會追求什麼,這是一種補償心理,但慾望很強,卻又不知道如何做。

工作後,經濟條件改善,到很多醫院求治,體質亦沒有明顯改善,恨病自學醫,沒有條件學西醫,學中醫就方便,中醫書籍借或者買均方便,就不需要專門到醫學院校讀書,可以邊工作,邊自學。

大概從1993年開始看各類中醫專著,其父親也懂些中醫,不時給兒子一些指點,至此,自學中醫已成為他的精神支柱,業餘時間均蝸家看書,一有機會即虛心向專業醫師求教。而且到一家診所臨證實踐,使自己理論知識變為實際技能。

我在2008年接收本科室的兩個副教授成為我的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徒弟,劉加平提出要拜我為師,開始我覺得他沒有正規學歷,基礎知識不夠,我怎樣才能培養暱,內心有些疑感。經過他再次真誠的要求,回想到他平時對人處事善良,懷著一個摯誠的學醫熱情,加之平時瞭解到他的中醫理論較熟,接受一個編外學生,作為業餘培養,亦無大礙。

平時,我在醫院就診時,邀他來科室一起看病,我外出義診時,亦帶他一同義診實踐,他學習非常努力,對待病人很熱心。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建議劉加平把自己的學習體會作為筆記撰寫出來,他很認真,隨即開始動筆寫作,把自己多年來自學中醫的心得體會、治病實踐筆記撰寫成文章,經整理後發佈在網絡上。因為語言通俗,描述直白易懂,比起職業醫師的專業術語、精深描述用語,更受普通大眾好評。

從中醫票友到純中醫是怎麼煉成的?

我是一個耳鼻咽喉科醫師,在臨床上從事中、西醫耳鼻咽喉科醫療業務已有36年,1955年建立了瀘州醫學院的“附屬中醫院耳鼻咽喉科”、1991年創辦了“瀘州醫學院中西醫臨床(眼耳鼻喉方向)五年制本科專業班”,目前為“全國中醫師承導師”、“四川省名中醫”,發表論文50餘篇。

在一次國家“中醫藥宣傳普及項日”工作檢查會議上,我提到我的編外徒弟劉加平,他作為業餘自學,能寫出本中醫的臨床實踐筆記,帶有科普知識宣傳意義的文章,是在傳承中醫學,讓更多的人瞭解中醫知識,應用中醫為廣大的人民群眾保健治病。而專業的中醫人員,不屑或不會撰寫科普文章,使寶貴的中醫文化遺產沒能得到專業的、有效的正面宣傳,讓江湖庸醫作為騙術成為賺錢的手段。

劉加平作為業餘自學的中醫愛好者,沒有到正規的大專院校進行過專業醫學知識培養,但還是通過自學,掌握了較多的中醫、西醫的基礎知識,經自己消化吸收後,轉換為通俗趣味語言,撰寫成文稿,作為科學知識宣傳。因為基礎知識尚不全面,在本專著中描述的醫學理論、醫學術語、醫學實踐體會、遣方用藥、專業程度,不能做到特別科學嚴謹,不免有一些主觀臆斷,但這些尚不能影響他對中醫學知識的科普宣傳,以淺顯的醫學理論,寫出的帶有科普性質的醫學心得文章,讓普通群眾看懂、領會,具有非常實用的宣傳、引導意義。

由於交稿時間較緊,劉加平整理出的文稿交我修改,因平時工作太忙,沒有足夠的時間對文稿進行逐字逐句的閱讀修改,倉促出版難免錯誤,讀者閱讀後看到的問題,敬請諒解,並給予指出,以便進一步改正。此書對專業讀者而言,算是班門弄斧,亦請斧正。

從中醫票友到純中醫是怎麼煉成的?

從中醫票友到純中醫是怎麼煉成的?

從中醫票友到純中醫是怎麼煉成的?

從中醫票友到純中醫是怎麼煉成的?

中醫家,為中醫創造聯結,她是一款專為中醫人量身打造的優秀社區手機APP,由社區、工作室兩大板塊組成,已經影響了幾十萬中醫人的優秀中醫互聯網軟件。如果您是中醫或者是鐵桿中醫粉,那麼快來下載體驗吧,“中醫家”APP將會給您帶來不一樣的中醫人生!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