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半夏不傳之祕

中藥 中醫 生薑 夏枯草 中醫出版 中醫出版 2017-09-24

半夏以陳久者為良,味辛,性溫,有毒。歸脾、胃、肺經。具有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功效。那麼,半夏在臨床上主要適用於哪些病證呢?臨床應用又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臨床中藥學專家鄭虎佔教授今天就來為大家講解中藥半夏的臨證心悟!

中藥半夏不傳之祕

臨床應用半夏時除掌握其藥性特點、功能主治等內容外,還應瞭解其減 毒的方法。

半夏的藥性特點主要有四點:性燥,主降,辛散,有毒。半夏藥性燥烈,燥可勝溼,長於化痰,因此稱為除溼痰的要藥。然燥易傷津,故津虧口渴者慎服。《本草新編·卷之三》提出,半夏配伍甘潤之桑葉,燥性可減,其說可參。半夏形圓體重,善於下行,性主沉降,力能下達,為降胃氣、止嘔吐之常用藥。《藥徵·卷中》概括半夏功能謂:“主治痰飲嘔吐也。”此外,因半夏性主下降,又具安神、通便之功。辛味能散能行,半夏味辛善散,一可以散痞結,如半夏瀉心湯用之以治心下痞證;二可以散癰腫,如《神農本草經》載半夏主“喉咽腫痛”;三可以散氣滯,如《金匱要略》半夏厚朴湯君以半夏,主治氣滯痰阻之咽中如有炙臠者(梅核氣)。半夏有毒,生品內服易於中毒,外用對皮膚黏膜有很強的刺激性。內服生半夏少許,口舌可產生麻木感、針刺感。較大劑量可引起口、咽強烈的麻辣感、燒灼感、喉頭水腫、流涎、噁心嘔吐、言語不清、聲嘶、張口困難等。嚴重者,可致四肢痙攣、窒息、呼吸困難,甚至死亡。

根據其藥性特點,臨床上我常利用半夏的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以及通便、安眠功效治療相關疾病。

半夏為化痰要藥,性溫,功能燥溼化痰,主治溼痰證,症見痰多色白,易於咯出,伴胸悶、嘔惡、脈滑等,多與陳皮、茯苓、炙甘草同用,即二陳湯。在二陳湯的基礎上,若加入枳殼、竹茹、膽南星等,治熱痰證;加入細辛、乾薑等,治寒痰證;加入天麻、白朮等,治風痰證;加入熟地、當歸、知母等,治燥痰證。半夏與天南星均為天南星科植物,均有毒,俱可燥溼化痰,治療溼痰證。但天南星兼能祛風止痙,又擅治風痰證之眩暈、驚癇、破傷風等。半夏化溼痰優於天南星,為治溼痰證的首選藥。半夏與貝母皆能化痰,但半夏性溫燥,擅除溼痰、寒痰,貝母性寒涼,擅除熱痰、燥痰。半夏除痰之性速,貝母除痰之力緩。半夏兼治脾肺,貝母獨善清金。二者不可彼此替代。

半夏降逆和胃,為止嘔聖品,主治寒飲嘔吐,症見嘔吐清水,吐而不渴,舌苔白滑等,常與生薑同用,如小半夏湯。若肝寒嘔吐,見乾嘔、頭痛、吐涎沫等,配伍生薑、吳茱萸、人蔘等,如吳茱萸湯。若中焦虛寒而嘔吐,見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脈弦或浮微而澀等,配伍乾薑、人蔘、蜂蜜等,如大半夏湯。若胃熱嘔吐,見嘔吐如噴,臭穢難聞,舌紅苔黃,脈滑數等,配伍黃連、蘇葉、竹茹等。若食滯嘔吐,見嘔吐,噯腐酸臭,厭食,大便不爽,舌苔厚腐等,配伍山楂、神曲、陳皮、茯苓、連翹等,如保和丸。半夏與竹茹均擅止嘔,但半夏性溫,主治寒飲嘔吐,竹茹性涼,主治胃熱嘔吐。半夏與生薑同為止嘔要藥,常相須為用,但《藥徵·卷中》區別二者之不同時說:“嘔者,生薑主之;嘔而有痰者,半夏主之。”意為生薑可止多種嘔吐,半夏擅治痰飲嘔吐,可供參考。

半夏大辛,辛主行散,消散痞結,可治寒熱互結中焦之心下痞,常與乾薑、黃連、黃芩、炙甘草等配伍,如半夏瀉心湯。若治痰熱互結心下,見心下按之則痛的小結胸病,與黃連、瓜蔞等同用,如小陷胸湯。若治痰氣互結、阻滯氣機之咽中不利(梅核氣),與厚朴、茯苓、蘇葉、生薑等同用,如半夏厚朴湯,我於臨床常用該方為主治療慢性咽炎,多取佳績。

半夏體滑味辛而性溫,體滑能潤,味辛能散亦能潤,故行溼而通大便,利竅而暢小便。朱丹溪謂:二陳湯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用半夏通大便,可與硫黃並施,組成半硫丸,主治陽虛便祕。

半夏所治失眠系“胃不和而臥不安者”。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陽氣下交於陰則寐,胃居中焦,痰飲中結,陽氣欲下行而中焦鬱阻,故不寐。半夏化痰飲,消散中焦之痰飲,陽氣能夠下交於陰,陰陽相交則寐。《靈樞·邪客篇》中的半夏湯,由半夏配秫米(高粱米)組成,治失眠有“覆杯而臥”之效。

半夏臨床療效顯著,但其毒性也很應引起重視。生半夏的減毒方法通常有兩種,一是高溫處理。高溫處理可以降低半夏的毒性,傳統的高溫解毒方法是煎煮。醫聖張仲景用半夏皆為生品,用時“洗令涎盡”,然後水煎以減毒。二是長時間浸泡。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第四期·第三卷》中提出生半夏的炮製方法為:“生半夏數斤,浸以熱湯,日換一次,至旬日,將半夏剖為兩瓣,再入鍋中,多添涼水煮一沸,速連湯取出,盛盆中,候水涼,淨晒乾備用。”現代研究表明,半夏經過長期浸泡,其水溶性成分損失約88%,醇溶性成分損失約87%,生物鹼損失約50%,與此同時,有毒成分也隨之而部分丟失。儘管生半夏經過上述處理,可以降低毒性,但使用時仍當從慎,以免中毒。

現在常用的減毒方法是特殊炮製,共有三種炮製品種。一是清制半夏,是用白礬水浸泡製成的(半夏:白礬比例1∶0.2),長於燥溼化痰。二是姜制半夏,是用白礬水與生薑水共煮製成的(半夏:白礬:生薑比例1∶0.12∶0.25),長於降逆止嘔。三是法制半夏,系用甘草、石灰水浸泡製成的(半夏、甘草、石灰比例1∶0.15∶0.1),長於和胃化溼。需要注意的是,清半夏、姜半夏用白礬炮製,白礬有燥溼化痰之功,可助半夏化痰之力,但其性寒,又幹擾半夏辛溫之性,且味澀難服,故我於臨床較少使用這兩種製品。法半夏用甘草、石灰炮製,甘草能解百毒,石灰性溫燥溼,為半夏之佐使,所以我臨床慣用法半夏。中藥調劑時,醫師處方只寫半夏者,應付法半夏。

半夏減毒的另一種方法是配伍,半夏配伍生薑、乾薑、秦皮等藥,毒性可降低。

夏至之節氣,多在農曆五月,此時夏季過半。半夏於農歷五月出苗,故名半夏。夏枯草一藥,夏至後逐漸乾枯,因名夏枯草。半夏與夏枯草,一者夏至生,一者夏至枯,二者配伍,交通陰陽,安定神志,系治療胃中不和、肝火亢盛之失眠的常用藥對。我常用此藥對,加入逍遙散中,治肝鬱失眠,有顯著療效。

《中國藥典》規定,半夏常用量為3~9g。不宜與附子、烏頭等同用,孕婦禁服。

現代研究表明,半夏有鎮咳,祛痰,抗潰瘍,降低胃液酸度,增強胃運動,促進膽汁分泌,抑制澱粉酶活力,鎮痛,抗驚厥,催眠,降低膽固醇,抗生育,刺激皮膚黏膜,抗腫瘤,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等藥理活性。

中藥半夏不傳之祕

中藥半夏不傳之祕

中藥半夏不傳之祕

相關推薦

推薦中...