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去溼,治療脾虛溼盛類型頑固性溼疹,中醫治療思路和方藥經驗

中醫 溼疹 養生 蒼朮 中醫養生鄭芝環 中醫養生鄭芝環 2017-09-29

如果飲食生冷肥膩、海鮮難消化的飲食過度,容易損傷脾胃,導致溼邪化生,溼邪流竄阻滯皮膚,就會導致皮膚溼疹的現象。

脾虛溼盛的溼疹或皮膚病鑑別方法有:皮膚症狀多以滲水、滲液、腫脹為明顯,一般紅腫熱痛程度不重;多伴有大便稀溏、身體困重、疲倦乏力、噁心反胃、腹脹、消化不良、舌苔白膩等。

針對脾虛溼盛的溼疹,中醫的治療思路是健脾祛溼,祛風止癢;

不能見溼疹就使用清熱祛溼、涼血解毒,如果太過清熱涼血,多會損傷脾胃,導致惡性循環,症狀纏綿,難以治癒。

健脾去溼,治療脾虛溼盛類型頑固性溼疹,中醫治療思路和方藥經驗

治療這種類型的溼疹,我多使用參苓白朮丸和消風散等方藥思路化裁加減。

我常使用的方藥參考如下:荊芥、防風、麻黃、蒼朮、白朮、茯苓、蟬蛻、烏蛇、薏仁、土茯苓、甘草。

方中蒼朮、白朮、茯苓、薏仁、土茯苓起到健脾祛溼的功效;荊芥、防風、麻黃、烏蛇、蟬蛻祛風止癢,引藥入皮膚。

其中茯苓、土茯苓、薏仁藥性平和,常用30克以上;烏蛇常用量20-30克;其他藥物常用6到15克。

健脾去溼,治療脾虛溼盛類型頑固性溼疹,中醫治療思路和方藥經驗

方藥使用體會:

這種類型的溼疹多跟脾胃不好有關,要調養脾胃為根本,這個方子主要起到健脾去溼止癢的功效;

如果是屬於溼熱或者熱毒類型的皮膚溼疹,這個方子不適宜;

服藥同時要注意少食生冷寒涼海鮮類飲食,以調養固護脾胃。

健脾去溼,治療脾虛溼盛類型頑固性溼疹,中醫治療思路和方藥經驗

方藥加減法參考:

如果脾陽虛明顯的,多加入附子、生薑、桂枝等;

如果有溼阻化熱現象的,多加入白鮮皮、黃連、黃柏等;清熱不能太過,以免傷脾胃;

頑固性的溼疹,多加入皁角刺、全蠍、白殭蠶等,以加強搜剔祛風止癢的功效;

如果伴有腹脹腹痛腹瀉等現象,多加入藿香、厚朴、蘇葉等藥物,以強健脾去溼、行氣止瀉等功效。

健脾去溼,治療脾虛溼盛類型頑固性溼疹,中醫治療思路和方藥經驗

藥方可適當加減,用量可因人而異,治療多例脾虛溼阻的溼疹,效果不錯。

藥方和加減使用方法,供患者及同道參考;症狀複雜時,建議找中醫就診,綜合調理。

關注我,頭條號裡有更多中醫養生文章;有疑問,可留言評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