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十幾年,聊一聊氣虛血瘀臨證的感悟

中醫 中藥 黨蔘 茯苓 神黃中醫智庫 神黃中醫智庫 2017-11-07

從醫十幾年,聊一聊氣虛血瘀臨證的感悟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人之生,賴五臟六腑功能及氣血之正常運行,使陽氣溫煦,陰精滋養,陰陽相濟,精神成形。若氣血不和,則百病叢生,《素問·調經論》雲:“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氣血,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素問·舉痛論》也雲:“餘知百病生於氣也。”古代先賢亦有“氣為血帥,血為氣府,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之說。然而氣虛血瘀之論,首倡清·王清任所著《醫林改錯》一書,書中有言:“元氣既虛,必不能達於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遂創補陽還五湯,臨床療效可靠,也進一步闡明瞭補氣可加強祛瘀之效果。

從醫十幾年,聊一聊氣虛血瘀臨證的感悟

氣虛血瘀者,當以氣虛為本,血瘀為標。其成因者,一則素體元氣不足,常見於先天稟賦不足或年老之患者,氣虛無力推動血行而成氣虛血瘀之證;二則勞役努傷,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元氣難以流通,血瘀日久,氣虛日添,氣虛益甚,血瘀日錮;三則常先起於氣滯血瘀或絡傷出血性患者,氣隨血脫,加之瘀血未盡,形成氣虛血瘀之證。餘臨症數十年,對氣虛血瘀之證常大補其氣使元氣得復,兼以祛瘀,使氣旺血行,積瘀漸去,正氣復來則康復有望。

從醫十幾年,聊一聊氣虛血瘀臨證的感悟

病案舉隅:

案1.張某,女,36歲,2010年1月3日初診。自述半月前行藥物流產,至今血下淋漓,伴有紫黑塊下,B超提示宮內少量殘留物,因懼清官遂求診於餘。餘觀其面色蒼白,貧血貌,精神萎頓,食慾不振,少氣懶言,舌淡苔薄白,六脈沉細,實乃流產所傷,元氣大虛,而瘀血尚未化盡,思索良久,立方以《傅青主女科》理氣散瘀湯為治,方藥如下:黨蔘30克,生黃芪30克,當歸15克,炮姜炭5克,牡丹皮6克,茯苓9克,紅花3克,水煎服,每日1劑,3劑。

二診:藥後出血漸停,精神好轉,飲食尚可,偶有淡紅血下,切脈細弱,乃瘀血已去,氣血不足之象,方宗十全大補湯加阿膠9克,5劑,水煎服,每日1劑,以氣血雙補,並囑其加強營養,調理飲食,後體漸康復。

按:《傅青主女科》雲:“已小產而血大崩,宜散其瘀,而不可重傷其氣……故必補氣以生血,新血生而瘀血自散矣。”方用黨蔘、黃芪以補氣,氣旺則血可攝也,氣旺則瘀可去也,當歸、牡丹皮以生血,血旺則瘀難留,少許紅花、姜炭以活血,血活則瘀去,加茯苓以利水,水利血易歸經,綜述其實乃補氣祛瘀之良方,實為氣虛血瘀證所設。

案2.鄧某,女,41歲,2009年7月28日初診。自述少腹疼痛、腰痠10餘日,曾服活血化瘀中藥十數劑,罔效,B超查盆腔包塊,43×3.7釐米,問其月經尚正常,帶下量多清稀色白,腹痛時重時輕。觀其消瘦面色萎黃,精神不振,舌淡苔白,脈細弱,實乃氣虛血瘀之侯,立方以四君子湯加減,方藥如下:黨蔘30克,焦白朮18克,茯苓12克,炒薏苡仁12克,丹蔘12克,延胡索10克,生黃芪30克,王不留行12克,香附6克,木香6克,炒山藥18克,甘草3克,10劑,水煎服,每日1劑。

從醫十幾年,聊一聊氣虛血瘀臨證的感悟

二診:半月後複診,腹部稍感不適,帶下減緩,飲食尚可,B超複查未見包塊。囑患者服補中益氣丸3盒,早晚各1丸,以善其後。

按:此案患者腹痛兼包塊,實乃氣虛血行不暢,水溼痰瘀聚積而成包塊,方以大劑中藥補氣,氣旺則血行水溼通利,包塊何患之有,況補氣必健脾,脾健則氣健,水液代謝有度。後以補中益氣丸以圖益氣升清降濁,而病無所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