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它土裡土氣的,卻是中醫祛溼良藥

中醫 養生 食療 茯苓 醫壽延年 醫壽延年 2017-09-17

別看它土裡土氣的,卻是中醫祛溼良藥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瞭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溼氣是很惱人的問題,中醫自古就說:千寒易除,溼邪難祛。

你瞧:溼氣,其實是邪氣!溼氣不祛除,身體就會睏倦懈怠,人會特別犯懶,做事情無精打采的,頭上呢,又總是像裹了一條毛巾,中醫形容為這種狀態是:身重如裹。然後溼氣重的人會便便粘馬桶,總是覺得便不乾淨,觀察他們的舌苔的話,就是舌苔會比較厚,不是薄薄一層。

溼氣的來源也分外溼和內溼。

外溼一般是久居溼地,像廣東,四川等地方就是屬於天然環境比較潮溼的地方,所以,當地人的飲食中會食用祛溼茶,花椒等來幫助身體祛溼。

內溼一般是脾虛了,不能運化溼氣,或者是肥甘厚膩吃的多,來不及消化,也會成為溼邪留在身體內。

無論是外溼還是內溼,既然溼氣是不好的,我們就要把它清除乾淨~~~

此時,今天的大人物就要出場啦……它就是鼎鼎威武的土茯苓~

別看它土裡土氣的,卻是中醫祛溼良藥

土茯苓是清熱解毒祛溼良藥,隨著臨床實踐的不斷提高,對此藥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土茯苓始載於樑·陶弘景《本草經集註》,稱“禹餘糧”、“白餘糧”,被列為中品。陶隱居雲:“南人又呼平澤中有一藤,葉如菝葜,根作塊有節,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蕷,謂為禹餘糧。言昔禹行山乏食,採此以充糧,而棄其餘。此雲白餘糧也。”簡要敘述了其植物形態和藥材性狀,並解釋其“禹餘糧”名稱的由來(非氫氧化物類礦物褐鐵礦,主含鹼式氧化鐵[FeO(OH)]的禹餘糧)。

別看它土裡土氣的,卻是中醫祛溼良藥

土茯苓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味甘、淡,性平,歸肝、胃經。有解毒,除溼,通利關節之功效,主要用於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溼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癧,疥癬。臨床應用此藥時,開始有些畏懼,恐其藥力過猛,查閱書籍,明·蘭茂《滇南本草》曰其“氣味甘淡,無毒。主治食之當谷不飢……祛風溼,利關節,楊梅瘡服之最良。或誤服輕粉、水銀毒,周身筋骨疼痛……滇中方可用。”

別看它土裡土氣的,卻是中醫祛溼良藥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其根狀如菝葜而圓,其大若雞鴨子,連綴而生,遠者離尺許,近或數寸,其肉軟可生啖,有赤白兩種,入藥用白者良。”可以看出土茯苓是食藥同用之品,故臨症時大膽應用,對於溼熱內盛之症往往收效甚佳,不論肝膽、下焦、皮膚溼熱均可用之,臨床觀察,在應用其它清熱祛溼之藥無效時,大量用土茯苓往往有奇效。(南加醫學堂賈紹燕醫生)

別看它土裡土氣的,卻是中醫祛溼良藥

現代藥理研究,土茯苓具有抗動脈硬化、抗血栓、抗腫瘤、抗炎及免疫作用及肝損傷的保護等作用,此藥價廉效佳,本人在治療皮膚疾患、肝膽疾患、痺症、腫瘤等疾病,辨證溼熱內盛,常用之。

臨床上土茯苓、茯苓、萆薢應區別,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溼,健脾,寧心的功效;萆薢為薯蕷科植物綿萆薢和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的乾燥根莖,味苦,平;歸腎、胃經,有利溼去濁,祛風除痺之功。

土茯苓的用法很簡單,如果買到新鮮的,和排骨一起燉湯,或者單用土茯苓來煮水,可以用一大個,如果是幹品,每次可以用15克到50克煮水,代茶飲即可。

點擊“瞭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