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有道——張仲景54代孫皮膚病大師張步天

中醫 張仲景 皮膚病 皮膚科 張老健康頻道 張老健康頻道 2017-09-02

——大河報洛陽新聞 文/少飛 通訊員/小七

大醫有道——張仲景54代孫皮膚病大師張步天

醫聖張仲景

2005年8月,來自洛陽汝州的王孟民夫婦輾轉趕到欒川,將一面“醫術精湛、皮膚剋星”的錦旗交到了張步天手中,感謝他治好了困擾了王孟民父親13年的白癜風。

2007年5月,來自欒川縣冷水鎮的王潤霞為感謝張步天治好了她的牛皮癬,特地贈送錦旗。

......

2017年7月,來自南陽西峽縣的劉宏偉夫婦驅車200餘公里從南陽趕到欒川,為張步天贈送錦旗,感謝張步天治癒了他們的大女兒三年來四處就醫無果的面部痤瘡。

大醫有道——張仲景54代孫皮膚病大師張步天

部分錦旗

杏林聖手醫德高

中醫最講究醫德。醫德是醫生的靈魂,也是從醫者積累善根的必要條件。可以說,醫德的高低直接決定了醫術的高低。

醫生是一種崇高的職業,永遠都是治病救人、除疾解患的天使!做醫生責任重大,但也是受人尊重的。如何做好一名醫生,會因為每個醫生的經歷不同、體會不同、價值觀不同,有著很多的答案,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張步天說,做好醫生首先要有良好的醫德,要懂得處處為病人著想。自己有把握檢查清楚、有能力治好的患者就儘快治好,沒有把握沒有能力治好的就不要接受或建議其去其他更好的醫院。生命是無價的,不能為了自己完成指標而耽誤病人的最佳治療時機;其次是精湛的醫技醫術,不但要求掌握深奧的醫學知識,還應具有不斷追求醫學真理的精神;最後是要有真誠的服務態度,對患者態度要謙恭和藹。作為一代中醫大師張仲景後人的張步天,數十年如一日的踐行著什麼叫“肩負使命甘於奉獻”。數十年在皮膚科領域的浸潤,也讓張步天對各種皮膚病了如指掌,他用中草藥研製的“張老御膚方”治癒了許許多多的皮膚病患者,讓無數個家庭重新找回了歡聲笑語。

做老百姓喜愛的醫生

張步天說,醫生也是老百姓,醫生更離不開老百姓。醫生這個職業的產生和發展都是以老百姓為土壤為源泉的,任何一個地方的醫生,都是以當地的老百姓為“衣食父母”。任何一個醫生,如果沒有老百姓的認可,就將無立足之地;如果沒有老百姓的認可,他就不可能在醫術上有所發展,更不可能在醫藥行業大有作為。華佗、扁鵲這些醫藥界鼻祖大師們,首先是老百姓的醫生,才得到人們的尊重、崇拜和千百年的傳誦。

有人說,如今的醫生都非常會賺錢。但醫生從事這個職業是為財而來的嗎?不是,絕對不是。作為一名醫生,自古都是聖潔的。古人用“懸壺濟世”來形容醫生,因為尊重把醫生和高官一樣稱為“大夫”。醫生是救死扶傷的,是救人性命的。也就是說,醫生天生是辛苦勞碌的命,他必須時時考慮病患的生命與健康。為醫發了財的,或者是醫術極高,病人擁門,積累自多;或者是貪財之輩,為錢而醫;或者是從另外途徑得到了財。如果每個人學醫的初衷都是為了將來可以賺很多錢的話,那還是去學習經商吧,起碼可以少害幾條人命。拿病人的命來謀財,這是世間極惡的事情,萬萬不可做!

大醫有道

孫思邈的《大醫精誠》裡有段話話:“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工夫行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之則是含靈鉅賊。”

這段話說的非常精彩,也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一位大醫所應該具備的仁心善念。它是為醫者修養醫德的最高典範,也是最重要的行為準則,凡為醫者都應該把這段話背誦在心,時時默唸,時時自我警示。我自己的體會,默誦這段話時可以定心安神,可以除煩忘憂,特別是為醫忙累,心情煩躁時,想一想這段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試看中國兩千年來的歷代名醫,無不在醫德上狠下功夫。可以這樣說,名醫之所以成名,首先是醫德高,然後醫術才高。醫德是醫術進步的基礎與保證。沒有高尚的醫德作奠基,為醫者即使再如何努力,其醫術也永遠不可能達到極致。為什麼?因為極致的醫術需要用高尚的醫德來培養,二者相輔相成。

“我做醫生什麼都不圖,只圖一個人求善。做到這一點,就算什麼都沒得到,這一輩子也不虧”。積善在身,惟日不足。50多年來,張步天在善的追求上,只有境界,沒有盡頭。這是善中之善,這是大醫有道。

採訪完張步天,已是日近黃昏,欒川下起了小雨,和著清爽的空氣,想起李保田版《神醫喜來樂》裡的歌詞:

風雨中熱心腸

懸壺濟世歲歲忙

千迴百轉

問出路

去邪扶正有主張

紅塵滾滾

天意無常

不遂我心不勉強

悠悠一笑

傳四方

不求名來名自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